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比亚迪销量反超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狂飙”了?

比亚迪销量反超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狂飙”了?

财经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为2.86亿台,首次跌破3亿台,创下10年来的新低;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创近7年来的新低。过去这一年,国民经济三大支柱性产业中,手机和房地产都不容乐观,唯有汽车产业恢复了增长态势。2022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分别为2702万辆和2686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新能源汽车则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销量每年都在翻倍式增长——2020年为136万辆、2021年为352万辆、2022年为688万辆。2022年,中国还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52.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年出口达67.9万辆,同比增长了1.2倍,贡献最大。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主笔|张从志

新格局:“一超多强”

今年1月,比亚迪发布公告披露,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这使其超越特斯拉(131万辆),登顶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

有人把特斯拉CEO马斯克多年前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翻了出来。在这段视频里,主持人问马斯克,你怎么看待比亚迪?采访的时间据称是在2011年,那时候的特斯拉已经通过纯电动汽车Roadster和Model S拥有了第一批粉丝,来自深圳的中国车企比亚迪也在押注新能源汽车,并相继推出了几款纯电动车型,还获得了“股神”巴菲特的加持。面对镜头,马斯克忍不住地笑,在主持人的再三追问下,才直白地说道:“我认为他们的产品很烂,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他们在中国市场就有很多问题,我觉得他们应该专注于如何在本土活下去!”如今,比亚迪销量超越特斯拉后,这段视频被当作了“打脸”马斯克的素材,在国内社交平台获得大量转发。

2022年7月5日,工人在比亚迪西安工厂总装车间2号生产线上作业(视觉中国 供图)

在近百年来的全球经济故事中,汽车公司之间的明争暗斗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篇章。但如今比亚迪和特斯拉之间的你追我赶,最慌张的不是彼此,而是传统汽车巨头们。尽管180多万辆的年销量,摆在丰田、大众这些“巨无霸”面前(2021年,丰田集团全球销量1050万辆,大众集团为890万辆),差距仍然巨大,但后者已经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大家明白,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场全球汽车工业大变局已经到来,我们关心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未来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麦肯锡202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份针对2388名中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他们认为知名度最高的五大燃油车品牌均为外资,而知名度最高的五大电动汽车品牌,除第一名是美国车企(特斯拉)外,其余均为中国品牌。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过1300万辆,在欧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每10台车就有1台来自中国。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德系、日系主导变成了如今的中美两国企业主导。尽管比亚迪在销量上反超特斯拉,但后者的市场霸主地位仍难撼动。特斯拉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是比亚迪难以匹敌的,而它更恐怖的地方在于其对成本的强大控制能力。特斯拉是公认的“毛利率之王”,整车毛利率接近30%,而大众旗下最赚钱的超豪华车品牌保时捷的整车毛利率也才15%左右,BBA(奔驰、宝马、奥迪)以及大众、丰田都只有10%左右,国产的汽车品牌更低,大多只有几个点。根据2022年财报数据,特斯拉全年营收达到815亿美元,净利润达到126亿美元,而比亚迪2022年的盈利预估为160亿至170亿元人民币,以“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则仍在为扭亏为盈而挣扎。不过,新的格局正在诞生。

蔚来汽车上海中心旗舰店内展出的蔚来新车型es6(摄于2019年8月)( 高育文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新“战争”:电池与锂

汽车,是民用产品里生产过程最复杂、产业链最庞大的,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一辆普通的家用小轿车,从车身到发动机、传动、制动等系统,再到里面的座椅、音响、空调设备,需要的零部件多达上万个,牵涉冶金、化工、橡胶、纺织、机床、电子等几乎所有工业大类,创造的产值数以万亿计,吸纳的就业人口以千万计。因此,所有试图以工业强国的后发国家,都有自己的造车梦。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思路是“用市场换技术”,虽然还是没换来发动机等核心技术,国产汽车品牌也不见起色,但却发展出了庞大、齐全的汽车产业生态。而这给后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在成立之初,都是依靠其他车厂代工,才得以度过最艰难的草创期。特斯拉入华,在上海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年产能达50万辆的超级工厂,凭借的也是上海及周边地区强大的汽车供应链及人才储备。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核心原因是它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取代了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大大简化了汽车的架构,直接绕开了国产汽车的最大短板。“三电”技术当中,电池最关键,它关乎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能,其成本也占到了一辆纯电动车生产成本的40%。如果说在燃油车时代,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是发动机,那么在新能源车时代,电池技术将是“胜负手”。

