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
人人都说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近来读到很多先哲大贤,却是早早丧父。
欧阳修三岁丧父,母亲画荻教子,用芦苇杆画地教他识字。
陈独秀两岁丧父,说自己是“没有父亲的孩子”,跟着“白胡子爹爹”读四书五经,为了孝顺母亲不拂娘意才去考秀才。
李大钊是遗腹子,在娘肚子里就丧父,一岁多丧母,“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
胡适三岁丧父,靠母亲教方块字,“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远到孔子、韩愈,近到严复、孙中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诚然,没有父亲的孩子,一定倍加艰辛,读他们回忆母亲、祖父母,回忆幼年时光的文字,常常泪目。
但他们又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响当当亮堂堂的人。虽然缺少了父亲,但他们的教育和成长都是巨大的成功。
为什么呢?没有父亲,但他们不缺父亲式的管教、督促,甚至因为没有父亲,他们受到的管教比有父亲的更严格。缺什么就强化什么,补位的亲人,在艰难之中格外加强要求、格外地寄托希望。
陈独秀的“白胡子爹爹”,家教极严,让村里的孩子都害怕,如果孙子读书不用功,他便非常生气,非打即骂。陈独秀的妈妈为人慈善,是女中丈夫。
李大钊的爷爷人称“李铁嘴”,仗义执言,连村里的混混都怕他,对孙子既疼爱又严格,有次孙子放学路上围观赌博,被爷爷责罚,三伏天中午上屋顶扒草,汗流浃背。
胡适的妈妈二十三岁守寡,且是家里当家的后母,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母亲的气量和性子,容忍和化解各种矛盾和难过,让他“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这样的家庭,父亲不在犹在,父亲的教育功能被其他家庭成员备加艰辛地替代发挥出来,让孩子不仅学业大成,更是成为担当大任的伟丈夫。
也有不少家庭,不少父亲,在犹不在,说指望他吧,指望不上;说指望不上吧,有时又会说几句,平常的时候不管,关键的时候带歪。
现在因工作生活的不得已,不能经常陪伴的父亲很多。好在联系和交通方便,陪伴缺位时,也尽量想办法把父亲的教育补上一些吧,当然也还得多多仰仗家人补位。
推荐关注:本号每天18:18推送,已经坚持到第8年。每天两条,头条推送爸爸文章或分享教育经验和思想,次条推送孩子学习、漫画和其他分享,欢迎关注,欢迎推荐给孩子家长。
推荐阅读:跟孩子一起,克服偷懒
每天18:18推送,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