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怎么做掉它?
看见题目别害怕,咱是法治社会,我只是真心想吃鱼了。之前介绍四大家鱼的时候,大家说美国人不爱吃鲢鱼鳙鱼是因为没中国人的厨艺做不好,那我今天就来聊聊,青草鲢鳙和鲤鱼鲫鱼,怎么做最好吃。
#鲤科鱼怎么那么多刺儿!
咱吃淡水鱼都爱吃鱼肚子,因为那刺少,只有几根大刺。鱼刺就是鱼的骨骼,通常有一条脊椎骨贯穿头尾(也就是所谓的“主刺”),在腹部则有数根肋骨支撑,保护着内脏,剩下的刺则是背部和尾部边缘,连接鱼鳍的“棘”。
而鲤科的鱼除腹部外,其它部位的肉中还散落着很多小刺,也就是俗称的“乱刺”——它们神出鬼没地“乱”长,人们吃鱼卡刺,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它。
鲤科鱼的骨骼标本中,是没有肌间骨的
因为形状、位置、数量不固定
乱刺雅称“肌间骨”,因藏身于肌肉中而得名。它只存在于进化程度不算太高的鱼类中,比如鲱科和鲤科的鱼,由肌肉中的结缔组织骨化形成,分布在背部和尾部。鲤科鱼的肌间骨在100~120根之间,鲤鱼的最少,大概有90多根,而鲢鱼的最多,约130多根。肌间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肌肉和协助肌肉传导力量。
随着鱼的生长发育,肌间骨形状也会发生改变。它在形成之初只是一根小刺,而后出现分叉,变成“Y”字形或“卜”字形,且生长方向顺着肌肉群的纹理,从前向后斜行生长。在鲤科鱼类中,鲢鱼和鳙鱼的肌间骨数量最多,形状最复杂,所以吃起来最麻烦,所以它俩在鲤科鱼里最便宜。
扎牙龈的、扎嘴唇的、扎嗓子的……
#“土腥味”是怎么来的?
鱼多少都带有些腥味,因为它们的鳃和血液中含有醛酮和呋喃(fū nán)类有机物,经过氧化形成己醛、庚醛后就产生出腥味。鲤科鱼的腥味更特别,混有一股泥土味,也就是土腥味,这是它们生存环境造成的。
鲤科鱼多生长于河流池塘中,这些水域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形成的“腐殖质”,难免被鱼皮肤上的黏液沾染,并滞留在鳞片上,所以鱼鳞的土腥味浓重。而腐殖质在鱼类呼吸时,还会附着到鳃上,其中的放线菌会形成一种棕黑色黏液,味道极为腥臭,因此收拾鱼时除了刮鳞,还要把鳃去掉。
鱼鳃越鲜红也证明鱼越新鲜
鲤科鱼中,还有一个产生土腥味的重要来源:“侧线”。侧线是鱼类的感知器官,呈乳白色的细管状,里面充满黏液,鱼身两侧各有一条,深藏在皮肤之下,贯穿整个身体。它能通过皮肤上的小孔,来感知水中的压力变化,以辨识水深和流速,再传递给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不过,正是因为它与外界相通,里面的黏液就很容易吸附腐殖质,产生土腥味,所以侧线俗称“腥线”。鲤鱼和鲫鱼的腥线尤为发达,土腥味也最重,但只要从鱼头后方剌一道小口,就能看到它,揪出来便能避免土腥味。
可以在文末找介绍四大家鱼那期看看它们的侧线都长在哪
#什么档次,跟我吃一个部位
吃鱼通常整条吃,也有很多菜肴专吃某一部位,比如砂锅鱼头、红烧划水……因为鱼跟猪牛羊一样,也可以按照肉质和风味的不同特色,划分出4类食用部位:鱼头、鱼背、鱼腹和鱼尾。
先说鱼头,很多人觉得鱼头没什么肉,也有不少人尤为钟爱鱼头,奉其为鱼之精华。
台州菜,酱烧千岛湖鱼头
小时候被爸妈说吃啥补啥猛塞鱼眼睛的举手
头部可以算鱼的核心部位,鱼脑、眼窝等重要器官都藏身其中,里面的水溶性氨基酸含量也极为丰厚,所以鱼头的鲜美味道是整条鱼中最浓郁的。在鳃骨下,鱼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大多蓄积于此,形成膏冻状;而连接各块头骨的结缔组织和鱼唇则富含胶原蛋白——这两类物质都对人体极为有益。
然后是鱼背。鱼游动靠体内的肌肉收缩来实现摆动,背部是主要发力部位,所以肌肉组织尤为发达。鱼背部的肌肉群是并排排列,每块肌肉都呈“Z”字形,也就是俗称的“蒜瓣肉”,游泳能力越强的鱼,“蒜瓣肉”越厚实。
蒜瓣肉口感最好!夹着也满足强迫症
如果横向切开鱼身,从截面还能看到,背上肌肉是一层层画圈式覆盖的,类似年轮,这样的结构能让鱼摆动时更加灵活。如果喜欢吃结实的鱼肉,鱼背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鲤科鱼的背部生有大量肌间骨。
然后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鱼腹。这里的肉只有数根较粗的肋骨,而无肌间骨,甚至在腹部正下方一根骨头都没有,吃起来最方便。
鲫鱼横切图,已经找准位置下筷子了
不过爱吃鱼肚子的人,不见得出于懒得择刺,而是因为这个部位的肉最肥美。出于保护内脏避震的需求,腹部肉中的脂肪含量很高,甚至形成了脂肪层,而蛋白质含量偏低,导致肉质在口感上弹性略差,却也因此更滑嫩。
红烧肚档,专吃鱼腹
最后说比较特殊的鱼尾。它好比鱼类游动时的舵盘,俗称“划水”,是鱼身上活动最频繁的部位。按照“越灵活的部位,肉质越细”这个说法,鱼尾的肉质应该是鱼身上最细腻的。这里的肌纤维很细,同时由于水分含量较高,尾部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也很高,使鱼尾的口感软滑而黏腻,许多美食界的“大咖”尤为爱吃这个部位。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肌间骨多是那种分叉较多的形态,择起来比背部还费事。
吃播常客,一口炫一个尾巴
滑动查看各种鱼怎么做最香
又是看饿了的一篇呢,最后祝大家年年有余,年年有鱼吃!
大家菜市场见!
图源:纪录片《风味人间》
更多想吃的鱼
撰文 | 艾晓騧
摄影 | 唐志远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5年2月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