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赖声川共渡一个谈梦的下午
与赖声川共渡一个谈梦的下午
文 | 晓霜
最近台湾著名剧作家赖声川先生再次来到旧金山湾区筹备歌剧《红楼梦》六月在美国的公演。华艺剧社的理事,好友Sue告知我们有个粉丝见面会,于是约了多位朋友在这个周六到湾区华侨文教中心与赖声川先生共渡一个“谈梦的下午”。
听赖先生讲他的人生故事,非常有趣。他出身于外交官家庭,美国出生,台湾长大。他年轻时喜欢音乐艺术,1978年辅仁大学毕业后到伯克利攻读戏剧博士。当时十个人的班,学生来自各个国家,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光鲜亮丽的经历。有的已是他们国家很有名气的导演,只有他刚大学毕业没有什么经验。经过严格的训练,学生慢慢地被淘汰,最后只剩三人。他五年拿到戏剧博士学位,后回到台北艺术戏剧学院从事戏剧教育与创作。
1983 年回到台湾,他看到经济的起飞,但是一些台湾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失。戏剧教育“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教材他就自己翻译,开始把英文教材翻成中文。
没有剧本,没有剧院,他开始收集身边学生的故事,让学生即兴演出。1984年第一部学生表演的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当时很轰动。昨天才知道,听来很感动,也很神奇地发现我第一篇写留学经历的非虚构散文用了他同样的题目《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因为没有剧本,没有教材,他一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身边的故事,这也造就了他后来“即兴表演”的创作风格,成就了赖声川表演工作坊。他把很多观众又带回剧院,让人们再次体验到舞台剧的魅力。
赖导感叹,80年代他的很多学生,往往要跟家庭决裂才能学习戏剧,台下一阵笑声。
没想到,台下有位学戏剧的学长,蒋勋的同班同学,七十年代初他们戏剧班,大学一年级全班有40人,一年后39人转系,蒋勋转入了历史系,戏剧班只剩下他一人。老师没法教课,只好带着他到处去演出。当时他选择戏剧,父亲也与他决裂了。后来他把自己演出的票寄到家中,没想到父亲前往,观看了演出,并到后台找他,告诉他家里“同意”他学习这行了。这位先生后来到美国学习戏剧,为了生存改行当了会计师, 但是业余时间他仍然写剧,参加戏剧演出。疫情期间还写了剧本,准备9月演出… 我感憾这也许是另一种命运,另一种戏剧人生吧。
旧金山文青友在讲座现场 5/28/2022(照片由Alice B.拍摄)
赖声川先生无疑是幸运的。四十年的坚持,“从无到有”,果实累累。他写了40多部原创舞台剧,他的作品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赖导的很多作品记录并挖掘故事中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定义。
他说四九年一、两百多万大陆人来到台湾,对台湾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一些故事正在慢慢消失,这些背景故事可以在他很多作品中看到。他对消失的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和兴趣,要把它用戏剧的形式记录保留下来。
看到一些台湾年轻人没听过相声,也不知相声为何物,于是他产生灵感写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让更多的人记得相声。
他1986 年编导的《暗恋桃花源》,36年后的今天仍在演出,该剧不知演过多少场。他知道在中国大陆非正式授权的演出就有一万多场。
在场的一位听众是著名舞蹈艺术表演家史钟麒老师(主演样板戏《白毛女》大春的演员),2006年他还在华艺剧社演过《暗恋桃花源》的男主角袁老板。
一些没看过此剧的朋友,也可能听说过一些该剧的经典台词,例如,“你是我蓄谋已久的暗恋,我是你万迷其中的桃花源”;“得到,就是失去的开始,如果没有遗憾,大概是没有真的活过”。
《宝岛一村》写眷村的故事,也是他的一个代表作。台湾眷村的故事慢慢地被人遗忘,于是他编导了这个剧,上映后很轰动。我看过这个剧,了解了更多以往不曾了解的历史场景。
看过这个剧,我还跟先生去找眷村餐馆,去品味当年眷村饭菜的味道,寻找当年岁月的痕迹。在台湾出差时,我们还试图去寻找眷村文化的痕迹。
旧金山文青友与赖先生合影 5/28/2022(王振华拍摄)
四十年一觉舞台梦到英文歌剧红楼梦。
