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远都是相互的(必读好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握书姑娘 · 主播 | 云湾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道德经》有言:
“善行,无辙迹。”
真正让人舒服的人,都懂得不动声色地释放自己的善良,给予他人恰到好处的成全。
成全他人的利益
稻盛和夫说:
“利他,则自利。”
摒弃自私自利的心理,成全别人的利益,这种利他的精神最终仍会惠及自己。
在佛教故事中,有一种共命鸟。
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
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美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泉。
清泉离美果的距离较远,而吃美果的头又只顾自己,不肯满足对方的要求。
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在心里计划:
“好吧,你吃美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
结果共命鸟中毒身亡,两个头同归于尽了。
其实,如果那只鸟的一个头能够先让另一只喝到水,再去吃美果,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可惜,一心为己不愿照顾他人需求的它,最后落得此般结局。
人有时候和这两只鸟一样,既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失,又不愿成全别人。
所以到头来自己也是一无所获。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为人处世,永远只想着自己,往往会带来人我两输的结果。
遇事替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不只会造福他人,自己也会受益无穷。
成全他人的体面
哈佛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
人们总是会在发现和纠正别人的错误中获得心理愉悦,他们渴望指出别人的错误。
但往往忽略了一点:
几乎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不愿意被人发现并指出自己的错误和缺陷。
与人相处,在别人出现错误或是发生尴尬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巴。
不把事情点破,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后母的心》,文中把她和继母相处的一些细节与心情描写得入木三分。
她的继母孙用蕃无意读到后,颇为感动。
认为这篇文章是特地为她而写的,一有亲友到家里来,她就把这篇文章的大意说给大家听。
尤其喜欢把这件事念叨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听。
实际上,张爱玲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并没有讨好继母之意。
张志沂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维护孙用蕃的颜面,不让她难堪,每次都随声附和,从来不直接说破。
看透是智慧,不说是情商。
真正高情商的人,永远懂得照顾他人的自尊心。
适时缄口,明知不问,看穿不言,为人留一份体面。
成全他人的善意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长辈在亲人群里发了一则养生小视频。
提醒大家按照视频里说的做,肯定会对身体有好处。
这位长辈转发的初衷,无非是想表达对亲人的关切。
但是一位亲戚却在收到没多久,就在下面一本正经地回复:
“这条消息是假的,早就有人辟谣了,以后不要再发这种东西了。”
“您何必多此一举? 刚刚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个人这是演戏的需要呢?”
“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善意提醒,是件快乐的事。”
“一个人没修养的标志之一,是去别人的生活里指手画脚,轻易去影响别人的好心情,打扰别人的小幸福。”
“哎,你看看人家结婚多气派,你当初结婚的时候我记得才只有四辆车。”
“在你眼中看到的可能是一种苦难,在别人的眼中,也许正是幸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