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亲历了几件事,了解到一些最新的国情民情,值得细品!
今天的文章不谈热点,继续跟大家聊聊亲历的几件事情和所见所闻,之所以分享这些,是因为这些经历见闻包含了2023年经济走势、民生现状和社情民意等。
上一篇“春节返乡见闻:一些新情况、新现象值得关注,引人深思!”发表之后,很受欢迎,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种接地气的基层调研,今天这篇是我返城后在城市的经历和见闻,角度不一样,但同样真实,同样是国情和社情的缩影。
话休絮烦,返城见闻整理如下:
挣钱心切的农民工和同样心切的地方政府
春节不休的大学生们
飞驰的快递小哥和平台经济
记一位实干家
社会心理的根本变化
一、挣钱心切的农民工和同样心切的地方政府
前天因为有事,五点就起床出门了,走的时候天还漆黑,路过一个地方,却人声嘈杂、灯光明亮,在一片寂黑中特别扎眼。
这时正好遇上红灯,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原来这里是本市最大的临工集散中心,农民工在这里找活,包工头在这里找工人。
往年,这个临工集散中心要等到正月十五过了才有人,今年比往年提前了将近一周。出于好奇和对农民工就业的关注,回来再次路过时,特意停车去看了一下。
这时天已微亮,已经有好几个包工头开着车去拉工人。我跟几个民工朋友和包工头聊了聊,了解了一些情况。
1)往年农民工们一般都在家过了十五才外出,去年疫情影响很大,没挣到什么钱,今年大家挣钱心切,于是早早就出来找活干了。
2)包工方不少是工厂和地方重要项目的施工方,这些工厂和项目,是地方稳增长、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3)心切的不止是农民工,地方政府也很急,各地都在拼经济,项目建设都提前了,且工期很紧;一些项目的用工其实年前就确定了,但由于工期紧,必须再招一些工。
4)重要项目建设不差钱,上级财力支持早就到位了。
5)农民工老龄化不容忽视,临工集散中心的民工,目测绝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包工头都想要年轻一些的,但很难招到。
“我希望早点开工,去年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都能开上工,让我们都能找到活干,能挣到钱,给家人把钱寄回去。今年没有疫情影响了,我想干满一整年,把去年没挣到的钱给挣回来。”一位农民工大哥朴实坚定的说。
最新消息是,国家发改委2月1日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办法》中最引人关注的表述是,“以工代赈项目,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对此,社会上有不同的解读,但对农民工和项目当地群众来说,肯定是有利的。这就是大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二、春节不休的大学生们
小区附近有个私人开的自习室,里面都是考研考公考编的大学生,还有不少社会人员,自习室老板跟我是一个小区的,挺熟悉。昨天碰到,闲聊了几句。他说,自习室大年初二就开门了,本来不想那么早开门的,但是不少人要求开门,想去自习。初二那天去自习的人,达到平时的将近一半,初四五时已经跟平时差不多。
言谈中的几点感受:
1)考研考公考编越来越热,但也越来越“卷”;
2)就业压力很大,优质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人员考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编的越来越多,于是水涨船高,考取的分数和门槛也越来越高;
3)这届年轻人真不容易;
4)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搞好了,产业升级成功了,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更多优质的岗位。
三、飞驰的快递小哥和平台经济
返城这几天,不少店铺还没开门,或者贴着“转让”,街道略显冷清,与之相反,外卖和快递小哥依然繁忙、依然在马路上飞驰,带来人气和生机。尽管社会对平台经济的评价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大平台提供了大量就业。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除了毕业生和大量年轻人,越来越多社会人员也依靠平台经济谋生。举个例子,我好几个发小和亲戚,原来都做小本生意谋生,比如理发店、奶茶店、小饭馆、零售店什么的,由于各种原因,生意不好做,有些已经把店关了,老老实实做个上班族他们适应不了,于是纷纷开网约车、开货拉拉。
知名媒体人秦朔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也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滴滴司机,来自河南某县。17岁就到广东学美发,干过N多小生意,折腾了近十年,去年到上海在川沙租了个房子,开出租。老婆带着两岁的孩子跟他在一起。每个月收入1万多元,最好的情况(每天开14个小时左右)收入1.7万元左右,很满意。他这十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开店难。开个店要投十几万乃至几十万,不确定性很大,不仅钱投进去,人也陷进去,干不了别的。而开网约车最大的好处是只要干就有钱挣,且除了抽成没有什么别的成本。
