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沈逸挨饿"到"复旦暴动",这轮奇葩谣言背后是什么

从"沈逸挨饿"到"复旦暴动",这轮奇葩谣言背后是什么

时事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新之AKIRA


新之说》主讲人



前两天我和沈逸老师视频连线,他刚作为小区业委会骨干成员兼志愿者组织完一批物资的装卸和分发,坐在电脑前,一边喝着可乐一边有些无奈地说:
“我今天已经接了差不多50个电话了……”
“我的朋友也是关心我……我也只能一一回复他们,这是纯谣言”
此时此刻我特别能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最近几天,在疫情中的上海,几则低端谣言病毒式传播,闹得满城风雨,而其中被造谣的对象又都是观察者网的知名学者(张维为老师,沈逸老师),所以作为观察者网的编辑,我也被人转发了不少到我这里来求证——“听说那个啥啥啥,是真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被谣言、假新闻和标题党环绕的世界中,对一些“一眼假”的东西应该早就形成了免疫力,而需要兴师动众去找本主或者相关知情人求证的,应该至少是让人半信半疑,有一点“功力”的谣言。
比如说一则典型的“高级”谣言,就得是真的和假的掺着说,最好是7分真3分假,甚至是9分真1分假,再加上一些图片视频“有图有真相”。更有甚者,一些假新闻或者是夹带私货的文章会用所有都可以查实为真的材料拼贴在一起,运用错误的逻辑和诡辩,推导出一则假的结论。这种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辨别真伪,辟谣更是难上加难。
而这几条谣言是什么样的呢,我来总结一下:

1. 沈逸(有些谣言在出场人物中也加上了张维为)想加复旦周围的团购群买吃的,被团长们踢出了团购,现在正在饿肚子。

2. 张维为被复旦的青年教师打了。
3. 复旦大学学生大规模抗议暴动,警察动用了催泪瓦斯,正在大规模抓捕“幕后黑手”
沈逸老师的话来说,这属于除了里面涉及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字是真的,或者有迹可循的。甚至里面涉及的人物——在某些流言版本中——张维为已经变化成了“张国维”甚至“王国维”……
当我看到这几条谣言的时候,说实话是满脑袋问号的,除了最后一条过于荒诞不羁(如此大的事件没有起因,没有酝酿,没有正式消息),前两条也可以通过常识看出其中的槽点:
两位老师目前难道不应该是住在各自的小区里隔离吗,要团购也是要参加各自小区的团购群,为啥要在复旦团购呢?
同理,张维为为啥会出现在复旦的校园里然后被青年教师殴打?
所以我们一度觉得制造这两则谣言的会不会是个完全没有大学经历的社会青年,因为在TA的认知中,大学老师都像学生那样生活在学校校园里,以及,大学教师之间解决观点冲突的方式是报以老拳?
但就是这几条无稽之谈的谣言,最后演变到复旦校方亲自辟谣,党媒解放日报出面采访,以一篇《安静的复旦,“喧嚣”的复旦》向公众解释。张维为老师也发了朋友圈“报平安”。
虽然,到此为止,这波谣言完成了它“造谣-传播-辟谣-平息”的生命周期,但是这些低端谣言能有如此之高的传播效率,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这种“失控”和“失衡”背后反映出的东西非常耐人寻味。
首先,在谣言的形成阶段,是一场迅速发展的“集体创作”和“变体进化”。这一点,沈逸老师用自己的那则谣言for了一个example:
谣言的发端起于一个网络上平平无奇的网友发言
这条状态只是一个祈使句,或者说是只代表这个ID叫“远古的刀”的用户发出的一个号召,一种愿望。已知这个人对复旦附近的团长没有任何“一呼百应”的约束作用,本人也不一定是个团长,而且沈逸不住在复旦,这句话不会对现状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很快,这个“大家都不要和他玩”在传播中就演化为了“大家都不和他玩了”。而且加入了新人物——张维为。加入了新剧情——沈逸曾经转发过一个人写的一篇文章(注意,是别人的文章),标题是“是的,我快断粮了”标题图里有一个关键字“饿”:
于是经过丰富过的“剧本”就变成了:
这张截图是已知传播得最广的。接着,就开始有写手以“张维为和沈逸被踢出了复旦团购群正在挨饿”为事实,开始头头是道地写分析文章,输出观点,利用公众号进一步传播了:
好家伙,开头一句“听说”,结尾一句“这就是逻辑”,中间指点江山言之凿凿,下一步就等着是三人成虎了。
如果这就是逻辑,那在座任何一位网友大可以发一条朋友圈,写上“全中国人民每人给新之打一块钱,谢谢”,那么一天之内本人就可以成为坐拥14亿巨款的富婆了,嘿嘿。
我们知道,任何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走型的过程,就像我们经常玩的“传声筒”游戏,从第一个人传到最后一个人,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但是上面这个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走型是非常不正常的,它不是“误传”,而更像是一场“狂欢”,一群人完全不辨别,甚至也不在意事实的真假,集体添砖加瓦共同编造一个绘声绘色的“剧本”,然后积极地对外传播出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今的互联网生态正在逐渐被一种“抛开事实不谈”的立场先行模式所笼罩。
立场最重要,大家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立场组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社群和圈子——比如说一个贴吧,一个微信群,知乎里的一个问题等等——大家在这个圈子里彼此分享信息、狂欢、制造带有这个圈子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相互鼓励支持,然后抱团“出征”,集中力量以优势兵力去“冲”(和自己立场相悖的)特定的点,在这种不对等的压制之下制造出一种“我们是正确的”“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的感觉。
比如说我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我曾经有一期视频节目,发布没多久,弹幕和评论区迅速被清一色的批评、谩骂和侮辱性评论所占据。满眼都是“你放什么屁”“差不多的了”“你再出现我就取关这个号”“这个女人怎么又出来了,恶心,呕”看得我自己都产生了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仿佛真的说了什么十恶不赦的话,为什么大家都来反对我。后来我通过各种途径才了解到,原来是视频里某个点触及到了某个群体的敏感神经,于是在某个臭名昭著的贴吧里有人发帖号召“去冲了这个女的”……
这次疫情中微信网络群组已经成为了重灾区,上海网信办还特别发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查网络圈群造谣行为的公告》。
而这些圈子立场先行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在乎真相,更在乎“和我们立场对立的人遭殃了/惹祸了/过得特别惨”这个能让他们爽到的点。这就是谣言或者骗术能让人相信的又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即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希望是真的东西。
所以漏洞百出的杀猪盘才能把那么多人骗到血本无归,因为这些人内心渴望的到高富帅/白富美的垂青;
所以那些三无的保健品才能用不靠谱的承诺骗到无数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内心渴望健康的身体;
所以传销才能屡禁不止,因为无数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能发财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所以,这几则关于沈逸和张维为的谣言才能在互联网的一些社群中被一个接一个地广泛传播——他们太渴望自己是正确的了,所以他们太愿意相信那几个总是用事实打他们脸的知名学者不得人心,人人喊打,自食其果,过得特别惨……再比如说,继谣言发展为沈逸、张维为挨饿、被打之后,谣言的创作者继续发挥想象,丰富剧情,进一步把他们“过得惨”从肉体的折磨演化为精神的崩溃——“上海网络辟谣”在27日就辟了这么一条谣言,有人在微博发帖声称“张维为因为校方在自己被打后不肯为自己做主,恼羞成怒删掉了全部微博”。虽然张维为老师本人并没有微博,但是显然这些“一条龙”式的剧情谣言,可以说,在这些谣言中,早期传播者造谣传谣的情感需求已经大大超过了信息获取的需求。
比如我随便找一些知乎这个网站上相关问题的评论区(就是上面提到的封闭社区中立场先行的狂欢),全部都是抛开了事实的阴阳怪气和幸灾乐祸,偶尔有一条“就靠一个微信截图,加一张网上找的他的个人照片,就能编造一条新闻”的中立声音早已被一堆暗号式的话语和侮辱性的P图“大字报”所淹没:
基本上,这几则谣言的完成体形态在这些立场先行的信息茧房中已经成熟,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向更大的范围传播,对象也从高度抱团的圈子变成了一般吃瓜群众了。这里就不得不提这次疫情的各类谣言传播中出镜率最高的一种工具了,那就是微信聊天记录。
大家发现没有,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微信上获得各种或真或假传言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种“合并转发”的微信聊天记录,虽然这些聊天记录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真假的东西,但是相对于图片或者文章,这种设置好情境的“对话体”就是非常容易让人相信——它把受众带入到围观者的角色中,而对面两个聊天的人,一个是“逗哏”负责讲述事情的主干,给人一种“目击者”“能接触到内幕的人”,而另一个“捧哏”则是在一旁加强和肯定这则信息的人,给人一种“那个知情人值得信任可以告知机密的人”的感觉。
于是,作为受众,感受到的氛围不再是我看到了一个广而告之的信息(努力要广泛传播的很有可能是谣言),而是有一种被我无意中听见了“帐中秘闻”的感觉(两个人私下的悄悄话应该是真的),再加上两个人一唱一和(这就是为啥街头骗术一定要有个托),即使内容只是张口就来没有任何支撑的信息,但是大家总是忍不住要相信和转发——广而告之的事我们没兴趣多嘴,但是偷偷听来的八卦我们总是忍不住传播到自己的圈子里,显示自己消息灵通的同时拉更多的人一起吃瓜。
比如说别人发给我的那则复旦谣言,我们对照上面的分析看一下例题:
好,掌握了这门技术我们就可以动手制造任何谣言了,所需要的的只有两个微信号和手机。比如,我们来一道练习题,我要造个谣言——“观察者网倒闭了”:

张三:大新闻,上海的那个观察者网今天倒闭了。

李四:不会吧,这么突然,现在他们APP上还正常更新啊。
张三:应该很快就有正式新闻出来。我也是偶然撞上的,刚才路过新华路,看到他们门口围了好多人,还有很多警察和警车。
李四:看来不是破产这么简单(震惊)
张三:摊上大事了……封条已经贴上了,我挤进去看了一下,确实凉透了。
李四:他们平时确实太跳了,整天说“中必赢”,以为国家会挺他们
张三:想太多,据说他们XXXXXXXXX(新之注:这里填充的内容是谣言的主要目的,因为观网倒闭是一个很快就会被澄清的谣言,但是这里对观网泼的脏水则是造谣者想要传播和强化的真正内容,通过这个情景让普通人相信)
李四:那他们倒得不冤。
如此这般,一番对话拉扯之后,某些毫无根据的东西已经在他门口里成为了既成事实。就像我最近看《甄嬛传》,皇后要陷害甄嬛,一开始说的是:“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本宫不许你们胡言乱语”,到中间就变成了:“宫内妇人多,难免以讹传讹。”最后就变成了:“皇上,念在XXX,您就从轻发落吧”——看似中立客观,甚至在帮受害者,三言两语无中生有的事就变成了事实——带节奏的艺术历来被中国人玩得登峰造极。
讲完了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其实这些仍然不至于造成这种局面,我们最应该深入思考的是最关键的特殊因素,也就是此次谣言最大的催化剂——人们的心态。
谣言就如同病毒,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呈指数级传播,造成不可预料的大范围后果。如果辟谣的速度能够赶上谣言的传播,正如隔离收治的速度能赶上传播的速度,局面就能控制,反之则是失控。而谣言的温床,也就是这个“病毒”的培养皿,则是疫情之下大众,特别是社交网络上的年轻人,被一种巨大的焦虑、不安、绝望的情绪所淹没,就如同虚弱没有免疫力的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在这种情绪的左右之下,对于谣言的传播更是没有还手之力。
这个时候,另一个谣言快速传播的平台——微博,其特殊的传播方式便助长了这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自从疫情以来,来自上海的各种负面消息、求助信息、揭露身边种种乱象的消息层出不穷,这些信息有真有假,但都带有非常浓烈的情感色彩。
上海的这次疫情,是这座城市百年未遇的非常状态,2500万的人口突然陷入了信息不畅和物理的隔绝之中,绝大多数年轻人突然过上了这辈子从未想到过的没有快递、没有外卖也没有牛奶面包甚至食物的生活,而且这种状态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两周前为如何节食减肥而苦恼的年轻人如今会因为得到了一瓶可乐而欣喜若狂。
再加上封控期间许多城市基本的机能也被大大削减,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自然是在不断蔓延的。大家为了发泄压力,往往会选择把这种情绪通过社交媒体抒发出来(如果自己的情况尚好一般就不会抒发),于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中,这种负面消息和焦虑的浓度陡然攀升,达到了“四面楚歌”的程度。
上海人自己倒还好,因为我们在这里真实地生活,反而是上海之外的网民,在抽离出实际生活后,只解除微博上铺天盖地的“荒唐事”,分分钟有一种“上海完蛋了”的错觉。而这种“完了,好不了了”的情绪,正是谣言制造者造谣的最终目的。
我有一个朋友,她自己不在上海,但是本人是一个善良的热血青年,疫情以来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网上,不停地转发,不停地评论,还转给我很多信息。整个人陷入到一种精神的极度紧绷和躁郁之中。
我安慰她:“你不要看太多这样的消息,很多这样的信息不一定是真的。”
但是她愤怒地和我说:“我得转啊!他们都这样惨了,我能帮一个是一个啊!”
我说:“你仔细看,这个时期里面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说……”
她说:“应该是真的,XX大V已经联系上这个人了,她都转发了一定是真的!你看,这条微博里还留了电话呢”
我说:“我按照这个电话打过去,不是占线,而是根本打不通。”
她说:“我先转出去,万一是真的呢。”
……
过了几天,她又给我一个钟点工自述看见自己服务的老人因为没有吃的饿的在家吃屎最终活活饿死的消息。
她情绪激动地对我大呼:“我真的是无话可说!请问我们能做什么!!”“太颠覆了!”
我给她分析了这则消息没有任何可靠信源,只是一个人在口述。
她对我说:“详细的我就不知道了……”
 “如果是假的,一个案例也不能推翻已经有的千千万万个已经发生的因此付出代价的案例!”
后来,果然这是一则假消息,是发布者为博人眼球而编造的“亲身经历”,我把警情通报转发给了她,她只是回了我两句:
“我转发了这个辟谣”
“这个大妈图啥啊”
我想,我这个朋友的经历在微博的用户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综上,我们在细细分析完最近几则和观察者网专家相关的奇葩谣言的“起因-传播-环境-催化”之后,就可以知道这种非正常的谣言是如今非正常的网络生态和非正常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那次的连线中,沈逸老师作为谣言的当事人谈了他对于时下谣言四起的深刻分析和见解,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永远不能把责任推脱给技术,比如,微博和微信的某些机制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但我们绝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微博或者微信本身的责任,更不能简单地觉得“把XX禁了就清净了”
其次,目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疫情目前依然没有解决,这是谣言泛滥的根源,再有就是信息的不畅通,大家对于信息的需求远远大于可靠信息的供给;
最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的生态在国内依然是没有打通和不平衡的,和互联网相关的部门没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形成一个联动,赶在谣言散播之前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
在沈逸老师看来,面对谣言,从治理者的角度完善网络的生态机制是治本的办法。我们从普通的网络用户的角度,能做的只能是做自己的主人,而非信息的奴隶,把上网冲浪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不要成为别人赚取流量、操纵舆论的工具,更不要在未来的某一天无意识地成为“认知作战”的“耗材”。

