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青少年自杀背后的残酷真相:其实,孩子最需要你是...
广告
广告
摘 要
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叛逆难管,天天跟你对着干,有的像个哑巴,什么都不跟你说。你以为他不需要你了,其实是他扛不住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胡鑫宇自杀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一条鲜活的生命再也无法重来。但这场悲剧,仍有很多值得父母深思、警醒的地方。
小时候的胡鑫宇,活泼爱笑,整天蹦蹦跳跳,特别惹人喜欢。
大一点,性格内敛了一些,但还是听话懂事,知道父母赚钱难,所以从不乱花钱。待人接物上,胡鑫宇也是人人夸赞的好孩子,做事主动,有礼貌,谁见了都喜欢。
父母对他的爱,丝毫不少。会关心他喜欢什么,尊重他的意愿,就连选哪一所高中,父母都是听他的,让他自己张罗。然而,偏偏是这样一个开朗乖巧、积极上进的少年,在新学期开学不久后,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的死,让所有人看到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悲伤。这条曾经活生生的花一般的生命,如今以死的代价再次拷问着每一个青春期父母:
为什么看上去明明很正常,懂事上进的好孩子,内心却痛苦到连活下去的动力都没有?
为什么自己一手带大、亲密无间的孩子,可走进他的世界,却发现他如此陌生,看不穿,猜不透?
答案,很残酷。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过去那样,他们早就变了。
孩子已经变了,大人却一无所知
青春期的孩子不管是学习、社交,还是在自我成长上都容易积攒压力。别看表面沉默不语,若无其事的样子,在他们内心深处,早就暗涌不断。中考,高考,课业学习,各种内卷……所有期待全都压在他们身上,逼着他们不停地学,连一分钟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除此之外,青春期孩子的社交,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大难题。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过渡期,父母的作用在减弱,同伴的影响变得重要。这个时期他们很容易遭受“同伴压力”。他们内心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变得格外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别人随意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的心情跌宕起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有数据显示:
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轻度和重度分别为17.2%和7.4%。抑郁检出率还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中生患病率达到了37%左右。
青春期的孩子善于伪装父母极难发现异常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轰动全国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
和胡鑫宇一样,坠亡的林同学死前也是一点“迹象”都没有。自杀前,他像往常一样,主动跟妈妈讲最近考试没考好,他轻描淡写地说,是没有休息好,但题目都会,高考一定会考好,请妈妈放心。担心他耿耿于怀,妈妈还特地安慰“妈妈相信你,不会给你压力的”。说完,母子俩就讨论起暑假去哪里旅游。到了学校,林同学临走前还笑着跟妈妈说再见,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可两小时还没到,林同学就照着自己的事先计划,从5楼一跃而下。谁能想得到,这个前一秒还笑嘻嘻和妈妈聊着天的乖巧男孩,下一秒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狠心对自己痛下杀手。
青春期的孩子 更需要家长用心陪伴
1.在青春期前,和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
有句话说,孩子愿不愿意和父母交心,取决于对父母的信任度。孩子不信任你,自然什么都不愿和你说。只有他觉得你能帮他,你是可靠的,他才会在遇到事情时主动告诉你,向你寻求帮助。
所以,不要肆意地打击、指责孩子,而是在他受欺负时替他撑腰,在他被冤枉时始终相信他,在他感到无助迷茫时,用心陪伴和关怀他。有足够的信任做前提,他才愿意和父母建立真正的链接,给父母沟通的机会,遇事才能化险为夷。
2.降低对孩子的期待,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其实做父母,不需要总把成绩挂在嘴边,孩子自己心里有数,也不要把孩子的未来限制在高考这一条路上。要让孩子知道,分数不是定义自己的唯一标准,健康、幸福和快乐,才是父母最大的期待。给孩子不带条件的爱与支持,让他选择自己的活法,他才不会走进死胡同,活得舒坦自在。
3.做成长型父母,提高认知,改变教育方法。
身为父母,要时刻审视自己,多了解有关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变化,多学习关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越早做准备,就不至于一遇到问题就慌了神,也不至于让自己的无知害了孩子。一个懂得持续学习、不断自省、调整方法的父母,才是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守护神。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