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哭着自杀的孩子,从热搜消失
这几天,有两件事关于孩子的事在朋友圈刷屏了。
一个是胡鑫宇失踪案件,他的安危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如今警方的调查结果已经公布他是自杀。
网上很多阴谋论不愿意相信,不相信这么大的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
但年纪小就不会有心理问题吗?孩子有情绪就是矫情吗?
胡鑫宇在事发前就曾向母亲哭诉不想读书了。
正巧另一件事就是一篇声泪俱下的求助信。
署名是衡水二中的外地学生,称自己现在因抑郁、左脚脚趾骨折而休学住院治疗,而这一切悲剧都与自己的母校脱不开干系。
图源:新浪微博
信里面提到,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存在很多程度严重的体罚行为,包括口头辱骂、身体惩罚、精神折磨、情感控制、苛刻的时间安排、反人性的空间剥夺……
无数学生在这套规训与惩戒的模式下成为丧失自我、乖乖服从的考试机器,老师也在这个系统里被异化成工具,师生相互榨取只剩冷漠,校园更是噩梦般的存在。
学校平时不让带手机,对负面新闻的管控也相当严格,所以学生不敢发声,衡水模式也便持续运转了一年又一年。
这让她姐想到去年年初,同样的时间节点,同样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发万字长文控诉母校,而针对的学校同样是一个模式下的衡水桃城中学。
去年刷屏的万字长文
当时桃城中学的工作人员对长文提到的问题,都予以否认。
不过很快调查组又对该校违规教学管理提出了处理通报。
图源:新浪微博
后来热搜下去了,事件平息了,问题就真的解决了吗?
今年年初又得靠学生在网络上发声,赛博升堂。
目前衡水二中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表示:“主要负责这个事情的同志不在。”
图源:新浪微博
难道又拖一年,浑浑噩噩就过去吗?
什么时候才肯直面这种模式背后的血泪呢?
“一封求救信”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让人看得揪心,自述中高频地提到一个不合时的词:饥饿。
很难想象,今时在一座四线小城里,还有大批量的高中生们长期地饿着肚子。
原因不在于经济,而是“被稀缺”的时间。
吃饭要在15分钟内解决。
时间紧张,减去路上往返和排队打饭,真正用来进食的只有5分钟。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学生们只能狼吞虎咽,跑着吃、边值日边吃、轮流打饭吃、或者干脆少吃......许多人都患上了胃病。
这不是孤例。
还记得有一个流传的16年状元的“正面例子”,被衡中老师一遍遍拿来激励学生
他每次都等到同学们吃饭快回来的时候再去食堂,每次都吃包子,打到饭就往门口走,包子掰开先吃馅儿,能吃多少算多少,走到门口,无论还剩多少一并扔掉。
图源:《东方眼》
分秒必争的紧张感,贯穿于“衡水系”的日常。
求助信中写道,走廊里常有狂奔的声响,许多学生因被撞倒而骨折。哪怕如此“急”,时间仍捉襟见肘——
“宿舍住在七楼,要求从起床7分钟就到操场。”
“下课时间连一两分钟都不到......生怕会迟到。”
“我的朋友平时没有时间解大便......每次课间上厕所都有班主任站在门口催我们。”
“学生没有时间接水,把脚伸进冰凉的水池里洗脚。”
......
