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

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

公众号新闻


《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 限时特惠包邮 179原价¥298 ), 2023年2月20日活动结束。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王晓博士与莫弗特(John Moffett)先生精心合作的作品,讲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20世纪宏大的系列学术专著的“成长”故事。这本书能够诞生,可以说有很多的因缘:一方面是李约瑟研究所在2007年已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 SCC,又译《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相关档案的整理工作,有了完整的编目体系;另一方面是王晓博士的好奇心,当他第一次从莫弗特先生那里获知 SCC 档案的存在时,他立即意识这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藏!

2016年4月,王晓第一次跟我谈起他想研究 SCC 档案的想法,并提交了《关于李约瑟SCC 档案项目的建议》。这份建议书不长,仅有2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二是内容与问题;三是方法与计划。目标是“出版一本研究性的《李约SCC》的图书和一套史料性的数字化‘李约瑟SCC档案’”。内容是SCC的策划、准备、研究、出版过程以及李约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关注的问题则包括SCC翻译本的出版以及李约瑟对SCC未来的考虑等。方法与计划是如何将SCC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出版一套高清影印版的“李约瑟SCC档案”图书。这份建议书所描绘的图景无疑是非常诱人的,但要真正实施则需要有大量经费的支持,而这对李约瑟研究所而言并非易事。好在数字化处理和影印出版可以先放一放,研究SCC档案的事不妨先做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支持下,王晓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专心阅读和研究SCC档案。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做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出版技术史,加上多年在出版社做编辑工作的经验,使他最初的研究兴趣集中在SCC出版的技术环节上,比如SCC所用汉字铅字获取的问题、中英文混合排版的问题、印刷清样校对的问题以及封面彩印的问题等。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更多的人和事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使他意识到SCC这一宏大学术工程背后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从未被人关注或讲述。我相信,正是这种意识使他产生了一种学术使命感,正如他在本书的“缘起”中所表述的:“如果不以功利为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作为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一个伟大的人是如何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的,纵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很有意义的事情。”读这本书,你会不断地感受到他的这种好奇心的引领和驱动,如此纯粹而有趣,让你欲罢不能,逐渐沉浸在李约瑟和 SCC 的“成长”故事中,最终领悟到这一学术传奇背后的支撑力量之所在!

2017—2018 年,王晓与莫弗特合作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第一篇是《大器晚成——李约瑟SCC的出版历程》,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杂志》2017 年第 3 期上,该文指出了SCC的诞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首次注意到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二篇是《跨越语言的障碍——从SCC的汉字排版问题看李约瑟的解决之道》,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2018 年第 1 期上,该文通过梳理档案资料,首次再现了李约瑟在 20 世纪 50 年代如何通过执着而灵活的努力,跨越语言的障碍,成功解决SCC中汉字的采用及排版问题;

第三篇是《SCC总索引问题初探》,发表在《科学文化评论》2018 年第 5 期上,该文具体分析了SCC总索引问题的成因,以及总索引对SCC的特殊价值和意义。这三篇论文充分展现了王晓作为一名出版技术史研究者的独特眼光,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SCC的背后还有那么多与出版技术相关的故事,而且也看到了李约瑟为实现在SCC中采用少量汉字所付出的巨大而执着的努力,远远超出了他作为一名作者的责任。这些精彩的故事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李约瑟和他的 SCC 事业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名为《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的书,虽然仍以SCC的出版历程为中心,但其内容之丰富和生动,已远远超出了出版技术史的常规视野。这本书通过呈现和解读大量往返的原始信件,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SCC的成功做出了独特贡献,彼得·乔治·伯比奇(Peter George Burbidge,1919—1985)先生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尽管他很少为人提起,但用王晓的话说,他却是“SCC的幕后英雄”。早从 1949 年开始,伯比奇就作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参与SCC第一卷书稿的编辑和排版工作,其后更成为SCC出版项目的负责人,从文字编辑变成 SCC的项目编辑。在晋升成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产品经理后,他不仅负责SCC的出版工作,而且积极涉入SCC项目的组织工作。1968 年,为更好地支持和扩大 SCC项目, 在他的提议和运作下,“东亚科学史信托会”(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Trust,UK)在剑桥宣告成立。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为其后李约瑟研究所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伯比奇是五位创立信托人之一,功莫大焉!20 世纪 70 年代,为启动和推进SCC“火药篇”的撰著计划,伯比奇出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可以说,他既是SCC项目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其出版事业最忠实的执行者。李约瑟在 1959年出版的SCC第三卷的前言中,在感谢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时,曾突破“个人匿名”的惯例,专门向伯比奇表示热烈的感谢(warmest appreciation),感谢他如此慷慨地给予友善的帮助与合作(friendly help and cooperation in such generous measure)。而 1964 年伯比奇在写给李约瑟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回应:“任何人如果能像我一样被您在第三卷中那样褒奖的话,我想他都会愿意为之奉献终生的。”(王晓译文)李约瑟与伯比奇之间的相互赞赏、友情和默契,由此可见一斑。