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国金证券"满额发行"落地!募资58亿,这一地方国资43亿捧场,跻身"二当家"大房车,令我家热血沸腾深度 I 卡车里藏着“一支小军队” 31名白人至上组织成员计划暴动被捕俄乌冲突,火上浇油与釜底抽薪普京已经认输了?硅谷华人创业再获800万美金融资,背后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商业模式在囤菜的间隙,我们想了想跟谁学才能不挨饿...这轮硅谷大裁员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过万纽约客挨饿一整天...只为了等免费午餐最近迷上的营养餐明初南北榜案 背后是阶层垄断通过这轮下跌,你学到了什么呢?最大回撤超30%,"固收+"怎么变成"固收-"?昔日"爆款"遭质疑,如今如何再出发?变瘦就得挨饿?协和医生告诉你,这样吃五顿照样能减肥!如何"借"一双慧眼看穿波动?1987年大崩盘留下的启示:"价值先生"才是同盟,请忘掉"市场先生"龙虾君最近都吃到了些什么"奇葩"玩意儿?后街西城老“男孩”同台 :怀旧爆火的背后是经济的寒冰国内FPS电竞头部IP的背后是亿万CFer沈逸:"第二中情局"在华频繁搞事情,中国不会对此默默接受人在城里,不想挨饿,该怎么办“远征军后裔”回不了中国?谣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上场 | 蒋璐霞:“女兵王”的背后是豁得出去的“狠”68%的洛杉矶人认为未来5年洛城还会发生族裔暴动一起工作过的印度女同事:野心勃勃的斯瑞莎区块链炒房?伦敦首个房地产代币化项目来了!背后是香港知名家族...洛杉矶大暴动30周年族裔和谐仍是努力方向券商股大涨的背后是什么?为啥暴动、战争、色情活动都有它?他是小区公认的好爸爸,却让2岁孩子在家挨饿:“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就是爸爸!”谷歌支付1亿美元赔偿女员工!背后是四个女员工对同工不同酬的死磕...腾讯被曝下半年将继续裁员,这轮会更痛?中美物价比较,这轮通胀,谁能撑到最后?联合国: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17亿人将挨饿在美华人对1月6日国会暴动听证会的肺腑之言一羽鸽子卖出千万天价,赛鸽百亿市场背后是赌还是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