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居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文 | 夏蒙
北方人说“好吃不过饺子”,过年总要吃几顿饺子。那我们中国人是何时开始吃饺子的呢?张竞在《餐桌上的中国史》一书中说:“1986年,考古学者在吐鲁番三堡乡发掘出8个隋末唐初的古墓,发现了8个饺子盛在碗里的状态,被称为现存最古老的饺子……唐代已有饺子,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中均未出现饺子一词。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饺子是俗称,跟诗歌的韵律不吻合,很难在诗歌语境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食物的地域性,即吐鲁番等地区已经有饺子了,但还没有流传到长安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饺子是不是起源于中国?作者说他倾向于认为它是西亚或中亚的发明。
《武林外传》剧照
饺子有各种形态。煎饺在有的地方也称为锅贴。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包肉为饺,以水煮之,京师谓之扁食,元旦则曰子孙饽饽。”同样是饺子,在《随园食单》中还有“颠不棱即肉饺也”一项。袁枚去广东时,“吃官镇台颠不棱,甚佳”。当时广东的饺子是用英语的读法dumpling来称呼的。
类似饺子的食品几乎遍布全世界。最有名的是俄罗斯的佩利梅尼,土耳其的曼提或曼托,波兰的皮埃咯及(Pierogi)。“判定是不是饺子,与其说是看馅料,不如说更看皮和包法。饺子皮是圆形的,馄饨皮是方形的。用饺子皮来包馄饨,再把它盛放在馄饨用的汤料中,一般就会被当作馄饨。反之,用馄饨皮包饺子,以饺子的方法来烹饪的话,也可以视同饺子。”北方的饺子大多带褶,南方的很多不带褶。
张竞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在是明治大学教授。他在书中还考察了中国人尊崇羊肉的前因后果,筷子为何是纵向摆放的?生日吃面条的习俗始于何时?吃狗肉为何下贱?
《我爱我家》剧照
关于筷子的摆法,“从宋代到元代的一段时间里,筷子从横向摆放变成了纵向摆放。这期间,北方的游牧民族接连不断地进入中原,他们以肉为主食,用餐时使用的是餐刀。刀具很锋利,容易伤到人,因此用餐时人们会把餐刀的刀尖向着与自身相反的方向放置,跟西餐一样。移居过来的人仍保持着用刀的习惯,自然也会把筷子跟餐刀一样摆放。再加上筷子的横截面是圆的,在使用桌椅后,把筷子纵向摆放,可以避免筷子从餐桌上掉下来。”我觉得还有一点,横着买比较占空间,不方便取用。
他从长时段来看饮食的变化,有一个感受是人们爱琢磨吃,现代人吃得越来越丰富,有些不太理想的吃法慢慢就被淘汰了。“看看《韩熙载夜宴图》就可知道,上流社会的饮食也比较简朴。古代的所谓花天酒地、酒池肉林,其实并没有几道菜。历史大河大浪淘沙,有些食物确实从古代延续到现在,但更多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黑暗中了。舌尖是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
张竞是上海人,1985年赴日,会蒸甲鱼、炒田鸡、包粽子。他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考察中国人的饮食,既讲食材,也讲烹饪方法,在每个时段重点关注了一些问题,如游牧民族的影响、狗肉地位的变化、辣椒的传入。
他说炒菜也许是南方沿海地带的人发明的。因为鱼、贝类等食材最好是短时间加热后食用,也许就由此发明了炒菜这一方法。炒菜被称为“南炒”,如炒黄鳝。在宋代,炒依然不是最重要的烹饪方法,记录北宋都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只记载了三种炒菜,炒肺、炒蛤蜊、炒蟹。《山家清供》记载了炒蔬菜,用真麻油热炒,乃下盐、酱煮之。与现代地带豆苗烹饪方法几乎一样。
江南地区,炒草头是经常吃的蔬菜菜肴。草头学名苜蓿,中国北方称为金花菜。在宋代中国,许多花和树叶都是食用的,如菊花、梅花、牡丹花、栀子花、莲花、杜鹃花。
19世纪中叶,辣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长江下游地区传播开来了。关于辣椒的名称,那时有多种说法。《随息居饮食谱》中举出了辣椒的八个别名,包括越辣椒、辣子、辣虎、辣枚子等。《本草纲目》中的辣子是食茱萸的别名。同一名词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资料中有可能指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他对当代饮食潮流的点评很直接,毫无顾忌,“2012年前后,北京流行起了官府菜。官府原意是衙门。京城官府菜听上去有清朝王公贵族、高级官员所品尝的菜肴的感觉。官府菜和仿膳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基于空想的概念操作,是不是真实并不重要,因为谁都不知道真正的官府菜和宫廷菜是什么样的。所以这类餐馆特别注重建筑造型、屋内布置、器皿排场。”
书中讲到的两条轶事很有意思。一条是关于甲鱼的:家宴上最佳菜肴的前三位是黄鳝、甲鱼、大闸蟹。但在古代文献中只出现了甲鱼。《左传》中记载,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子宋正要去觐见郑灵公。上殿时,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他说:“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这就是“食指大动”这一成语的由来。可见即使是贵族,鳖也不是日常能吃到的食物。但1936年,红军进入延安时,延河两岸到处是甲鱼。因为延安人没有食用甲鱼的习惯。红军官兵趁机大快朵颐。
最后的解说部分,一位日本诗人说,日本黑社会在招待从监狱里被放出来的同伴时,用的是豆腐菜。
排版:小映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