每月放一天假、每周可以洗一次澡......但实际上很多人被迫地,逐渐戒掉了洗澡、洗漱、睡觉脱衣等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
图源:《东方眼》
相较于高效学习,更像是在学习的齿轮中勉励维持着基本生存。
钟表失去了度量意义;
空间性也遭到严重的剥夺。
跑操时要整齐划一,人与人之间只留下极窄的空隙。
衡水模式的“蠕动”跑操 图源:bilibili
如果无法嵌入其中——
“被踩掉了鞋要光着脚跑完全程,被停课,被整圈整圈地罚跑,即使在重度污染的雾霾天也是一样。”
图源:bilibili
在教室依旧如此。
学生于下课后伸一下懒腰,都会被看作是对规则的轻视。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那些明明处在朝气蓬勃年纪的高中生,在高压下产生——“从睁眼开始就要提心吊胆,在漩涡中摸爬滚打,为了活着苦苦挣扎”这样的感慨。
况且规则之神悬于头上,处罚无处不在。
语言暴力习以为常,“一群废物”“傻子”是常有的侮辱。
图源:暴富研究局
语罚之外,还有变着花样的体罚——
“脚尖贴墙,额头贴墙,时间不限,短则几节课,长则几天”。
甚至迟到几分钟、值日没扫干净、吃饭晚到了一会儿、铃声响起时没进入宿舍......都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拳打脚踢。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成绩至上的歧视普遍存在。
偏科生会被赶出教室,在楼道里蹲着度过45分钟的自习课,“每次腿都像被做了截肢手术”。
严苛的要求,让成绩优秀的“尖子生”也难以幸免于身体暴力。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而摧毁人的心智的,还有精神上的控制。
软招数,教育学生“儿行千里母担忧”“报喜不报忧”;硬手段,全封闭式管理、禁止电子产品、严厉调查打击泄露消息者。
软硬兼施地将学校塑造成孤岛。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为了避免产生无利于学习的情感联结,学生之间、老师阵营总是大洗牌,人们彼此之间只有无限的冷漠。
灌输进头脑里的、取而代之的是口号与洗脑,“考上清北”成了少年少女们的唯一的、集体的理想。
图源:《超级演说家》
还有无处不在入侵隐私的监控。
上课时监督学生书写的一笔一画,在下课后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
那些“禁止裸睡”“禁止纸塑声”“禁止规定时间前起床”“禁止就寝一个小时后上厕所”等等条例,如福柯分析的“全景敞视监狱”——
瞭望塔可以观看每一座囚室,而囚室里的困兽只能自斗。
在构成了其世界观的特有名词中,看不到人之为人的尊严,皆充斥着对人的工具化的改造。
图源:公众号《正面连接》
那些被理念同化的学生,毕业后花漫长时间去理解“常人”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弹簧可以轻易被拉抻到极致,但松手后却不一定能恢复弹性。
而还有一部分与衡水模式不兼容的学生很多走向了自我唾弃——就如求助信的最后,罹患抑郁症的学生写下令人痛心的一句话:
“我对未来已经没有希望了,我希望大家还有希望。”
衡中学生考砸痛哭 图源:梨视频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付出了超额心血的老师,也同样处在痛苦之中,成为被剥夺、被异化的一环。
《衡水二中学生的发声,救救我们》
在求助信引发舆论后,当地回应称教育局已经介入,正在调查核实。
但民间声音,已经非常大。
上游新闻采访了一位二中学生,对方内容称基本属实,老师对学生的打骂很常见。
图源:《上游新闻》
社交媒体上也涌现出无数“衡水系”学生的呼声。
上下滑动查看
相关工作人员一边说“绝不是那种情况”;
一遍又承认了“你要说完全不是也不可能,它是一些学校很共性的东西”。
图源:新浪微博@济南时报
多年来各大衡水模式院校屡屡爆出丑闻,去年桃城中学引发热议,在学生的万字血泪的控诉中——
学校被调查出了违规组织考试和考试排名,强制性收费以及惩戒失当等问题,遭到处罚。
转眼,衡水二中又站在了舞台之上。
也许这出戏将会一直这样令人心痛地,持续上演着。
“还社会一个好孩子”
为什么这样的教育屡禁不止,甚至大获成功、蔓延全国?
