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
还在2020年“新冠”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并且给出了应对疫情下心理波动的具体办法:“知己知彼心得安,情绪波动顺自然。顺水推舟找平衡,心情舒畅有新天。”形成了知己知彼策略、随机振荡策略、积极平衡策略和促进成长策略。还提出了个人和家庭成长的叙事五步圆舞曲:“沉思–叙事–发现–重构–沉思”。从原则上说,这些策略和方法现在仍然是可用的。不过,目前情况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我们已经有必要对心理的动态适应问题做进一步的、更深入的讨论了。因此本文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心理吸引子的自组织
在《人生何处吸引子?》一文中,曾经给出了吸引子概念。我们可以假定,心理系统的吸引子是存在的,这个吸引子就是心理的健康状态。人的心理的非健康状态,也可能成为吸引子,只不过这样的吸引子,其运动是指向健康状态的。而心理的动态适应,则是为了趋于心理吸引子,维持心理吸引子和创新心理吸引子,而使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
那么,心理吸引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吸引子是人的心理系统中具有稳定性、吸引性和终极性的状态区域。这个状态区域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人在适应内外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心理系统的自组织而形成的。
心理系统通过自组织而形成心理吸引子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汶川地震后,我们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汶川地震灾区学生使用语词的心理意义变化探讨》,这篇文章实际上对心理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做了讨论。下面我们对其内容做综述性的说明,并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做适当的补充。
当谈到心理系统自组织的时候,我们需要涉及心理与语言的关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心理语言学对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言语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言语缺陷,言语和思维以及言语和情绪、个性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则强调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弗洛伊德论述过关于无意识过程的两个主要机制——凝缩和移置。拉康认为:凝缩和移置本质上是语言学现象,意义要么(以隐喻方式)被凝缩,要么(以换喻方式)被移置。拉康指出,弗洛伊德的释梦以及对于病人无意识象征的分析其大部分内容都有赖于词的游戏——有赖于双关语、联想等,这一切就本质上讲都是言词的。拉康说无意识的内容对于语言、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有着敏锐的觉知。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开展了大学生与灾区学生进行作文交流的“五彩石活动”,获得大量灾区学生的作文文本。在对作文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以及在与灾区学生交谈中,我们发现灾区学生使用的语词与其心理意义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凝缩现象不仅存在于无意识过程中,而且存在于意识过程中,由此就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区学生使用语词的心理意义变化问题。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后灾区学生使用语词心理意义的变化历经了语词心理意义被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语词心理意义与其他意义的结合问题,语词心理意义的动态平衡问题。虽然当时还没有涉及吸引子,但实际上已经对心理系统通过自组织而形成心理吸引子的过程进行了讨论。
图1
图2
所谓赋予,是指语词与心理意义之间产生连接的过程。所谓连接,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提到某语词的时候,可能产生某种心理反应,而当某种心理反应出现的时候,大脑中可能呈现该语词。所谓保持,是指赋予与记忆的结合,是赋予的心理意义的稳定化。所谓结构化,是指心理意义与心理意义之间的连接。结构化的前提,是语词必须承载着许多心理意义。这些心理意义不断产生互动、矛盾、振荡,使得这个复杂的心理意义集合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连接,从而使得语词的心理意义结构化。所谓凝缩,是指语词的心理意义被压缩、被模糊、被灰化,甚至进入无意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结果,是形成显结构、隐结构和潜结构共同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心理意义压缩包。所谓自组织,是指心理系统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以语词为载体的心理意义子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明确的组织者,不能指明是哪个因素组织起来了系统,因此可以说该子系统是自组织的。实际上,语词心理意义被赋予、保持、结构化和凝缩的过程都是自组织过程,只不过语词心理意义自组织过程包含的内容更多。它不仅有心理意义的承载,而且还包含了文字、文学、语言、逻辑、思想、科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这些意义往往与语词承载的心理意义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结构,并且产生涌现,出现新的心理意义。
语词心理意义不仅表现为过程,而且表现为状态。语词心理意义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它就像大海的水一样,时涨时落,通过不断的涨落而达到平衡。它有时可能在此方面达到了动态平衡,而在彼方面还没有达到动态平衡;有时可能在彼方面达到了动态平衡,而在此方面还没有达到动态平衡,由此就构成一个趋于平衡的状态区域,这个状态区域具有稳定性、吸引性和终极性,它就是以语词为载体的心理意义子系统的一个吸引子。而如果各种以语词为载体的心理意义子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会形成话语和故事,如果话语和故事达到了动态适应,实现了动态平衡,由此又构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状态区域,这个状态区域具有稳定性、吸引性和终极性,它就是以各种语词为载体的心理意义系统的一个吸引子。
