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北溪管道是美国炸的”,普利策获奖记者爆料可信吗?
晨读 第749期
怕太长你不听
▸ 爆料北溪爆炸案的记者何许人也?
▸ 他的 3 万字长文讲了哪些内容?
▸ 世界媒体对他这篇文章的回应有何不同?
在俄乌战争将迎来一周年之际,最近有一条消息在国内刷屏。去年 9 月俄罗斯往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 2 号管线,它埋在丹麦海域附近的那一段突然爆炸。事后,丹麦和瑞典政府在调查后认定,这是有人在蓄意破坏,而且这可不是一般人或者企业能够做到的,很可能是国家行为。
结果就在上周,这件事有了后续。有记者指认,美国政府是幕后黑手。站出来的这位是在美国享有盛誉的资深记者,曾经获得过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过去这几天,中国还有俄罗斯的媒体都对这一爆料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西方社会,包括这位爆料记者的老家跟老东家,这些主流媒体却对此很少关注,比如《纽约时报》等媒体压根没有报道这件事。
为什么这位获奖记者的报道会在中俄两国广受重视的同时,却在西方主流社会乏人问津?以及这位特殊的获奖记者,ta 到底是谁?有什么特殊之处?这篇文章里到底说了什么?今天我们从这个人、这篇文章到对这件事情的各方反应来一一梳理。
提醒各位,我们的王牌付费栏目「虎课外刊精读」推出了一个只收 1 块钱的 3 天打卡营。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价。明天开营,一共 3 天。如果你也想体验用逐词逐句拆解的方式带你读懂英文长篇外刊,同时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思维力度,不妨用 1 块钱来体验一番没有套路的英语课。今天是最后的报名日,明天开始上课。详情请扫文中二维码了解。
老规矩,先讲 5 分钟英语头条,对学外语没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滑到后面的干货部分。
英 语 词 汇 讲 解
本期47词 | 累计35129词
微词卡见文末
Pulitzer winner Seymour Hersh claims US Navy behind Nord Stream 2 pipeline explosion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Seymour Hersh has alleged US Navy divers laid bombs that destroyed the Nord Stream 2 natural gas pipeline under the Baltic Sea last September, drawing a denial from the Pentagon Wednesday.
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声称美国海军是北溪 2 号管线爆炸案的幕后黑手
曾获普利策奖的记者西摩·赫什声称,去年 9 月美国海军的潜水员放置炸弹,炸毁了位于波罗的海海底的北溪 2 号天然气管线,这一指认在上周三引致美国国防部的否认。
allege /əˈledʒ/ v. 断言,声称
○ to state sth. as a fact but without giving proof
■ The prosecution alleges (that) she was driving carelessly. 控方指控她粗心驾驶。
diver /ˈdaɪvə(r)/ n. 潜水员
○ a person who works underwater, usually with special equipment
■ a deep-sea diver 深海潜水员
pipeline /ˈpaɪplaɪn/ n. 输气管道
○ a series of pipes that are usually underground and are used for carrying oil, gas, etc. over long distances
■ A consortium plans to build a natural-gas pipeline from Russia to supply eastern Germany. 一家财团计划修建一条从俄罗斯向德国东部供应天然气的管道。
denial /dɪˈnaɪəl/ n. 否认,否定
○ a statement that says sth. is not true or does not exist
■ The terrorists issued a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ttack. 恐怖主义者发表声明,否认对这次袭击负责。
来源 纽约邮报
干 货 讲 解
01
实际上,不单是五角大楼,白宫以及丹麦政府都出来表示了否定。这些政府会出来否定并不意外,关键是要弄明白这位传奇记者的爆料靠不靠谱,可不可信。
先来给各位说说这个 Seymour Hersh 是何方神圣。
他在美国的新闻界应该说是一位名气很大、资历很深,但同时也争议不断的一位独立记者。别看他到现在都笔耕不辍,实际上他是 1937 年出生,再过俩月就 86 岁了。他的履历也跟美国很多一路打拼上来的记者一样,出生在芝加哥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本科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后来进入到芝大法学院,只不过由于成绩太差而被开除。