我打车时,喜欢和司机聊天,很多都自己创过业,但现在都不创了,因为不确定性很高。没有太高学历、关系、背景的普通人,很难有高大上的创业机会,而一般门槛低的生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外卖、快递、出行等平台,尽管辛苦,但多劳多得,收入是可预期的、确定的,于是内心是安稳的。
这与大学生考公考编热,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那就是民间创业的意愿在下降,大家都不愿意冒险了,很多普通人也冒不起险了。这也是管理层对平台经济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各大平台很可能是今天中国最大的工作舞台。
再分享近期几个关于平台经济的消息:
央行1月13号表示: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
滴滴1月16号恢复了上架和新用户注册;
还有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那句“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们可以振作点。今年的毕业生,也可能不必像去年那么卷。
四、社会心理的根本变化
这个春节,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都对今年和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赚更多的钱,渴望享受生活,也都希望出去走一走。曾经激烈的清零与共存之争,似乎成为历史。大家都在往前看。
一位自媒体博主总结得很好,去年放开以来,社会心理发生了如下变化:拒绝(不可能)——愤怒(一定有坏人)——挣扎(反正我不会出门)——沮丧(人类不感谢罗辑)——接受(春节档电影真好看)。
当然,未来可能还会有突发的不确定事件,关于生物战的猜想、前两天辉瑞研发主管说漏嘴等等,这些,我相信国家和相关部门肯定在时刻关注,也有应对预案。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能做的不多,这些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相信国家会保护我们。撑住自己的生活更重要,让钱包鼓起来才是正事。
对于未来,我持乐观态度。因为我永远相信中国人赚钱的动力和欲望;中国人追求财富和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这股动力举世无双,只要不去限制,就会创造奇迹!
当然,不同的人见仁见智,有人看到强劲的复苏动力,有人看到的是民生不易、赚钱不易,还有人很关注共富和再分配,还有做大蛋糕与分蛋糕之争,尤其是后者。个人认为,一切都在谋划中,共富和分蛋糕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实质性举措出来,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是民生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很多事情的操作,不是键盘上书本上那么简单。局外人看到的永远是表象,水流之下是什么,很少有人能看到。相信党和政府,相信决策层有他们自己的节奏。细想一下,2012年以来,国家确定的每一个目标、做出的每一个承诺,都在稳扎稳打、有条不紊的推进和实现。不妨乐观一些,耐心一些。
五、记一位实干家
我的一位读者朋友,退伍军人,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
去年开始,他陆续在山东菏泽黄河岸边流转了近千亩土地,带领老百姓发展中草药和无公害农业,少用或不用化肥,以有机肥料为主。虽然才起步,很多东西还不成熟,但他充满信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那股韧性、执行力和行动力。
他这个项目可谓一举多得:个人赚钱,老百姓得利,发展了中草药,搞了无公害农业,消费者吃到安全有机的农产品,同时带动乡村振兴,等等。
我另一位读者朋友,业余时间是纪录片导演,这几年她的关注重点是基层和三农,既发现问题、反映问题,也传播基层的正能量和首创,拍摄的作品都非常接地气,非常有价值。她既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也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在拍摄和调研过程中,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人和力量在鼓舞着她。
这样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对他们我是由衷的钦佩。
写到此处,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名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结语:
上一篇返乡见闻,反映的是基层真实情况,略消极;这篇返城见闻,写的也是事实,偏积极乐观。有人可能会说,你怎么前后不一啊。并非前后不一,现实的中国,是多元的、复杂的、多面的,因此,我们观察国情、了解社情民意,应该有多元视角。任何单一视角、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都是狭隘的,也是发现不了真实情况的。
最后,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灾厉不起,民富安康!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创好文,敬请关注“斐君观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