图3
(二)心理吸引子的性质
从心理吸引子的自组织过程可以看到,心理吸引子具有特殊性、动态性和创新性。
首先来说心理吸引子的特殊性。为了便于具体和形象地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以“妈妈”一词为例。实际上,任何健康的婴儿,在他还没有学会喊“妈妈”时,对妈妈就有了感情,妈妈作为实体,在婴儿心中早就有了心理意义,婴儿开始学喊“妈妈”时,是通过学习把婴儿原来没有的语词赋予他早就有了的心理意义。不过,从形象上看,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特殊的形象,因而每个婴儿都会对自己的妈妈产生特殊的印象。从个性上看,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因而与孩子之间形成特殊的互动,使孩子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从生活经历上看,每个妈妈的生活经历都不同,因而形成特殊的生活方式,在照料孩子时都有特殊的做法,使孩子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在孕育和养育孩子的时候,每个妈妈所处的家庭、社会条件都不同,做法也就不同,因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特殊心理感受。另外,不同的孩子对他的妈妈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不同,心理感受也就不同。由于这些原因,即使婴儿把他早就有了的心理意义赋予“妈妈”一词,这种心理意义也是大不相同的。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与妈妈的互动形成了许多话语和故事,这些话语和故事是一个爱、恨、怨、烦、思等心理因素的集合体,会产生各种心理意义,并将它们不断赋予“妈妈”一词。可以想象,对不同的孩子而言,这种心理意义也是大不相同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对不同的人而言,同一语词的心理意义的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不同语词的心理意义的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过程,更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的人以各种语词为载体的心理意义子系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可形成话语和故事,这些话语和故事即使语句和情节相似,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同的人由语词、话语和故事构成的状态区域,就是千差万别的。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吸引子,也就是千差万别的了。甚至可以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心理吸引子几乎具有唯一性。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心理吸引子。这就是心理吸引子的特殊性。
图4
虽然心理吸引子各具特殊性,但它也有类同之处。正是这些类同之处,使我们可以把
人们的心理吸引子归类为心理的健康状态,或者心理的非健康状态。不过,即使同是心理的健康状态,不同个体的心理吸引子也具有特殊性;即使同是心理的非健康状态,不同个体的心理吸引子也具有特殊性。这是我们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调节的客观依据。
再来说心理吸引子的动态性。心理吸引子的形成,不仅可以有语词心理意义的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而且可以有相反的过程,即可以有语词心理意义的解离、遗忘、解构、显示和消减。
语词就好比一辆车,赋予是一种心理意义的装载,解离则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卸载。心理意义可能被装载,也可能被卸载。需要装载就可以装载,需要卸载就可以卸载。保持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存续,遗忘则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忘失。在语词之车上的货物,可能被存续,也可能被忘失。需要存续就可以存续,需要忘失就可以忘失。结构化是多种心理意义的建构,解构则是多种心理意义的分离。在语词之中的多种心理意义,可能被建构,也可能被分离。需要建构就可以建构,需要分离就可以分离。凝缩是一种心理意义的压缩,显示则是一种心理意义的显露。在语词之中的心理意义,可能被压缩,也可能被显露。需要压缩就可以压缩,需要显露就可以显露。自组织是一种心理意义的生长,消减则是一种心理意义的缩减。在语词之中的心理意义,可能被生长,也可能被缩减。需要生长就可以生长,需要缩减就可以缩减。语词心理意义的这种装载和卸载、存续和忘失、建构和分离、压缩和显露、生长和缩减与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息息相关,它们就是心理吸引子动态性的体现。
心理吸引子的动态性为我们进行心理调节提供了动力学依据。根据心理调节的目标,我们可以对语词心理意义进行调节,该装载就装载、该卸载就卸载,该存续就存续、该忘失就忘失,该建构就建构、该分离就分离,该压缩就压缩、该显露就显露,该生长就生长、该缩减就缩减。由此还可形成心理调节策略,这些心理调节策略包括赋予和解离调节策略、保持和遗忘调节策略、结构和解构调节策略、凝缩和显示调节策略、自组织和消减调节策略等。
再来说心理吸引子的创新性。心理吸引子最显著的创新性,表现为语词的创新性。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数词组合:“5·12”,因为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故汶川地震又称为“5·12”地震。“5·12”这个数词组合,人们早就知道,但并没有赋予什么特殊的心理意义,汶川地震发生后,数词组合“5·12”就被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心理意义。同样,“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新冠”,它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过去,大多数人不知道有“新冠”这个名词,更不要说赋予什么特殊的心理意义了。“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人们不仅知道了“新冠”这个名词,而且它被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心理意义。同样,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大量新的语词涌现,这些新的语词过去大多数人不知道,更不要说赋予什么特殊的心理意义了。新的语词出现后,人们不仅知道了它们,而且它们还被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心理意义。
