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谈校长钱志龙:高考淘汰一半人,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应试教育幸存者?

对谈校长钱志龙:高考淘汰一半人,如何让你的孩子成为应试教育幸存者?

育儿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蕙子朗读音频

音乐:Tom Waits-If I Have To Go(instrument)

歌曲:虎啸春-刘庆轩 

写在前面:

钱志龙博士


钱志龙,1976年生于上海下岗工人家庭,从小成绩优异,高中毕业被保送北大。


先后取得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硕士学位,夏威夷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美多所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校董。


他金光闪闪的履历,完全贴合了中国父母脑海中“理想孩子”的模板——


努力学习,一路过关斩将,将名校文凭尽收囊中,之后换得肉眼可见、令人艳羡的地位、声望,实现阶层跃迁……


然而,他学成归国之后,并没有去做励志演讲,反而常常打破父母们头脑中关于这种成功路径的幻想。


他先后出版《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当校长》《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国际教育的门里门外》《鲑去来——我的美国留学往事》等多部专著探讨教育;


并于2017年1月起,访学全球,精选十个国家十所学校做成了一档教育节目课《一个校长的出走》。


钱志龙作品


他强调,与其说他是应试教育体系的受益者,不如说是幸存者


如果父母们不明就里,却企图让孩子挤过高考独木桥,复制他的成功,那么大概率等于送孩子当体系的炮灰


钱志龙提供了一段背景资料:


中国14亿人口,只有2800多所高等院校,每年约有1000万人参加高考,但只有少一半能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也就是说,多一半的孩子,在参与这场内卷时就注定会白白辛苦十几年,付出快乐、健康,最后一无所获,成为升学率的分母。


冰冷的事实却仍挡不住家长把孩子往“零和游戏”里送。



钱志龙作品


我能理解家长们“鸡娃”的“充分理由”和强烈愿望。


看到成功人士试图击碎小人物的梦想,我总有些不甘、不忍。


于是,当有机会见到钱志龙时,我决定先替普罗大众反问:


为什么他能从体系中幸存?


毕竟,当一个人不能从现行体系中逃逸的时候,幸存就是最有诱惑力的选项。


一个孩子如何才能

不被体系玩坏


学堂:

尽管应试教育体系有诸多弊病,但至今仍被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


这些父母最关心的教育话题停留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使孩子自觉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写作业、刷题当中”。


有钱送孩子上国际学校、出国留学的,在中国14亿人口中属于凤毛麟角。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31370元,平均到每月是2614元。


另有中金公司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累计13.28亿,占总人口的94.8%。


如果您对身处金字塔庞大基座的这13.28亿人说“为什么不尝试更好的教育”,是不是有点像说“何不食肉糜”呢?


钱志龙:

的确,当我带着全世界范围内美好的教育理念回国与人分享时,听到最多的反馈是“这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没办法”。


我问老师,为什么要给学生留那么多作业,老师说:


“我没办法,如果我们班平均分低了,校长会批评我。”


我问校长,为什么要把教师工资和学生成绩挂钩,校长说:


“我没办法,如果升学率下跌,教育局长该找我谈话了,家长也不答应。”


我问家长,孩子的压力已经那么大了,为什么还送他去各种补习班,家长说:


“我没办法,要是他考不出好成绩,进不了好大学,将来肯定就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高收入,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娃……一辈子就完了。”


听起来每个人都是被动的受害者,无辜,无助,无奈。


可是,每个人也都明知体系有问题,却在主动地妥协并适应它,没有做出反抗。


学堂:

当每个环节上的成年人都声称自己很无辜,无法对结果负责,孩子成了恶果的最终承受者。


钱志龙:

很多校长、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当成了童工,为他们挣得荣誉和面子的工具。


学堂:

那么问题来了,在孩子们大概率会成为应试教育体系牺牲品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幸存的?


我想家长们都想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虽然身处体系之中,但不被体系玩坏。


钱志龙:

非常好的问题。


我想我的幸存,主要可归结为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天赋


我刚好是比较适应纸笔考试这样一种评价方式的孩子。


我不擅长体育,也不会任何乐器。很多孩子都比我聪明、比我有才华,只是他们不适应纸笔考试。而在评价标准单一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短板去磕别人的长板。


考试成绩不好,真的就代表一个孩子懒或者笨吗?


有没有可能是学校根本就没有给他公平展示他能力和努力的机会?


