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疫情变化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来袭,一天一个新消息,人们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忐忑不安。后来又经历了隔离,进而封城、封小区、封家等过程,现在又放开了,人们的心情随着这些过程而不断振荡起伏。一开始,大家就希望“新冠”疫情能够尽快消散。但“新冠”很顽强,三年过去了,它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另外,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仍然会存在,这就难免使人产生焦虑和抑郁。怎么办呢?为了心理的健康,我们应该调整心情,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
(一)三年疫情与我们的心理应对
实际上,“新冠”疫情一开始,人们的心情就处于不断调整,动态适应的过程中。“新冠”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害怕。因为“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为1~14天,传播的具体路径不确定,而人是移动的,谁会带病毒、谁会与谁接触、谁会传谁,充满不确定。因此人们对它就有三怕,一怕被染上,二怕被隔离,三怕亲友被染上或被隔离,加上各种关于“新冠”的真假信息到处流传,于是就容易使人产生心理恐慌,严重的会出现心理应激障碍。
如何来应对心理恐慌,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呢?其办法是“疏”,也就是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恐慌,缓解心理应激反应,重建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平衡,以保持心理的健康。具体办法就是:“知己知彼心得安,情绪波动顺自然。顺水推舟找平衡,心情舒畅有新天。”
“新冠”疫情发生,人们被封控了,哪儿都不能去,只能呆在家里,而且呆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这就难免使人产生焦虑和抑郁。如何来应对因为封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呢?其办法是“心理叙事”。封控虽然使人烦恼,但也使得家人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相聚在一起,家人之间可以深入交流。从而为促进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机会。可以采用五个步骤来实现这一点。这五个步骤是:沉思–叙事–发现–重构–沉思。它是一个以沉思始,又以沉思终的五步圆舞曲,称为叙事五步圆舞曲。
“新冠”疫情发生,虽然有部分人产生了心理问题,但还有许多人并未产生心理问题,不过他们也有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如何来应对因为封控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呢?其办法是“治未病”。也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治未病”的策略,仍然是前面说的:“知己知彼心得安、情绪波动顺自然、顺水推舟找平衡、心情舒畅有新天。”其较深入而具体的应用,就成为知己知彼策略、随机振荡策略、积极平衡策略和促进成长策略。如果说“治已病”主要是面对个体的话,那么,“治未病”则既是面对个体的,也是面对群体的,而主要是面对群体的。由于“新冠”疫情要求人们隔离,我们就只能利用网络来开展“治未病”工作。由此,“治未病”就主要有三大手段:写文章、做视频、搞热线。写文章、做视频主要是面对群体的,搞热线主要是面对个体的,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咨询式的心理应对信息体系。既疏解大众情绪、回答大众共通的心理困惑、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又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新冠”疫情应对的办法之一是隔离,而隔离就得“宅家”。“宅家”可以分为十二种情况。一是全体家人一起“宅家”。二是一人“宅家”。三是家人分几处“宅家”。四是部分家人被隔离,部分家人“宅家”。五是全体家人被隔离,全体家人在隔离地“宅家”。六是有家人被感染,被感染的人在医院,其他家人“宅家”。七是全体家人被感染,都在医院,在医院也是隔离的,无人“宅家”。八是有家人因“新冠”肺炎死亡,又不能与逝者告别的“宅家”。九是有家人参与抗疫一线工作,其余家人“宅家”。十是有家人上班(公务员、警察、医生、司机、商场营业员、快递员、清洁工等),其余家人“宅家”。十一是有家人因其他病住院,其余家人“宅家”。十二是有家人因参加抗疫而牺牲,还暂时不能去追悼亲人英雄的“宅家”。另外,也可能存在其他各种形式的“宅家”。“新冠”疫情对这十二类家庭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来应对这十二类家庭因为“宅家”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呢?其办法是“分门别类”地应对。
图1
应对“新冠”疫情导致的心理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能量,如何来获得这些能量呢?其办法是“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其实,“新冠”疫情所致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改变就是一种系统资源。“新冠”疫情导致了绝大多数家庭的改变,包括时空关系的改变、信息关系的改变、生活关系的改变、认知关系的改变和心理关系的改变。这一方面使一家人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大家共同来考虑疫情防范的问题。在心理上相互依靠、相互关照、同舟共济,另一方面则可能影响到原有的家庭问题,使其出现激化、弱化、转化诸种情况,并产生新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冠”疫情导致的个体、家庭和社会变化的资源,采用系统家庭咨询的方法,了解当事人及其家庭“不希望的和想要改变的”的状态,灵活应用知己知彼策略、随机振荡策略、积极平衡策略和促进成长策略,去扰动当事人及其家庭,以促进个人的心理康复和成长,促进家庭问题的解决和家庭的成长,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成长。除了个别咨询,还可以采用写文章、做视频、办热线、开网络咨询室等方法。促进大人群中的个人和家庭心理的康复和成长。
