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农村,正在加速消失
1
封闭人员流动三年后,大城市的Jack终于能回到老家过年了,终于能变回老人口中的狗蛋了。
此刻的老船长,也在老家敲下这篇文章。
三年未回,村子的模样丝毫未变。
也许是冬天本身的肃杀感,在村子里逛了一圈后,总感觉衰败感越发明显。
最直观的印象,便是人少了。
儿时的玩伴、众多的亲戚朋友,也都不在村子里生活了。甚至过年的时候,也见不到面了。
胡同口,只剩下晒太阳的老人。
我专门找村小学校长要了就读学生的数据,可谓是直线下滑。
2018年,就读学生230人;
2019年,就读学生190人;
2020年,就读学生160人;
2021年,就读学生130人;
2022年,就读学生只剩下了96人。
年轻人正在逃离农村,年轻人的孩子也到了县城或者更远的城市。
人口流失的速度,可想而知。
即便是老家所在的县城,也面临同样情况。
2012年,整个县人口在70万,2021年下降到了58万。
十年时间,就流失了12万人。
“出去了,谁还想着再回来啊!?”
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心境。
很多人开始担心,若干年后中国的农村数量只剩寥寥。
现实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份担心。
1990年,全国村庄数量377.3万个,到了2021年剩下263.3万个,31年时间减少了114万个。
平均每天消失的村庄数量是:
101个。
中国农村,正在加速消失。
2
2022年,中国人口下降85万,出现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同时,城镇常住人口9.2亿人,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减少73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22%。
1960年时,中国80%的人都在农村。到2021年,城镇居民已经超过了65%。
不可否认,城镇化是撑起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动力。
但也直接导致农村人口萎缩的现实。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正在变得越来越老。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13.5%。
但在农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中国乡村,早先一步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如果我们把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按照城市和农村占比拆分,更能说明问题。
其中:
0-14岁:农村与城市占比相差不大,大致都在35%-40%左右。
但在15-49岁劳动力主力的年龄段,城市占比都在40%以上。尤其是20-24岁年龄段,去往城市的人口占比超过了50%。
而这一年龄段的农村人口占比,都不超过30%。
农村的劳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少。
到了老年人阶段,势头又出现了反转。
60-64岁年龄段,城市人口占比37%,农村人口占比42%。
65岁以上的比例分布,更为明显。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占比都在35%以下,而农村占比都在45%以上。
65-69岁:农村占比46.3%;
70-74岁:农村占比48.6%;
75-79岁:农村占比49%;
80-84岁:农村占比46.7%;
85-89岁:农村占比46.4%。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城市,越来越多的老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大了之后,都常住在农村。
这在有些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65岁以上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9.5%,早早进入老龄化阶段。安徽、重庆的这一比例,都超过了8%。
年轻的城市,衰老的农村。
这就是当下中国城镇化的现状。
如果这一趋势行进到50年后,老人也在变得越来越少,农村怎么办?
只能不断萎缩,直到消失。
3
人口萎缩,不只发生在农村。
那些人口稀少的小城市或者县城,也正走在下坡路上。
以七普数据看,十年间全国一共有158个城市人口出现下降,而下降最多的15个城市都超过了50万。
甚至,黑龙江的绥化、齐齐哈尔都下降超过了100万人。
农村人口流向县城、流向中小城市,最终,大城市成为他们最终的去向。
城镇化没有错,确实是所有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正确道路。
而我们65%的城镇化率,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0%还有很大距离,粗算下来将来还有1亿多人将要从农村流向城市。
未来的农村怎么办?农业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但从长远的宏观视角看,农村人口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村人均资源的提升,加以机械化在农业的普及,整个农业的态势会发生质的转变。
只不过,时间有点久远。
未来,那些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强的农村,会活的更好。但那些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资源贫瘠的农村,或许将被时代淘汰。
同样的小城市,也将被抛弃。
城市化的进程无可阻挡。
只不过在我们的内心里,希望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不想失去精神故乡。
成年人的世界,果然不要选择。
趁过年在家的时候,多在老家走走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