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易主了
文|凯风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动产业大洗牌,引发区域经济变迁。
这些年,最狂飙突进的产业当属新能源汽车。短短三年,年产量从百万辆跃升到700万辆以上。
然而,同一时期,全国汽车总产量仍未回到历史高位。这意味着,新能源的疯狂增长,是以蚕食传统燃油车为前提。
此消彼长之下,全国汽车制造版图必然迎来罕见大洗牌——有新贵崛起,就有老牌汽车工业大城衰落。
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这是2022年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最大的变化,当属西安超过上海,首次晋级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与此同时,深圳、常州、合肥、长沙等城市异军突起,与传统汽车工业大市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这背后,除了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崛起,比亚迪登顶是最大刺激因素,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新能源的崛起均得益于此。
一众黑马,向着汽车工业大市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传统汽车工业时代,我国形成了7大汽车生产基地:上海、广州、长春、重庆、柳州、武汉、北京。
彼时,虽然市场起伏不定,但由于龙头主导,市场相对稳定,行业壁垒森严,新晋者难以分上一杯羹,国产自主品牌更是一直徘徊在门外,汽车城市格局大体稳固。
这一局面,直到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终于开始土崩瓦解。一众城市,靠着新能源,开启了“弯道超车”之路。
如今,新能源之战已到中场,有城市守住了中盘,有城市停滞不前。
谁也没想到,最大的黑马,不是深圳,也不是合肥,而是西安。
上海有特斯拉超级工厂,深圳坐拥比亚迪这一新晋龙头,合肥抄底蔚来更是迎来高光时刻,广州诞生广汽埃安、小鹏两大龙头,唯有西安,一直不显山露水。
然而,就是西安,成了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量破百万辆的城市,产量一年翻了近3倍。
放在10年前,几乎很少有人会将西安与汽车产业关联在一起。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座历史古城和旅游城市,与工业强市毫不沾边。
然而,西安默默布局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并最终迎来了大爆发。
这一切,要追溯到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成为继吉利之后的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
有意思的是,比亚迪总部虽然位于深圳,但其汽车生产基地却遍布全国各地,而西安正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如今,比亚迪一飞冲天,成为挑战甚至力压特斯拉的存在,与其深度“捆绑”的西安,自然成为这场盛宴的最大受益者。
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86.35万辆,而西安工厂生产了99.5辆占比超过一半。
不仅如此,过去一年,整个陕西共生产102万辆新能源汽车,几乎全部来自于西安,而比亚迪工厂贡献了97%。
可以说,西安与比亚迪深度捆绑,可谓一荣俱荣。同样,一旦比亚迪遭遇新势力的挑战,西安自然也会受到冲击。
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西安虽然晋级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但无论是汽车产业集群,还是研发实力,都与沪深广存在明显差距。
从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城,到第一强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州,如何守住汽车第一城?
虽然新能源汽车搅局不断,但广州依旧是中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高达313.6万辆,超过上海的302.45万辆,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在传统汽车时代,上海、长春、重庆都曾一度跻身汽车产量第一城,但最终只有广州、上海稳守钓鱼台,而广州更是连续多年力压上海。
汽车之于广州,不仅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高达6500亿元、年创税近400多亿,更是一个集齐12家整车工厂、1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完整产业链。
燃油车时代的“王者”,广州能否重续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辉煌?
老话说,船大难掉头。传统产业越强,越难以接受新兴产业,但这句话在广州汽车产业上并不适用。(参阅《剑指3万亿!广州,开始反击了》)
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产量分别为446.61亿元和31.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从长远来看,过去一年,中国年销量超过10万辆的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7个,其中两个来自广州:广汽埃安、小鹏汽车。
既然如此,广州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被二线城市赶超?
一个原因是总部位于广州的小鹏汽车,主要生产基地在肇庆,2023年广州工厂将会正式投产,届时有望迎来第二次狂飙式增长。
不仅如此,在整个产业链中,广州正在涌现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前沿竞争力的新能源“独角兽”企业。
根据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广州共有19家企业入围,超过1/3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且覆盖全产业链领域。
在整车生产领域,广州埃安与小鹏汽车比翼齐飞;
在自动驾驶领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两大龙头云集于此;
在零部件及泛产业链领域,奥动新能源、巨湾技研初现光芒。
如今,广州正在重回“制造立市”,汽车第一大城的未来仍旧值得期待。
风口来了,能抓住才是王道。
今年伊始,洛阳痛失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的消息引发关注,来自洛阳有关方面一篇主题为 “中航锂电起步于洛阳却发展壮大于常州”的反思文章更是一度刷屏。
中航锂电是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2009年成立于洛阳,2013年商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一度位居行业首位,2015年常州金坛区作为投资方进入。
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以来,随着商用车新能源补贴退潮,加上乘用车市场布局不足,中航锂电装机量断崖式下滑,一度陷入亏损。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被逼入绝境的常州市金坛区,基于对新能源未来发展的信心,决定全面“抄底”,将中航锂电由一家位于洛阳的央企三级子公司,变成常州的本土企业。
随后,借助新能源热潮,中航锂电(现更名为“中创新航”)一飞冲天,出货量排名从行业第9一跃成为第3,并于去年成功上市,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
这只是常州新能源产业崛起的一角。借助新能源产业,常州已经逼近万亿GDP大关。
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如今,常州已是全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目前产销量约占全国的1/5,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球10强企业有4家布局在常州。
借着动力电池产业链优势,常州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迎来飞速发展期。
2019年,理想汽车生产基地落户常州;2022年,比亚迪全国第四座乘用车工厂在常州正式量产……
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万辆,占了江苏半壁江山,在长三角成了仅次于上海的存在。
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规模超70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如今,常州GDP达到9500亿元,2023年突破万亿可谓毫无悬念。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
即使强如上海这样的超级经济强市,也没法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躺平。
如果不是作为试点的首家外商独资建设车企特斯拉的落户,上海在新能源赛道上,恐怕会如北京一样尴尬。
广深这一“双子星城”在汽车制造业上的你追我赶,更是这一道理的生动体现。
过去,广汽一家独大,广州是广东唯一的汽车重镇,如今深圳比亚迪跃居世界500强,广深比翼齐飞,带动广东成为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双料第一大省。
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洗牌之战远未结束,有企业仍在发展壮大,也有企业会倒在市场竞争的红海里。
毕竟,当传统车企遭遇挑战时,新能源车企内部,也面临了你死我活的淘汰赛。
且不说补贴退坡、产能过剩带来的深远影响,一个特斯拉的大降价,就引发自主品牌的大“踩踏”,很多企业未必能活过2023年。
一旦市场转向,某些城市从百万辆直落到个位数,并非没有可能,这类事件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发生过。
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