回溯到2002年,当时有篇轰动一时的报道,《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
文中记录了衡中的成绩——
“以最低的入学录取分数,最小的招生人口范围和硬件并不硬的师资队伍,经过了3年高中教育后,却达到了最高的“升学率”,其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数比其他市最好的学校高出近100名,重点大学上线率要多几乎一倍。”
并在文中,将衡水模式称之为“教育的奇迹”“高考的神话”。
图源:衡水二中宣传片
此后,神话屹立不倒。
即便近年来已经常陷于“掐尖”垄断生源、高压教育、资本合作等等舆论之中。但只要升学率居高不下,每年还是有无数人前往参观学习,将这个模式洒遍全国大地。
图源:新浪微博
遥遥领先的的升学率,也让“衡水系”在无数家长心中封神——
宁愿将形形色色的少年被送进去,出来后变成一样衣衫、一样面孔,被格式化后的考试机器。
连那些“苦累教育”,都成了让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每次有人问儿子在哪儿读书,他说出衡中后,对方都会羡慕半天。在他的固有观念里,衡中学生就应该最刻苦、最内卷,否则就失去了衡中模式的意义。
为了成为“人上人”,孩子吃了多大的苦都变得都不值一提。
就像二中求救信刷屏之后,仍有家长越过苦痛,轻飘飘地盖章“厌学”。
这是一种唯分数论、唯目的论的心态。
在这样的心态下——
那些显而易见的“恶”被视若无睹,甚至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地进一步演化。
我想到那个至今仍没有遭到处罚的“治网瘾专家”,杨永信。
图源:百度百科
2006年杨永信创办戒网瘾学校,之后“十三号诊室”收治各地学生,上演无数惨案。
而杨永信却在电视上,恬不知耻地大谈特谈自己的专家秘籍——“电击”。
图源:《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用超过人体承受的电击,来惩罚“不合心意”的孩子,利用私刑带来的恐惧让孩子展现出“顺从”。
图源:《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这在他的包装下变成了“治疗”“矫正”,是“功德无量”的事。
图源:《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一个疗程四个半月,一个月6000块钱。
无数家长趋之若鹜。一手交钱,一手胁迫孩子,嘴上还念叨着“救世主”“大恩人”。
杨永信的反人道迫害被曝光后,仍有家长咬死口风:
“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我没有错。”
图源:《社会纵横》
可叹。
事件过去这么多年后,杨永信依旧头衔光鲜,类似的学校仍一再涌现。
比如那个明晃晃犯罪的人间炼狱——豫章书院。
在豫章书院里,学员们进校第一件事是被脱光衣服搜身。
然后被关进一个有蟑螂老鼠的小黑屋。吃着令人作呕的饭菜,毫无希望地度过一周。
图源:@温柔JUNZ
等到从小黑屋出来后,人已经精神萎靡没有反抗之力。
之后还有“戒尺”“龙鞭”“滚地雷”“叠罗汉”“跪孔子像”等等私刑手段在等着他们。
图源:《社会纵横》
那时的受害者即便提起书院的名字都会恐惧得发抖,还有无数学生在绝望中走向自我毁灭。
而更荒诞的是,他们是被自己的父母们亲手送进去。
为了将孩子改造成“理想样子”,父母们甚至不惜和伪装成警察的豫章书院人员串通起来欺骗孩子。
图源:《社会纵横》
这恐怕是事件最痛之处。
书院被曝光后,学生们经历了漫长的抗争。
直到2020年7月南昌市青山湖区法院一审宣判,豫章书院创始人吴军豹等人,被判处了十一个月至两年十个月的有期徒刑。
可案件目前仍诸多疑点,杨永信和豫章书院的模式也依旧猖獗不止。
最近又爆出了一个河南的“雅圣斯教育基地”。
图源:网络
打着拯救孩子的旗号,对“贪玩、厌学、逃学、网瘾、早恋、行为不端”,以及存在非二元性别、多元性取向等等“问题”的青少年进行“矫正教育”——
依旧是体罚、监控、洗脑.....轮番上阵。
图源:网络
我仍记得在豫章书院案件庭审之时,创始人吴军豹态度强硬、不肯道歉。他说:
“如果我的行为是犯罪,那么家长也是共犯。”
2023年,据时间推算吴军豹已经出狱;
而无数家长仍未认看清这个道理。
图源:《新闻调查》网瘾之戒
这是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吗?
衡水现象年年被讨论,不影响其生源火爆、清北录取率喜人,成功经验被各大中学竞相效仿。
恶魔杨永信被曝光这么多年,效仿他用电击疗法戒网瘾、矫正性向的豫章书院们仍旧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都说体罚反人道,可年复一年依旧有大把的孩子被家长送进这样的学校。
他们是用脚投票的沉默的大多数,构成了衡水模式的忠实拥趸。
孩子的身心反而成为最无足轻重的一环,任人摆布。
《书院来信》歌词
往往这时会出现一种非常有力的辩护声音——
“何不食肉糜,这是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你连这条路都要剥夺吗?”