让所有动物比赛爬树,连动物都不会答应的。


第二个因素是父母


我的父母是下岗工人,能够给到我的规划、引导、支持都有限,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我因祸得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和很多自主的机会。


他们允许我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为决定的后果负责,我自然就觉得,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是我该思考、我该做的。


我爸爸是老三届,认为知识无用。


小时候,邻居的孩子在上海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门童,能赚到小费,我爸爸很羡慕,认为我应该效仿,早点打工养活自己。


这让我知道了父母的局限性。我不会去苛责他们鼠目寸光,但我更加确信,我得为我的人生做主。


父母的“不管”增加了我成功的几率,而现在的父母,可以说管得太多。


跳出来想一下,父母用二三十年前的经验去指导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不是很荒谬吗?


孩子一定是离未来更近的人,面对未来,他们比我们更有发言权。


如果真的爱孩子,父母就要放弃顽固的指挥和掌控的欲望,这样孩子超越上一代的机会还大一点。


第三个因素是老师


我有幸在中学时代遇到几位很好的老师,他们教的知识我全忘了,但他们把我当成“人”来对待,在意我喜欢什么、希望成为什么,鼓励我做自己。


这几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充满暴力、训斥的军事化管理,而是用温柔的方式,呵护了我的自尊,激发了我的内驱力,修复了我,救赎了我。


我还有机会被我的英语老师信任,成为他的助教。


我去办公室帮他改卷子,在他生病时替他上课,这使我有机会发现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教学相长,成为了一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学堂:

如果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罔顾孩子的天赋个性,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层层压榨孩子,几乎成为必然;那么一个孩子要想幸存下来,更依赖他的“运气”,依赖他所遇到的老师,他所投生的父母——这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否觉醒。


可惜我们的家长大都也是被应试教育体系培养起来的,头脑被单一的评价标准占据了,而且被驯化得畏惧权威,害怕特立独行,遇到来自学校老师的施压,家长自己先瑟瑟发抖,根本缺乏保护孩子的内在力量。


钱志龙:

是的。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评判之后,回家往往还要被二次伤害,父母只会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


体制的灾难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应试教育除了摧残学生,把老师也都格式化好几遍了,老师这个群体若不主动学习,也是工具人,流水线上一个可怜的部件。


小学老师不管孩子到了中学会遇到什么,大学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幼儿园教育是怎么做的;化学老师不管语文,历史老师不管数学,但每个学科的老师都争抢孩子的时间。


当体制、学校、教师群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期待家长像母狮子一样站出来,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到底希望为你的孩子保留什么,希望你的孩子长成什么样。


从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出发,你就会知道,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远比计较分数高低重要。


当孩子在学校受挫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看全景图,让孩子知道老师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孩子并不像老师说的一无是处。


当孩子在某一方面产生兴趣,表现出比别人强——哪怕这是学校不看重的方面,家长要知道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在他擅长的领域获得自信。这个自信是可以复制的,甚至可以支撑他去做他没那么自信的事。


家长的作用是帮助孩子了解他的个性和特质,找到他的短板和长板,把长板变长,而不是把短板全部拉齐。


哪怕你的孩子特别爱跟老师顶嘴,这不是坏事,而很有可能是他的优势——他看不惯现状,才会去创造新的东西。


哪怕你的孩子“懒”,也不是坏事——他实在不想干,才可能发明新方法让事情变得容易。


我们的家长要学会转念,欣赏自己的孩子。


正常的教育应该是,让擅长考试的孩子去考试;让擅长跟人聊天的孩子去聊天;让擅长动手的孩子去动手……


老天爷给了很多兵器,每个人都要看看对自己来说哪样最趁手,用它去面对你的人生。


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举全国之力、全家之力,共搏一场高考。


家长也不去看全景图,只看眼前的蝇营狗苟,别人说要报班,就马上去给孩子报班,别人说要补课,就马上抓孩子去补课。


我们的孩子实在可怜,很希望爸爸妈妈懂他,但是爸爸妈妈被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淹没了,看不见真相。


其结果就是孩子被家长和老师联手给毁掉。



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上了北大也没用


学堂:

中国家长鞭策孩子时,很喜欢给孩子设定考清华北大的目标。


您是上过北大的,孩子们是不是熬一熬,挤进北大就好了呢?