根据当时的报道,“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大约16亿人面临失去工作的危险,这相当于全球劳动力的一半,这不免使人感到焦虑和抑郁。如何来应对这个问题呢?其办法是“走向系统经济”。所谓系统经济,是以满足系统性需求为特征的经济,其项目、投入、生产、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都具有系统性特征。面对“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困境,各行各业都要充分考虑人们“保持社交距离”的需求,进行系统性需求排序,确定所在行业主要的系统性需求。还要考虑所在行业是属于春天的经济、夏天的经济或者秋冬天的经济,然后选择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系统应对。
图2
(二)疫情的变化与人们心理的变化
目前,“新冠”防疫政策有了新的变化。已经解封了,人们的心情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且喜且忧”四个字来概括。
何以会“喜”呢?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人们具有比较大的生活空间:上班、出行、聚会、餐饮、逛商场、看影剧、看比赛、购物、旅游等,自由度比较大。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由于封城、封小区、封家等,人们除了买菜、做饭、玩手机等,许多事情都不能做了,上学、上班都受影响,生意也受影响,自由度大大减小。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心生烦恼,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现在解封了,重获自由了,人们当然高兴。
何以会“忧”呢?解封之初,社会面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人们害怕被感染,就不大敢贸然出行,这又会限制人们的自由,使人们产生忧虑和担心。生意人担心人们害怕被感染,人流量减少,影响生意。上班族担心上下班途中和上班时被感染。单位担心单位出现病人,其他人怕被感染,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学生担心回到课堂、回到宿舍后,被感染。家庭担心家人外出被感染,传染给其他家人。家中有小孩子的人家担心孩子在途中、在幼儿园和在学校被感染。家中有老人的人家担心老人有基础病,怕被感染。看病者担心在途中和在医院被感染。目前,春节疫情加剧的情况没有出现,人们心情有所放松。但一些被感染者症状的迁延,疫情未来变化存在的诸多不确定,仍然会使人产生忧虑和担心。由于环境变化、极端气候出现等原因,各种从未见过的病毒和细菌也可能滋生。加之抗生素、添加剂充斥,中草药性质不断变异,医疗费用昂贵等,人们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掌控感,也会使人产生忧虑和担心。另外,许多人还受到这样那样疾病的困扰,许多家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这些都会使人产生忧虑和担心。所有这些忧虑和担心,可以认为都是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
由于人们的心情是“且喜且忧”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在不断影响人们的情绪,这就有可能形成喜忧的纠结,不利于心理健康,因此需要进行心理调节。
要进行心理调节,就要解开喜忧的纠结,而关键是要“解忧”。何以解忧呢?解忧的办法是动态适应。在《适者生存》一文中,曾经给出了适应的定义:“所谓适应,是指系统与内外环境取得平衡,而保持自己稳定和发展的过程。”而动态适应,就是要与内外环境取得动态平衡,以保持自己的稳定和发展。如果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维生方法,达到机体的动态适应;如果能够不断调整心情,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如果能够通过疏解集体创伤、达到集体的动态适应;如果能够走向系统经济,达到经济的动态适应;如果能够追求悬着的安全、达到思想上的动态适应,就一定可以解开喜忧的纠结,保持心理的健康。下面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图3
(三)实现机体的动态适应
首先来说机体的动态适应问题,人的机体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人生病。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自己会生什么病,医生也不知道怎么去治这些病。例如,“新冠”是一种新病毒,其导致的疾病过去医生都没有见过,不仅西医没见过,而且中医也没见过,因此都没有特效药。当然,医生还是比常人办法多,有了病还是要去看医生。不过,大多数中轻度患者即使得了病,也没去看医生,也不能到药店随便买药来吃。这样一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都成了程度不同的、无所凭依的原始人,只能靠自身的智慧和机体来自适应了。怎么靠自身的智慧和机体来自适应呢?一种是干熬,靠自身的抵抗力来自适应,这对于身体比较好的人来说,不医当中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对于身体较弱的人来说,干熬就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了。而对所有的人来说,如果老是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掌控感,就可能产生忧虑和担心。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学一学原始人,采用自然疗法来积极求生,以实现机体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动态适应。
