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女性不想生孩子的7个理由,「没钱」竟没上榜

女性不想生孩子的7个理由,「没钱」竟没上榜

公众号新闻


最近看到一个热搜: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为6.1%,2020年接近10%」。



不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被问及「为什么不生」时,周围的年轻人这样回答:


  • 「原因很简单,没钱」

  • 「育儿压力无人分担」

  • 「生完孩子,公司没我位置了」

  • 「就想一辈子丁克啊」

  • ……



曾有一份研究分析了来自46个国家的780份回答。在评估了大五人格特征、独立性特征、为人父母的愿望、选择无子女的动机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人口特征后,总结出了7个不生孩子的理由。


以下,是他/她们的真实想法。


首要理由: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


这几乎是所有回答中,最强烈的理由。在79%的动机研究中,人们不想生孩子的理由是:免除儿童保育责任,并由此获得了更多其他机会。


Houseknecht还指出,不生孩子的女性存在一种普遍特征:她们从小接受相对宽松的教育,父母鼓励她们独立和取得成就。而且,本就是「独生女」的女性更可能没有孩子。


在一项针对无子男女的调查中,超过80%(尤其是40岁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我重视自由和独立」是一种强烈的动机。研究发现,「为人父母的愿望水平」与独立性得分呈负相关。


▲图片来源:《燃烧女子的肖像》


比利时社会学家Ron Lethaeghe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概念,叫做「第二次人口转变」,即:当我们在社会层面上寻求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时,生育意愿降低。生育与婚姻脱节,人们希望找到除婚姻之外的多种生活方式。


可以说,生育水平降低,本就是经济和教育水平提高的结果,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这可能是女性群体意识向「自我照顾」的生活态度的转变。


对小孩没兴趣,觉得跟伴侣两个人过日子挺好的


很遗憾,在今天,生孩子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不生却需要一些「为什么」。然而,许多人只是不想生,而「主动选择」不生。


  • 没有做父母的本能或欲望(paternal instinct)


「不喜欢小孩」——这是一个普遍被认为不要小孩的理由,但这只占调查样本的四分之一。而且,比起「讨厌、痛恨」这种强烈的感觉,他/她们更常见的表达是:「对小孩没有兴趣,在孩子周围时感觉不舒服」 


就是存在这样一类人:看见小孩可能会觉得还蛮可爱的,但他/她们不会尖叫,也不会想抱。扪心自问(尤其女性),他/她们觉得自己缺乏做父母的必要本能或愿望。


比起「为什么不生」,他/她们更真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生?


  • 想跟伴侣保持更好的关系


在《纸牌屋》第四季,有人问克莱尔:「你后悔没有孩子吗?」克莱尔反问:「你后悔过生孩子吗?」


▲图片来源:《纸牌屋》


影视剧通常将不育女性刻画成一个自私、无情的精致利己者。她们住大house开豪车,过着一种「工作没我不行」的生活。


但与流行的刻板印象相反,只有少数人不生小孩是为了拼事业。他/她们更常见的理由是:


「想与伴侣度过更多时间,专注于彼此的幸福」。这又跟传统观念不太一样,「孩子」不一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现在没时间生,等这个项目做完」:被一再推迟的生育


「不生孩子」的第二大常见理由(46%)是推迟生育,且在「生还是不生」之间持续权衡。


《不让生育的社会》记录了一个职场案例:


33岁的宽美是公司最年轻的组长。她沉迷工作,年长5岁的丈夫想要小孩,宽美女士总是说:「手头一个重要项目正在收尾阶段,我是项目负责人,不能半途而废」。对于怀孕始终举棋不定。而一个项目,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


▲图片来源:《82年生的金智英》


Jokela等人(2010)发现,人格特征中的高度「坚持责任心(Persistence)」使生育概率降低25%,可显著预测无子女的情况。


也就是说,工作越「想负责」的人可能越不容易生孩子。在生活中则表现为:避孕措施更完备,对生不生孩子的决定更谨慎。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们想要孩子的愿望,最受积极和消极方面取舍的影响」。这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降低出生率中存在关键作用。


他/她们可能会在利弊权衡的矛盾心态中,不断推迟生孩子的决定。


「对育儿感到焦虑」: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孤立无援


简单心理与育学园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近70%的新手妈妈对育儿感到焦虑。0~1岁孩子母亲情绪低落和焦虑的程度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有孩子后家庭琐事矛盾变多。