在本书中,王晓用了一百多页的篇幅,引用了大量从未发表的信函,为我们讲述了伯比奇作为“幕后英雄”对SCC出版事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协调和推进SCC“火药篇”撰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书中涉及王铃、何丙郁和李约瑟等几位性格迥异的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读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引人深思。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竟经历了如此婉转、起伏和漫长的过程,有这么多的幕后英雄为之奉献,且无怨无悔,不由得令人感叹不已!

尤为难得的是,王晓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档案中,还收藏有报纸和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大量有关SCC的评论,这些评论因时过境迁,有的早已为人遗忘,现今已很难找到。王晓很清楚这些评论的学术价值,所以他很用心地将其中一些精彩的评论翻译出来,收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不仅使它们首次以中文呈现于世,而且使读者能够通过这些评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SCC前四卷相继出版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比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先生在《观察家报》所发表的书评中,就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评论:“这是一种西方对中国比外交层面更高层次上的‘承认’行为(It is a Western act of ‘recognition’ on a higher plane than the diplomatic one)。”

这本书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其很强的故事性。前三章讲述了李约瑟的前半生,包括 20 世纪 40 年代他在中国的经历;接下来的八章则是SCC的“成长”故事,各章的标题依次是“种子”“生根”“破土”“分蘖”“成长”“分枝”“开花结果”和“大树”,非常形象而精练;最后题为“无尽的梦想”的一章,则凝聚了王晓的学术思考,不仅有他从出版史的视角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也包括他从李约瑟和SCC故事中所获得的启发。读完最后一章,掩卷而思,你会发现这本书不仅故事性强,而且有浓厚的学术底蕴。难能可贵的是,王晓的学术讨论娓娓道来,不枯燥,不教条,不盲从,也不玄虚,而是力求简明扼要,不仅把学界的思考和观点一一呈现出来,而且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独到见解。这本书能如此引人入胜,应归功于其故事性和学术性的完美融合!

可能有人会问,李约瑟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我们今天还在这里谈论李约瑟和他的著作能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落在李约瑟一生所追求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上。正如王晓在“尾声”中所写的:发展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最终都会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这是李约瑟心目中“大同社会”的理想…… 李约瑟的“百川朝宗于海”,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见证的“全球化浪潮”。

李约瑟一生致力于研究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认为现代科学在欧洲的兴起是古代世界各种文明交汇的结果,是“百川归海”的写照,而人类的未来更应继续这种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进程,从而走向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下大同”的社会,也就是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共享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共存于一个和平无争的世界。毫无疑问,现实距离“大同社会”依然遥远,但这不等于说李约瑟“天下大同”的普世情怀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恰恰相反,正如英国学者利昂·罗查(Leon A. Rocha)所指出的:“李约瑟的普世情怀中包含了政治远见、开放精神和道德要求,而这正是极有价值的,值得我们继承!”换言之,李约瑟所总结的“百川归海”的科学发展模式,以及他所倡导的“普世科学”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他对人类文明必将融合归一的信念,与当代世界进步力量所主张的文明互鉴、宽容与交融的发展道路完全吻合,其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感召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这也正是李约瑟知识遗产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的原因之所在!