什么叫自然疗法?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物质与方式来恢复和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自然疗法深信机体的自愈能力,倡导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它以人体健康为核心,重点强调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接近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自然疗法很多,包括经络疗法、饮食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园艺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矿泉疗法、森林疗法、音乐疗法、芳香疗法、色彩疗法和情绪疗法等。
在所有自然疗法中,经络疗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远古的时候,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发现了人体的经络,形成了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中医治疗体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络学说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维护国人身体健康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现代研究已经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经络是人体综合适应和动态适应的调节系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它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经络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下点功夫,向针灸医生学点经络、学点穴位,必要时可以参加网上这方面的培训班。通过了解经络和穴位,来了解自己的身体,体察自己的身体,调节自己的身体,从而形成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的身体调养方法。
图4
图5
如果我们懂了点经络,就可以对各种自然疗法进行疗法归经和疗效归经,从而系统地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疗法归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症状归经。这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症状所在的经脉。二是疗法归经。这就是在试用某种自然疗法后,根据自己症状、体征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并参考书上的说法,来确定该疗法究竟影响自己的哪些经脉,从而确定它应该归入某经或者某几经。疗效归经的意思是,在采用某种疗法后,我们要细心观察自己症状的变化,尤其是要细心观察自己经络的变化,看这些疗法究竟对于自己的哪些经脉产生了影响,产生什么影响。通过疗法归经和疗效归经,就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
另外,虽说经络疗法和其他自然疗法都是有效的,但都不是万能的。在必要的时候,患了病还是要去看医生。在看医生的时候,要充分信任医生,把生命交给医生去调理。不过,患者自己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可以进行疗效归经。也就是说,在医生开药,患者服药后,患者除了观察自己症状的变化,还可以观察自己经络的变化,看这些药物究竟对于自己的哪些经脉产生了影响,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对经脉产生的影响不好,就要把情况告诉医生,请医生加以考虑。如果对经脉产生的影响好,就可以在征得医生同意的前提下,运用自然疗法来作为辅助治疗,这样,就将经络疗法、其他自然疗法和中西医药物治疗有机结合起来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将经络疗法、其他自然疗法和中西医药物治疗有机结合起来,他就形成自己独特的维生方法。这种独特的维生方法以经络系统为基础,将所有疗法归经,通过经络疗法、其他自然疗法和中西医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来振奋经脉、疏通经络、调节穴位,促进机体不断形成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新机制,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他就从自然疗法走向了系统疗法。这样,他就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掌控感,而减少对身体未来的忧虑和担心。关于自然疗法和系统疗法,笔者在《试论机体的动态适应问题》一文中有比较系统的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该文。
图6
(四)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
再来说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还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并且给出了应对疫情下心理波动的具体办法。不过,目前情况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我们已经有必要对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做进一步讨论了。