当“5·12”、“新冠”或其他新语词有了各种心理意义后,人们的心理系统就出现了一个个新的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这些新的子系统不仅自身形成了吸引子,而且还与其他语词一起,形成新的话语和故事,改变了心理系统的、由原来的语词、话语和故事构成的状态区域,出现新的状态区域。这就是心理系统的心理吸引子的一种创新。不仅如此,人们原有的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也会因为不断有心理意义的赋予和解离、保持和遗忘、结构和解构、凝缩和显示、自组织和消减等而不断改变,这些改变了的子系统不仅自身可形成了新的吸引子,而且还可与其他语词一起,形成新的话语和故事,从而改变了心理系统原来的状态区域,出现新的状态区域。这也是心理系统的心理吸引子的一种创新。
在进行心理调节时,心理吸引子的创新性为我们促进当事人心理成长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新的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产生,改变原有的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等方式,推动当事人心理吸引子的创新,来促进当事人心理的康复和成长。
一般而言,心理吸引子是由语词、话语和故事构成的,而集中表现为心理状态区域。心理状态区域的复杂程度要高于语词、话语和故事的复杂程度,它是语词、话语和故事及其背景的综合体现。心理吸引子作为一个心理状态区域,与语词、话语和故事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一个名实结合的、因果结合的和逻辑自洽的系统实在。
图5
(三)心理吸引子的调节机制
在心理的动态适应过程中,心理吸引子有自己的调节机制,这个调节机制就是双向的和复杂的反馈调节机制。
什么是反馈呢?在系统科学中,反馈是指把系统输出端信息反送回系统的输入端,从而对系统施加影响的过程。一般而言,客观事物之间,凡是甲方作为一种原因作用于乙方,产生某种结果,这种结果又作为一种原因,使本来作为原因的一方得到调整或变动的,就认为二者之间构成了反馈关系。用反馈来进行的控制称为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模式如图(反馈控制模式图)所示。
图5+
反馈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减弱输入信号,称为负反馈。负反馈有利于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行为,使系统沿着减小偏差的方向动作,最终使系统趋于稳定状态。二是增加输入信号,称为正反馈。正反馈可强化系统偏离目标的行为,加剧系统的不稳定状态。人的心理系统是以健康状态为目标的,负反馈是有利于反抗心理系统偏离健康状态的行为,它使心理系统沿着减小与心理健康状态偏差的方向动作,最终使心理系统趋于健康状态。
2009年,在第十二届全国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上,笔者提出了关于复杂系统的作用—状态表述问题,将其应用于心理系统的调节,则心理系统的调节机制可能如图(心理系统双向的和复杂的反馈调节机制)所示。
图6-
在上图中,“心理调节作用”一词是广义的,它包括一切影响心理状态的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作用,如话语、行为和药物等,而无论这些调节作用的目标是什么。心理调节作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一个施加作用者;心理状态是某个体(或某群体)的,他是一个接受作用者。在进行心理调节时,施加作用者和接受作用者之间存在双向和复杂的反馈控制作用。也就是说,当接受作用者接受到某种作用的时候,他的心理状态不断进行调节,不断产生适应性变化,并且通过某种途径将这种调节和变化反馈给施加作用者,使施加作用者也产生相应的调节和变化。并且改变原来的作用,产生新的作用。这种新的作用又作用于接受作用者,使接受作用者的心理状态不断进行调节,不断产生适应性变化。由此以往,就形成施加作用者和接受作用者之间双向和复杂的反馈控制作用。也就是形成心理系统双向的和复杂的反馈调节机制。这也就是心理吸引子双向的和复杂的反馈调节机制。
图6
(四)坚持“负反馈调节”的根本法则
一般而言,施加作用者和接受作用者之间双向和复杂的反馈控制作用可能呈现复杂的情况。其中有一种情况是:心理调节作用导致心理调节,从而使心理趋于健康状态,这样的双向调节就是负反馈调节。在负反馈调节的情况下,施加心理调节作用,就可能治疗心理疾病。心理调节是以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系统的吸引子。负反馈调节有利于使心理系统趋于健康状态。因此,心理调节必须坚持“负反馈调节”的根本法则。
“负反馈调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心理系统就可能出现一些症状。当我们施加某种心理调节作用的时候,心理症状有所缓解,这就可能开通了一条有利于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通道,叫做负反馈通道。如果反复施加这样的心理调节作用,这个负反馈通道就可能获得强化和稳定,从而在心理系统中形成有利于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一种机制。心理系统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某种心理调节作用可能缓解一些症状,另外的心理调节作用可能缓解另一些症状。如果选择一组心理调节作用,施加于心理系统,使得心理系统的各种症状都有所缓解,就可能开通了多条有利于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通道,它们都是负反馈通道。如果反复施加这样的心理调节作用,这些负反馈通道就可能获得强化和稳定,它们还可能相互联结,从而在心理系统内形成一种使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机制。如果心理系统有新的问题,我们就照此办理,这样就可以不断促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新机制的产生,达到对于各种心理问题的动态适应,从而保持心理的健康。
由此来看,“负反馈调节”对于心理系统实现与内外环境的动态适应,保持心理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负反馈调节”的根本法则。
