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胡鑫宇的悲剧,比真相更可怕的事还在发生……

胡鑫宇的悲剧,比真相更可怕的事还在发生……

教育

胡鑫宇事件最终从悬疑片沦为一部家庭教育片,令人愕然,也令人一声叹息。 


我写过很多次青少年自杀事件,有媒体报道的,也有身边真实发生的,也写过很多次抑郁症(详见本文末尾三篇关联阅读),每一次都怀抱着巨大的责任和希望,而过一段时间,又会被新的悲剧刺痛,陷入到深深的无力感之中去。


胡鑫宇之死最最让人心痛的地方,是在于它看似有解,其实却是无解的。


一百多天前,在他的父母眼里,是儿子在学校“好好的”就失踪了,他们相信“一切正常”的孩子可能是被害了。


可是,这个少年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早就察觉到,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已经有厌世的倾向


在日记本里、录音笔里、社交媒体上,他的敏感、脆弱和无助早已一览无余。

图为胡鑫宇日记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多次对同学流露出轻生的念头。


“我们压力大,活着没意思,是不是约着去跳楼。”


甚至,他直接向父母发出了呼救。


据媒体报道,在他自杀前半个月曾经跟母亲通了三次电话,时常达43分54秒。


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不想读书了,想要回家。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呼救的信号再次被忽略了。


父母只是以为儿子读书压力大,劝慰一番后,又在国庆期间专程赶去学校做思想工作,让他安心读书。


最后,这位绝望的少年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就像是,一个溺水的孩子在向岸上的人求救,岸上的人分明也听到了,可是孩子最后还是死了。


为什么呢?

岸上的人有的在想,这孩子是吓唬我们吧,只是想引起关注罢了;

有的在想,这孩子平时不是游得好好的嘛,可能就是想偷会儿懒吧;

有的在想,这是挫折教育的好机会,孩子你咬咬牙坚持一下,一定能行的;

也有的是真的着急了,可他们自己也不会游,更不知道怎么救。。。

所以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直到悲剧发生。


就像我写过的所有抑郁症孩子,他们在患病初期,在出事之前,都无一例外地向父母发出过求救的信号。


他们情绪持续低落或者暴躁,甚至不惜自残,而他们的父母却只是觉得孩子叛逆了,玩游戏上瘾了,想要逃避学习而已。


没有人会想到悲剧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总觉得那是新闻里才会出现的事。


可是,这样的事离普通家庭的距离,近得超乎你得想象。


在疫情这三年,仅我认识的、曾经亲眼见过的、身边活生生的孩子,离世的就有两个,更别说那些拐弯抹角听说的。


甚至,我觉得胡鑫宇的情况还算是好的。


至少在自杀前,他会打电话给自己的妈妈,勇敢透露出自己不想上学的想法;


至少他的父母没有粗暴地对待他,也没有不作为,还特地赶去学校进行抚慰。

左:胡鑫宇母亲  右:胡鑫宇


现实中多的是孩子如同困兽却拒绝和父母交流,多的是家长毫无察觉,又或者刚愎自用,对孩子一味打压。


扪心自问,如果孩子在青春期遇到了心理问题,你知道如何解决吗?


如果此时你在犹豫,那么答应我,一定要好好看完这篇文章。




青春期,不为人知的B面


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作为家长的你依然十分自信,觉得自己对孩子非常了解,一切尽在掌握中,那么我想告诉你,你正处在最危险的状态中。


孩子小的时候,喜怒哀乐都在脸上,我们非常容易捕捉他们的情绪,看穿他们的内心,他们动一动眉毛,我们就知道在打什么主意。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谜。


他们在父母面前常常展现A面去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深深隐藏起自己更为真实的B面。


更可怕的是,只要他们想,就可以隐藏得不露痕迹。


孩子个个是出色的演员,而父母往往是愚蠢的观众。

图源:《少年的你》


我有两个女儿,大的就快13岁,已经处于青春期,小的11岁,也摸到了青春期的门边。


平时她们和我关系不错,爱跟我说学校里的八卦,这些八卦为我提供了观察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绝佳视角:

  • 男孩A,经常在上课时偷偷跑去厕所抽电子烟;

  • 男孩B,经常在家偷看色情片,在学校给女生讲黄色笑话;

  • 男孩C,最大的乐趣就是男扮女装,甚至给自己起了个女孩名,没事就大跳女团舞;

  • 男孩D,在学校长期遭到霸凌,整个人精神状态转变非常大,已经出现抑郁倾向;

  • 女孩A,考差了从来不告诉父母,考卷都是自己冒充父母签字;

  • 女孩B,每天晚上九点上床装睡,玩手机到凌晨两三点;

  • 女孩C,每天放学不回家,跟父母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实际上在街头闲逛;

  • 女孩D,极其痛恨自己的父母,甚至说出过希望父母死掉这样的话;

。。。


这些孩子我都见过,一个个看起来都挺乖巧


他们的家长我大部分都见过,有几个来往比较密切,看上去都是很好的人,不错的父母。


正常得就像你我一样。


我敢打赌,他们对自己孩子的B面毫不知情。


我也仅仅在征得女儿同意后,和男孩D的妈妈说了他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这位妈妈震惊和心痛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告诉我,D失去了最爱的爷爷,正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她以为孩子情绪低落只是因为一时难以接受爷爷的离世,万万没有想到,他还在忍受着校园霸凌。

图源:《少年的你》


让人欣慰的是,由于家长的及时介入,最后霸凌行为被制止,D的状态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可是别的孩子呢?我只能严格地保守这些秘密,无法向他们的父母透露什么。


如果我不喜欢别人对我的家庭教育指手画脚,又凭什么觉得别人会喜欢呢?


我甚至也肯定,我的孩子一定也有着我看不到的B面,她们在别人眼里和在我眼里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有着不为人知的B面本来再正常不过,不值得大惊小怪。


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个B面,而是父母盲目自信,以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不可能有。


他们对青春期既不了解,也毫无敬畏,对孩子既不做细致入微的观察,也不做心平气和的交流。


他们以为自己永远都是如来佛,孩子翻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图源:纪录片《镜子》


更糟糕的是,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老师这个“线人”正在退出,留下家长孤军作战。


他们以为只要老师没有找上门,孩子“好好的”“一切正常”


和小学老师不同,中学老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同时也默认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基本成型,只要没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老师很少会再去主动联系家长谈论学习以外的问题。


不要说在成绩至上的国内,就是在看起来很佛的德国也是如此。


从小学老师三天两头请家长、给家长写信,到中学老师上完课就跟消失了一样,差别非常明显。


前面提到的抽烟、开黄腔、霸凌、冒充家长签字,老师多少都知情,但一次都没有告知家长。


是的,一次都没有。


了解情况是需要家长主动去约谈老师的,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校园霸凌、青春期、网络安全等等讲座,是要家长自愿花时间去听的。


家长只要躺平,就真的可以做到对孩子、对学校、对青春期教育一无所知。


原以为孩子长大了,可以少操些心了,却没想到到了最需要操心的时候,而且难度还陡然增加:


我方信息不全、战友下线,对手却智商暴涨、演技非凡、身边还有一众群演。。。


轻敌?自大?


好吧,前方请注意,天坑等着你。




学习,何以如此致郁


有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突然变化,情绪容易出现莫名低落、冲动易怒等特点,这些表现抑郁症的症状惊人吻合。


绝大多数孩子一旦过了青春期,这些症状就会自动消失,并不需要进行治疗,所以心理医生对青春期孩子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对抑郁症下结论非常谨慎。


但是,少数孩子真正地抑郁了,他们卡在了那里。


胡鑫宇就是其中一个,他再也没有机会跨过青春期,迈向未来美好的人生了。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压力大,厌学。。。是他结束自己生命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青春期孩子抑郁自杀最常见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学习这件事为何如此致郁呢?