人的心理与身体一样,同样处于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人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就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可能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心理不适,但也没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怎么办呢?一种是干熬,靠心理自己去调整,一种是进行自我调节。也许自我调节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怎么进行自我调节呢?其中一个重要办法是“讲出心中的故事”。在心理学上,讲故事称为叙事。叙事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提出来的,它认为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叙事方法已经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方法。
那么,在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怎样“讲出心中的故事”呢?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首先是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其次是故事讲给谁听。另外是究竟讲你心中的什么故事。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读者请参看《讲出心中的故事》、《试论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两篇文章。
讲故事不要只讲一次,要反复讲。讲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你要把故事讲到你自己厌烦时。也就是说,把话说到厌烦时、把短信发到厌烦时、把聊天聊到厌烦时、把歌曲听到厌烦时、把歌曲唱到厌烦时、把音乐演奏到厌烦时、把舞跳到厌烦时、把文章读到厌烦时、把文章写到厌烦时、把诗词读到厌烦时、把诗词写到厌烦时、把书法练到厌烦时、把绘画学到厌烦时、把摄影搞到厌烦时、把事情做到厌烦时,你把心中的故事讲厌烦了,心理可能就趋于平衡了,心里就可能舒服了。
不过,可能你有一些故事是“怕与人言”的,怎么办呢?那就讲给自己听吧。也可能你有一些故事是“欲说还休”的,怎么办呢?那就给自己一个等待,寻找一个好的机会,再把它讲出来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时候你会不厌其烦地讲同一个故事,这说明你在那个故事上总是不能达到心理平衡。怎么办呢?你就继续讲吧,因为这有利于你的心理平衡。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放下心中背负的包袱,从而重构新的故事,走向美好的未来。如果你讲出心中的故事后,心里感到舒服多了,对你自己的生活变得来很有信心的时候,你心理的自我调节就取得成效了。
讲故事是简单的,开口就可讲(如用话语),动手就可讲(如练书法),动身就可讲(如跳舞),你应该好好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那么,这种方法要用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的心理不适总会产生,总需要调节,因而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没有止境的。不过,在你不断讲故事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如果你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就可以不断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自己的心理不断达到与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的动态适应,从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讲出心中的故事是有理论的,这个理论包含这样一些关键词:语词心理意义、心理系统、自组织、复杂性、负反馈、有效扰动、心理创新、动态适应、语词描述和心理复杂性分析等。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试论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一文。
图7
(五)疏解集体创伤
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不仅个体会产生心理问题,集体也会产生心理问题,这种集体产生的心理问题称为集体创伤。什么是集体创伤呢?“集体创伤是创伤的一种类型,指一种对社会生命组织的打击,这种打击破坏了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损害了普遍的集体意识。”与集体创伤相接近的一个概念是文化创伤,“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就发生了。”
集体创伤涉及集体,而咨询师也在集体之中,他们也可能有创伤。当整个集体都处于创伤状态的时候,怎样来应对它呢?应对的办法就是集体叙事,也就是整个集体都来讲出心中的故事。
说到底,集体创伤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汶川地震后,我们开展了大学生与灾区中小学生进行作文交流的“五彩石”活动。通过对大量学生作文文本的研究,发现文化要素对灾后学生心理调节有重要影响,其影响情况服从齐普夫分布,即语词使用频次愈高,其文化-心理意义的能量就愈大。而通过开放式叙事,学生使用的语词、话语情况可获得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获得改变,这对于缓解学生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预防PTSD的产生和促进PTG(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么,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冲击,文化要素是否对大众心理也有影响呢?大众使用语词的频次是否与其心理能量相关呢?通过对网络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答案是肯定的。由此就可以认为,假如通过集体叙事(开放式叙事的一种形式),大众使用的语词、话语情况可获得改变,大众的心理状况也可获得改变,这就有可能缓解大众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预防PTSD的产生和促进PTG(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起到集体创伤疗愈的作用。
