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蒙族女孩被绑架的一生 | 越南版《盲山》的故事
一个寻常的下午,她双脚陷入泥土,收割着水稻,有时候需要帮母亲制作蓝色染料,双手的指甲也被侵染成蓝色。晚上回到木板搭起的家,拿起碎屏的手机,和同龄的朋友发讯息,这是12岁的迪(Di)的一天。
迪和迪的家人是赫蒙族人,这支越南的少数民族,与中国的苗族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
赫蒙族居民以耕种山坡地维生,主要种植玉米、旱稻,还有燕麦、薏苡、薯类、瓜类、花生、蔬菜、芝麻等。
孩子们曾说:“当一个赫蒙族女孩很辛苦。”这并不是一种“年少不知愁滋味”。
她们的隐痛,究竟是什么?
这部关于越南北部赫蒙族女孩的纪录片,真实再现了一种仍存在于文明社会的野蛮生态——绑架、抢新娘。
迪有一个姐姐拉,拉在高中未毕业时,被某个男生绑架去结了婚。再回娘家时,拉抱着自己仍在襁褓中的孩子,此时的她,脸上的婴儿肥还未褪去。
是的,绑架,也就是多数人听说过的”抢婚“
越南的抢婚习俗主要存在于赫蒙、泰等民族中,其中尤以赫蒙族的抢婚历史悠久。
抢婚大概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当男青年到了婚配年龄,就可以直接在路上或者其他地方拦劫姑娘,绑架回家做妻子,然后男方家人送钱和物到女方家进行所谓的“赔礼道歉”,来完成这状亲事。
据说,保持这种习俗是为了体现婚姻的“神圣、珍贵和名正言顺”,以此种方式来证明不是姑娘主动跟着去的,而是被抢去的。
此习俗由来已久,在越南的山间更为盛行。
12岁的迪,开始给自己抹口红,擦一些粉底,她爱美、性格活泼、有主见。和其他地方的同龄孩子一样,手机为一颗颗青春期萌动的心带来了变化,她开始在Facebook上和同龄男生聊天。
她认识了旺,在后来的一次集体活动时,她和旺见面了。
少男少女的相见仍然充斥着懵懂与青涩,迪和旺拉扯衣角,说着一些悄悄话,此时越南北部的山间迷雾,带着一丝暧昧,又似乎带着一丝纯真。
而迪不知道,等待着她的是什么。
旺把迪带回了自己的家里做客,那一天,迪的母亲看着空荡荡的家里,流下了泪水。她打电话给迪,嘱托她好好保护自己,称拉和迪都不在家时,她非常伤心。
一天,旺和他的家人上门提亲。
少男少女的青春萌动,很快演变成了一场被事先张扬的婚约交易。
旺,或者说旺的家人非常想要娶迪回去。
而迪不愿意。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爱旺,她想要回学校读书;她的愿望是以后挣很多钱,带妈妈离开这里,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原本和女儿们拥有同样命运的旺的母亲,此刻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并没有表现出保护女儿的倾向,而是在与准亲家的聘礼协商中,将嫁女儿变成了一桩生意。
此刻的母亲突然心意已决:希望把女儿嫁出去。而此时,迪的老师在极力劝说迪的母亲退掉婚约,让孩子回学校读书。
多方的博弈无果下,绑架最终在混乱的场面中开始。
《迷雾中的孩子》并不是一部容易拍摄的纪录片。
导演何黎艳(Ha Le Diem)出生于越南东北部山区,傣族人。离开家乡后,她就读于河内国家大学的新闻系。
作为傣族人,她与赫蒙族的人之间有一些语言上的天然障碍。《迷雾中的孩子》作为她的第一部纪录长片,拍摄了三年。
起初,她只是想要记录赫蒙族女孩童年的消逝,而在与她们的朝夕相处中,她发现这其中有更多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
生计所迫,女孩们的学业常常被家中的农忙而打断;绑架风气在前,女孩常面临被骚扰、性侵、拐卖的问题……
而在被动的命运之前,却也有着温馨的片刻。
越南北部的山间,总是氤氲着雾气,绿意中,孩子们嬉笑追跑,在务农的间隙作乐。在那些时光里,烦恼与她们无关。
所以,《迷雾中的孩子》前半部分看,是偏向观察式的纪录片,它更多地在进行一些记录,拼接赫蒙族孩子的多方位生活:玩耍、务农、上学、在家中休息……
这些素材的连贯性并不强,只是在她们生活的各个面向挖掘出更隐秘躁动的部分。
比如课堂上,老师会问起有没有学生家里种植罂粟;而孩子们会窃窃私语道:“我家种了,但我不会说,这是违法的。”
又比如,对这样一个落后的山区来说,网络的存在给他们带来一种改变,孩子们热衷于网络交友,在网络上同时面临着未知的风险,包括认知风险,和隐私暴露的风险。
这些素材,倾向于反应了整个地区的生态。
受困于人性与贫穷,灰色产业依然普遍存在;一个依赖农业为生的地区,面对新兴事物的入侵,依然有着不可调和的不耐受性……
对导演何黎艳来说,从“观察”走向“参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那就是迪要被绑架去结婚。
在这里,有着一个非常混乱的镜头,镜头多次被人遮挡、攻击。
这段,正是导演帮助迪从绑架中脱身的片段。
在赫蒙族的习俗中,一旦发生抢婚,只有女孩的兄弟姐妹才可以去阻止。而此时的导演,将自己看作迪的姐姐,试图帮助她在无助的哀嚎中,脱离绝望的深渊。
女孩迪被旺的家人拉拽着四肢,像搬运牲口一样拉离家中,他们劝说迪:“结婚之后就是新的生活。”
迪的父母在一旁,神情显得有些复杂。
迪的哀嚎声穿透此时的山间迷雾,最残酷无奈的事实显现了出来。
所幸的是,也许是摄像机的介入,又或许是幸运使然,这是一次为数不多的,失败的抢婚。
迪逃脱了出来。
迪和旺喝了一杯分手酒,告别了彼此。
从纪录片本身的角度而言,《迷雾中的孩子》在人物群像的塑造上是成功的。
迪的母亲舍不得女儿离去,在酗酒丈夫的终日辱骂中,她共情女儿们即将面临的命运;而另一方面,她又想在女儿的婚姻中获益,使之成为一桩足够划算的交易。
这种矛盾的本质是一个超越人性,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女性意识只是在一种萌动中,其中隐含的悲观和固化的思维才是最难突破的桎梏。
旺,虽然在家人的指使下,来到了迪家抢婚,但他真心地喜欢迪,他坦白自己因穷困辍学后,日子过得很迷茫,迪的陪伴会让他感到快乐。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风俗的恶劣在前,但我们能在多个细节中看到旺作为少年纯真而朴素的一面。
所以,对导演何黎艳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超越创作意义本身的经历,因她已将自己看作女孩的姐姐,而亲身参与到一次可能发生的悲剧之中,这也是纪录片的一种魅力。
无论如何,迪似乎再次获得了自由,回到了学校,但也是自这个时候起,迪的童年,消逝了。
类似的恐怖是否会再次降临于她?如果没有摄影机的介入,她是否能再次顺利逃脱?除了迪,每天又有多少越南女孩在面临着同样的苦难?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导演在映后谈中透露了迪后来的生活,但这也让她心情十分复杂——
迪先是说服了父母去往了离家较远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后来还拿到了奖学金,有机会去往更远更好的学校继续读书,但是突然间,迪爱上了一个男人,17岁时,她以我们可以想象的方式被“结婚”了,生下了女儿。
自此,迪不愿再接听导演何黎艳的电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