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两会前瞻: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

两会前瞻: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

财经

文:任泽平团队


全国政协、人大分别于2023年3月4日、5日在北京召开。

2023年是贯彻二十大战略开局之年,也是经济复苏之年,因此,两会政策取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GDP增速目标、货币和财政政策、消费与投资、房地产与平台经济相关表述等。

我们预计,2023年经济总基调: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全力拼经济,扩大内需,政策积极,经济增速设置在5%以上。

主要聚焦九大方面:

1、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或适当提高赤字率、加大中央转移支付、政策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双发力;

2、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2023年将维持适度宽松,未来发力点在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防风险等;

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短期发放消费券,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长期提高居民收入;

4、加大资金支持投资力度,聚焦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新老基建;

5、楼市松绑,部分城市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6、推出更多平台企业“绿灯”案例,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7、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布局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协同,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8、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延迟退休和鼓励生育;

9、稳就业,保供稳价,帮扶困难群体。


1  总基调:复苏之年,全力拼经济,扩大内需,政策积极,GDP目标或在5%以上

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疫情反复、房地产低迷、消费乏力、就业严峻、企业信心不足,叠加外部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等因素,中国全年GDP增速3.0%。2023年两会设定的GDP目标增速或在5%以上。
一是,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重启经济。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提到,“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是,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经济活动放开红利释放。服务业和工业生产率先恢复,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边际变化,社融回升。2月制造业PMI为52.6%,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6%,连续两个月位于景气扩张区间;春节后第四周(2月18-24日),热点城市二手房销售套数环比22.6%,农历同比63.5%,30大中城市新房销售套数环比12.6%,农历同比9.1%;1月金融机构口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为11.3%,M2同比增速12.6%,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信贷、M2均回升反映经济温和回暖。
三是,17个省市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包含“稳增长”,较去年增加了4个,显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决心。各省市GDP目标增速的平均值为6.1%,三分之二的省份GDP增速目标在5%-6%,8省的目标在6.5%及以上。
我们近期发布文章《否极泰来》《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专业的研究。

2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或适当提高赤字率
2023年财政将延续积极基调,兼顾发展和安全、稳经济与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从31个省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目标增速看,有13省上调收入目标,仅有浙江、山西、甘肃、河北、四川和上海6省市小幅下调。在经济承压情况下,上调财政收入目标意味着对经济形势的乐观和财政加力提效的可能性。
“加力”上,一是适当提高赤字率,体现逆周期调节作用,避免地方财政扩张过快带来的债务压力。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我国在2020年和2021年上调赤字率为3.6%和3.2%;进一步地,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可较好地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二是通过准财政工具助力稳增长,如专项债限额空间的使用、政策性银行工具、PSL等。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为21900亿元,是2022年专项债限额的60%,较上年大幅增长50%,创历史新高,说明财政节奏前置,2023年基建投资有望维持高增长。
在“提效”上,预计2023年经济仍需基建发力,专项债需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强配合,推动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提升财政实施效果。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习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提出了5点措施:1)“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2)“遏制增量、化解存量”;3)“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4)“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5)“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

3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适度宽松基调,重点发力结构性政策工具,宽信用,存在降准空间。政策未来发力点在扩大内需(基建、房地产和消费)、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在降息、降准方面,央行目前较为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未来会将将重点关注经济复苏趋势、信贷投放情况以及海外经济波动,根据市场变化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一是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运用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助力基建投资。
二是支持小微企业、助力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结构性工具可直达实体经济、见效快,目前采用的工具有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碳减排支持工具。
三是稳楼市。在供给侧,近期稳楼市“三箭齐发”,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预计将合理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过渡期,继续适时出台保交楼专项贷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在地产需求侧,央行将巩固目前形成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三层定价机制”,由人民银行普遍下调LPR、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商业银行“因人而异”三层次有机联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

4  促消费,稳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提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2023年1月28日国常会进一步强调,“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乘势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拉动力”。加力扩消费。推动帮扶生活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政策全面落地。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接触型消费加快恢复。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做好保交楼工作。
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且消费仍有增长空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从国际经验看,未来我国消费的重要性将继续提升。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后,消费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
2022年我国消费跌幅最大,2023年初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消费温和复苏。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0.2%,固定产投资累计同比5.1%。2023年年初,服务消费反弹快于商品消费,必需品、家居类商品、旅游娱乐消费成为亮点。
促进消费需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短期可以发放消费券,有利于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帮助部分困难群众度过暂时性困难,提振民众信心(参考《关于发放消费券的建议》)。长期应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失业率,稳定收入预期。2022年12月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7%、4.8%,要重点关注青年人群的失业率。供给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一是持续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四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5  启动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投资计划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提到,“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
投资是扩内需的重要抓手。从当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已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22个省份中,8省上调固定投资目标增速,其中内蒙古、辽宁、重庆、海南、甘肃、宁夏等的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在10%以上。与2022年投资增速目标对比,2023年的投资增速目标处于较高水平。
我国在1998年、2008年和2020年面临内外需下行的情况下,均提出了扩内需战略。1998年,扩内需的抓手是老基建,同年基建投资同比增长达34.6%。2008年,扩内需的抓手是老基建和地产,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上行至43.6%;基建投资同比上升至42.2%。当前,扩内需的抓手是新基建。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水电燃气)累计同比增长14.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
未来,发挥基建投资“挑大梁”的作用: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双重加持。《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民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水利、应急、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们近年倡导“新基建”,新基建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是三大新基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新基建,以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减税降费等为代表的制度新基建,以教育、医疗、社保等为代表的民生新基建。详见专著《新基建》、深度报告《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2022》。