最后,我想向王晓博士表示敬意,并衷心感谢他默默耕耘数年之久,用心血浇灌出这本厚重的著作!我也很感谢莫弗特先生对这本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熟悉SCC档案,是这一知识遗产的守护人!我相信,这本书将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些有关李约瑟和SCC的陈年往事,更是一种精神和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成就了李约瑟和SCC,也激励了王晓,是他数年来执着耕耘的支撑所在!因为这种力量,这本书会长存下去,会引领和激励更多的后来人,把我们共有的文明传承给未来!

梅建军

“为什么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文明在应用自然知识来满足人类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更有效率?为什么在17世纪伽利略的时代以来,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只发生在欧洲,而没有诞生在中国?”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提的这个疑问,引起了中国人长期的关注和思考。

在回应“李约瑟之问”方面,中外学者做了许多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李约瑟的发问,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古代中国在自然知识应用方面的成就,是持褒奖认可的。

在人类文明起源和长期发展历程中,技术的发明往往先于科学知识的形成。这大多是劳动人民基于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应用。

在当代,技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但在古代,两者的结合尚未如此紧密,甚至可以说是各自发展。譬如早在古代,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但直到近代,科学家才弄清酿酒工艺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技术和科学,严格来说是两个分支。技术的领先不一定就会导致近代科学的产生,科学的滞后发展也未必就妨碍到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于中国技术与文明的发展,李约瑟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调查研究后认为,现代科学在欧洲的兴起是古代世界各种文明交汇的结果,是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共享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其中必然不乏东方基因。

完整而真实地还原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准备、策划、 研究、写作的全过程。让读者不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也从前人那里学到科学高效的研究和写作方法。

         
文字:梅建军

版式:山海相隔

连岳的新书,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 《大器晚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习近平非常聪明,中国放开正当时科研时代锐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成果展(第38期):《中国物理B》科研时代锐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成果展(第37期):《中国中药杂志》《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2)》座谈与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老年三福与笑的哲学---柳无忌告老心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首篇Nature!100集《中国通史》纪录片,让孩子眼界、格局和气质远超同龄人!看看我买了啥好东西?为文学城男博主们画像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与出版的幕后故事 | 深度书评《狂飙》大结局背后的故事: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张颂文的大器晚成 VS 陈飞宇的少年得志,你更希望孩子过怎样的人生?《中国式家长》与《中国式相亲2》划清界限,创业“好兄弟”反目成仇?《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六十余个研究组联合发布“衰老标志物”重磅综述《狂飙》张颂文告诉我:坚持热爱,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日本啊,日本(八)苏州园林【绿色金融】欧盟碳关税从2026年起征,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方案达成—绿色金融月报(2022年12月)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最高人民法院实习体悟天选之子的15大特征:一生坎坷,但大器晚成!《剑桥艺术史》: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接触伟大的艺术科研时代锐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成果展(第40期):《中国中药杂志》以人为本 善数善成——乌卡时代•绿城服务数字化转型应用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招聘简章校友风采丨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 中国科学院院刊“大器晚成”的中华血橙红了!晚熟60天,酸甜爆汁美术史学的先行者:王逊先生的经历与写作|《中国美术史稿》新书分享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2023跨年科学演讲:复兴路上的科学力量(205页)余乐娱乐——李亚鹏晒全家福首曝女儿正脸照 娇妻打扮酷似王菲开工大吉!!带着满满诚意,《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又双叕征稿啦!罗援:新一代中国军事理论巨匠——李际均将军【风云荐书】《极简算术史》《X的奇幻之旅》 《牛津通识读本:数学》为什么“张颂文们”只能大器晚成?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约瑟克而瑞科创活动预告 | 以人为本 善数善成——乌卡时代•绿城服务数字化转型应用探索(1月12日)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