要坚持“负反馈调节”的根本法则,就必须对“负反馈调节”的存在性、安全性、简单性和普适性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负反馈调节”的存在性问题。心理调节作用的类型很多,例如,心理咨询界就存在各种流派,各种方法,如果这些流派和方法的确能够使心理不适症状得到缓解,则这些流派和方法就存在“负反馈调节”,否则,就不存在“负反馈调节”。这可以说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更是一个实验问题。这个实验包括各种流派和方法产生以来人们长期的实验,目前广大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大量的临床和咨询实验,以及个体在自我心理调节过程中的实验。这些实验如果表明:某流派和方法的确能够使心理不适症状得到缓解,则这些流派和方法就存在“负反馈调节”,否则,就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我们应该选择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流派和方法。
当然,由于“负反馈调节”的动态性,我们对于“负反馈调节”一定存在的信心有时候会出现动摇。因此,要不断用自己和别人的实验结果来增强信心。也许,对于某种流派和方法,人们须经历信–不信–信的反复过程,才能逐步建立起“负反馈调节”一定存在的坚定信心。另外,“负反馈调节”还具有特殊性,因为某个流派或某种方法可能只适合于某些对象,而不适合于所有对象。当它适合于某些对象时,它是效果较佳的,能够使人增强对它的信心。当它不适合于某些对象时,它是效果欠佳的,能够使人减少对它的信心。因此,必须了解各个流派或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在它们的适用范围来进行实验,这样才能不断用自己和别人的实验结果来增强对它们的信心。
其次,必须明确的是“负反馈调节”的安全性问题。寻找“负反馈调节”,就需要对于对象施加某种心理调节作用。这种心理调节作用不一定存在“负反馈调节”,这就有一个安全性问题。不过,只要是试探性寻找,发现错了,马上停止,一般不会造成进一步伤害。因为人的心理系统有一个自适应机制,它是会自动调节的。不过,吃药则要慎重。开药必须是专业医生,专业医生也必须慎重,因为吃错了药是吐不出来的,必须经过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即使停止用药,身体和心理仍将受到已经吃下药的进一步伤害。因此,寻找“负反馈调节”,最好不用吃药方式。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负反馈调节”方法的简单性问题。心理调节作用的类型很多。心理调节存在各种流派,比较大的流派就有四个,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主义和系统咨询。心理调节存在各种方法,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如何来选择心理调节作用呢?选择的标准就是有效性和简单性。选择心理调节作用,首先是要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力求简单。从心理调节形式看,自我调节最简单,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次之,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又次之。从心理调节方式看,话语调节最简单,话语与行为等的结合次之,服药住院等又次之。从心理调节时间看,耗时较短的调节最简单,耗时较长的调节次之,耗时很长的调节又次之。因此,可以认为,自我的、话语的、耗时较短的调节是最简单的。不过,从有效性来讲,在某些情况下,自我调节效果不好,需要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在某些情况下,耗时较短的调节效果不好,需要耗时较长的调节。因此,不专门考虑调节是否是自我的、调节是否耗时较短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认为话语调节是最简单的。在话语调节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叙事,叙事中有一种方法叫做“讲出心中的故事”,这种方法人人会用,开口就讲,应该是最简单的了。
从心理调节效果上看,话语调节与其他调节是什么关系呢?“负反馈调节”就如心理系统中的电灯开关,话语调节可以打开心理系统中电灯的基础开关,使电灯亮起来。其他调节可以打开心理系统中组合开关,使电灯更亮。不过,话语调节简单、平稳,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其他调节比较复杂、动态,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而且话语调节也可使电灯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亮度,效果也不错,故话语调节是最佳选择。当然,其他调节也很重要,如果有必要,各种调节都可以运用。但无论如何,话语调节仍然是最主要的心理调节方法。
还有,必须明确的是“负反馈调节”的普适性问题。负反馈调节是有方程的。设心理健康状态为A,如果受到内外环境的干扰,心理就会偏离健康状态。若将内外干扰设为D1,则D1作用于A而有D1A=B,如果存在D2使得D2B=A,就有(D1D2)A=A,令(D1D2)=D,则有DA=A。这个公式称为适应方程。适应方程是对于负反馈调节的描述。
图6+
适应方程和负反馈调节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心理系统趋于健康状态的所有运动,都遵循适应方程和负反馈调节。因此,不仅话语调节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而且其他各种调节都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也就是说,心理性的心理调节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社会性的心理调节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生物性的心理调节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系统咨询方法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人本主义方法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精神分析方法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认知行为方法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中西医精神科医生看病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甚至中西医心理、精神类药物的开发也应贯彻“负反馈调节”法则。
明确认识“负反馈调节”的存在性、安全性、简单性和普适性,对于长期坚持“负反馈调节”的根本法则,是很重要的。因为其存在,就为长期坚持提供了基础。。因为其安全,就为长期坚持提供了前提。因为其简单,就为长期坚持提供了条件。因为其普适,就能相互印证、相互借鉴和相互发明,因而能够长期坚持。
图7
(五)一定要找到有效话语
