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有一个社会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
今天的文章不写热点,写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待业考研、考公、考编的人,越来越多。考研考公本身很正常,但是如果待业去考的越来越多,就值得关注了。这个现象,我在之前的文章“春节返乡见闻:一些新情况、新现象值得关注,引人深思!”里简单提到过,今天重点谈谈,另外顺带说几个类似的现象。
虽然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还是从中看到希望和未来。第一个是这些考生的不甘平庸和上进;第二个是今年从上到下全力拼经济,增量发展和产业升级会提供更多就业;第三个是我个人亲身经历,国家对基层现状非常关注和重视,多渠道了解信息,为的是更科学的决策和解决问题。
先来看几个例子。
一、生意火爆的考研考编自习室
春节回老家发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不工作,待业考研考编的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一部分是逃避就业,一部分是希望考研后有更好的发展,还有铁饭碗的强大吸引力。
针对这个需求,县城甚至部分乡镇都有了那种专门的考研考编自习室。在老家县城,这样的自习室有将近10家,生意非常火爆。
我小区邻居也开了一个这样的自习室,据他说,大部分都是待业考生,这些考生中,城市的、农村的都有。
还了解到一个情况,除了大学生,社会人员考编考公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考教师编和事业编。考生越来越多,于是水涨船高,考取的分数和门槛也越来越高。
同样“内卷”的还有考研。
二、“考研400多分,却还是进不了复试”
随着待业考生和社会人员的加入,考研也卷到了新高度。
2月下旬,多地陆续公布2023年考研初试成绩和排名。很多考生在查询到成绩后,第一时间在各大平台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据媒体报道,今年的考研高分比比皆是,就连400+的高分也随处可见。
我当年考研时,350分已经是大神一样的存在,从未听说过考研考到400分的。
有考生自嘲地苦笑道:“我考了400多分,本来已经很欣喜了,但一对比发现自己还是很难进入复试,现在考研越来越卷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概括,即考研越来越“高考化”,考研的难度、竞争的激烈,与高考已经不相上下。高考只决定了你在哪个学校考研,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准备保研、考研,已经是很多大学生的常态。
三、几个待业考生的故事
我一个表弟,省内二本,去年毕业,找工作不顺利,在一家小企业短暂工作几个月后辞职了,目前待业,全职考编考公。其家境也很一般,父亲务工,母亲做家政,其同学中类似情况的也有不少。按理说这样的家境,应该尽快工作,养活自己,减轻家庭负担,但他们不约而同的都选择待业考编。
但考编考公同样竞争激烈,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呢?还不工作吗?表弟说,不想那么多,走一步算一步。言谈中,我感觉他的走一步算一步,说白了,就是没有计划、不做计划,另外就是逃避就业,对踏入社会的排斥和焦虑。
你说他躺平吧,他在备考;你说他上进吧,他没想过,或者不愿想考不上怎么办这个问题。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黄佳琦,在最近的一篇返乡见闻中,也举了待业考生的例子,很有典型价值,这里引用一下。
小梁今年24岁,去年毕业于一所211高校。上大学时,小梁便计划好要考研,毕业后多些选择的机会。为了确保通过,小梁还报了考研辅导机构,机构的老师从选学校专业到整理复习资料,从初试到复试全部包揽,面面俱到,当然价格也随之高达两万元。
虽然前期准备较充分,但小梁还是轻视了当前严峻的考研形势,最终以三百分的低分告败。小梁想要的是一份离家近且稳定的工作,大城市对于小梁来说压力太大太辛苦,因此小梁决定回老家,报名了省考,加入考公大军,临时报考的结果可想而知,小梁直到毕业都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
收拾东西回家后,小梁已不再是受学校庇护的大学生,而是只能保持两年应届生身份的待业者。小梁放弃了考研,全力以赴考公考编,到目前已经参加了许多考试,但依然没有结果。
情况相似的还有小豪,一个26岁的男生。小豪毕业已经快两年了,去年年底是他第三次考研,这两年小豪都是在家全职备考,他认为一边工作一边考试不可取。小豪是家里的独生子,对于他坚持考研的行为,父母没有什么意见,他们认为儿子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应该支持。
我是十几年前大学毕业的,当时待业考研考编的人微乎其微,因为个人和家庭都承受不了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就算毕业时工作不理想,也会先干着,一边工作一边考。
我一个亲戚,是我所知的唯一一个待业考研的,当时亲戚朋友的议论、他父母觉得丢脸、周围人的讥讽,等等,我印象非常深刻。
现在随着待业考研考编越来越多,大家反而习以为常,家庭和社会对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包容。也可能正是这种包容,让年轻人有勇气选择待业,因为他们不需要面对那么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
当然,这份包容,家庭和父母肯定也是不得已。一方面,就业越来越卷;另一方面,受大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家都向往确定性,编制、体制内就是确定性。
对于这件事,我个人持中性态度。对于待业考生和他们持包容态度的父母,我非常理解,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将来也这样,我顶多给他一年时间,考不上赶紧给我工作,不管什么工作,先干着再说,绝不允许家里蹲和啃老。人,总要接受社会的暴击和摔打,才能成熟长大。
四、“985废物”?大学生“废”心理,值得关注
延伸说一个与待业考研考编类似的现象——“985废物”。
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和疫情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和求职受到不小的冲击,985大学生也不例外。
