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心理学家揭示教育真相:“完美”的成长环境,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

心理学家揭示教育真相:“完美”的成长环境,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

公众号新闻

作者 | 暖心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过度教育带来高压,过度保护带来脆弱;好的教育,并不是“填鸭”而是放手,让孩子去亲身去经历,形成自己独有的人生感受和体验,这样的人生才是厚重而结实的。

著名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在著作《反脆弱养育》中提出:

为什么生活变好了,孩子却变得脆弱了?

她曾经是一名临床心理医生,在她接触的众多病例当中,她发现来就诊的大部分是一群孩子。

这些孩子的家庭大多条件优越,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但是许多孩子都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那时她就很疑惑:他们高比率的沮丧、焦虑失常、空虚、迷茫以及不快乐的情绪,根源来自哪里?

后来,通过30多年的临床经验,她用了“完美”一词来形容这群孩子。

她指出:孩子过了十一二岁,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情绪健康方面的优势,反倒有可能转化成不利因素。

越是在“完美”的成长环境下,孩子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焦虑,沮丧,感觉不快乐,没有价值感。

这种症状,就是心理学专家徐凯文教授所说的“空心病”:

因为“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它看起来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看起来像抑郁症,却是所有药都无效。

往往是那些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完美”。

 01 
“空心病”,正在吞噬优秀的孩子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见一位妈妈发的帖子,称“女儿有点厌学了”。

她的女儿一直挺乖的,成绩常年都是排在年级前十。

只不过,以前因为成绩的问题经常被吼,导致性格变得很沉默。

前一次月考没考好,名次跌落到十名以外,回来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还是妈妈无意间看见女儿的小字条,上面写着“读书有什么意义,日子过着有什么意义”等这些字眼。

那时的她还没有觉得孩子有问题。

直到有一次,她看女儿回家晚了一点,说了她几句,却招来女儿的厌烦:

你让我读书我就读书,考差了你不满意,回家晚一点你也要盘问,那我的生活还剩下些什么?

第二天妈妈又在女儿的书本上看到一句话:真的不想上学了,好像是在为他们而活。

那一瞬间,这位妈妈有点不知所措。

有一位网友的回答一针见血:

只关注她的好坏,却不关心她的喜怒哀乐;


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开心么?


如果你根本不在乎她开心还是伤心,你的用心只是束缚她的一种方式。

是啊,很多父母看似是用心养育孩子,其实更关注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却没给孩子价值感。

一位心理专家曾这样说:

大多数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是因为缺乏“存在感”。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需要和认可的时候,内心会出现最荒诞的语言是“我为什么而活”。

可惜的是,很多“完美主义”的父母,总觉得孩子要优秀,才对得住所有的付出。

这样一来,孩子并不是为了自身而努力,而是为了分数而活,久了以后,孩子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人会越活越“颓废”。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是有时候,即使工作和学习都很好,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许多优秀的孩子,他们最终活着就变成了两种意义:活在别人眼中和过高的期望里。

这样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活在别人的谬赞中,形成过高的自我评价,要维持这种完美人设,就活在了父母的“成功标准中”,形成了:

父母让干什么,孩子照着干;

父母不喜欢什么,孩子就不去做…

孩子无法活出自我的价值,内心就会被怀疑、否定、孤独感填满内心,直到彻底丢失自我,变成一个“空心人”。

 02 
“完美”的保护,娇弱的心灵

你有没有这样“保护”着孩子?

“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按照我说的做就可以了”;

“这个很危险,你不可以做”。

许多父母都在尽量为孩子打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环境,仿佛只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他就能前途似锦。

殊不知,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背后,实则是在摧毁孩子最深的“毒药”。

在《消失的孩子》中,被学霸光环围绕的袁午,却在母亲离世的那一刻突然坍塌。

母亲从小就特别“保护”他,随时担心他磕着、碰着、在外面会不会吃亏。

就连他上大学了,还帮他分析“什么样的人可以深交,什么样的人不能结识”。

母亲不放心他,就在学校附近陪读了两个月,每天给他洗衣服,收拾宿舍。

就连谈恋爱,结婚,台词都是母亲帮提前演练,生怕他出错。

袁午一直过着被妈妈安排好的人生,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什么时候交朋友,妈妈都为他安排得妥妥帖帖。

然而,妈妈去世后,他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他每天穿着西装,但是整个人却木讷寡言、目光呆滞,一身倾颓之气。

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为了逃离烦恼,他沉迷于赌博,甚至依赖父亲养老金而活。

过度教育带来高压,过度保护带来脆弱。

原本在成长中学会独立的能力,父母却“贴心”地为他做好,这样只会在孩子该独立的时候让他变得毫无价值。

这样的孩子早就丢失了自己的“心”。

一位教育家曾说:

我们的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菌环境中,内心的免疫力被破坏,遇到黑暗时会无所适从。

父母的过度保护,相当于亲手折断了孩子的羽翼。

他们在遇见困难后,第一反应就是退缩、依赖、恐惧、迷茫,然后内心鄙视自己“我是一个没用的人”。

耶鲁的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写过一段话:

虽然当下的学生大都聪明、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


他们被包围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你为孩子带来的“完美”保护,不仅削弱了孩子的心灵,也毁掉了孩子明辨方向的能力。

