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数学启蒙原来还可以这样?!

数学启蒙原来还可以这样?!

公众号新闻

 看点    提到数学启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先教数数,再教加减法,再背一背乘法口诀表……这其实包含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数字和计算等同于数学启蒙,而数学启蒙远不止于此。而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下文妈妈对低龄孩子数学启蒙做了一个总结概括,一起涨知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欧娃邦 (ID: OWATOWN)


文丨海岸君    编丨May


从小数学就不好的我,对娃的数学启蒙实在没什么信心,所以到目前为止,都以语言启蒙为主,数学方面实在是不知如何下手。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孩子天生会数学》,给我很大启发,要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因为颠覆了我对数学启蒙的概念


印象中的数学启蒙,不外乎教娃认识1-10, 点数1-10,然后再逐渐增加到会数到20、30......100, 之后就是10以内的加减法,再大一些就是乘除法和应用题。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认为会数数和能做最简单的加减法,就是启蒙成功了。



但读过这本书后我发现,数学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启蒙也并不应该从数数开始,也不必要过早地开始运算训练,就算娃数数很好,算得也对,也并不代表娃数感好,或对数学有兴趣。


《孩子天生会数学》里说道:

孩子原本是天生的数学家,当成人强迫孩子计算的时候,其实已经残害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自信,将他们天生的数学头脑彻底摧毁了。

这说得不就我吗?还记得我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的时候,每次考试数学都是全班第一名,后来进入大量计算的阶段后,数学成绩就一路下滑,后来越来越没自信,默认自己数学不好。



如果数学启蒙不是从数数和计算开始,那又应该如何下手呢?又如何引导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呢?本书的观点认为: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早期,应尽量为孩子创造广泛的数学体验,利用多样的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通过灵活多样的数学环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


今天就来帮大家把书中关于低龄孩子数学启蒙的部分做一个总结概括,没时间看的先赶紧收藏本文。


生活无处不数学

很多家长都认为,在桌前认认真真地做题才叫学数学,其实不然。


根据观察和研究,许多数学水平较高的孩子在他们的童年早期经常参加偶发的、看起来不是数学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过家家等。孩子类似的体验是无价之宝。


比如,西班牙有首奶奶给孩子们唱的儿歌,就是一边数手指头一边唱的,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跟这儿歌数了五个手指头。再比如,从超市买回来的水果,一包苹果,一袋梨,让孩子不用数,凭感觉说出哪边多哪边少。这就是一种“数感”的培养。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学环境

上述数学体验固然宝贵,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空间”,让孩子在这里可以自发地体验数学游戏和活动,从而营造一种全方位的数学环境。


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购买和收集各种材料,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不是一天或者一个星期的规划,而是如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规划。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可以废物利用,或者收集自然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你自己画的卡片、硬纸板、小瓶盖、矿泉水瓶子、小石子、小贝壳、各种积木、松果、绒毛小球、雪糕棒......


这本书中的很多教学活动来自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的教具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棒的,但是价格不菲,所以作者也建议自己制作。


早期数学教育

在智力发育的早期(2-4岁),孩子不能理解物质守恒,在这个阶段,应该给孩子更多机会来探索周围的物品,比较不同的数量,而不是立即学习数数。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在物品之间进行数量的相对性比较,比如:


“你觉得哪堆多呢?”
“你觉得我手里的多,我觉得其实一样多,我们找个方法比较一下,好吗?”


通过大量的实物对比、核实物品的数量、在大量交谈中涉及到多少的概念以及物品总量的变化,孩子才开始渐渐意识到视觉印象不一定对,数量是可以计算的,也是可以数出来的,从而形成对数量的认知。



早期数学教育阶段,大人应该带领孩子完成以下目标:


1. 学会数字的发音。

2. 掌握数字的顺序。

3. 当对一些物品进行计数时,能够说出对应的数字,即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原则。

4.在数数的过程中按照顺序说出来的最后一个数字就代表了这些物品的数量,即基数原则。


这个时期孩子们常见的一些问题有:


1. 数数中常见的错误,包括错误的数字、错误的顺序、没有一个一个地数、没有注意到数过的物品、不会区别数过的和没数过的物品、不知道数完后应该停止等。


2.就算是数完以后,还是对物品的量没有感觉。


3.当被问到有多少时,它们会习惯性地再数一遍,而不是脱口而出。


4.当数量超过4或5时,他们的数数过程就不顺畅了。


5.在判断数量是多少的时候,他们仅仅靠视觉感知,比如在他们眼中,一堆体积更大的物体一定就比体积更少的数量多。


游戏社交


无论是上面所说的一个空间,还是教学材料,都是为游戏而准备的。孩子要能够在这个空间里,充分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游戏活动。