如果心理调节选择了话语调节方法,那么,接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找存在“负反馈调节”的话语,这种话语称为有效话语。其实这个问题是很显然的。话语调节就得说话,说什么话呢?当然是说有效的话。药要对方,话要对路,因此,寻找有效话语,是话语调节的关键所在。
寻找有效话语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实验工作。这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没有找到有效话语时,咨询师与来访者老是话不对路,咨访关系老是不能建立,咨询老是不能深入;找到有效话语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话就对路了,咨访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咨询就能深入下去了。在心理咨询中,有效话语是动态的,稍纵即逝。因此,非认真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系统科学知识不可,非认真倾听、体察和探寻来访者叙事的语词、话语和故事中的心理意义不可,非认真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不可,非认真探寻和记录咨询中的有效话语不可,非认真运用有效话语不可,非认真体察运用有效话语前后的咨询效果不可。如果做到了六认真,寻找有效话语和调节心理的工作就一定是有成效的了。
首先是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系统科学知识。学习心理学,主要是学概念和原理;学习心理咨询,主要是学方法和技术;学习系统科学,主要是学系统科学的概念和原理如何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中应用,尤其要学系统科学在心理咨询中应用而形成的方法和技术。有一本书名叫《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是讲系统科学在心理咨询中应用而形成的方法和技术的,应该重点学习。也建议读者重点学习《人生何处吸引子》、《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特征》两篇文章和本文,尤其要着重弄清楚吸引子等概念。
其次是要认真倾听、体察和探寻来访者叙事的语词、话语和故事中的心理意义。话语调节的首要工作,是要让来访者“讲出心中的故事”。在来访者讲故事的时候,咨询师要仔细捕捉来访者使用的特殊语词,体察和探寻其中包含的心理意义。然后捕捉语词形成话语和故事的逻辑线索,从这个逻辑线索中体察和探寻语词、话语和故事中包含的心理意义。从而对来访者的心理故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要把握来访者语词、话语和故事中的特殊点。
第三是要认真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概念化是关于来访者心理状态、心理机制和其他因素的一种假设或解释,通过这种假设或解释,可以对来访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提纲挈领的把握。以便于我们了解来访者,并从中去发现可能导致来访者心理状况改善的途径。概念化的方法则是找出包含来访者主要心理意义的语词,寻找这些语词构成话语和故事的逻辑线索,从而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简洁的逻辑描述,并且寻找其中可能包含的导致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心理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是要认真探寻和记录咨询中的有效话语。在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后,咨询师要循着来访者语词、话语和故事中的特殊点,来与来访者进行试探对话。在试探对话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来访者的反馈,尤其是来访者指向正常状态的、效果明显的负反馈,细心捕捉来访者心理症状趋于缓解的征象,以发现有效话语。在发现有效话语后,就必须牢牢抓住它。一定要立即把它记录下来。只是用脑子记是不够的,要用文字和图形记。大致记录也不行,必须准确的记录。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有效话语是个很小的点,它的语境很窄、含义特殊、变化万端,稍偏即失。能否准确捉住有效话语,可以反映咨询师的咨询技术功底的高低。要树立这样的信念:最佳的有效话语只有一种。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这种最佳有效话语找出来。
第五是要认真运用有效话语。有效话语是一个咨询师思维自组织的起点。他可以据此来勾勒来访者心理转变的可能路线图,并且循着这个可能路线图来与来访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深度对话,让来访者的负反馈通道得到进一步明确、强化和稳定,从小概率事件转变为大概率事件,从而促进来访者的心理系统形成应对症状的机制。
第六是要认真体察运用有效话语前后的咨询效果。体察咨询效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察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使用某些语词、话语和故事时来访者的反映。首先要分清是正面反映还是负面反映。然后考虑对正面反映或者负面反映的类型和程度做一个把握。二是体察深度对话中来访者心理症状的变化。来访者心理症状的变化可能有一个滞后期,但深度对话后总会有一些变化的征象,要注意深度对话后来访者心理症状变化的征象。三是体察咨询师使用的语词、话语和故事与来访者心理症状变化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复杂和不确定的,但总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趋向,需要认真去体察。然后根据这种体察到的趋向来不断改进与来访者的深度对话。
如果真的做到上述六认真,则寻找有效话语、通过有效话语的运用来调节来访者心理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很好成效。
图8
(六)讲出心中的故事
如果一个人有了心理问题,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就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可能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心理不适,但也没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怎么办呢?一种是干熬,靠心理自己去调整,一种是进行自我调节。也许自我调节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怎么进行自我调节呢?其中一个重要办法是“讲出心中的故事”。在心理学上,讲故事称为叙事。叙事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提出来的,它认为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叙事方法已经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方法。
