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博士春节返乡的记录 找不回来的....

博士春节返乡的记录 找不回来的....

公众号新闻

【留美学子】2884

9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留美学子】导语


一位博士春节返乡后, 发现许多记忆找不回来,春节返乡经历的每一天,总在一种难以名状的苦涩中,被冲击。

本文作者写下万字笔记,问询着:我们回家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发表王磊光文章之前,先来读一读作者水木然写的“关于春节最重要的一环,走亲戚”的探讨。


为何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

我们生活在一个撕裂的时代,任意两代人的思想差距如同天壤之别。

比如中国近20年来的变化实在是可怕,哪怕对于年轻人来说,几个月不上网跟进,就有一种被时代甩开的感觉。他们早已是浸泡在城市文明中,信仰「规则至上」、「利益大于血缘」,将性别平等、婚姻自主、尊重个人空间等等奉为刚需的新生代年轻人,他们也是阶层流动的得利者。

但是,即使在今天,中国的上一代人里,还有很多人的想法局限在30年前,还停留在找工作要找国企,可以先结婚后培养感情等等陈旧的思维之中,这种代沟,让年轻人和老一辈根本无法沟通,每一秒都是折磨,自然会渐渐远离。

上一辈的人是穷怕了,他们太缺乏一种现实中的安全感,心理的需求更多集中在生存上,所以他们不在乎精神世界的,他们更加关心你能挣多少钱。他们的价值观太趋同了。找个好工作,有点权势,嫁个或者娶个好人,生孩子,人生的使命就完成了。

他们也因此无法理解私人空间的重要性,所以,有时,他们比你的爸妈更关心你的工资,对象,成绩。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就叫肆意侵犯他人空间,当一个人的私人边界被侵犯,心理必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年轻人真正讨厌的是什么?不是上一代人穷,而是他们的精神不足以引领年轻人。

另外,现代社会没了以前礼义廉耻的教育,早已不明白什么是忠、孝、礼、智、信,只重利益,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感受和好处,确实,上一辈人是活在大家眼里的,所以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名声,而下一代人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他们不会顾及别人或者大家。

其实,每一个讨厌亲戚的年轻人,背后都站着一个成功实现了阶层流动的家庭,这个家庭还带着黄土的气息,却捧起了一颗珍珠,于是他所有的亲戚都恨不得抓住这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会。

随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血缘社会关系在城里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是业务缘,利益缘等等。所以大家族式的家庭结构渐渐崩塌,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多给了我们一些选择,不必再被各种关系所束缚,这就是阶层流动的好处。

其实,随着社会阶层流动大门的徐徐关闭,未来你的孩子再也不会像你这样整日奋斗,也不会像你这样功利和麻木,和他们一起玩人工智能玩具的,还会是他们表哥、堂妹,因为中国已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人心会逐渐沉淀下来,毕竟血缘上的情感依然是非常稀缺的的东西。

那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的,但是一个亲戚的随手推荐,就可以使他们轻而易举的获得一个好机会,这就是阶层固化的社会,不靠努力,靠血缘。

所以:讨厌亲戚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只是某一阶段的产物。

这就叫社会规律。

那么,现在年轻人返乡过年的迷茫在哪里?



   过年回家到底为了什么?



     故乡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哪个在东,哪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


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


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


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其中有一个打工者说:


我真希望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


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



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


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几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


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



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


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


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


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



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


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


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


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


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


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


1

春节的力量


亲人团聚,过年拜年。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

祭祀


如今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

葬礼


很多老人没能挨过冬天。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其实恰恰相反。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


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政策谴责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


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

妻子


过年的时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


如果初步说定一个,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最终结婚时,还要给上千的报酬,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传统的农村婚姻,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要三四年时间,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现在却不同,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定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


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男孩子到二十岁,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物色好对象之后,既怕女孩子变心,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


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


2

房子


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平时都空着,只是过年时回来住,但对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


过年时,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但父母住不惯,在县城过了大年,初一就赶回来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3

车子


近些年来,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种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万,八万,二十万,各种档次的都有。


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不知道车子的价位,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不管什么小车,关键是要有!


在农村,房子是一个媒介,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表示衣锦还乡。


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


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知识的无力感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众所周知,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应该说,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却往往被忽视。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在第一类家庭中,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在我的家乡,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但大部分这样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没有人替他们说话。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


“有钱人吃低保”,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过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并且二十多年来,农村税费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够交税。


大人内外应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不少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


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


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但从外归乡很多事情的思维却不停地在你心里撞,也就有了些许矛盾的感受。   


作者:王磊光  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新春特辑】


她走出前世 80岁视频点击超千万....

百年见证 上海1年1张

百年见证 西安1年1张

百年见证 成都1年1张

写在年末 伤感且不想再装了...

看【上海人在纽约】火爆视频之随想


原本我的自家史 竟然被传开了

半辈子给了中国·留下数震撼作品

告别谢莉斯的绝唱 也带走了那个时代....

最漂亮的蒙娜丽莎 为何中国无人不晓



精选汇编↓↓↓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访谈录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极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喜欢就点个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倡导这类人春节暂缓返乡!昨夜官方发布海归半年感受:不要回来!不要回来!不要回来!“春节非必要不返乡”?县委书记回应:工作人员擅自发布,已被批评,欢迎老乡回来春节返乡潮将至,农村新冠救治工作怎么开展?这份文件给出答案倡导春节非必要不返乡?县委书记回应多彩班芙行(6)-步道的虐恋扎心了!为撤销自己被作者的记录,顶级985高校教授维权近8年,甚至还有国自然通报!春节返岗交通、新能源车置换补贴,旅行社出境团队游恢复……本周提示来了!春节返乡见闻:一些新情况、新现象值得关注,引人深思超级麻豆的《俄勒冈州行摄日记》每天饭后和娃玩一局,真没想到,连老母亲的记忆力都回来了2023年1月6日财经晚餐——又见“春节非必要不返乡”?县委书记紧急回应;李彦宏:百度内部贪腐“触目惊心”春节非必要不返乡?当地回应关于德尔塔克戎、返乡老人防护……春节前夕疫情热点十问十答春节返乡,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发出倡议→早报|倡导春节不返乡?县委书记回应;住建部:对于购买首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三亚春节20万一晚酒店已售罄;上海辟谣电费涨价服这些药易犯困!多地提醒:春节返乡谨防“药驾”撑起生活的人决定春节返乡日常两则曝光!法拉盛人穷疯 华女:“就算找不回也不要让他们好过!”重要通知!事关元旦、春节返乡疫情防控关于元旦、春节返乡防疫!国家安排上了金毛被多次抛弃后跑回家,却被主人生抠眼球…“这样它就找不回来了!”COSTCO新发现和经常买的美味食物春节返乡见闻:一些新情况、新现象值得关注,引人深思!春节返乡需要注意哪些,才能远离二次感染?事关元旦、春节返乡疫情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要通知!奶奶最后3天的记录,陪她慢慢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关于约会和爱情,那些赤裸的提问和真实的记录——《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导演对谈春节返乡+跨省游升温,“阳康”出行路上会不会再次感染?如何防护?返乡办厂,制衣厂老板希望把去年亏损的赚回来慎终追远 信仰的颠覆(六十七)马斯克此生最大豪赌:放出推特帮某势力和谐证据的记录,离“被封口”还远吗?韩松:我阳了后转肺炎的记录,头一回有觉出生命危险的害怕 | 二湘空间2023年春节返乡送礼指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