在《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本书中,介绍了86个很容易实操的小游戏,很适合在家里玩,也适合教师带着小朋友们在学校里玩。


篇幅有限,举一个例子,这个游戏适合3-4岁的小朋友:


所需材料:


1. 找10个相同的,不易破碎、带盖子的罐子。(我用的是剪开一半的矿泉水瓶,很容易获得,而且透明,容易看清里面的物品,且不怕摔)。


2.一些体积大小不同的物品,比如棉花球、扣子、石子、弹球、回形针、模型车、豆子或者米粒。



在每个罐子中放入1-5个如上物品,确保有2个罐子中有相同数量的物品,但罐子中的物品是不同的。比如,一个罐子中放入2个棉花球,另一放2颗扣子。


玩法:


  1.  将包含物品数量相同的两个罐子找出来。


  2. 要求孩子按照罐子中物品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罐子。


学到的概念和技能:


1. 物品不同,但不影响数量相同。

2. 一样的物品,可能数量不一样。

3. 物体的体积并不改变其数量,比如虽然有2个棉花球比4个扣子体积大,但棉花球数量上却是少的。

4. 数量和体积没关系。通过视觉来感知数量。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够判断4个球比3个球多,这种能力叫瞬间计数。


大人扮演什么角色

大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组织孩子参与这些活动时,不要把它当成教学,而是应该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遇到了障碍,不要立刻跳出来训斥一番,或者马上教孩子该怎么做,成人的过度参与对孩子理解事物并没有什么好处。


一旦大人过多介入,孩子的兴趣就会迅速丧失,更加严重的是,从此孩子会把教学活动和恐惧建立联系,此后再难调动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当孩子在活动出现错误时,大人应利用孩子表现出来的好奇,鼓励他们尝试将以往的习惯调整为新的行为,这就叫“学习”。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活动,不要让孩子只是被动地安排你指定的活动。只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们能真正学习到知识。当然,前提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很多材料和活动选择的高质量教学空间。


总之,孩子对数学的热情来自于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和成就感,而孩子们天生就具有这种能力,不要让这份宝贵的热情在枯燥的数学题中丧失殆尽。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彩礼超8万、婚车超6辆、婚宴超15桌,就可以举报?当地回应!专家建议:彩礼可以这样算…小升初实战回头看,含金量最高的数学可以这样规划【双龙喜相逢】如意龙#2+《假如爱有天意》+平安夜,平安快乐!原来化学也可以这么浪漫石楠花为什么要给那么多人道歉?形容味道很“yue”还可以这样说!今日神图 | 拼音原来还能这么写?!蒙氏教具返场 | 节前最后一团!现货现发仅限100套!自己在家就能教的数学启蒙课!酒寄于情(1)3月18日讲座:艺术还可以这样学!洗地机终于来了!洗扫拖一次过,原来家居清洁可以这么简单47岁李小冉红毯生图引发网友质疑:嫁得好就可以这样“为所欲为”?!哎,丫头没回成家。。。预告 | 自用三年的数学启蒙APP返场了,还有英语启蒙神器、作文课读《诗》:读《式微》寒假救星来了!是玩具也是教具,一个盒子把数学启蒙玩明白了!三星拟推出芯片租赁服务,未来还可能上链?我家野餐露营必备神器组,拉车原来还可以这样用(明10点开团)超级硬核,《三国》原来可以这样读!孩子直呼太过瘾了超值!原来还可以这样?你绝对后悔没有早知道的事情······庙会年夜饭春晚,湾区的春节还可以这么过?全家福还可以这样拍,她的照片让人相信了魔法的存在!腰疼这么多年,原来还有不花钱的方法可以治原来情趣用品还可以这样按摩,奶奶用了都说好!!!混子哥给孩子做了个玩具,历史还可以这样学!讲座视频:艺术还可以这样学!慢阻肺合并难治性气胸,不做手术还可以这样治疗?限时领 |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给女儿的科学启蒙课52集,著名物理学家讲解真独特风靡全美的数学启蒙读物,美国小学推荐教材!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天然亲近数学,爱上数学!我家野餐露营必备神器组,拉车原来还可以这样用|开团哇!原来还可以这么穿!旧衣服变好看了52岁“性感奶奶”凭一双美腿爆红网络:原来老去也可以这么优雅!原来还有这样的心机保暖小物!Npj Comput. Mater.: 自由电子金属—原来可以这样做电子关联!原来,书还可以这么读……我悟了疗伤之旅——普吉岛之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