目前,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主要是锂电池,主流技术一个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磷酸铁锂,另一个是宁德时代主推的三元锂。锂电池过去主要用在电子产品上,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以松下、LG为代表的日韩企业曾是这个行业的主导者,比亚迪最早也是做手机锂电池起家的。但在车用的动力电池市场,中国厂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据统计,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目前排名前十的企业里,中国动力电池厂商占据了六席,市场份额超过56%,其中宁德时代一家就占34%,LG排名第二(14%),比亚迪排名第三(12%),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和蜂巢能源分别位列第七至第十名。

图|视觉中国

动力电池的进入门槛高、研发周期长,而且要实现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所以新企业想要进军该行业,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和资金投入。这个行业还存在“马太效应”,装机容量越增长,行业集中度就会越高。据统计,从2017年到2020年,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从高峰时的150家锐减到了50家左右。不过,中国厂商在排名榜单上也并非安全无虞。在海外市场,追赶者正蜂拥而至,除了日韩等老牌电池厂商,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大了对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投入力度,他们手握雄厚的资金,将会给电池产业的竞争带来更多变数。

甚至在电池产业的上游,竞争也足够惊心动魄。锂,在地球上储量丰富,它是动力电池的主元素,有“白色石油”的称号。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后,锂电池装机容量不断增长,锂材料也开始供不应求。这还引发了一场“抢锂大战”。从2021年开始,除了传统的锂矿公司,下游的动力电池厂商,甚至整车企业都参与进来,在全球各地争夺锂矿资源。

2021年7月,中国锂矿公司赣锋锂业宣布以3.53亿美元与加拿大千禧锂业达成收购协议。9月28日,宁德时代又宣布以3.77亿加元(约1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拿下千禧锂业,并愿意为此向赣锋锂业支付1000万美元违约金。到了当年11月,美洲锂业半路杀出,以4亿美元成功“截胡”。在此背景下,2022年,锂价一度被推高到了近60万元人民币/吨的历史高位,直接引发了一轮电动汽车涨价潮。

“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在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就曾向全世界警告:“锂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等战略性资源,一旦锂资源开采出现瓶颈,可能会跟石油一样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2022年11月24日,上海特斯拉汽车保险杠供应商延锋彼欧公司的生产车间(沈春琛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新阶段:补贴退坡后

2023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折之年,延续了13年之久的大规模财政补贴将在这一年全部退场。

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中央政府在2009年就决定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财政补贴,并于2010年全面实施。到去年,整整13年的时间,有人统计过,财政补贴的花费接近1500亿元。与真金白银的补贴相匹配的,还有税费减免、牌照路权等政策。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都对车辆上牌和日常出行采取限制措施,但新能源车往往被给予特殊地位,不仅更容易取得牌照,也不用遵守限行的规定。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购车决策。

2015年,中国卖出了33万辆新能源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背后,是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但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骗补”丑闻。那几年,有不少不具备新能源车研发和生产能力的车企,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拆下,换上电机后拿去申报项目。巨额的财政补贴被以各种方式骗取套走。2017年,财政补贴开始逐步退坡,按原计划,到2020年全部退出。但因为新冠疫情的到来,加上补贴退坡后迅速萎靡的市场,补贴政策又被延续到了2022年。

图|pixabay

补贴退场,行业的政策色彩减弱,市场的竞争因素加强,结果必然是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对消费者而言,它首先带来的影响则是购车成本的上升,以前补贴力度大的时候,买一辆纯电车可以省下几万元,没了补贴,这笔钱最终就会被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国产新能源车主要是中低价位,这个区间的消费者属于价格敏感型,车价上涨将抑制需求,这是车企面临的挑战。

还有个挑战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88万辆,同比增长93.4%,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25.6%。但根据公安部的数据,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23.05%。新能源车销量和注册量相差150多万辆,意味着新车的库存占比较高,还有很多车压在经销商手里。可是现在正是市场火热期,一片欣欣向荣,车企均在极力扩大产能。所以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需求跟不上,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对全产业链造成的打击不可轻视。