之后他就一心扎进了记者圈。先是在地方报社跑本地新闻,后来一路打怪升级,先后供职于美联社和《纽约时报》(行业天花板级)。而他职业的高光时刻是在 1969 年,因揭露美军在美莱村屠杀南越村民及其掩盖越战真相,而获得了 1970 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这一揭露美军丑闻的报道,据说后来对尼克松宣布撤出越南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自那以后,这位声名鹊起的西摩·赫什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他的调查记者生涯。他后续的重磅文章,主题也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揭批美国军队的丑闻。比如 1973 年的时候,他就在《纽约时报》上披露了美军秘密轰炸柬埔寨的事件。
2004 年,他还在《纽约客》上撰文,揭露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当时那个消息也很是轰动。
他最近进入公众视线是 2015 年在《伦敦书评》杂志上发表文章,指责奥巴马政府在本·拉登死亡事件中撒谎,称巴基斯坦政府其实一直关押着本·拉登,并且事先知晓美军的突袭行动。
总之,别看人家老爷子年过八旬,其实业务主线还是很清晰的,就是要揭露美军犯下的庄庄丑闻和罪恶。但是由于他的报道,特别是后来的报道,其中很多在专业性上受到质疑,所以主流媒体发他的文章是越发越少。比如这次他所发出来的这篇文章,其实也不是刊载于任何媒体,而是他发在自己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所以很多媒体在引述时,把这篇文章称作是他的博文,而这可不是一般的博文,因为单从篇幅来看,就达到了 31000 多词。
在这篇长文中,Hersh 爆料,美国才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幕后主使。照他的描述,其实早在 2021 年 12 月(也就是俄乌战争爆发前两个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召集一个新成立的特别工作组,要求就如何应对普京即将到来的入侵提出建议。在这次会议上,敲定了要炸毁北溪管道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作出以后,美国的国家安全部门又经过了长达 9 个多月的高度机密的反复辩论。但这些辩论并不是围绕说要不要炸管道,而是如何去炸,说的更具体点就是如何能悄无声息地秘密执行任务。
后来,经过这大半年精心的讨论部署,终于在去年 6 月,以北约举行的“波罗的海行动”军事演习为掩护,美国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了远程遥控炸弹 C4,并且把这个炸弹引爆的倒计时设置为 48 小时。48 小时后,这个炸弹也没有被引爆,原因是当时白宫担心引爆时间与“波罗的海行动”的军演只相隔了两天会让美国受到怀疑。所以去年 6 月份(按这篇文章说法),炸弹放上去了,但没有引爆。
时间来到了去年的 9 月 26 号。当时,挪威海军的一架 P8 侦察机在进行例行飞行途中投下了声纳浮标,而正是这个浮标向周围水域发出信号,引爆了铺设在北溪 1 号和北溪 2 号管道上多处的 C4 炸药。爆炸后,总共四条输气管道,有三条在数分钟内就停止运营了。
所以最后的这一步,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美军是在借刀杀人。炸药是 ta 们偷偷埋的,挪威海军知不知情我们不知道,反正最后是通过他们释放的声纳浮标所引爆的。这样一来,就让美军在这起事件中显得置身事外了。
另外,在这篇 3 万多词的文章里, Seymour Hersh 还试图还原美国炸毁北溪管道的动机。文章表示,拜登及其外交政策团队,包括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国务卿布林肯,还有副国务卿纽兰,一直都反对两条北溪管道的投建运营。ta 们认为北溪工程是普京为实现其自身政治和领土野心而将天然气武器化的工具。
具体来说,一方面北溪管道能够为俄罗斯创造巨额的利润,北溪项目背后的主导公司之一是受普京控制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该公司与俄罗斯政府共享北溪项目的利润,而天然气和石油收入能够为俄罗斯贡献多达 45% 的财政收入。某种意义上讲,北溪管道就是俄罗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另一方面,北溪项目又扮演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纽带,因为 ta 这个路线是从俄罗斯直通德国,而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和工业强国,本身就是用气大户。俄乌战争期间,德国一半的天然气都要靠俄罗斯进口。通过北溪项目,德国从俄罗斯那里不但获得充足的廉价天然气,还进行分销(也就是除了自己用,还把剩下的天然气卖到欧洲其他地区)。除了德国的分销商从中获益外,其实整个西欧也间接提高了ta们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北溪项目意味着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或者硬币的反面,就是减少了欧洲对于美国的能源甚至经济依赖,这两点都是美国政府不乐见的。无论是通过这个管线直接让普京政府获得巨额收入,还是利用这个管线让欧洲形成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让天然气成为普京的一个能源武器,来起到制衡欧洲对付美国的作用,这些都是美国人要搞这次摧毁的动机。
02
讲了以上这些内容,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是否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实性?