那么,在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怎样“讲出心中的故事”呢?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首先是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当然首选话语表达,不过,话语的含义可以是广义的。如短信、聊天、唱歌、跳舞、写文章、做诗填词、练书法、学绘画、搞摄影、做事情,都可以是一种广义的话语。因为它们能抒发你的心情。例如,你喜欢听某首歌,而且要反复听,为什么呢?因为这首歌讲出了你心中的故事。再如,你努力去做某件事,当然有各种目的,但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在讲述你心中的故事。那么,究竟该用什么方式来讲故事呢?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故事,二是根据别人设置的方式来讲故事。后者如你参加一个微信聊天群,它有一定的设置,你是按照已经设置好的方式来讲故事的。除非特别需要,我们建议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故事。
其次是故事讲给谁听。这里有三种选择。一是讲给自己听,二是讲给亲朋好友听,三是讲给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听。你没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因此只能有前两种选择。把故事讲给自己听,也有心理调节作用。例如你反复听某首歌,它在讲述你心中的故事,这故事就是讲给你自己听的,它对你有心理调节作用。把你心中的故事讲给亲朋好友听,能够得到心理支持。至于故事究竟该讲给谁听,那就只有靠你自己来权衡了。
另外是究竟该讲你心中的什么故事。你心中的故事很多,不能都讲,要讲能使你心里舒服的故事,或者在讲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讲完了心里就舒服多了的故事。也就是说,要讲能使你心理趋于健康状态的故事,或者说能使你的心理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故事。例如,要讲在你心中老是萦绕的,老是影响着你的情绪的故事;要讲能让你发现生活中的亮点的故事;要讲能让你放下沉重的包袱的故事;要讲能让你重构新故事的故事;要讲能让你走向美好的未来的故事等。
讲故事不要只讲一次,要反复讲。讲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你要把故事讲到你自己厌烦时。也就是说,把话说到厌烦时、把短信发到厌烦时、把聊天聊到厌烦时、把歌曲听到厌烦时、把歌曲唱到厌烦时、把音乐演奏到厌烦时、把舞跳到厌烦时、把文章读到厌烦时、把文章写到厌烦时、把诗词读到厌烦时、把诗词写到厌烦时、把书法练到厌烦时、把绘画学到厌烦时、把摄影搞到厌烦时、把事情做到厌烦时,你把心中的故事讲厌烦了,心理可能就趋于平衡了,心里就可能舒服了。
不过,可能你有一些故事是“怕与人言”的,怎么办呢?那就讲给自己听吧。也可能你有一些故事是“欲说还休”的,怎么办呢?那就给自己一个等待,寻找一个好的机会,再把它讲出来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时候你会不厌其烦地讲同一个故事,这说明你在那个故事上总是不能达到心理平衡。怎么办呢?你就继续讲吧,因为这有利于你的心理平衡。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亮点,放下心中背负的包袱,从而重构新的故事,走向美好的未来。如果你讲出心中的故事后,心里感到舒服多了,对你自己的生活变得来很有信心的时候,你心理的自我调节就取得成效了。
讲故事是简单的,开口就可讲(如用话语),动手就可讲(如练书法),动身就可讲(如跳舞),你应该好好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那么,讲故事要讲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由于人们的心理不适总会产生,总需要调节,因而讲故事是没有止境的。不过,在你不断讲故事的过程中,你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
图9
(七)重视心理创新
在前面我们曾经就心理吸引子的创新性问题进行过讨论,不过必须强调指出,并不是心理吸引子的所有创新都是有益的,只有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创新,才是有益的。而“负反馈调节”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只有有利于促进“负反馈调节”的创新,才是有益的。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吸引子的创新必须围绕“负反馈调节”这个中心来进行。要将心理吸引子的创新与“负反馈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创新。这种创新我们称为心理创新。
具体来说,所谓心理创新,是指当事人具有心理意义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发生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稳定变化。若把“具有心理意义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作为心理状况的一部分,则所谓心理创新,是指当事人心理状况发生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稳定变化。
无论是当事人进行自我调节,或者去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其结果如果表现为当事人心理状况的稳定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就是心理创新。
心理创新通常比较局部,心理状况的稳定变化往往只是心理状况局部的稳定变化,而不是心理状况全面的稳定变化。也就是说,往往只是某些“具有心理意义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发生了稳定变化,而不是所有“具有心理意义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发生了稳定变化。当然,心理状况的局部变化也可能引起整个心理状况的某种变化,从而推动心理系统趋于健康状态。