日本的一份调研(原田氏报告)显示,每3位母亲里有1人面临孤立无援的状况。这主要包括:「遭遇职场排斥」「几乎承担起养育孩子的全部重任」「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


此外,在23年间,「对育儿感到焦虑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了显著分歧(如下图)。相对于1980年回答「是」的人,2003年回答「是」的人明显增多。


▲图片来源:《不让生育的社会》


3岁之所以是一个分水岭,是因为这时孩子的「自我」开始萌芽。与我们所做的调研不同,此时在育儿中感到不安的日本父母增加了3倍。


生第一个孩子时遭遇情绪创伤,不愿再生


曾有一个妈妈写信给我们,讲述自己在头胎生产时的「血泪史」,想起来就会恐惧、失眠。她说:我不想再生二胎了,但丈夫不理解为什么,以至于我们走到了离婚边缘。


头胎「丧偶式育儿」,自然不想再生。专攻家族心理学、性别问题领域的东京女子大学柏木惠子教授指出:


「相比在职母亲,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在育儿过程中,会承受更多的不安和压力。很明显,因工作导致的父亲缺席,以及由此发生的孤独育儿现象,会造成女性的育儿不安。产下头胎后,如果孩子总是由妻子单独抚养,那么即便丈夫想要第二个孩子,妻子自然而然也会冒出不想再生的念头」。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睡眠剥夺、身体变化、孤独养育、家庭情绪暴力、社会支持程度低……70%的新手妈妈表达自己曾有「产后抑郁」的感觉:



日本产科医生还观察到另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不少母亲没法面对「自己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想象中那样成长」。


  • 「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乖」

  • 「婴儿不是吃完奶就会睡上3小时的吗?」

  • 「求求你别再整夜爆哭了」


这部分母亲对孩子抱有「理想化滤镜」,并对极速坠入现实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出现虐待行为。


「害怕童年创伤传递给下一代」: 由恐惧而引发的无子化


虽然文献并未提及,但在我们所做的小范围访谈中,心理咨询师们谈到的一个高频词是:恐惧。


「他/她们大多是自己做孩子的记忆太痛苦了,或者觉得人生本就很苦,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受苦」。


正如一位名叫Farah的读者所说:「我小时候不是很快乐,回想童年很少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你脑子里没有一个什么是幸福的概念,大概也很难为孩子创造一个乌托邦吧」。


「害怕」是创伤的一个普遍表现。1999年一本关于无子女男性的学术书籍发现,那些经历童年虐待的人「为人父母」的兴趣确实较低


▲图片来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相关理由还包括:


  • 「我总是吸引有毒的人,害怕进入亲密关系。」

  • 「我因为长相而遭遇了长时间的校园霸凌,我不应该生孩子。」

  • 「我害怕孩子会有躁郁症遗传倾向,虽然我知道它可控,但还是会不舒服。」

  • 「由于抑郁史,我有很高的产后抑郁风险,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承受。」

  • 「我有饮食失调和身材焦虑问题,可能没法从生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恢复身心健康,或者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照顾。」


一个糟糕的童年会让人不那么渴望重温。他/她们担心重走父母的老路,也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


逃离「母职绑架」:想要保全完整自我


意大利研究人员Christian Agrillo和Christian Nelini发现,没有孩子的女性确实「倾向于把做母亲理解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压倒性的责任」。同时,她们是独立性更高,更愿意专注自我的人。


这与文化对「母职」的建构有关,也与女性为「育儿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有关。人们认为母亲天然应该爱孩子,一切为孩子考虑,「女性」的身份要让位于「孩子妈」。


她们认为:做母亲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而我「不想失去自己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不想过上鸡娃的忙碌生活」


▲图片来源:《正发生》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担心生育会阻碍她们的事业。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女性更倾向于认为「养育子女与工作相冲突」,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说他们「不想做出个人牺牲」。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僵化,可能会使女孩排斥母亲的角色。他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


「如果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天然就比男人低,哪个女孩还会对母亲这份工作感兴趣呢?没有人喜欢屈居人下。这样的女孩结婚后,在生育子女前,总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她不想生孩子,也不想抚养照料孩子,对她来说,养育儿女并不是一种有趣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比起做一个「被社会期待的母亲」,她们更希望照顾好自己,自己可以活得轻松快乐。