至少最近几天我们国内媒体还有俄罗斯舆论对这篇报道还是相当重视,像新华社、《环球时报》还有央视都反复高调转引了这篇文章。而且标题都跟这篇美国小报差不多,强调记者的身份是曾经获得普利策奖的知名记者。甚至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也对此作了回应,说如果美国炸掉北溪管道的报道属实,那必须受到追责。
而就在这篇文章发出来的第二天(2月 9 号,也就上周四),俄罗斯官方也作出了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Seymour Hersh 发表的博客文章因促使对该事件进行国际调查,并称世界必须知道那些北溪管道被炸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几天,大家只要上网刷一刷新闻,应该都能刷到这一条。甚至有虎友来问我关于这篇报道,包括这位记者身份的真实性。
事实上,该记者的身份应该说都是真的。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这篇文章发出过后,到现在已经过小一周的时间,西方的主流舆论,特别是那些严肃媒体,基本上可以说是不理不睬。
除了路透社简短地发了两三篇文章,而且其中两篇的内容都不是这篇文章本身,而是俄美两国的反应。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俄罗斯的态度。而美方这次的回应倒是非常坚决,甚至措辞也相对犀利。白宫发言人沃森在文章出来当天就回应说 Hersh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假的,完全是杜撰的。路透社把他的原话直接就放进标题里,false and complete fiction。另外,美国中情局发言人索普也在网上写了类似的回应,说这种说法是彻头彻尾的错误,completely and utterly false。
除此以外,可以说主流媒体对这篇文章都是视而不见的。我试图去搜过像比较严肃的三大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其中《纽约时报》还是这位 Hersh 的老东家,都对他的这一报道是只字未提,甚至连美国政府对他这篇文章的回应都没有被拿出来进行报道,等于当 ta 不存在。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这些主流媒体都是一丘之貉,他们在背后商量好了要封杀这个消息,包括 Hersh 本人也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基于这么多年我看外刊的经验和跟一些在外刊工作的记者交流,要让这么多平台的记者都闭嘴,尤其在西方这种市场化和私人媒体的环境中,还是非常困难的,这其实也是所有的阴谋论都会陷入的一个逻辑漏洞。
每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由躲在背后的几个人在悄悄操纵的时候,那就无法解释这些放在明处都很难管理的机构和个人在幕后就凭那么几个人的力量,是怎么做到让他们都闭嘴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些阴谋论的解释虽然很刺激,可以听着很爽,但其实也可能是最廉价的谎言。
03
说回来,关于这些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位调查记者的文章视而不见,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这篇文章内容的真实性难以证实。我看还是有些媒体,比如 The Hill 对这篇文章做了讨论,其中就有提到这篇 3 万多词的文章,所述内容全部来自单一信源,说白了就是给 Hersh 爆这些料的人只有一个。
而按照西方媒体的传统,重大的事实一般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信息来源,而且还是彼此独立的信源。不能说张三给李四说了这件事情,后来记者去问张三和问李四的时候,他们都说有这事,看似好像是两个信源,但其实这个信源还是一个,因为李四也是听张三说的。这就不符合严肃媒体的报道准则。