我们对抑郁症稍做了解就会知道,患者最大的表现并不是伤心痛苦,而是对生活失去兴趣,做什么都集中不了注意力,提不起劲来。


一个人到底会在什么情况下对所有的事都失去兴趣?


答案其实很简单:


当他相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对事情产生任何影响的时候。


无法,无力,于是感到无价值,无意义。


放眼望去,无论是经历重大灾难后患上抑郁、产后抑郁、常年被病痛折磨导致抑郁,还是在糟糕的家庭关系中屡屡反抗失败而陷入抑郁。。。


无一不是渺小无力的那一方,深感自己对生活失去了掌控力,从而精神瓦解,意志崩溃,只想放弃抵抗,早早结束自己毫无意义又痛苦万分的生命。


同样地,一个孩子因为学习而抑郁时,学不好、压力大只不过是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他已经把学习能力等同于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把学习成绩等同于自我价值,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也就失去了活着的动力。

图源:《灯光之下》


这在成年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成人的世界里再如何血雨腥风,成王败寇,也很少见到谁仅仅因为升不了职加不了薪就抑郁。


因为成人的世界是丰富的,多元的,也是开阔的,豁达的。


除了头脑,还有颜值,除了事业,还有家庭,除了朋友,还有子女,再怎么不济,还能比比谁毛病少,谁活得长嘛!


当我们惊讶于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的时候,不如多想想,现在孩子的世界为什么会这么狭隘,这么逼仄,这么极端,这么残酷。


在我们叹息孩子“怎么这么爱钻牛角尖”的时候,不如多想想,这个牛角尖到底是哪里来的?

图源:纪录片《镜子》


两年前,我有个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举家从国内某一线城市搬到了德国,我所居住的一座中型城市。


在见到她儿子之前,听她的描述,我一度以为那是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


“我们家学习不行,我们家天生学什么都比别人慢。。。”这是她挂在嘴边的话,不是谦虚客套,而是真的满脸愁容。


后来我见了那孩子,明明就很机灵,还很讨人喜欢。


出人意料的是,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学习不行”的孩子就克服了语言障碍,考上了德国孩子都不容易考上的文理中学。


后来说起这段经历,朋友感触良多。


她说在国内的时候,孩子每天就是争分夺秒地学习,上各种班,为了节约时间,甚至连牙膏都是大人挤好的。


孩子学习不好,全家都特别焦虑,充满挫败感。


搬来德国后,无论大人孩子都要过语言关、适应环境,一时间手忙脚乱,压力特别大。


但是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全家人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节奏,也开始再次审视亲子关系。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不再把学习看作唯一重要,而是把社交、运动、心理健康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做好最坏打算,坦然接受孩子有可能考不上好学校的结果。


然后她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了。


他自己上学放学,学着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他加入了足球队,虽然技术很菜,却交到了一堆朋友;


有了自由安排的时间,他甚至主动要求继续学习自己在国内比较抗拒的钢琴。。。


最后朋友感慨道,孩子脸上的笑容变多了,这绝对是比考上文理中学更大的收获。

图源:《无人知晓》


看出来了没有?真正导致孩子发生转变的是什么?


是他对学习、对生活的掌控范围


在国内时,由于家长事事包办,时间被安排得密不透风,孩子唯一能够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学习成绩。


一旦成绩不理想,孩子就失去了全部的自信。


换了一个环境之后,虽然学习压力并未减轻,但他在学习、生活、社交、运动、音乐等等方面都有了可以自主掌控的部分。


所以偶尔考试考砸了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仿佛天塌下来了,孩子对其它方面的掌控自如已经足以撑起他强大的内心,给予他足够的自信。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座雄伟的宫殿,那么支撑着它的柱子越多,宫殿就越稳定,越坚固。


如果只有学习这一根柱子,可想而知,生命将会多么脆弱。


可惜的是,如此简单的道理,很多家长看起来很懂,内心却是拒绝接受的。


我接触到的几乎所有家长都和胡鑫宇的家长一样,在孩子表现出厌学情绪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绝对不可以,想尽办法软硬兼施一定要打消孩子休学的念头。