集体叙事是一个动态的话语流动和话语互动过程,通过话语的流动和互动,可以扰动集体的心理创伤系统,使之得到改善;或者去能量化。减少其负面作用,从而达到疗愈的目的。怎样来集体叙事呢?可以通过网络来集体叙事。实际上,人们通过网络来讨论疫情、宣泄心情等,就已经在进行集体叙事了,而且已经对缓解大众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工作是要有意识地来引导这种集体叙事,使它在集体创伤应对中起更大的作用。
在《成长的契机》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出用于家庭叙事的五步圆舞曲:沉思–叙事–发现–重构–沉思,这五步圆舞曲也可以用于集体叙事。由于大众使用语词与其心理意义之间可能历经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过程,故在集体叙事中,可以运用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五种方法来对大众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除此而外,大众使用语词与其心理意义之间也可能历经相反的过程,即解离、遗忘、解构、显示和消减过程,故在集体叙事中,也可以运用解离、遗忘、解构、显示和消减五种方法来对大众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什么是解离?解离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卸载,它是语词与心理意义之间减少连接的过程。例如,对于“新冠”一词,人们比较恐惧,因为过去没有应对办法。现在中医、西医都有了一些办法,讲清楚这些办法,对于消除人们对“新冠”的可怕印象有益,这就是卸载。运用知己知彼策略,讲清楚事情的原委,具有卸载作用。
什么是遗忘?遗忘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忘失。在创伤事件中,有些记忆深刻而清晰,并保持在某些话语中,影响心理。如果能够施以扰动,减少它的能量,使之逐渐归于模糊,归于淡化,以至于忘失,就可以减轻心理创伤。中国人过年有“辞旧迎新”的习俗,这对旧的、不好的东西而言,就有一种模糊、淡化或忘失作用。模糊、淡化或忘失是去能量的遗忘,而不是包裹能量的遗忘。包裹能量的遗忘不仅对心理康复无益,而且会对心理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因此,去能量是遗忘的关键所在。
什么是解构?解构是多种心理意义的分离。多种心理意义可形成结构,结构是关系的稳定,而解构就是关系的失稳。例如人们宅家烦恼,相互传递的都是表达烦恼的话语,烦恼各不相同,于是形成宅家烦恼的各种心理意义的结构,相互强化烦恼情绪。如果有人出来开开玩笑,就可能打破这个具有多种心理意义的烦恼情绪结构,而疏解大众情绪。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能够使多种心理意义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失去稳定性,就是解构。
什么是显示?显示是一种心理意义的显露。语词中的各种心理意义可以被凝缩而形成显结构、隐结构和潜结构共同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心理意义压缩包。而相反的过程也是可以的。即在这个心理意义压缩包中,某些心理意义可能依时间和条件而被解码、被凸现、被明晰、被白化,甚至从无意识转为有意识,这就是显示。例如,讲出心中的故事就可能解码、凸现、明晰和白化心中压抑的各种心理意义,这就是一种显示。
什么是消减?自组织是一种心理意义的生长,消减则是一种心理意义的缩减。例如在集体叙事的时候,某些人有某种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其他人,通过互动,不断强化,于是形成负面情绪的自组织,产生集体烦恼。如果有人出来加以疏解、引导,就可能打破这种负面情绪的自组织,使之消减,而缓解大家的负面情绪。
虽然集体创伤涉及集体,心理咨询师也在集体之中,但心理咨询师具有专业知识,因而他们在集体叙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果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来影响集体叙事,就是在做心理咨询了。而且,这不仅是在做心理咨询,也是在修复文化创伤,进行文化建设。
图8
(六)走向系统经济
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会表现在身体和心理方面,而且也会表现在经济方面。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身体和心理,从而使人们产生忧虑和担心。
放开后,影响经济发展的某些因素消除,但诸多不确定因素还将继续产生影响,未来还会产生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受困、个人收入减少甚至失去工作的可能都会发生,这难免使人产生焦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仍然是前面说的六个字:走向系统经济。
系统经济是以满足系统性需求为特征的经济。面对“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困境,我们强调各行各业都要充分考虑人们“保持社交距离”的需求。放开以后,人们关于“保持社交距离”的需求可能降低,但是,其他各种系统性需求仍然是存在的,而且,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的系统性需求还在不断变化。在系统性需求中,可能存在某些主导需求,如果说主导需求是花,那么其他需求就是叶,红花配绿叶,就可能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因应人们未来动态的系统性需求,达到对于未来经济系统的动态适应。其办法就是笔者在《走向系统经济》一文中给出的那首叫《七律·经济转型》的诗:“系统需求巧运筹,春生混沌任悠游。夏来物竞需成序,秋去风狂宜解忧。千变都趋吸引子,万能必合复回周。创新信息呈佳景,文化精神在里头。”