赖声川先生,四十年前,把英文剧本翻成中文;后来自己写了40部舞台剧;现在又花了十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十部舞台剧翻成英文,想把他的作品,东方的故事介绍给西方的读者观众。英文书即将出版上市。
歌剧《红楼梦》又是一个新的尝试。此剧由著名旅美华人作曲家盛宗亮作曲,盛宗亮和黄哲伦编剧,赖声川担任导演。昨天才知道,歌剧《红楼梦》最早是由明尼苏达州一个华人基金会的几位老华人倡议的,他们想通过《红楼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于是找到旧金山歌剧院,后来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歌剧《红楼梦》。
2016 年,此剧在旧金山歌剧院首演,我和几十位旧金山湾区的朋友带着极大的热情观看了这场演出。也看到此剧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对于如此丰富,人物众多的一本巨著如何用歌剧搬上舞台?像林黛玉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大家熟悉的角色,用歌剧的形式如何表达林妹妹的精神气质?看完剧有一种余兴未尽的感觉。不知它是否达到了赖先生预料的效果?本想借这个机会当面请教赖导,但是他已经在讲座中提到了。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独特性,改编很难,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套,它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要考虑“忠实”于什么?保留多少原创的成份?像红楼梦这样的巨作,他们把几百个人物删掉,只留下七个,然后以宝、黛、钗三角恋为主线,把各种细节穿插在故事其中,这应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创举。(下面好友Lynn 剪裁的视频中,他谈到这个主题)。
赖先生感叹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还是闲不下来,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他的朋友说人家是65岁退休了才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你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此,他很感恩。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赖先生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有趣”。我们看到他创意无穷,时时打开自己感官去感受世界;他可以在“没有”中寻找到故事,发现丰富和有趣,他打破了舞台的边界。这种开放的生命状态和他四十年的坚持,成就了他的戏剧人生。他的作品也给我们增添了许多视觉的盛宴。
赖先生与华艺剧社原社长沈悦对话(晓霜拍摄)
听赖声川先生讲他的故事,从四十年前的舞台梦到现在的英文歌剧红楼梦。
2016年的时候在旧金山歌剧院看过第一版的歌剧红楼梦,当时就惊叹主创人员讲故事的能力,他们将一百二十回的巨著浓缩成了2小时20分钟的歌剧,为让西方观众看懂这个东方帝制时代一个贵族兴衰没落的故事,他们将原著中的400多个人物精简为了7个,只保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夫人、元妃和薛姨妈,同时增加了一位洞察全局的老和尚,做为“戏外戏”的讲述者便于理解剧情。歌剧以宝、黛、钗三人爱情为主线,交织着贾、薛两大家庭因失皇宠而衰败,最后黛玉投河、宝玉出家。
故事是看明白了,但当时又觉得讲红楼梦怎么能少得了王熙凤。今天算是揭晓了答案,赖导说我们中国人看《红楼梦》包袱太多,有很多情感上的东西割舍不得,但不会说中文的剧作家黄哲伦反倒能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情感中跳脱出来,在他看来,第一次看红楼梦的直观感受就是宝、黛、钗的三角恋爱,而无论是政治阴谋还是三角恋爱,都足以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故事就得大力删减,不得不佩服他们做减法的能力。时隔7年,英文歌剧红楼梦再度应邀在旧金山公演,从6月14起共演出七场,赖导说这次会有一些改变,期待!
听赖先生讲故事
文| Sunny Su
讲座后旧金山文青友合影 5/28/2022
(王振华拍摄)
阅读以往其他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