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医学院的学生为何纷纷想改行,难道就只因为“钱”?
近日,一名医生在其朋友圈发文,引发笔者深思。
“带教北医本科实习医学生。昨日一组9人只来3人,问其他人何故缺席?轻松答曰:不想来。威逼利诱后,今日来7人,其中3人跟着我,1男2女。套近乎地问:以后想做什么专业?2个女孩儿回答:我们以后都不当医生。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只是茅塞顿开为什么‘不想来’。
想想当年我们实习,女生会因为老师让男生上手术掉眼泪,会羡慕别人比自己多做了一两个操作,会‘偷走’一包缝线回宿舍疯狂比赛打结,会因为过节值班一天换了30个药而沾沾自喜……
中国医学的未来,靠谁撑起?暂时无解……”
北大医学院是中国最好医学院,甚至没有之一。这里的学生本该将就业目标放在国内顶级三甲或者国外知名医院,但为何这群天之骄子却纷纷想要放弃高分考取的专业,纷纷想要选择改行呢?
一位知名有钱人曾经说过,人离职无非有两种可能,钱给少了或者心受委屈了。笔者认为,这句话足以解释上边提到了改行问题。
首先聊聊钱,也就是待遇问题。
以社会平均值为参考,医生的薪资水平不算低,甚至可以算相对的“高收入”人群,但是加上准入门槛和前期成本,那就会被拉到“中游水平”。
笔者向来不喜过度贬低医生收入的那种说法,因为那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起码现阶段,以众数来看,医生超过现有的绝大多数行业。
但待遇问题造成优质医生流失依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是现有收入所致,核心原因在于收入预期。
医生这个工作是“后期英雄”,这是业内的普遍共识。
几乎没有医学生会将自己的收入预期放到主治阶段及以后,很少有人会妄想一毕业就能拿高薪。从过往前辈的经历来看,这种想法基本是正确的,但近些年,情况正在悄悄发生转变。
一方面,随着“以药养医”的模式被打破,医生的收入结构也随之重新建立。尤其在三明医改后,“年薪制”几乎可以被确定将是未来医改的大方向。
从好的方面来说,未来年轻医生的收入大概率会增长,生活也不再窘迫,但相应的,以往可观的收入预期也将大打折扣。这对于医学生,尤其是顶级医院的医学生是个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受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学生的招收规模有了明显提升,但优质岗位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化。简而言之,僧多肉少。
最近是毕业季,笔者也听到了不少关于就业的消息,坦白来说并不乐观。据身边人透露,某省内排名靠前的医学院,其招聘会上出现了“村卫生室”的身影,这放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来说,“博士保三甲,硕士冲三甲”是医学生就业的主基调。但放到现在,博士被普通三甲淘汰的情况比比皆是,硕士更多在“二甲圈”里厮杀。至于顶级医院,则更是神仙打架,纵然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敢说十拿九稳。
职称方面更是如此,早些年博士进院可以给到副高,如今能成功聘上主治就值得沾沾自喜了。可不能小看这一步的差距,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在很多地方都是天差地别。
中国的医生培养是“大而全”模式,从短期来看,可以起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也难免造成就业竞争激烈的困境。
而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心受委屈了。
前段时间,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大家谈论什么分数段学医性价比高,最后的答案却惊人的一致,即一本线上20~30分左右,去211、985有点费劲,但是可以冲击省级、市级的医学院临床专业,然后读个硕士,留在自己家乡的医院工作。
虽是戏谈,但是也揭露了一个现象,这就意味着医学专业对于真正的高分段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上文说过,北大医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同样其附属医院也是国内最顶级的,业内一般将其称为“北大系”。
现在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北大系”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根本进不去“北大系”的医院,只能被动地向下降一个甚至两个档次,才能勉强就业。
这部分学生从小就是佼佼者,本身能力也强,当意识到这个现实后,选择换个赛道发展,也并不令人意外。
对于个人,任何合理的选择本身都无所谓对与错之分,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医疗来说,如果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注入,那么便永无向高端、高精尖冲击的可能。
几十年前,国家还比较落后,“大而全”的医生培养模式顺势而生。随着中国崛起,“精英化”教育或许也该提上日程。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经有了相关方面的准备。
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发布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招生简章,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根据协和最新招生简章的要求,推免生须来自3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申请者需“本科就读于QS世界大学排名、Times世界大学排名或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或U.S.News全美排名前20名的文理学院”。综合下来,符合条件的高校共180所,包括13所中国大学和167所国外大学。
相较协和自身的八年制,新试点更接近于美国医学教育的“经典4+4”模式,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下内容:
1.以模块教学为特征的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
2.采用多学科整合课程结构,并实行早期接触临床、“一对一”导师制和全程科研训练,还需要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3.教育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模拟教学等方法。
4.在临床教学中实行学生融入病房医疗团队、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从目前反馈来看,国内的顶级医院对于这部分学生充满了兴趣,基本已经都提前预定了岗位。
以上不难看出,过往的传统正在悄悄解体,新的模式也正在渐渐兴起,未来的中国医生该何去何从,或许最终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