哪怕孩子已经被确诊了抑郁症,家长内心想的也是这个病什么时候能好,可别耽误上学啊。

图源:《极限17:滑魂》


他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有了血的教训之后,才会慢慢放下上学的执念,真正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


只不过,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再给他们这个机会。



孤独,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胡鑫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个原因是人际关系处不好,感到特别孤独


对低龄孩子来说,很少存在孤独这个问题,他们之间的相处用不到太多社交技巧,有了矛盾也会有大人协助解决。


对成年人来说,孤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早就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习得了如何愉快地与自己相处。


可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孤独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极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迅速独立,另一方面急切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在同龄人的眼中确认自己的形象和价值。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父母的影响力就会显著下降,而同伴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最直观的表现是开始“嫌弃”父母,更愿意和同龄人待在一起。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靠谱的朋友

图源:《哈利·波特》


很多孩子偏偏就卡在了这里。


有的孩子极尽全力讨好所有人,却交不到一个真朋友;


有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而对方却有很多朋友,不平等的友谊总是充满拉扯;


有的孩子总是被排挤、嘲笑、霸凌,却因为自尊心选择默默忍受;


有的孩子为刷存在感到处惹是生非哗众取宠,结果被所有人当作小丑;


。。。


这些都是我从女儿们的八卦中获得的信息,每一个都有着可以对应的姓名和面孔。


青春期孩子之间建立友谊,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所当然,轻而易举。


一个人的性格魅力、处事方式、社交技巧、自我保护意识,都是从小开始培养起来的,如果到了青春期再紧急补课,其实已经很难。


如果实在要说有什么捷径,这里推荐两个,一个是积极分享,另一个是参加社团

图源:《安娜》


分享永远是交朋友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适用于任何年龄。


小孩子分享零食和玩具,大孩子分享信息和乐趣,成年人分享资源和人脉,大方的人谁都喜欢,就是这么简单。


而参加社团能够迅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和话题的人,建立友谊更精准、成功率更高。


比如我的两个女儿在进入中学后都学习了第二乐器,一个吹大号一个吹横笛,都加入了学校的管乐团。


很多人感到不解,问我为什么学了钢琴还要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我想说,弹钢琴的乐趣和吹大号横笛的乐趣是完全不一样的。


钢琴是一种孤独的乐器,只要一出现,必定是主角;


而大号和横笛可以和无数乐器一起组成庞大的乐队,可以甘当配角,享受合作的美好


我的两个女儿都非常喜欢乐队,和乐队的孩子都混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时候想想,这不就是一种绝妙的搭配吗?


想要独处时,一架钢琴可以自弹自唱;想要热闹时,一个乐队可以浩浩荡荡。


人与孤独的这场斗争,就这么轻松地化解了。



我还记得在学校音乐会上,在声势浩大的管乐队正式演奏前,校长先生对观众席上的家长们说了这么一段话:


“此时此刻,请大家忘记紧张的学习,忘记考试和分数,尽情享受美妙的音乐。


音乐、体育和艺术,至少和数学、德语、英语同等重要。


就如同健康、家人和友谊,至少和成功同等重要,一样。”


那一刻,我几乎泪目。


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那么孤独。


而总有一些人和事,能够帮我们像抵挡寒冷一样抵挡孤独。


这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不要忘记它们。


还有,去成为它们。

图源:《鬼怪》






回想起我的成长过程,曾经有过两次,和胡鑫宇距离很近。


第一次是我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整晚失眠,情绪十分低落,精神状态极差,好几次在心理咨询室门口徘徊又不敢进去。


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借口天气太热宿舍条件太差,想要回家。


我妈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然后我就在家躺了半个月没有去上学。



父母没有追问,没有唠叨,没有催过一次回校上课,只是每天把饭菜做好等我吃。


半个月之后我自己想去上学了,就返校了,从此再也没有整过幺蛾子。


第二次是我刚来德国没多久,在一场重要考试中笔试已经高分通过,口试却卡了壳。


那是我畅通无阻的学霸生涯中第一次遭遇滑铁卢,也是仅有的一次。


我一边走一边给我爸打电话,走到地铁口的时候已经哭到崩溃,大街上所有的人都在看我。


还记得电话那一头,我爸语气轻松地说:

孩子,这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说是一件小事?

