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工作牺牲爱情,值得吗?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不过,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社会总是强调人的主要满足感源于事业,但是大多数人拥有的只是工作,而不是事业。”换言之,对于很多工作,无论是在故乡还是大城市都能找到,而且大城市机会更多。
《微小的总和: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一书中说,早在80年代,蓬勃发展的先进服务业经济占领了主要的都市区。虽然实际的商品生产行业离开了城市,但是负责管理和运营商品配送、服务和财富的公司开始进驻城市。各类公司总部和公司管理机构在城市驻扎。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百货公司的过道上,决定生产什么、在哪里销售、如何定价都发生在大城市中。去工业化城市,因为公司总部、金融、律师事务所等高技能服务业的到来,也在复兴。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城市因公司和技术工人的涌入而得到发展,城市人口明显增长。
单纯对于找对象来说,也是大城市机会更多,“聪明人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才选择跟其他聪明人共处,还是为了友谊和爱情。如果你是个单身编剧,你在洛杉矶的约会生活会比在迈阿密更精彩,在洛杉矶能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潜在伴侣。”无论是金融、电影业还是出版业,人们因工作聚集在一起。搞乡村音乐的人都喜欢住在纳什维尔。
我们都说大城市生活成本高,衣食住行都更贵。但是“在城市,居民不仅有更多消费选择,而且为此支付的费用更少。在城市做美甲更便宜,纽约人花不到3美元就能做美甲,比排名前十的其他大城市都要便宜。”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城市中心有足够多的人支撑起长尾消费,如特色餐馆、高级精品店和先锋戏剧。
在偏远的地方,生活确实是一成不变的,一眼就能看到头,大城市的生活更丰富,“城市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比普通小城镇之间多。事实上,大多数小城镇之间比两个大都市之间更相似。纽约的时尚和上流社会的社交X射线,洛杉矶的影视明星,波特兰的新潮知识分子,旧金山的科技企业家。”
2014年,《纽约》杂志一篇文章说:“现在找工作的范围扩大到了无论哪里,工作和感情之间的矛盾就变成了一个简单又重大的决定:我该不该离开恋人去接受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我可不可以提出他或者她跟我一起过去?毕竟,现在工作机会有点稀缺,跟恋人一起搬走可以说是二人关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重大程度介于同居和订婚之间。”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提出要求的人可能会被拒绝,接受这个要求的人,他或者她要去一个自己没有工作、没有同事、没有亲友的地方,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一定的技能。
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异地。清华大学教授李赋宁与徐述华1946年在南京订婚,然后李赋宁去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四年,1950年回国后二人举行了婚礼。1969年徐述华所在的石油学院迁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办学,一待就是八年,每年只能在春节期间探亲十二天,李赋宁在北京既当爸又当妈,二人主要靠书信联系。
当你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又找到了一份在外地的、自己梦想已久的工作,而伴侣的理想工作在另一个城市,这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必定需要有人做出牺牲。彼得森说:“争斗本来就是必然的,重点是争斗能否创造和平。和平是商讨解决方案的结果,作为夫妻,两个人需要在所有共担的责任、抉择和困难上商讨解决方案。这样你就能在遇到生活困境时有个可以交流的对象,虽然两个人想法各异,但齐心协力也是优势。他人的存在让你保持理性,所以结婚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