除了单一信源的问题,这还是一个匿名信源,可信度又要打一个折扣。
另外,我看 The Hill 在讨论这事儿的时候还说到,这篇文章除了文字叙述外,从头到尾没有提供任何一个物证,比如有没有什么文件,有没有什么邮件能够佐证这些爆料内容,哪怕一件也好。但是这些证据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
从这篇文章的专业性来讲,它的内容信源单一,而且是匿名信源,并且缺少相关的旁证物证,无法为它这些爆料的真实性提供佐证。
第二,除了上述刚性的原因外,我觉得背后还有一个柔性的原因,就是这位记者 Seymour Hersh,他个人的专业诚信度在近年来可以说是争议不断。虽然他曾经获得普利策奖,但毕竟那是 50 多年前他还供职于大的新闻机构的时候。
到后面,他其实也数次卷入不实报道风波,比如像 1997 年的时候,他就曾声称自己握有玛丽莲·梦露跟肯尼迪总统有染的证据,证据就是由线人给他提供的梦露亲笔写的便条,上面的内容是梦露要求肯尼迪给她的妈妈提供 60 万美元的信托基金,之后两人就不再来往,说白了就是索要封口费。
这个消息传出后, Hersh 凭借他的江湖地位,确实引来很多媒体的关注。当时美国广播公司 ABC 愿意出钱请他来拍一部相关的纪录片。但是后来美国广播公司在调查时发现,便条以及其他的一些所谓证据都是伪造的,而 Hersh 本人后来站出来辩解,说自己是被线人给骗了。
另外还有前面讲到的关于本拉登到底是怎么被美军杀死的,这位 Hersh 也曾在 2015 年撰文称美国跟巴基斯坦政府都撒了谎,其实在 2011 年奥巴马下令展开抓捕行动时,拉登就已经被巴基斯坦政府给囚禁起来了。称大家看的什么海豹突击队趁着夜色搞突袭,那些都是假的,拉登早就被抓住了,只不过为了政治的需要来演一出戏而已。对此,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美国政府,都对 Hersh 的说法予以了否认。
总的说来,这位 80 多岁还在笔耕不辍的 Seymour Hersh,应该说他是一位毁誉参半的记者,而且他的声誉主要集中在职业的前半段。而在最近这十几二十年,其实他的职业声誉是直线下坠的。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这次关于所谓美国摧毁北溪管道的文章,它其实是发表在 Hersh 的个人网站上,而这个网站的建立时间和文章发表是在同一天。目前整个网站也只有两篇文章,除了关于北溪管道的这篇外,就只剩下一个对该网站的介绍。
在这篇个人介绍中, Hersh 也讲了他之所以在个人网站,而不是别的新闻平台发表这篇文章的原因。他表示说自己在主流媒体内不受欢迎,甚至也批评了他的老东家,《纽约时报》等纸媒,以及像 CNN、福克斯新闻等新闻机构为了博眼球而让渡新闻自由权。他说,他设立这个网站的初心就是为了找回新闻报道的自由,摆脱与媒体平台的经济利益,专注于报道本身以及直接与读者交流。
但是我觉得,最能反映他个人想法的还是在这篇文章最后,他写道:“你今天要读到的故事,是我花了 3 个月的时间才找到的真相。没有出版商、编辑或同行向我施压,要求我按照某种特定思路来撰写这篇文章,要求我删减部分内容来减轻他们内心的恐惧。开设个人新闻网站,意味着新闻报道回归到我所喜欢的方式,那就是未经过滤、未经修改。”
你看,这番话其实可以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恐怕确实不符合传统新闻报道的路数,就是没有多个信源,也缺乏重要物证,同时也没有经过编辑和总编之手。也正因此,传统媒体势必是不会刊发这样的文章,于是他选择干脆以自媒体的方式把文章发出来。
这样的好处和缺陷都显而易见。就像很多线上发论文的平台一样,没有同行或者编审的评议,注册用户想发上来就发上来,在由此取得信息自由的同时,可能也就缺少了一些公信力的背书。
讲到这里,以上就是我们所能提供的关于此人和此事件的全部信息。
04
事实上,关于美国到底是不是北溪管道爆炸的幕后黑手,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尽管我知道很多人想听的就是这样一句爽快话。但我觉得,比起这一时之爽,可能对我们来讲,更需要的是对于新闻报道的程序正义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实际上,程序正义在法律上已成共识,而且不单是法庭上,在我们做新闻跟看新闻的时候,乃至于所有的需要探求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程序正义。