因为过两年你再回头看,会觉得不值一提,它并不会改变你人生的主要轨迹。

为什么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你之前的人生太顺遂了,可是人的一生是不可能没有挫折的,早遇到一定比晚遇到要好。

我一边抽泣一边问,万一之后就一直挫折了呢?


我爸哈哈大笑:


傻孩子,大不了回家呗,老爸养得起你!


如今十几年过去,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写了那么多的育儿文,其实想想,智慧也未见得超过我的爸妈。


如果能够帮助孩子把所有的挫折都化解成“一件小事”“一件好事”,如果愿意随时打开家门去接纳孩子所有的痛苦委屈,还会有多少真正无解的教育难题呢?


如果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足够安全而又松弛,世上还会有胡鑫宇的悲剧吗?



- END -




欢迎点击关注↓↓↓



 女子无才便留德  旅居德国的硬核妈妈无才姐创办。

无才姐,一位才华有限热情无限的宝藏妈妈,用有趣的灵魂,抵御育儿路上的鸡飞狗跳;穿越众生喧哗,守护温暖与爱。

本文作者无才姐,转载开白请联系小助手(微信号:wucai6de0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马斯克紧急叫停ChatGPT开发!AI崛起后,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术语是谁发明出来的?悲痛!胡鑫宇事件真相大白,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胡鑫宇事件真相大白,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比阳更可怕的事情。。。胡鑫宇事件真相大白,现场3D还原!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退休 16- 聚餐刘家(2)胡鑫宇事件定论,但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从医学上分析一下胡鑫宇的死因退休 17- 聚餐刘家(3)胡鑫宇失踪82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儿,比新冠更可怕澳洲毒瘤,比病毒更可怕的“eshays”,正在毁掉澳洲...胡鑫宇的一条评论,让我难受好几天:请别再说孩子太脆弱胡鑫宇录音笔已送深圳恢复数据,官方人士:没人敢造假!疑似胡鑫宇生前笔记披露…卫生习惯关于胡鑫宇的自杀结论,我只想说一句话听过120种谣言,人们才勉强接受胡鑫宇的不快乐 | 小巴看一周胡鑫宇的双重不幸:互联网时代失踪第一案是如何形成的?胡鑫宇失踪84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儿,比新冠更可怕胡鑫宇失踪超80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儿,比新冠更可怕胡鑫宇事件即将盖棺定论?真相藏不住了……不止少年胡鑫宇的无力该被看见袁弘、张歆艺自爆全家感染细节,比感染更可怕的竟然是...出去兜一圈省了100块小钱。。看完狗头萝莉和胡鑫宇的遭遇,我想聊聊自杀这件事。全面放开后,比病毒更可怕的危机到来了!多少人却浑然不知...“几乎是骸骨”,胡鑫宇家属:遗体在仓库找到;胡鑫宇就读中学学生:学校不让在外说这事;什么是“缢吊”?知名法医专家这样说女子没穿内衣乘公交,被色狼袭胸!更可怕的还在后面…胡鑫宇失踪82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比第二波感染更可怕!胡鑫宇失踪86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儿,比新冠更可怕胡鑫宇失踪82天,警方通报最新进展:这件事,比新冠后遗症更可怕胡鑫宇录音笔已送深圳恢复数据,官方人士:没人敢造假!疑似胡鑫宇生前笔记披露:新环境真的难适应……《胡鑫宇》这剧,显然是搞砸了胡鑫宇真相来了!但这些比真相更重要!都说美国治安可怕,是因为枪击事件频繁,但是比枪击事件更可怕的,却很少人知道...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