▲图片来源:《伦敦生活》


写在最后


我很好奇,那些年轻时说「我不想生」的女性,后来怎么样了,究竟生没生呢


2019年,一项发表于《Social Forces》的破格性研究跟踪了近4500名美国女性长达33年。在育龄期间,这些女性总共被问了19次是否希望有孩子。


社会学家Rybinska和Morgan发现:虽然有些人中途改变了主意,但那些说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女性,最终没生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那些说「想生」的(大约是4.5倍~7.7倍,这取决于她们是24岁还是46岁被问到这个问题)。


最终,有611名参与者一生无子女。


不过,她们中有多少人是一直「不想生」的?


——这也取决于她们被问到的年龄。当她们24岁的时候,只有10%的人说不希望生孩子。但从那以后,每个年龄段的数字都在增加,分别是:24%(30 岁)、43%(34 岁)、78%(40 岁)、92%(46 岁)。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


当女性表达「我不想生」的时候,她们可能是认真的(年纪越大越笃定)。


无论如何,祝你「可以想生」,也「可以不生」。


▲图片来源:《我在伊朗长大》


作者: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distantvoices

原标题:「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那些不生小孩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anelee1231),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Anna Rybińska, S Philip Morgan. Childless Expectations and Childlessness Over the Life Course. Social Forces, Volume 97, Issue 4, June 2019. DOI:10.1093/sf/soz040

[2]Avison, M., Furnham, A. Personality and voluntary childlessness. J Pop Research 32, 45–67 (2015). DOI:10.1007/s12546-014-9140-6

[3]psychologytoday:The Truth About Women Who Never Have Kids[EB/OL].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living-single/201908/the-real-lives-of-women-who-never-have-children

[4][日]小林美希,《不让生育的社会》,2020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早知早受益的7个女性小知识日本啊,日本(十三)利休之死全美毕业“钱景”最好的学校排名,哈佛、耶鲁没上榜!细数赚钱“轻松”的行业,为何华人父母不愿意孩子做?离大谱!花千万到美国留学7年,竟没上过一天课!留学中介判赔1456万!华人家长花千万, 孩子出国留学7年竟没上过一天课! 中介判赔1456万老了也要玩得大什么!印度人也不想生孩子了?在澳大利亚,每5名女性就有1人遭遇过性暴力!停止暴力应该从小开始!纠正青少年暴力有理的态度和认知,保护女性不受暴力侵害!离大谱!花千万到美国留学7年,孩子竟没上过一天课!留学中介判赔1456万!世界上最变态的父母2023年移民加拿大的5个理由乌克兰人可以对 2023 年保持乐观的八个理由很多年轻女性为什么不想生孩子2023年移民加拿大的10个理由,新的一年“润”起来!不想生育的日韩年轻人:没有充分的经济条件,生孩子就像犯罪没人愿意生孩子, 日本政府急了: 生孩子就给钱, 二胎免保育费!新冠后的中风三个理由告诉你这部电影短片为什么这么特别知名百货saks被爆歧视华裔?竟因这个理由,拒向华裔妹纸退款!网友怒了...塔利班下令禁止全国女性上大学!称"女性不适合受教育",引起公愤!女子看到刚出生孩子的第一眼,就察觉出异样!医生对孩子进行检查后,发现惊人内幕...中国标准证明美国新冠只死了6万经济衰退还是软着陆?对2023年保持谨慎乐观的五个理由专家称孩子是长期耐用消费品,网友:听完更不想生了新生儿跌破1000万!为何越来越多亚洲女性不愿生孩子?瑞银:看好阿里巴巴和中国股票的三个理由印度,也不想生孩子了!花千万到美国留学7年,孩子竟没上过一天课!留学中介判赔1456万!跨性别门诊医生:被投诉、袭击,也要证明孩子「没病」没人愿意生孩子,日本政府急了:发钱!生孩子就给钱!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超25万!70.8%上海人只希望有一个孩子,不想生育下一个的最大原因找到了!知名百货saks被爆歧视华裔?竟因这个理由,拒向华裔妹纸退款!世界最美的40个小镇,丽江凤凰没上榜,中国上榜的竟是…生育成本、职场歧视、婚姻恐惧:为何越来越多中国女性不想要孩子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新生人口956万!面对育率急剧下降,如何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条件?(附视频&演讲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