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原子弹,一段属于过去的动人传奇
文 | 王重阳lp
“我在国外学会了意大利语,还会唱意大利歌……”“李云龙团长”动情地对着“宋押司”回忆,弹幕上大家纷纷接茬:
“你还会打意大利炮……”
这是一部电影在播出二十多年后,于现今的互联网语境下的打趣和欣喜。
1999年,电影《横空出世》在六公主播出,2022年,该片再度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当年发生了很多事,例如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某国被群殴,我们的使馆不幸躺枪。而在很多年后,一部《那年那兔》同样横空出世,画面中的兔子们高喊着“造出蘑菇蛋,挺直腰杆子!”便是取材于这部电影的经典桥段。
在大漠戈壁中,将军冯石(李雪健 饰)对着面前一群刚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军人们说着一番话:
“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
于同一时空中的另一端,科学家陆光达(李幼斌 饰)在一个雨夜面对苏联专家肃立当场。
这就是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制造过程的艺术再现,故事中所有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场景的完美还原,就像纪录片中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众人奔走欢呼,其中一个人因为兴奋过度滑了一跤,电影里同样复刻了这一场景。
讲到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它出色的摄影、美术和服化道等技术层面的原因——
尽管它的制作很考究,而且如《指环王》横扫奥斯卡一般横扫过金鸡和华表。
而是被其中真挚的情感打动,被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征服。
一
影片在夸张的盖章声中拉开帷幕,画面中是一份份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档案材料。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简简单单一句话重似千斤。对于以陆光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最大的牺牲不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精神上的孤独。
如果陆光达不毅然决然地投身戈壁,也许他也会得诺贝尔奖。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在随后的戈壁上会格外闪耀,而陆光达放弃了所有,连这声肯定也放弃了。在放弃中他只有一种坚守——
“一辈子隐姓埋名”。
那应该是一个很纯粹的年代,莫高窟里的将军考察了片刻,摇头,转身对苏联专家说“我们想搞个大的”,苏联人摇头:“没必要,你们有我”。
将军也摇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接着一支部队从东北方向撤回直接去了西北,车厢里的士兵们望着落日,操着一口方言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喽……”
影片中的群像众生是腌臜的,喝的是苦水,吃的是粗粮,在将军的呐喊中使出了庄稼人的把式生生在大漠中造出了一座试验基地,随之而来的科学家们同样用算盘珠子代替电脑,在一片喃喃念算中测算当时、包括现在也是最顶级的科学数据。
只是后来的旁观者知道这叫伟大,当年的旁观者,如一名士兵却悄悄问别人:
“他们在干嘛?”
被问的人也一头雾水,只得说:
“干嘛?干革命。”
二
《横空出世》有气魄的,同时不失浪漫。
燃烧的激情被富于诗意地表达出来。冯石将军本身就是个诗人,他把原子弹工程比作写大诗写好诗,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使他极具人格魅力。我甚至觉得相对于陆光达,冯石身上更能彰显出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从“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的翘首企盼,到黄沙漫天中“同志们那个吼嘿”的夯歌,再到蘑菇云升腾时的泪光闪现,激情化作铿锵的诗句汹涌而来。
在原子弹试爆前一刻,冯石与陆光达对坐,将军说了一番话,展现了一个大老粗对世态的不解,他先是自问:“他们凭什么欺负人?”然后自答:“NO!去你妈的!”