心理创新的判断有三条标准,一是变化,二是稳定变化,三是有利于心理健康。如何来判断当事人心理状况的变化呢?如果当事人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中的心理意义可以通过某个语词集合来加以描述,则称这些心理意义是可描述的。假设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在变化前后都是可描述的。我们就可将当事人变化前后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中的心理意义分别用两个语词集合来描述。如果两个语词集合的差异超过某个临界值,就可以认为当事人心理状况发生了变化。否则,就可以认为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通过将当事人语词的心理意义语词化、话语的心理意义语词化、故事的心理意义语词化、状态的心理意义语词化,获得各种能够反映当事人心理的语词集合,就可以通过语词集合之间的比较来判断变化是否发生。如何来判断当事人心理状况的稳定变化呢?设当事人变化后的、反映当事人心理状况的语词集合为A,若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满足DA=A,则可以认为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发生了稳定变化。如何来判断当事人心理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心理健康呢?如果在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变化之后,当事人心理症状有所缓解,就可以认为当事人心理状况的变化有利于心理健康。
心理创新是一种创生。包括原有语词的心理意义的创生,新语词及其心理意义的创生,新话语及其心理意义的创生,新故事及其心理意义的创生,新状态及其心理意义的创生。而在这些创生的背后,是决定心理状态运动的新机制的创生。
机制是系统比较稳定的结构、运动和变化方式。新机制则是系统新的,而且比较稳定的结构、运动和变化方式。新机制的创生,意味着新能量的创生。这种新能量是一种广义能量,它是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有机结合,并且支配物质和能量而形成的一种能够改变系统运动的能力。新机制之所以能够创生新能量,是因为它的核心是“负反馈调节”,这使得它可以通过信息去识别系统运动以及系统运动的改变,为能量安上眼睛;还可以让信息支配能量,进行能量的合理配分,以便“有的放矢”地影响系统;还可以通过信息去对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作用进行全面协调。这样,它就能有效地推动系统从一定的始态转移到一定的末态,因而具有改变系统运动的能力。从心理健康的维护上讲,它就能有效地产生各种抗御内外环境干扰的适应结构,来适应内外环境的扰动,以维护心理的健康。因此,在心理创新中,新机制的创生是很关键的,因为它是新程序的创生,新能量的创生,新转归的创生和新结果的创生。
心理创新的过程是怎么回事呢?任何人的心理系统都处于内外环境的扰动中。这些扰动首先是对当事人的某些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产生影响,使之发生改变,由此触发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萌动;继而导致当事人话语发生改变,推动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生长;进而导致当事人故事发生改变,促进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形成;然后导致当事人故事的振荡,促进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稳定。而当事人具有心理意义的语词、话语和故事的稳定改变,则必将导致当事人心理状态的改变,并产生改变后的心理状态的振荡,促进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完善。这个由内外环境扰动导致的当事人心理新机制的萌动、生长、形成、稳定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心理机制创新的全过程,也就是心理创新的全过程。
心理创新的类型很多,如果按照心理健康的类型来划分,则心理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康复为主的心理创新,二是以心理的成长为主的心理创新。三是把心理的维护和康复与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心理创新。
前面说过,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系统的吸引子。不过,心理非健康状态也可能是心理系统的吸引子。如果心理处于非健康状态吸引子,就需要进行调节。调节的方法是去动摇非健康状态吸引子,“对这些固着的描述进行解构”,“使得新的解释可能被接纳”,“接纳新的描述和解决方法”,使心理系统趋于健康状态吸引子。不过,动摇非健康状态吸引子,使之趋于健康状态吸引子是需要能量的,当事人往往能量不足,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创新,形成心理新机制,产生强大的能量,推动心理系统从非健康状态趋于健康状态。这就是以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康复为主的心理创新。当人们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或者亚健康状态的时候,或者人们遭遇创伤后应激障碍获得某种康复的时候,虽然心理状态大致正常,但心理的健康水平并不高,因而有必要发展到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是心理的成长。心理的成长也是需要能量的,当事人往往能量不足,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创新,形成心理新机制,产生强大的能量,推动心理系统趋于更高的健康水平,实现心理的成长。这就是以心理的成长为主的心理创新。
心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康复与心理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截然分开。笔者曾经在《银杏熟了》一文中,通过把关于生命的讨论推之于心理,得到这样的认识:心理的维护是维护其吸引子,心理的康复是要回复到吸引子,心理的成长是要走向新的吸引子,要把心理的维护和康复与成长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的维护和康复与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也是需要能量的,当事人往往能量不足,这就需要进行心理创新,形成心理新机制,产生强大的能量,推动心理的维护和康复与成长。这就是把心理的维护和康复与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的心理创新。这第三种心理创新是比较全面的。
由此可见,心理创新对于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心理创新。这就是要以心理健康为目标,以语词心理意义的创新为起点,以话语和故事心理意义的创新为路径,以心理适应机制的形成为归宿,以心理能量的聚集为核心,不断进行心理创新,以实现心理吸引子的维护和康复,并促进当事人心理的成长。
图10
(八)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