“系统需求巧运筹”的意思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把人们的系统性需求看成是不断变化的,随时了解你所在行业客户的系统性需求及其变化,随时进行系统性需求排序,随时调整发展策略,进行系统性的动态应对。
如果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你所在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动力比较大,发展阻抗很小,那么它属于春天的经济。“春生混沌任悠游”,就要赶快发展,加速发展。如果发现你所在行业发展空间比较大,发展动力比较大,但发展阻抗也比较大,那么它属于夏天的经济。“夏来物竞需成序”,就要站稳脚根,拓展属地。如果发现你所在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小,发展阻抗很大,发展动力很小,那么它属于秋冬天的经济。“秋去风狂宜解忧”,就要赶快收获,赶快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让转型过程变成产业,催生转型产业,创造转型过程的就业机会。
无论经济系统怎样变化,无论扰动因素怎样多,都要明了自己的吸引子,掌控自己的吸引子,回归自己的吸引子,“千变都趋吸引子”。也就是要明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守住生存之本,改善供求关系,加强比较优势,做好系统产品。还要调动各种资源,聚集各种能力,形成复杂动力,系统功能,适我所用。“万能必合复回周”。
无论未来经济系统怎样变化,我们都必须明白时代特征。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经济方兴未艾,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获得满足后,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就凸显出来了。这是所有个人和企业在应对经济困境时都不得不考虑的共性。因此,任何经济体做任何事情,都要向“创新信息呈佳景,文化精神在里头”的方向努力。在这里需要遵循的理念是:信息经济,文化创新,精神灌注。任何个人和企业都要打信息牌、文化牌、精神牌,要把创新信息物质化,让它变成产品。产品不能仅停留在的使用功能上,而要灌注文化和精神元素,项目、投入、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也要灌注文化和精神元素,以满足员工和客户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走向系统经济,涉及的问题还很多,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雨思–荷花公众号上《走向系统经济》一文。
图9
(七)追求悬着的安全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曾经说过:“代替‘现在即意味着将来’的观念结构,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世界,在这里将来是未决的,时间是一个构造: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因此,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个别的、暂时的和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和复杂的问题,即使达到了机体、心理、集体和经济方面的动态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仍将不断困扰人们,人们的心总是悬着的,人们仍会有一种不安全感。怎么办呢?办法是有的,这个办法就是要在思想上追求悬着的安全。
悬着怎么能够安全呢?
每当有亲友乘飞机的时候,我们的手机里常常出现的字眼是:起飞、落地。当看到“起飞”字样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悬了起来,而当看到“落地”字样的时候,我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其实,乘飞机的安全系数是很高的,出事故的概率很小,而概率论早就告诉人们,小概率事件是不会发生的。乘飞机为什么会是安全的呢?因为它存在悬着而安全的理由。自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人类已经很好地解决了飞机飞行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升力问题、动力问题和平衡问题,这是飞机悬着而安全的基本理由。飞机悬着而安全还有其他理由,如飞机优良的性能,驾驶员优秀的技术和良好的素质,机场严格、科学的管理,气象部门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乘客良好的素质,乘务员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保证了飞机飞行的安全。
图10
飞机悬着的安全可以用适应方程DA=A来描述。飞机的正常飞行状态可用A表示。飞机飞行受到的所有内外干扰、以及保证飞机的正常飞行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用D表示。如果在D的作用下,飞机总是能够保持正常飞行状态A,乘飞机就一定是安全的了。
其实,悬着是人生活中的常态,而并不只是飞机才有的状态。因为地球本身就是悬着的,月亮、太阳、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都是悬着的。人们看星星、看月亮,就是在看它们怎样悬着;人们随着太阳的升落、地球的自转而起居,白天做事,晚上睡觉,就是顺着地球、太阳悬着的节律生活。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是悬着的:当青年情侣的恋爱关系出现麻烦的时候,他们的心是悬着的;当亲友们在产房外焦急等待的时候,他们的心是悬着的;当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们的心是悬着的;当孩子的高考成绩未出来的时候,父母们的心是悬着的;当亲人们生病的时候,亲朋好友的心是悬着的。但是,只要有了满足了适应方程的D,我们就是安全的。