2020年5月,一位上海大学生在网上成立了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以下简称“985废物小组”),短短半年时间就聚集了11万人。小组成员们多是国内一流高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虽身为名牌大学学生,却自嘲为“five”(废物的谐音)和“小镇做题家”。他们在学习、恋爱、升学、求职等问题上遇到挫折,处于迷茫困顿之中。在这个小组内,他们分享失败故事,并讨论如何脱困。
在他们看来,985、211早已不是坚不可摧的光环,名校也被自嘲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如清华被戏称为“五道口技校”、南京大学为“九乡河技校”、浙江大学为“老和山职校”。
考研、慢就业、待业,也是他们的关键词。他们在大四时往往面临三种选择:直接就业、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当前在一流大学流行一种趋势,继续深造是主流,直接就业的比例反而在减少。保研的也是少数,无保研资格的同学则有强烈的“废物感”。他们不得不在大三左右加入考研大军,“985废物小组”里不乏一战、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研群体。
“废物小组”也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他们虽自称“废物”,却也在寻求出路,积极自救。组员在组内积极打卡,彼此监督学习、考证、考研、求职,克服独自行动时的懈怠。不少人在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下终于“上岸”(考研或求职成功)。
“985废物小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外部环境引发的就业、升学的内卷,深层原因则是青年的阶层焦虑和网络“丧文化”的影响。
这件事令我非常感慨,这届年轻人确实不容易,985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同时也更加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搞好了,产业升级成功了,才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更多优质的岗位。
五、另一个与待业考研考编类似的现象
春节返乡发现,学手艺、进厂和老老实实打一份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送快递、送外卖、开网约车、拉货送货、“灵活就业”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举几个例子。
老家村里一个小伙子,在城里白天送外卖,晚上开代驾,虽然很辛苦,但就是不愿意做上班族;我老婆的堂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私人企业短暂工作过,后辞职,开了好几年网约车,目前也没有稳定工作,断断续续从事的都是与互联网相关的“零工”;在老家,类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一句话总结,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去私营企业工作,同时,年轻人创业和冒险的意愿很低,不像他们的父辈,年轻时都到发达地区闯荡,90后、00后的闯劲明显不如其父辈以及80后,普遍比较“佛系”。那么,“佛系”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打车时,喜欢和司机聊天,不少都自己创过业,但现在都不创了,因为不确定性很高。没有太高学历、关系、背景的普通人,很难有高大上的创业机会,而一般门槛低的生意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卷,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外卖、快递、出行等平台,尽管辛苦,但多劳多得,收入是可预期的、确定的。
这与大学生考公考编热,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那就是民间创业的意愿在下降,大家都不愿意冒险了,很多普通人也冒不起险了。
结语:
以上现象值得关注,大家也都不容易,但我个人对未来持积极乐观态度。
春节回家以及最近与朋友们的交流,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都对今年和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赚更多的钱,渴望享受生活,也都希望出去走一走。曾经激烈的清零与共存之争,似乎成为历史。大家都在往前看。
我永远相信中国人赚钱的动力和欲望;中国人追求财富和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这股动力举世无双,只要没有限制,就会创造奇迹!
另一个让我倍感信心的事情,是我最近几篇反映基层现状的文章,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直面问题、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
坚持问题导向,在各种现实挑战中务实应战,在应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进而找到适合国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路径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加总就形成了“中国道路”。
也正因此,我相信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重要提醒:
有个重要的事情,跟大家说一下:这两天,微信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公众号的“星标”用户或常读用户,可能就收不到 斐君 推送的文章了。这意味着,您可能随时和 斐君 失联。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星标”斐君,操作很简单:
1、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字“斐君观点”,进入公众号首页;
2、点开右上角的“...”
3、点“设为星标”。
就可以啦。给大家添麻烦了!感谢感谢!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创好文,敬请关注“斐君观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