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万8送孩子去挨揍、自杀?“戒网瘾学校”到底何时才能休!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前段时间,热搜上接连出现“河南雅圣思基地”的相关词条:
“第二个豫章书院”“曾被要求关停”“无相关资质”“未在教育局备案”……
话题下方,全是网友们愤怒的质问:
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学校,也是行刑室?
“河南雅圣思基地”全称河南省雅圣思素质教育基地,被网友们知晓是因为前段时间网上的多段爆料:
“学校学费生活费四万八千八,全封闭式管理,每天除了训练啥也不干。”
“教官拿皮带抽人,让背轮胎跑步,(只有)白米白馍或者不给你吃饭。”
“接待家长教学生说假话,写信(打)电话有老师监视不得透露真实情况。”
“打着感化孩子的旗号,校长老师带头打人骂人喷辣椒水。”
“学员全部为非自愿强迫入学。”
公司官网上的教育理念赫然写着,“拯救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
用什么方法“拯救”呢?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国学教育。
那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拯救”呢?“贪玩、厌学、逃学、上网成瘾、早恋、行为不端、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好学”。——按这个标准来看,世界上可能没什么人不需要“拯救”。
说到这,可能已经有不少家长意识到这所学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别急,我还看到了基地创办人陈米民的一段采访。
2017年时,陈米民发现自己一向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的儿子,在上高中后突然变得叛逆,沉迷网络、拒绝沟通,最后不得已辍学在家。
陈米民花了好大一番力气,终于使儿子重返校园。他没有说自己具体用了什么办法,却觉得自己应该像“拯救”儿子一样,让更多孩子“迷途知返”。于是2018年,雅圣思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成立。
事情发酵到现在,除了雅圣思所在地郑州中牟县委,于2023年1月28日发布了一条“展开联合调查”外,再无其他官方通报。
更令人后背发凉的是,当初曝光雅圣思的多个账号,现在基本都删除了相关视频或文章,评论区只剩善良网友们的声声追问……
其实像雅圣思这样“打骂体罚”“戒网瘾”“感恩教育”的学校或机构,我们并不陌生。远的有崇尚“电击疗法”的杨永信,近的也有南昌豫章书院。
这样五毒俱全的学校,怎么就屡禁不止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所以请让我大胆说句不客气的,“雅圣思”“豫章书院”之流层出不穷,除了社会监管层面的缺位,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父母们需要这样的机构帮自己“改造”孩子。
现在回头看,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杨永信的“电击孩子就能戒掉网瘾”是无稽之谈,但在十几年前,他就是被无数家长信任、追捧着的——这背后是家长们对互联网兴起的未知与恐惧,他们把网络和游戏视为精神疾病,所以亟需一些“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
打骂体罚,就成了一个“好”选择。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雅圣思”们还有一个备受父母们推崇的“必胜法宝”——感恩教育。
把孩子放到审判台上历数“罪过”,父母的辛勤付出被当成了百试百灵的砝码,两代人之间不再有“付出的心意被感知”这种爱的自然流动。
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不该是“教育”出来的,父母也不该用自己的付出当做交换条件,以此要求孩子如己所愿。
其实把孩子送到“雅圣思”这种地方的父母,心里多少也是知道这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自然清楚“全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意味着什么,那为什么还是把孩子送过去呢?
请允许我说句更不客气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快速改造,但不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恶人”。
孩子厌学、沉迷网络、拒绝和父母沟通……这些“问题”只是一个结果,要想解决,还是得去看看“问题”背后,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以及我们的教育方式有没有走弯路。
无法逃避的惩罚与疼痛、当着同龄人面被羞辱、被打上“不孝”“不感恩”的标签,或许可以让孩子们一时屈服于强权,短暂地变成父母们想要的样子,但与此同时,伤害和仇恨的种子也被种下了。
尹建莉老师说:“童年时代遭遇暴力对待的孩子,其自由意志被严重压抑,每一种压抑都会转化为负能量,需要用一生去排毒。”
种下的是罂粟,永远也长不出樱桃。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查资料时我还看到了一段雅圣思基地总教官李剑的采访:
“在接收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情况,有指着我们破口大骂的,有对我们动手的,甚至还有以死相逼的。”
“孩子们无论有多偏激的行为举动,我们都会平心静气地面对,并巧妙地化解。他们还是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并感激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雅圣思”被顶上热搜以后,社交平台的相关账号都成了“私密账号”,唯独与刚刚这段采访者同名的“李剑”还顶着“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签名。
我无法验证这两个“李剑”是否为同一人,但足可见他(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毫无反思可言:
漠视孩子们的真实反应,对他们的疼痛和求救不予理睬,反倒忙着塑造自己付出还得不到理解与回报的苦情形象,就差泪洒父母面前,把自己都感动了,可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呢?
还有那句“总有一天会理解并感激的”,多耳熟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就听我的吧,我这个过来人不会害你。”
“你现在不懂事,但我不和你计较。”
语气再苦口婆心,也挡不住背后的傲慢态度,三言两语就把孩子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抹杀殆尽,如果还想反抗,那就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可这种把自己放在位高处,用过来人身份说教,是亲子关系里的大忌,就像现在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爹味”“妈味”,哪怕孩子心里认可父母说的道理,也会因为讨厌这种方式而反抗父母。
教育家吴玉章说:“教育者应该首先受教育。”
不仅受文化教育,更要受思想教育,在具体的场景里不断反思、成长。
其实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还在群里看见一位妈妈诉说自己的不易,说生活压力巨大,自己没有办法,逼孩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甚至不惜冠之“这是人类的宿命”……
不是的,不是生了孩子就能成为父母的。
面对压力和困境,还有孩子身上呈现出来的“问题”,父母要动脑筋、想办法,而不是两手一摊就给“雅圣思”们打电话:
“我没招了,孩子交给你们了。”
为人父母者,既要从高位上走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也要真正地为孩子遮风挡雨。
最后稍稍化用一下@玲玲Peter和四只猫 的这条微博吧,与大家共同努力:
“父母的称号,是从孩子那里赢来的。”
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却出了问题,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
懂点积极心理学的父母,不仅自己活得更幸福快乐,而且教出来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也会更强,更加豁达和优秀。
如何培养出积极自信的孩子?
推荐清华心理系主任彭凯平:《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课程大纲↓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好妈妈优课,
点击底部菜单栏:已购课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培养积极自信的孩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