钱志龙:

进了北大之后,我是有所失望的。


我发现那并不是我被许诺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虽然它已经是中国大学里面最自由的一所,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自由,有很多跟时代脱节的旧传统、旧制度。


比如,我就曾因马哲课没过,被剥夺学生会主席的竞选资格。


很多必修课我为什么不感兴趣,本质上是因为我并不认同它们的价值,它们不能让人真正实现自主自驱的探索式学习。


很多孩子进了北大之后跟父母说“我按照你们的期待,上了北大了哈”。


但从进北大的那天起,他就停止了努力,停止了对新知的好奇,停止了规律的作息,报复性地睡觉、打游戏、谈恋爱……做所有在中学时大人不让做的事。


前面十几年,我们的教育耗尽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孩子们一路都是被动学习,为了一些短浅的目标,为了那一场成王败寇的考试。


当目标消失,他们整个人也瞬间垮掉。这也是“空心症”的病根。


因为不愿受到宿舍里打游戏氛围的影响,我大三时就靠自己做家教挣的钱,搬出万众渴望的北大校园,自己租房子住了。


学堂:

您为什么进了大学之后也没放弃自我成长呢?


钱志龙:

这又要感谢老天爷的眷顾。


我高二时因病休学过一年,当时觉得世界都塌了,别人那么努力地为未来拼搏的时候,我却在床上躺着。


但后来回想,恰恰是那场病,让我得到了一个合理合法的“间隔年”,可以什么都不做,花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我是谁,到底想要什么。


不然我可能就跟我的同学们一样,像骡子、马似的一圈一圈拉磨,不知道为了谁,不知道图个啥。


高中时代的思考,和进入大学后经历的种种失望,使我进一步意识到,我不光不能指望父母,也不能依赖北大的金字招牌。


我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涯规划,大学毕业前夕,主动放弃国家部委的面试机会,而毅然选择出国深造。


学堂:

听起来您一直在强调:


找到孩子擅长和热爱的事情,并支持他去发展他的擅长和热爱,是教育的核心。


应该让教育来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


钱志龙:

没错。


这点上德国就做得非常好,引导孩子从小自问“我到底想干什么”,小学毕业就开始分流。如果一个孩子想做厨师,那他就不需要去考英语、学高数了。


这里很重要的是,孩子不是因为考不上大学而被迫去读个职校,而是遵从他的天赋,主动奔赴那个自己喜欢的领域。


学堂:

如果一个孩子发现自己不适合走升学考试的路,而喜欢当厨师,那在德国没问题,学个厨师,出来后做个蓝领,收入和社会地位跟白领没什么差别。


但在中国,当前蓝领的平均工资还是比白领低的,在社会上受尊重程度也低。


大概没几个家长真心愿意自己培养的孩子将来去端盘子、当保姆、扫大街——人们在心里是给职业分了三六九等、高低贵贱的。


钱志龙:

如果我们被这种陈旧的价值观困住,就会非常被动。


很多人的策略都是让孩子先去拼一拼高考,输了再上职校——哪怕应试教育摧毁了孩子所有珍贵的东西——自信心,好奇心,创造力——全部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其实很多新兴的职业,既有趣还不少赚钱。但家长们连知都不知道,反面教材还是举端盘子、扫大街的例子。


家长们不愿坦然接受事实:


如果一个孩子不适合走考试升学的路,却非把他按在那儿死磕,天天把他骂得猪狗不如,等他整个人都被骂得软掉了,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了,再跟他说“你去学个手艺吧”,那才真是把孩子坑了。


40多年前,高考可以让你从农村回到城市;


20多年前,高考确实有机会让寒门出贵子;


但今天,时代早已大变,貌似公平的高考其实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公平。


真正的公平,不是给所有人一样的东西,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他需要的东西。


学堂:

不管怎么样,都先拼进高中、拼进高考考场,等被淘汰下来以后,再像垃圾一样被搓进职业学校,被推进社会,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无能、无用的失败者,永远低人一等,矮人一头。


钱志龙:

对啊。


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主动选择,和经过淘汰赛后被动选择,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堂:

一种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按照我自己的节奏,自由取用周遭的资源。


一种是我要一直响应外界的要求,追赶外界的节奏,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之后,勉强求讨一口饭吃。


这种心理上的弱势,会彻底影响孩子怎么评价他自己,怎么评价他的人生。


钱志龙:

是的。


你愿意你的孩子占据主动还是被动呢?