小鹏汽车北京五棵松华熙LIVE体验店(摄于2021年5月)( 匡达 摄/ 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的市场仍在国内,出口虽有,但靠海外市场保证增长,目前还很难。那么,内部市场需求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大?有个简单的算法。中国现在汽车总保有量超过3.7亿辆,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但人均汽车拥有量不到30%。而发达国家汽车拥有率普遍在50%~70%,比如美国为87%,德国为62%,日本为62%。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潜在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只要把30%提高到50%,那也是几亿的增量空间。但新能源车能否把这块蛋糕吃下去,就不好说了。

现在新能源汽车在消费端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极端事故就不说了,日常的用车体验也还有待提升,最突出的就是充电难。这几年,每到节假日,新能源汽车就要上一轮热搜。比如有的车主“五一”自驾出行,在高速服务区排了四五个小时才等到充电桩;还有的车主为了抢根充电桩不惜大打出手,钱没省下,人倒进了局子;到了冬天,北方的车主为了让电量多撑一会儿,甚至都不敢开空调,一路“冻”回家。网友们因此戏称电动车是“电动爹”。

《都挺好》剧照

充电桩的问题其实还是阶段性的,不难解决,只是需要时间和资金。一台公共充电桩投资成本在十几万,以前电动汽车少,使用率低,企业亏钱,自然建得少,现在车多了,使用率提高了,充电桩慢慢能赚到钱,企业就有动力去建更多。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开始鼓励充电设施的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充电桩的问题可能就是历史了。不过,还有更多问题没有这么容易解决,需要从业者持续的创新和努力。

本文源三联数字刊2023年第7







 排版:小映 / 审核:然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1年销售近700万辆 为何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这座城市,开始“狂飙”了1死1伤!浙江一特斯拉“狂飙”后追尾公交车,监控视频拍下车祸瞬间这一年里有哪些好看的电视剧?中国新能源汽车满意度水平首次超过燃油汽车;理想L7正式上市;迪士尼宣布裁员7000人……世界上最变态的父母春节前四天酒店民宿预订量反超疫情前;Meta 允许特朗普回归社媒;特斯拉四季度净赚 37 亿美元 | 极客早知道从特斯拉大降价说新能源汽车大变局蔚来回应前实习员工“遭同事侵犯后被拒绝留用”;李书福: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 亚马逊停建第二总部丨邦早报中国标准证明美国新冠只死了6万《孙子兵法》销量“狂飙”:这些流传千古的智慧,怎样让孩子了解?甲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中高收入人群最爱的新能源汽车,不是特斯拉北上广深的终极PK,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比例大幅上升,“主战场”切换,女性投资人为何开始“狂飙”?日本啊,日本(十三)利休之死中国新能源车开始殊死一搏欧洲买下19万辆中国新能源车!一个国产品牌全球销量超特斯拉,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二…2022汽车行业十大新闻 | NBD年度新闻榜苹果版余额宝上线,一季度比亚迪销量居国内第一,AI生成图获摄影大奖,iOS17或将允许三方商店应用,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巴菲特“黄金搭档”芒格猛夸比亚迪:在中国远超特斯拉BB鸭 | ​温州特斯拉事故驾驶员发声;​爱奇艺新专利可在弹幕塞广告;​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公布;​华为3月新品曝光;连续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我国已与150个国家签署了互免签证协定;张文宏谈三年来感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还要拼什么?加速赶超特斯拉,比亚迪是下一个丰田?特斯拉降价冲击波!又一新能源汽车官宣:最高降3.6万,给老车主补偿!下一个降价的是谁?特斯拉“狂飙”撞烂公交车1死1伤!又是老司机?又没踩刹车?不打"价格战"!直击吉利汽车2022业绩发布会:今年销量冲击165万辆,新能源汽车翻番爱奇艺“狂飙”了,腾讯优酷还要等多久?​特斯拉在“狂飙”中汽协: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4.8%,动力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29.7%新冠后的中风120万亿!存款,又“狂飙”了比亚迪全面超特斯拉!2023,国产新能源汽车仓皇应战特斯拉太“狂飙”了!特朗普和他们唱了一首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