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 | 对婚姻里女性困境的第二波讨论育儿2023-03-02 05:03前段时间和一个大学好友聊天。她在北方某省做公务员,给我讲了身边的一个故事。一个30出头的已婚女生得到了很好的借调去省城的机会,但是女生的父母和先生都希望她先生孩子,而不是借调去外地。最后女生不得不去上级部门工作了一段时间,飞快的怀孕了,办公室主任不得不去捞人(并得罪了主管单位)。好友讲完这件事,愤愤的说,一个平凡的小镇姑娘在往外走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多少看不见的手把她往回拉。关键是她最后还是服从了。我就想到刚好那会儿在看的书里讨论的男性对女性的爱意里面,有多少是来自对方的服从性。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影视作品里面,母亲或者女性的角色都是奉献的。年轻女生为了爱情舍弃自己的生活,男生感动至极深情地说“我爱你”。中年女性面对配偶出轨,选择包容才是识大体。但是在西方的作品里面,更多的是男性奔赴向女性来表达爱意。可能这种文化的差异就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难意识到,作为女性,在生活中有一个权利,向伴侣提出同等要求的权利。你说你要工作可能没时间带娃,我也是。要么带娃aa家务aa各自负起责任,要么内在协调好一个分工,互相不给对方增加负担。这个问题在双职工家庭就十分有存在感。我今天把上一篇关于离开职场回归全职妈妈的帖子发到一个主要成员在30-40岁的女性的微信群以后,就抛砖引玉看到了很多精彩的讨论。有的就提出,如果只是根据薪水来衡量谁要放弃工作,其实是不公平的。有讨论国内全职妈妈可能压力更大的也有的高手妈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以上截图皆来自群聊,没有私人对话。还有很多精彩的言论,仿佛下午上了一堂两性关系课。感觉微信群聊天职场妈妈参与度高一些。大家的回答又让我想起一个很著名的反问“为什么男人不会被问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海外家庭不像国内有双方老人的支撑,为了长治久安就要有序分工。好在海外的整个社会氛围是重视家庭的。社交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大环境对中年女性回归校园和职场比较包容,给了幼儿的母亲们更多选择空间和机会。我也和一位典型中产阶级全职妈妈聊了聊。她先生的收入足以覆盖整个家庭支出,先生支持她去读书或者工作。她说她的看法是,每个成年人在家庭里面的角色是不一样的。赚钱很重要,如何把钱花好也很重要。她认为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理财规划,其实是给未来打基础。全职在家并不是蓬头垢面与社会脱节。她们努力学习艺术,体育,理财,让先生能够全心全意拼事业,自己则做好孩子的教育规划,不求跨越阶层,只求下一代能够过上我们现在的生活。“孩子大一些了我也一直在想创业做点什么,毕竟要做好他们的role model,不能让孩子觉得妈妈什么都不做”。本来还想联系一位财富自由家庭的全职太太聊一下。但是她忙于搞钱正在外地。说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打开门或者关上门,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把这个选择做到极致。无论选了啥都要努力赚钱。婚姻是组团打怪。双方各司其职,互不添乱是职业道德。有的选择一起赚钱一起育儿,有的选择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育儿。正视自己的需求,也勇于放手,只要本人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再独立的母亲,在看到自己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会去管这是不是自己的hour,会选择马上伸出手。真的看到孩子挨饿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将唯一的食物留给他们。我们讨论奉献和牺牲,我们鼓励独立和自爱。同时对孩子自愿的付出也刻在血肉里面,这些心甘情愿的付出,是爱的本能。最后借用群里的一张日历结尾。希望大家都拥有一位有营养的亲密爱人,不管有娃没娃有几个娃,都能做个快乐女生。由于作者的经历有限且行文仓促,文章难免瑕疵。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不同意见,互相学习。讨论起因是上一篇推送:北美女性 | 比起工作,还是决定继续做全职妈妈?欢迎新读者点击下面标题,了解本号过往的作品。被其他城市妈妈拿着问本地有没有这样camp总结了芝加哥市区31个夏令营的必收藏好贴:史上最全,31个芝加哥宝藏夏令营名单来了采访了本届芝加哥公立学校天才班优秀家长的总结:考上芝加哥公立学校天才班的5岁娃们备考干货在北美各本地微信群引起讨论的归国见闻两部曲北美回国,年薪百万,他们在国内的生活怎么样了?百万年薪回国生活后续——国内外生活差异讨论进入公众号首页,可以点击话题进入相关帖子合集北美妈妈生活札记真实有趣有料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