我认为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大概就是当一个国家面临诸多问题时最需要被提倡的,尤其是结合历史重大事件时,似乎更应该被反复强调,比如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为什么反而更有勇气去硬刚蓝星第一强国,或者再直接一些,当中国历史推进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联合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出兵被战平的记录则由中国人保持至今。
同样的,我“听说”真正上过战场拿过枪见过血雨腥风且有信仰的人身上才有一股阳刚之气,否则其余皆是伪娘,比如涂脂抹粉,比如无病呻吟。
而经历过一段满目疮痍的历史见证者如冯石或陆光达,以及在戈壁滩上忍饥挨饿的科学家和普通士兵们似乎更加懂得如何守护尊严。
总之,不大会“抗议抗以再抗议”,而只是淡淡地说一句:
“毋所谓言之不预也”——
“别怪我没警告你”
因此,电影中一群军人坐在一起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上甘岭》,属于“自己看自己”,这一幕同样会让后世的人感动。
三
友情,是我观影的意外收获。
冯石与陆光达并非一开始就十分默契,他们有隔阂还有争执。
他们的矛盾是知识分子和军人在观念上、作风上的种种冲突,这种冲突和两人关系一波三折的发展使影片具有了戏剧性,也使友情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
第一次争执,关于水。陆光达的一丝不苟和毫不妥协给冯石上了一课,让冯石意识到与他合作的是认真严谨的知识分子,他冯石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大工程。
第二次争执,关于是否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我想这是冯石给陆光达上了一课,他要让陆光达明白,他手下的士兵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机械,而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原子弹光靠技术是搞不出来的,还要靠战士的出生入死,他们的赤胆忠心伤不得。
这两件事与其说是争执,不如说是磨合。在磨合中,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对方,被感染的同时也欣赏着对方。
所以,寒夜炉火旁,对坐谈理想。
唱片声中陆光达平静的诉说,夕阳下冯石情难自已的倾吐,飞机上的相视而笑,人群中紧紧相握的手掌,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到一种难能可贵的战斗情义。
至于陈锦老师饰演的陆光达的妻子王茹慧,则是本片一抹温柔的颜色。
我对言情剧不甚感冒,倒是常常对其它题材中的感情戏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我认为最好的言情往往在非言情。爱情只有放在一个精心构建的背景下才显得厚重、崇高,有了深度和高度的爱情才更有滋味,不会失之肤浅和苍白,就像陆光达和王茹慧这样的学者夫妻,两情相悦、志同道合。
当王茹慧随军来到基地与陆光达短暂相聚时,一番简单的对话既显得相知,也显得情重:
“你在做什么?方便说吗?”王茹慧问。
“你什么时候走?”陆光达看着她。
“我们,该要一个孩子了……”
帐篷的外面,警卫员识趣地按照冯石的指示“离帐篷远一点”,镜头也随之越来越远。
四
《横空出世》是一部很浪漫的电影,如一句影评所言:
“他们一代人吃了两代人的苦”
当我重新审视当年这场为了实现民族理想和个人理想的“战争”时,同样也会为那种朴素的感情所感动——
饥荒时期,军人和科学家开会,军人说“让科学家先吃”,科学家说“我们的命是命,你们的命也是命”,而随着底下人的窃窃私语,观众知道方圆几里内的树皮都被剥光了。
不可想象,也不敢想象。
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冯石、陆光达等人的眼中泛起了泪花。
此时如果打开弹幕,同样令人泪崩。
没有煽情的技巧,却有动人的故事。
我想,可能“人”的因素是关键。
就像这部《横空出世》,它没有侧重亲情、友情和爱情,但它有激情。
或者说,它有一种荷尔蒙。
再准确点说,1964年之后的1999年,也就是三十年之后的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人,敢指名道姓地说:
“大老美,我要干你。”
而不是现在某些时候,当我一看到“境外M国”时便觉得大倒胃口,颇有些眼见胡同口的瘪三望着眼前雄壮的背影偷摸吐口水的猥琐。
可见“勇敢”这种东西,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至于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还是因为真实,真实到陆光达在黑板上写出一段公式,然后告诉别人:
“从这儿到这儿,美国人用了六年,苏联人用了八年,法国人用了四年,我们没有四年,两年都没有……”
于是,一段传奇,横空出世。
《四味毒叔》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编委会成员有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龙、路金波、赛人(以姓氏笔画为序),是一家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