一个人越来越好的迹象:少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 问心浅笑 · 主播 | 阿成
来源 | 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古人有言:
“少则得,多则惑。”
人生旅途,所持有限,轻装上阵,方能走得更远。
真正聪明的人,大都懂得边走边扔。
全新的2023,比起“多”,“少”才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少言,则少祸
话多不如话巧,话巧不如话少。
所谓“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纵观历史,多少人因言语失误,让自己的人生平添荆棘。
写下《陋室铭》的刘禹锡,前半生官运亨通,后半生却因为“言失”而被一贬再贬。
他曾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出京城,在一些贤臣的极力推荐下,才得到复起的机会。
重回长安,面对朝堂上的物是人非,刘禹锡一时间感慨万分。
恰巧与朋友相约去玄都观赏花,刘禹锡便借景讽刺,感慨: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朝中权贵自比桃花,自然能听出诗中讽刺之意,便在唐宪宗面前挑唆,使得刘禹锡再次被贬。
后来新帝继位,刘禹锡再获重回长安的机会。
没想到,他重游玄都观,又来了一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就这样,刘禹锡再次凭着一句诗,又被“发配”去更远的地方做官,彻底失去升职的机会。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我们所说过的话,从来不会随风消逝。
它们会汇聚在一起,在某个时刻,或代表我们的形象,或被有心人利用。
直言快语不一定是好事,但少言寡语一定不是坏事。
就连海明威也曾经感慨:
“我们花两年的时间来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新的一年,学会在群处时少言,懂得在恰当的时间止语。
长此以往,祸端止,风波寡,心静,身亦宁。
少思,则少愁
《列子》中记载着一则寓言:
春秋时期,杞国有一个人,整日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
这样的思虑不仅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还因过于愁苦,一病不起。
他的朋友开导他,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并不会塌下来;地则是堆积的土块,也不会陷下去。
经过一番解释,这位杞国人才放心了,身体也好了起来。
乍一看,如此担心不切实际的问题,实在荒谬。
但细一想,我们身边从不乏这样的人:
总是害怕未来,担心“如果”和“万一”;总是怀疑自我,否定自己在过去的表现。
正如作家海伦所说:
“人们常常把思虑过度和解决问题相混淆,但结果我们只是陷入某种怪圈,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想太多,只会增添忧愁,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没有余力去做真正有用的事情。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因为不得志,心情郁闷,患上“幽忧之疾”。
医药无效后,他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琴棋书画诗中,想得少了,病症也奇迹般好了。
所以,不要总是心忧明天,不要总是遗憾过去。
把目光聚焦于当下,多关注积极的事物,可以让我们远离忧思。
当一件事在我们的脑海中反复徘徊时,我们可以通过关注“五官”来控制思绪。
如多留意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吃到的、感觉到东西,重建与世界的链接。
我们也可以把所有东西都写在纸上,以此来制止大脑的活跃。
是以,思减、愁退,心向阳。
少怨,则少悲
人生一世,总有坎坷,面对命运的不公,怨恨便很容易悄然而生。
然而,怨并不简单,它会带来怒、带来恨、带来病。
所以,一个心有智慧的人,大都会把“止怨”,作为处世的首要之务。
清代诗人袁枚,少时便负有盛名,但因为做不好“四书”文章,并没有一举高中。
为了应付考试,袁枚只得重读“四书”,终于在24岁这年当选翰林院庶吉士。
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仕途畅顺,因为满文考试不及格,袁枚被外放,周转于多地。
眼看同期考中的人都站于高位,自己却依然是个“七品芝麻官”,袁枚也曾心有抱怨。
然而这样的抱怨,除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悲凉,于事无补。
于是他停止抱怨,一面在自己的岗位中尽心发热,一面思考未来方向。
终于在33岁那年,他决定辞官归隐,随心生活。
有人说他过于放荡不羁,他闻之一乐,并不在意;
有人可惜他错失机会、一生不得志,他听之一笑,并无不甘。
如此乐观的处事态度,使得袁枚在80高龄还能徒步登山,被赞“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不因小事生气,不为大事抱怨。
一个心无抱怨,生性乐观的人,便如同拥有了长寿的秘诀,可以让人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因为积极的意念,如同随身所带的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心中温暖。
少欲,则少忧
孟子曰:
“养心末善于寡欲。”
一个心中欲望少的人,不仅心神宁静,五脏六腑也能得到平和。
曾被选为“海峡两岸十大技术名医”的百岁中医姜通,在生日宴中说起自己的健康秘诀:多笑、多动、少欲望。
笑可以让心情愉悦,运动可以让身体强健,欲望少则可知足常乐。
姜老便是在这样的养生原则中,即使百岁高龄,仍然思维敏捷、行动利落,每个工作日接诊40名病号。
浮华迷人眼,欲望乱人心。
生活在这繁躁的世界,欲望时不时便会探出头来,怂恿我们去追逐。
然而,欲越多,道越远。
盲目地追求,只会让我们沦为欲望的奴隶。
唯有有节制的追求,才能让我们更趋近于快乐。
就如荀子所说:
“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既然欲望无法根除,那我们便学会为其做减法,多给心“静”的时间。
心静了,欲望少了,心理负担便轻了。
活到116岁的妙智法师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处世智慧:三勤、三静、三淡、三乐。
其中三勤是指脑勤、手勤、脚勤;三静是指静心、静气、静行;
三淡是指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
三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听着复杂,其实做起来很简单。
选择让人全神贯注投入的兴趣,或者在每天的某个时间段,给自己留下发呆的五分钟。
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心理负担得到减轻,从而心静、看淡,让欲望得到有效节制。
时间久了,心中声音明朗,人才更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
《道德经》有言:
“大道至简,繁在人心。”
走过半生,我们终将懂得:
人生最好的活法,从来不是一味拥有,而是懂得减少。
人活一世,多欲则苦,知足常安。
点个「在看」,新的一年,学会放下,才能拥抱更多。
作者:问心浅笑。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