众所周知,程序正义不能确保我们获取的是百分之百的真相。比如,哪怕采访了 100 个知情人,也不能保证他们异口同声给到的事实就是真相,因为有可能这 100 个人都是串通了来骗你,也有可能他们不约而同地犯了认识上的错误。
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经过了 100 个人证实的新闻,总比经过一个人证实的新闻,其准确度和真实性的可能要高出很多。尤其如果还能形成人证与物证的一个证据链条,那它的真实性还会带来质的不同。
当然,我们不能够期待记者像警察一样去把每篇报道做成铁案。甚至一个社会里,除了那些非常严谨细致的严肃报道,还应该有很多的小报也好,像这样的自媒体也好,用他们可能不太严谨的调查和论证来表达一些真实存在的社会情绪,唤起公众,唤起政府对某一类事件的重视,来促进其他的媒体也好,警察也好,政府也好,跟进世界、追问真相。
但是就算如此,我们这些看新闻的人也应该有这个意识,知道衡量一个新闻可信度高低的标准。这个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信息的来源是什么。刚才我们讲的严肃媒体的原则,重要事实需要 2 个以上的信源独立证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而如果我们普通人没时间、没精力去做这样的确认,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些新闻是从什么机构爆出来的。因为同样一件事,无论国内国外,经由《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爆出,还是像《纽约邮报》这样的小报报出,消息背后新闻编辑对于这个事件真实性的把关程度是不一样的。《纽约时报》一定会比《纽约邮报》要严格很多。
咱国内也是一样,《新华社》报出的新闻,跟《环球时报》、下面的某都市报,或者是网上营销号爆出来的新闻,它的可信度是大不相同。
所以各位,回到今天这个案例,这位 Seymour Hersh 的万言文,他有没有讲错,我不能确认,甚至不能排除唯一给他爆料的线人掌握的可能就是真相。但至少因为我们知道新闻所要遵循的程序正义,知道这篇文章由于缺少大量的人证物证,所以可信度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而我们顶多就是看上一看,但不要去偏听偏信。究竟真相如何,还要等等大报。这在时间上可能会晚上很多,但我想,在真相面前,怕的从来就不是迟到,甚至不是缺席,而是以假乱真、误以为真而给这个社会和我们的良知所带来的损耗。
最后,也感谢你的时间。这里是带你读懂世界顶级报刊头版头条的虎课晨读。如果不满足于这里的只言片语,还希望和我们一起借助深度外刊,看到更广的世界、触及更深的思考,欢迎你来体验我们明天开课只花 1 块钱的外刊体验营,报名请扫海报下方二维码👇。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我是林伯虎,我们下期见。
allege /əˈledʒ/ v. 断言,声称
diver /ˈdaɪvə(r)/ n. 潜水员
pipeline /ˈpaɪplaɪn/ n. 输气管道
denial /dɪˈnaɪəl/ n. 否认,否定
今日重点词
denial
重点词造句练习
很清楚,尽管官方否认,人们对大使决定辞职还是有不同看法。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The product was launched with much fanfare worldwide.
对于这次爆料,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
https://nypost.com/2023/02/08/seymour-hersh-claims-us-navy-behind-nord-stream-2-pipeline-explosion/
编辑 | Q 校对 | 00 排版 | 倩雲 剪辑 | 阿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