追求悬着的安全,也就是要追求满足了适应方程的D,因为D是安全的靠山。有了D,你就可以“无限风光在险峰”。D是安全的支点,正如阿基米德说的,有了支点,你就能够撑起地球。D是安全的能力,正如中国古语说的,艺高人胆大,强大的能力使你能够从容应对悬着的危险。D是安全的动力,这动力推动你去创造,形成更为强大的能力,以保证你悬着的安全。D是安全的信心,你信任了它,就能够在悬着时保持心中的平静。因此,你的生命虽然是悬着的,然而安全,因为有D;你的爱情虽然是悬着的,然而安全,因为有D;你的婚姻虽然是悬着的,然而安全,因为有D;你的健康虽然是悬着的,然而安全,因为有D;你的心虽然是悬着的,然而安全,因为有D。如果你充分信任了这个D,心也就不再悬着了。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个满足了适应方程的D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你必须坚信它的存在。就你的身体而言,你身体的所有部分,无论是作为生命活动基础的蛋白质和酶,还是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满足适应方程的,但是,也可能有某些部分不满足适应方程而处于非健康状态。但是你必须坚信,满足了机体适应方程的D一定是存在的,人体的潜能无限,人类的医疗能力强大,只要想方设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办法,使非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就你的心理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满足适应方程的,但是,也可能有某些部分不满足适应方程而处于非适应状态。但是你必须坚信,满足心理适应方程的D一定是存在的,人的心理的潜能无限。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强大,只要想方设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办法,使非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就你的事业而言,你的事业涉及诸多因素,它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满足适应方程的,但是,也可能有某些部分不满足适应方程而处于非适应状态。但是你必须坚信,满足事业适应方程的D一定是存在的,人的工作潜能无限。社会支持能力强大,只要想方设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办法,使你的事业获得成功。就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言,虽然生活中的困难是很多的,但适应方程就是战胜困难方程,你必须坚信,满足战胜困难方程的D一定是存在的,人战胜困难的潜能无限。社会中能帮助你战胜困难的资源很多,只要想方设法,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办法,去战胜困难,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图11
一般而言,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一个系统都能满足适应方程DA=A,那它就是一个存在的不动点。这个存在的不动点是颠扑不破的。存在的真理就是颠扑不破:冬天冷不倒,夏天热不倒,瘟疫侵不倒,挫折打不倒,市场困不倒,困难压不倒。只要能够颠扑不破,就能够保持悬着的安全。因此,你应该坚信,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悬着,但是安全。
(写成于2023.2.17)
— — — — —
参考文献:
陈正雨思(陈正权).百毒不侵.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1·27
陈正雨思(陈正权).成长的契机.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2·2
陈正雨思(陈正权).疫情心理应对要“治未病”.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2·8
陈正雨思(陈正权).疫情心理应对要“治未病”.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2·8
陈正权.疫情心理应对的家庭特征.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2·23
陈正权.走向系统经济.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5·30
陈正权,肖旭.讲出心中的故事.雨思–荷花公众号:2021·1·23
陈正权.试论机体的动态适应问题.雨思–荷花公众号:2023·2
陈正权.试论机体的动态适应问题.雨思–荷花公众号:2023·2
范红霞,樊江霞.集体创伤及其引发的心理问题与治愈.见,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8)
杰弗里·C亚历山大,王志弘.迈向文化创伤理论.见,文化研究.2011
陈正权,肖旭.灾区学生心理调节系统的文化要素分析.见,上海精神医学(增刊·第22卷),2010:446~447
陈正权,肖旭.汶川地震灾区学生使用语词的心理意义变化探讨.见,卫生部/DFID灾后心理援助研讨会论文,成都,2010·1
陈正权,肖旭.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性.见,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5(4):259~265
陈正权.心理创伤的系统应对.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3·4
陈正权.走向系统经济.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5·30
尼科里斯、普里高津著,罗久里、陈奎宁译.探索复杂性.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7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