这类观念还能迅速吸纳许多俗语、古话为其背书,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黄荆棍下出好人”,“挫折教育可以培养意志、预防自杀”……
”挫折教育“,图源:抖音
好像粗略听着有那么几分道理,但这些观点属于滑坡谬论。
只有最初的起点,她姐是赞同的,那便是在目前的国情下,要求全部地区无差别开展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
素质教育其实是有门槛的,是教育资源格外富集、经济水平精神生活非常充裕时的优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权。
而经济欠发达、资源更匮乏的地方,穷人家孩子想要通过读书去到更好的平台、拥有更多的选择,也许目前确实离不开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
但是,应试教育能和任意体罚学生的“侮辱式教育”划上等号吗?
当然不能。
所谓“吃得苦中苦”是指在求学求知的路上会遭遇各种迷茫、怀疑和磨练,可不是给予校方伤害学生身体、折磨孩子精神的豁免权。
所谓“挫折教育”其实是破除我即世界的自我中心主义,理解许多事物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不是在告诉孩子:你的人格可以随意贬损、你的尊严可以肆意践踏……
图源:抖音
其实要区分题海战术式“灌输教育”和体罚虐待式“侮辱教育”的区别,很简单。
知识是物,是客体,对待知识的方式方法可以讨论。
而学生是人,是主体,人应是平等、互相尊重的,没有人有权力随意处置他人。
再看看衡水二中学生的求救信,里面那些对学生严苛的时间空间管理、身体心灵折磨,完全是把人异化成非人的机器,这种模式不像学校更像监狱。
到处都是监控器、人人自危并且相互监视,就像福柯在《规训与惩戒》里形容的360度全景敞视监狱,这无关教育,而更多是权力的运行机制。
福柯:全景敞式监狱
在这样的环境下,确实得到了更遵守纪律、更听话的学生,但却不是出自对社会规范的认同,而是长期高压下的习得性无助。
他们不再相信世界的公平正义,而是把世界理解成资源相互掠夺、权力相互倾轧。
之前一个来自衡水中学的学生演讲,他满怀激情地讲出“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的白菜”。
衡水中学学生的演讲
殊不知这种言论背后的观念,既贬损了自我又工具化了他人。
对所有人的物化,是衡水教育模式下的求仁得仁——学生被削平成整齐划一的考试机器,老师也成了应试的燃料。
所以爆出有学校女老师怀孕需要校方审批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
图源:人民网
哲学家康德说过: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本身。
每个人都值得有尊严地长大。
富人家小孩可以快乐教育,穷人家孩子只配棍棒教育,这看似励志,其实何尝不是换了个面目的歧视呢。
康德
那么又有人说了,穷人有尊严地长大的案例真的存在吗?
存在的。
她姐又要搬出张桂梅的例子了,她2008年开办女校,送近2000个女孩考上大学,去年高考的本科升学率到94.3%。
张桂梅对待她的学生不可谓不严厉,女孩们天不亮就要开始早读,深夜11点还在接受老师辅导,“狠”字是外界给她的鲜明标签。
张桂梅和穿着民族服饰的女孩们
但是张桂梅的教学理念却非常看重人之为人的尊严。
她会要求学生不睡懒觉,不是出于权威的建立,而是珍惜时间改变命运的迫切。
她会用军训来磨练新生意志,也会在军训休息时请孩子们吃雪糕,予以鼓励。
她会每年身体力行,亲自送女孩们参加高考,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带上身份证、准考证,因为女孩们多年的努力不应为一次粗心大意耽误了前程。
有一次张桂梅拒绝了自己学生的捐款,因为她选择当全职太太。
张桂梅表示自己办学的理念是让女孩们能够走出大山、追求梦想、成为独立女性,而不是沦为家庭的附庸,重复母辈的命运。
张桂梅反对全职太太
华坪女高的校门上写着校长对女孩们的告诫“独处时请自律”。
学校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便是张桂梅润物细无声的尊严教育。
穷小孩求学成材的道路势必会更加曲折,荆棘路上有太多流泪和流血,但绝不意味着要放下灵魂之高贵。
也许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当极化到衡水模式时,破坏的却是更大的公平,人格尊严的公平。
就像帕斯卡尔所言,如果没有尊严,人只不过是一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滴水、一口气就足以致命。
但人是一颗会思想的芦苇,由于思想,由于尊严,他便囊括了宇宙。
监制 - 她姐
作者 - even、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