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了这封公开信,难道不会更不想活了?
01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先祝大家节日快乐!新年平安顺遂!
本来我不想在节日说这么严肃的话题。
但生活就是这样的,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就少一分艰难和黑暗,反而只有正视和重视,才可能柳暗花明。
最近关于胡鑫宇的新闻,我相信咱们每个做家长的人,都看得很痛心。
一个花季少年的逝去,总是让人无比遗憾,总希望还有机会挽回。
前两天,“胡鑫宇系自缢”的结论公布以后,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发表了一封题为《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的公开信,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
我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是非常认同的。
我相信这封信的初衷完全是出于好意,并且点到了这个事件的最核心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比起这一百多天来,网上各种未经查实就“替警方办案”、分析“不可说”的阴谋论、消费逝者家属、博眼球赚流量、甚至借机行骗的乱象,这封信显然善良得太多了。
但是看完信的内容,我却有点懵了。
咱们先一起看看全文:
向下滑动查看
不知道大家看了什么感觉?
我真的有点疑惑,这文风难道是跟琼瑶阿姨学的吗?
很多浓烈的呼喊,道理却经不起推敲。
咱们越过华丽的辞藻和大堆排比翻译一下,可能就更好理解了:
第一段:
你活着不是因为你值得,而是因为你不能让父母痛苦;
第二段:
你不要总想着结束痛苦,而应该用痛苦来激励你发愤,激发男儿壮志豪情;
第三段:
你认为自己孤独,其实人人都孤独,人家还能获得诺贝尔奖,你只要还能呼吸就应该继续活着。
这种“劝诫”,孩子看了真的会放弃轻生?
难道不是更不想活了吗?!
02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但因为曾经是师范出身,也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仅以我浅薄的心理学常识,都觉得这信写得很有问题!
通篇不缺说教和道德压迫,唯独缺少了真正的理解与共情。
而这又绝不仅是某个人、某个机构的水平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很多家长、老师、社会工作者,在处理孩子心理问题的时候,都可能试图用这样的口吻去劝说:
人生多美好啊,干嘛整天要死要活的?
你要是死了,父母的日子还怎么过?
那谁谁谁,比你惨多了也活得好好的,你怎么这点儿压力都承受不了呢?
这样的劝说,你以为是给孩子加油打气了,其实恰恰是最无效的。
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在说:
是你的问题,是你软弱、无能、不负责任。
本来孩子就已经感觉痛苦、不被理解、人生没有意义,这下好了,还要被指责一下,更加不想活了。
我无意去批评谁,毕竟“心理健康”这个东西也是近几年才频繁进入人们视野的。
咱们同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好就行了,哪有人管你心情好不好啊?
更别提咱们父母长辈那一代,吃饱穿暖就行了,哪有人管你有没有童年阴影啊?
对呀,很多人都想不通。
明明现在的孩子条件好得多,可怎么就变得那么脆弱了呢?
因为现在的孩子,可能真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幸福啊!
跟我们当年物质上的不足比起来,他们面临的是什么?
单调又重复的生活环境
现在的孩子,一旦上了学,生活轨迹绝大部分都是学校、家、课外班。
生活重心就是学习,放学回家赶紧做作业,除了老师布置的,可能还有额外的加餐,周末也要赶赴各种班,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地玩。
长期下来,积累的压力无法得到释放,很难不感到身心俱疲。
高压力的家庭环境
“内卷”“鸡娃”是这代孩子身上的关键词。
说是说“双减”了,可实际负担减了多少,可能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
又聪明又努力的娃本来就不少,网络社会又让牛娃们显得遍地都是,普娃们只好被裹挟着,不得不加入内卷的行列。
很多父母本身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却无法停止焦虑,只好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导致孩子压力越来越大,抑郁也就不奇怪了。
03
事实上,无论我们想不想得通,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 :
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有1.9%~3.3%;
初中阶段的孩子当中,这个比例上升到7.6%~8.6%;
高中的孩子当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则高达10.9%~12.5%。
在过去12年里,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从0.05%增长到现在的6%,暴增了120倍。
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但这并不是我们回家独有的现象,而是个全球化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亦显示,目前导致青少年致病致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抑郁症。
公平地说,咱们前文提到的《公开信》虽然写得有问题,却也有它积极的意义。
至少,它会让一批孩子知道: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还有人愿意帮助我,我有地方可以求助,不用独自面对一切。
但是,如果想要求助真正起到该有的效果,咱们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恐怕还得再提高,专业机构的普及率也急需再提高!
04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并没有那么多心理学知识,能做的又有哪些呢?
其实在以前的文章里,咱们也经常聊到积极正面育儿的话题,比如:
尽量避免家长专制、充分尊重理解孩子、给孩子信任和安全感等等。
但除此之外,面对抑郁这一特殊议题,家长们至少还有两个方面要引起重视:
正视抑郁症,不要回避、轻视、污名化
抑郁症跟身体疾病一样,是一种病。
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软弱、叛逆,而是真的病了。
生病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丢人的事。
越是回避、嘲讽、打压,越可能把孩子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咱们千万不要当下图这种家长:
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抑郁症不是一天形成的,多半孩子在确诊之前都会有一系列反常表现,比如:
突然变得不合群;
饮食或睡眠规矩大幅改变;
常哭泣、情绪激动或者变淡漠麻木;
不再重视过去珍爱的玩具、书籍;
无故旷课,或者原本品学兼优者突然不爱学习了;
有过激或危险的行为;
常说“没意思”,常谈论死亡……
我们发现孩子有这些异常信号,就要引起重视,及时找到原因。
如果不是偶发现象,而是持续现象,就要及时带去医院就诊。
抑郁症在科学的医疗干预下,是完全可以减轻和控制的。
花季少年的逝去,无疑是个悲剧。
期待不要让同样的悲剧重复一次又一次,才能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尤其是,不要把悲剧变成悬疑剧、荒诞剧、闹剧,在大众视野里爆炸一下,然后又消失得毫无涟漪。
1
END
1
★
正在团
★
春款羊毛大衣+针织内搭
颜色超美、用料超赞、性价比绝了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