6  房地产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也提出,“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防风险。2022年下半年以来,政策从供需两侧发力,提振市场信心。
供给端从保交楼、地产“三支箭”保优质房企到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盘错存量资产、促进不动产转型发展。地产“三支箭”形成了信贷、债券、股权等三大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标志政策拐点已现。2023年2月20日,证监会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中基协发布《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备案指引(试行)》,不动产投资范围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商业经营用房和基础设施项目等,投资门槛高、专业投资运作,利于发挥私募基金多元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地产健康发展。
需求端政策目的在于通过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调整限售政策等促进房地产销售。1)2023年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新发放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通知》,对房价持续疲软的城市,未来地方可自主决定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至更低水平。2)2023年春节后,郑州、天津、厦门、福州、珠海、长春、沈阳等城市相继下调了首套房贷款利率,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3年1月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平均为4.10%,二套平均为4.91%,还有一定下调空间。3)扬州、常州从取消限购、限售,下调房贷利率,人才购房补贴,多孩家庭购房优惠等方面持续发力。
当前房地产市场拐点初现集中在热点城市、二手房、改善型住房,但大范围复苏尚未出现,走出困境最终还是靠市场信心恢复、供给出清和销售回款。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和房地产税”。房地产新模式,关键是长租房、保障房、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租购并举、金融稳定、房地产税,用时间换空间,以促进供求平衡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7  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到,“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规经营”。
平台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庞大的人口红利和技术创新驱动,我国平台经济实现了从追赶到创新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1月7日,郭树清主席受访表示,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标志着对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改接近尾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也计划出台鼓励平台经济的细化政策,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发挥民营企业对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作用,需要实质有力政策落地,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建议出台实质性举措提振民营经济信心,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精神。
近期发布文章《中国民营企业百强排行榜2023》,聚焦百强民企研究,全面衡量其营业收入、缴税情况、就业岗位人数、创新投入等方面贡献程度,勾勒民营企业排行全景图。通过分析百强民营现状、纵向变迁、细分领域排名,深化民营经济研究。

8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产业间的协同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是巩固优势产业、补短板的关键。创新活动前期投入巨大,在教育公平、科研投入和产学研结合方面都离不开政策的鼎力支持。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十四五”在20个领域接近120项重大项目部署中,超过50项与前沿科技攻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等科技攻关项目有关,预计“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将加快推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9  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延迟退休和鼓励生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2022年中国总人口14.12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全球倒数,开始负增长,是1949年以来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外,第一次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1)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上升至14.9%。2001-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2022年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
2)少子化加剧,新出生人口持续创新低。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并未显现,未能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继续创新低。
3)生育率持续下降,“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中国总和生育率在1970年代之前是6左右,2022年降至不到1.1、全球倒数。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的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高。
人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随着人口总量萎缩,将影响中国大市场优势、经济增长和全球竞争力。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我们建议,1)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2)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育投入、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3)从社保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融产业等方面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我们近期发布的深度报告《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国生育报告2023》《中国婚姻家庭报告》《德国的生育激励政策及效果》《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中国人口大迁移:3000县全景呈现》。

10  稳就业、保供稳价、帮扶困难群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确保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稳增长就是稳就业,重点关注解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经营困境。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6.7%、4.8%。2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均进入景气扩张区间,分别为53.7%、52.0%和51.2%。需要政策持续巩固向好态势。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为50.2%。
保供稳价成效明显。1月PPI同比-0.8%,煤炭保供持续发力,1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环比-0.5%,较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受保供稳价、以及猪肉供给恢复影响,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8%,1月30日至2月3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6: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发改委将实施临时收储,以有效改善市场预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热搜!刘强东奶茶美国生二胎后立即回国工作,网友:事业还是放在首位全年安排正式项目191项,涉及总投资约1.7万亿元!上海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力拼发展龙卷风健康快递 230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要低估中国:2023年就是要全力以赴拼经济!2023房市前瞻:国际买家回归纽约 本地买家将面临更多竞争两会前瞻:新一届政府将如何开好局?CBNData报告|2023女性品质生活趋势前瞻:不被定义的“她经济”,有多少种色彩?全力拼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重大信号全力拼经济——一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重大信号清理中小学班级群中与教学无关的网络任务,这个建议,你怎么看?|两会快评AI时代,人类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任泽平:暂不必担忧通胀,首要任务是拼经济澳洲人注意!2023年阿尔巴尼斯面临全新挑战!施政重点透露,首要任务是这个!秋行南意— 特拉斯台伯河区散记第一观察|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深入阐释“首要任务”苏纳克2023新年致辞:困扰英国的问题不会在新年消失,将会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附视频&演讲稿)两会前瞻:算算今年财政空间全力拼经济,奋战开门红重磅!澳洲总理宣布!2023年首要任务降低生活开销!穷人都笑了!《更多的诗歌》:18: 五月与年轻真让人高兴画面来了!参加两会前,她又一次警巡东海!当务之急是提振信心、全力拼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回暖,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信贷回升,物价温和,全力拼经济52年定级后部分高级干部晋级情况德州州长在州情咨文中强调七项首要任务前瞻:Flutter 编写的全新 Ubuntu 安装程序年产值50亿的贝泰妮中央工厂正式落地 品质管控手段再加强、将可信赖消费放在首位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谈央企: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信息量很大美股Q4财报季前瞻:最大的赢家和输家会是谁?美联储前瞻:“鹰派”不松口?或引发比特币“健康回调”做好应对美欧经济衰退风险的准备,全力拼经济顾晓阳:诗人北岛,也称商务经理赵振开暂不必担忧通胀,首要任务是拼经济百度财报前瞻:文心一言「点火」,百度将进入业绩修复快车道丨智氪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