这其实就是考验家长远见和定力的时候。


学堂:

喜欢说“我没办法”的家长,其实并不是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钱志龙:

是的,家长如此,老师也如此。


希望体制内的老师们也别觉得自己毫无选择。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留一点时间空间给孩子。


哪怕一周35个小时你都带着孩子刷题,能不能留出5个小时,只关注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做些与分数无关的思考,做些项目式学习。


至少保护住孩子的一点点好奇心和探索欲,那就等于给孩子留了一线生机,他将来遇到合适的空气土壤,还能开花结果。


如果你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把孩子的精力全部榨干,那就完全剥夺了他改命的机会。


     

没有任何“境况”

能凌驾于“规律”之上


学堂:

把应试教育贯彻到极致的“衡水模式”,宣扬“提高一分干掉一操场的人”,把学生都训练成考试机器,制造了大面积的心理畸形患者。


可仍有源源不绝的家长削尖脑袋把孩子往里送,特别是出身农村、较为贫困的家长,一门心思盼望孩子通过苦学出人头地。


钱志龙:

这部分家长的观念我无从改变,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这就是最好的,我也无意评判。


只能说,这么做的代价是巨大的。


就算孩子经历非人的折磨后走出了农村,他获得幸福了吗?我们不敢去追问。


没有一个“衡水模式”的学校敢说,我是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在教他。


教育是长跑,不是短跑。


学堂:

是不是存在一个悖论:


越是底层的家长,越难有机会接触到创新教育的理念,他们的既往经验和限制性信念,也使得他们更难去认同创新教育的理念。


他们其实更容易接触到“衡水模式”,更容易认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于是他们的孩子便更难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


钱志龙:

是的,我也曾为此很痛苦,好像大部分人就是叫不醒的。


但我现在想通了,社会再怎么进化,终究要分流,终究要有人垫底。遇到眼界低窄的家长,孩子就注定要多遭点罪。这令人悲伤,但就是客观规律。


如果你听到我这些想法了,你开始松动,开始质疑你之前的价值观,那么就佛渡有缘人。


学堂:

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对心智启蒙会产生多大程度上的帮助?


比如不论人们现在身处哪个阶层,只要能上网,就都有机会看到我们这篇文章了。


钱志龙:

有了互联网,也还是得看人。


理论上已经没有人能阻止你获得知识了,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命运,这是一个新的机会点。


但同样拿着一部手机,你可以刷一天抖音,也可以去上一天免费或付费的自我启蒙课程。


有了互联网,如果你还是活在旧的认知、旧的规则里,自怨自艾,你跟别人的差距只会拉得更大。


除非你好好利用时代赐予的工具和便捷,去做自我认知的启蒙和提升,才有机会“逆天改命”。


学堂:

应试教育最恶劣的影响恐怕是让一代代的人习惯了听话照做,不敢相信自己,不敢独立思考,不敢脱离大部队,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钱志龙:

对。


自我启蒙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确立自身的主体价值,确认方向。


现在谁都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要去哪里”,就全力以赴,拼个你死我活。


殊不知,方向错了,越努力,偏航越远。


学堂:

中产阶级家长做得怎么样呢?


对于有钱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的家庭,您有没有什么忠告?


钱志龙:

中产阶级更焦虑,因为他们还有一些所谓可支配的财富,可以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或者送出国,但又生怕钱花得不值。


我也坦率地告诉你,还真不一定值!


很多国际学校现在也沦为了应试学校,只不过把高考换成了洋高考。


再说留学:


我见过在国内格格不入,到国外如鱼得水的孩子;也见过在中国考试考得很辛苦,到国外变成英语考试,过得更辛苦的孩子——


他们的自信心再次遭到打击,又身处异乡,更容易陷入焦虑、自卑、愧疚、绝望等负面情绪,而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解,后果不堪设想。


低龄留学我特别不赞成,把那么小的孩子送到别人家里寄养,或送进寄宿学校,对亲情和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大部分中国学生到国外都面临很多挑战,包括我本人,在美国留学的第一年差点崩溃了。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不考试,但处处考验你的能力,例如:快速阅读的能力,课堂表达的能力,学术写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恰恰是应试教育不教的,中国学生欠缺的。


所以不论你身处哪个阶层,还得回来做家长的核心任务——真正去了解你的孩子,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办事。


不要因为别人都送孩子出国了,你就送孩子出国;也不要因为你家有足够的钱了,就送孩子出国。


如果出国真的是最适合你孩子的路,那么再送不迟。


学堂:

其实这又回到了主体性的问题。


而主体性恰恰是国人最缺的东西,我们很习惯于别人干啥我干啥,别人有啥我也得有啥,不经独立思考。


即便客观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拿来为你所用,你也要选择什么适合自己,最终考验的还是你的主体意识和对教育规律的认知。


钱志龙:

明白这一点的注定是少数人。


并不是说这少数人注定在最富裕的阶层产生,而是你在任何阶层,明白了这件事都好——


不要以任何理由去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不要凭任何借口去伤害孩子。


从古至今,没有任何“境况”能凌驾于“规律”之上。


家长的认知天花板升高了之后,孩子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大。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推荐学习

钱志龙亲述教育节目课:

《一个校长的出走》


课程全名是《一个校长的出走——跟着钱志龙访学十国》,由钱志龙博士讲述。


它是一个十集的教育旅行节目,每集30分钟,每集讲述对一个国家一所学校的见闻思考。


2016年离开最后一任校长岗位后,钱志龙以独立学者的身份拜访了十几个国家的300多所学校和机构探索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他精选了其中十站创作了这档教育节目,希望影响更多人与真实的教育相遇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家长、青少年,或与角色无关的任何一位有缘人打开



「瓜子版」=视频+小组共:看完每节视频课程,在协作者的支持下,进行1小时小组共学,边嗑瓜子边聊!


适合人群:不满足于一个人听课,渴望与真人链接并表达观点的深度学习者


*【集体观影共学时间表】

周一到周六 每天两场

12:30-13:30(午间场)

21:00-22:00(晚上场)

(*各个站点的共学循环开放,可以随时加入,不会错过。)


每周日一次VIP场

钱博士亲自带领的讨论(仅限受邀学员)

21:00-22:30


共学群内部分精彩讨论↓↓↓

课程目录


10节高品质视频课程

(已更新完毕,可终身学习)

钱博士带领共学讨论群

限时特惠500元!

扫码下单↓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微信搜索"小鹅通"小程序

或下载"小鹅通"app

在“我的已购”里学习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内容总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蕙子,媒体人,爱给孩子讲故事的妈妈,荔枝FM:蕙子阿姨的故事城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钱志龙博士教育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幸存者努力防止人口贩运、援助受害者2023秋招,如何让你的offer配得上你的野心?AMD 推出锐龙 7000 系列 CPU 与《星球大战绝地:幸存者》捆绑包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心灵美好的人,不自私冷血,一定要做这种教育(文末送纪录片资源)沉船一个校长的“出走” ——跟着钱志龙访学十国幸存者怎么活研究:27到58岁年龄段美国人,近一半人信用卡余额超储蓄澳洲新年直升机相撞案后续:几名幸存者尚在医院接受治疗!目击者回忆救援场景!出来玩,我喜欢的饭馆-地中海风味2022刚过去,这5个「幸存者」的故事,说尽了成年人的悲欢…突然倒在眼前以为闹着玩!南加枪击案幸存者自述:朋友为她挡下“救命”一枪对谈教育博主旷智勇:你的孩子,是来度你的活菩萨潘家峪惨案是如何造成的?幸存者找到日军主谋,为1230名村民报仇《吸血鬼幸存者》发“新年信”:感谢所有玩家,手游版坚持不氪金!看新鲜新加坡滨海公园+2023春节真人秀照片截至日期12月31日新年十问|问一个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幸存者既要往前走,也要学会活在当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通过公共服务纪念大屠杀幸存者大冲击!你我都是幸存者的后代土耳其大地震,3.4万人遇难,幸存者的“噩梦”该如何治愈?那个被11所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 12年后打脸了所有嘲讽应试教育的人5死13伤!广州宝马撞人案:幸存者一句话,看哭全网人身难得:每个新生儿都是基因战争的幸存者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如果你到 35 岁就要注意了!实证!凶嫌是来自中国的移民!舞厅女老板当场死亡!凶嫌受伤后曾去医院,舞蹈课认识前妻!幸存者:男舞伴为她挡子弹...柯政 梁灿|论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揭秘教育“最强骗局”:你的孩子成绩好不好,轮不到拼智力,或者拼努力!美国公司企业如何帮助地震幸存者仅剩49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庭禄去世这才是普通家庭装修,90㎡一半人间烟火,一半岁月静好,超喜欢【居住榜样】余承东最新谈话曝光:跟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能成为幸存者5死13伤,广州宝马撞人案,幸存者的一句话,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中国淡忘平安夜穷孩子被动的根本原因: 真知靠的是父母口口相传,应试教育和大学都不教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