善意地“保护”最终适得其反,换来的是他脆弱的承受力。

 03 
好的教育,
并不是“填鸭”而是放手

约翰·列侬有一段话: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


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这段话是很多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父母习惯为孩子掌控人生,孩子习惯了听从父母决定,最后变成了“孩子为父母而活”。

这样的孩子很难活出自我的价值。

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感受力”

是在通过父母感受这个世界;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要想避免孩子成为“空心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爱、尊重为孩子和现实世界建立更多连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1)接纳—孩子是普通人

有人这样说过: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三次成长的机会:

第一次,是接受父辈是个普通人;

第二次,是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第三次,是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很多父母能接受家庭和自己的普通,却要拼命地强迫孩子是个“完美的人”。

然而,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曾提出了一个“均值回归”:父母的极端特征并不完全会遗传给孩子,这些特征会在孩子身上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回归。

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99%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一位妈妈曾在网络上说:

孩子的爹是清华直博,他在教五年级的儿子时教哭了,但是在一次考试结束后,知道孩子有进步时,又开心地笑了,还奖励了他两块巧克力。孩子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要学着接纳。

接纳:不要因为过高期望而错失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带孩子感受成绩以外的人情世故,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他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2)接纳——每个孩子都必须有“自我蜕变”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哪些能力很重要,却是多数人没有的?

有人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抗挫力,因为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要培养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旁观教育”

让他能体验挫折,在磨难中锻炼他的意志力;


给他出一些难题,让他自己去寻找方法,他能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让他摔一跤,下一次他能记住,更谨慎前行。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放手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整天打着保护他的幌子拒绝他“成人”。

皇后毛德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系教授曾经说过:

“孩子有尝试危险和刺激的天然心理需要。在冒险性刺激中,孩子们起初是被吓坏了,但随后就能够克服这样的恐惧。”

我们要给孩子一种“我选择”的方式来教育他。

就意味着父母要撇去对孩子的保护,让他去经历该他承受的痛苦。

孩子的“蜕变”,需要他自己亲身去经历。

 04 

《你好,李焕英》有一句台词一样:

“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

我们与孩子的话题不能仅限于学习。

还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快乐,孩子的交友状况,孩子的独处能力。

诚然,父母无法不焦虑,这是时代洪流下不可避免的竞争焦虑和对孩子的担忧。

但这些种种,都应该建立在孩子的健康基础之上。

孩子的优秀,只能是因为他内心愿意去努力;孩子的独立,也只能是他个人在生活中体验而习得。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成绩只是孩子这棵树上的一朵花,我们不能仅盯着成绩这朵花,更要多看看孩子这棵树的树干、树枝、树叶。

教育并不是只有喂养和督促,还必须有深入人心的心理“辅导”。

只有填满孩子的内心,成长才能有力量。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胡锦涛与钱学森【教育】李玫瑾女儿是学渣,心理学家儿女接连自杀:那些教育专家的孩子,都怎么样了?2/2 波士顿新闻总汇|波士顿宣布进入寒冷紧急状态 萨默维尔有望取消部分医疗债务 NEU学生发声让约会中被下药的人更容易得到检测《细胞—干细胞》封面论文:中国科学家揭示人造血干细胞最早定植骨髓的时间点和微环境特征每天喝八杯水科学吗?科学家揭示人类需水量规律这个病毒又进入高发期,开学后孩子更容易得,医生:别乱喂药,备好这3样【教育】青少年自杀背后的残酷真相:其实,孩子最需要你是...突发:乌克兰取得空前大胜,俄军溃退撤出赫尔松,俄军开战后唯一攻占的州府被放弃Nat Commun:能替代胰岛素的药片诞生了?科学家揭示模拟胰岛素的特殊分子如何帮助增强糖尿病的研究?白玫瑰中产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脆弱?美临床心理医生揭露背后原因Cell:蚊子为何追着咬你?科学家揭示皮肤羧酸表达量越高越吸引蚊子如何在社会环境的极大变化中,为孩子营造稳定的成长微环境活得很累又很徒劳 | 连咨询师都无力的“空心病”该怎么办?儿童流感致死率激增!儿科医生:新冠疫情后,孩子更易得流感普通人的理想生活美国心理治疗师:孩子最痛苦的,竟是爸妈“太完美”我们的“空心病”,需要一场心灵“有氧”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吃了受感染食物后呕吐的神经通路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欧洲心理学QS排名#6 | 心理学/康复科学/全球健康硕士项目介绍科学家揭示罗马万神庙为何屹立不倒多名澳人突然失明, 脑损伤! 科学家揭示: 竟都跟超市卖的肉有关!龙卷风健康快递 220体验过北美教育真相后,我不相信孩子会有突然开窍的一天矮个子更不容易得癌症?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家里玩具越“多”,孩子长大后越“笨”加拿大移民将认可新的语言成绩,比雅思更容易得高分!警惕链接!报税季“完美”税务骗局来袭为什么有些人喝水都会胖?原来是肠型在作祟!Cell子刊最新研究:哺乳期间母亲膳食纤维吃的少,孩子更容易发胖!我得“空心病”这几年为什么男人更容易得癌症?心理专家陈默:青少年“空心病”狂飙,聊过8000个孩子,我希望家长可以这么做......常做这3件事的家庭,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希望你没有踩坑|精选中国的教育失败在哪里?和家长打交道多了,我顿悟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教育真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