在心理调节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进行语词心理意义的复杂性分析、坚持“负反馈调节”法则、寻找有效话语、讲出心中的故事、重视心理创新等,都是为了达到心理的动态适应。
前面说过,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吸引子。这个吸引子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吸引性和终极性,是因为它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与内外环境取得平衡,而保持了自己的稳定和发展。也就是说,对于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而言,它是动态适应的。不过,心理健康的动态适应状态作为一个区域,对不同的人而言,其范围可能有宽有窄。因为在心理系统中并不只有一种吸引子。它有可能围绕心理健康状态而形成一个吸引子群。这个吸引子群中的吸引子不一定都处于动态适应状态。当吸引子群中的吸引子处于非动态适应状态的时候,它有一种向动态适应状态转化的趋势,这是我们能够进行心理调节的客观依据。心理健康的动态适应状态就像大海,非动态适应状态就像大海岸边的一些水洼。大海里的鱼有时候会在海水的振荡过程中被卷入水洼。但鱼还是向往大海,有一种奔向大海的趋势。在海水的振荡过程中,它有可能重新回到大海。心理调节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帮助卷入水洼的鱼奔向大海。
如果当事人心理健康的动态适应状态区域比较窄,他就有可能被卷入大海边的水洼,出现心理问题。当当事人出现心理问题后,他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也可以在他人帮助下进行心理调节。如果这些心理调节是有效的,当事人的心理总能趋于健康状态,他就能够有效、及时和灵活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不断与内外环境取得平衡,而保持了自己的稳定和发展。也就是说,对于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而言,他就能够实现较大范围的动态适应。任何心理调节,无论是自我的还是他人帮助下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理在较大范围内的动态适应。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牢牢把握心理调节的方向。
图11
(九)走向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的综合
目前心理咨询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必要进行新的综合。其实在国外早就开始了这种综合的尝试。例如,关于家庭治疗,就有三大支柱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元框架和工具箱清单等。其中有一些观点值得注意,如“诊断和治疗总是同时进行。在同时做诊断和治疗时,要先用简单的理论和干预方法,只有在其不见效的情况下才尝试复杂的。”“理想的治疗过程在时间轴上的进程是:从家庭治疗到个体治疗,从处理行为取向的问题到生物性的问题,最后到心理问题。”另外,关于“治疗调色板”的比喻,也是很形象的。主张综合的咨询师们对“治疗方法”或“治疗流派”(如心理动力学、行为、人本主义、系统)之间的区别,已经不再看得那么重要,而是更加注重个体和家庭治疗之间的区别。
从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特征和复杂系统科学的进展可以知道,心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心理调节理论的综合就与复杂系统科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有关。而心理调节方法的综合则与复杂系统科学关于涌现的研究有关。也就是说,心理调节方法的综合既不是拼凑,也不是折中,而是涌现。在所有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方法中,诸多方法一旦按照某种方式形成系统,就会产生出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一旦把整体还原为互不相干的各部分,这些属性、特征、行为、功能便不复存在,这个过程称为涌现。方法涌现的显著特征是新性质的产生,但也与原有性质密切相关,因此它是一种方法的综合。
不过,即使知道了心理调节理论的综合与复杂系统科学相关,心理调节方法的综合与涌现相关,我们还是无法进行这项工作,因为方法总是与细节相关的,方法的综合离不开细节的把握,特别对心理调节而言更是如此。尤其重要的是,心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细节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只有找到能够烛照心理复杂系统细节的概念,我们才能开展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综合的工作。而这个能够烛照心理复杂系统细节的概念,就是关于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
有了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实现心理复杂系统描述的系统化,具体化,细节化,过程化和精准化,从而为心理调节方法综合的工作提供对象前提。
其实,当人们说到心理系统的时候,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还是很模糊的,因为人们并不能明确指出它的系统含义。按照系统的定义,元素(成分)通过关系结合成整体而有边界,就是系统。那么,心理系统的元素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整体是什么?边界是什么?人们并不十分清楚。至于说到心理复杂系统,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的模糊程度就更高了。现在有了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来明确说明这个问题了。那么,心理复杂系统的元素是什么呢?虽然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元素有各种说法,但这些说法并未反映心理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在明确了语词心理意义的复杂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心理系统的元素就是语词心理意义子系统,我们曾特别将其称为心理元包。那么,心理复杂系统的关系又是什么呢?心理复杂系统的关系就是由语词到话语,由话语到故事,由故事到状态的逻辑关系。因此,通过语词心理意义分析,就可实现心理描述的系统化。对于语词心理意义,我们可以对其载体、结构、过程和动力进行分析,例如,分析语词心理意义的赋予、保持、结构化、凝缩和自组织的过程。这些分析可以称为语词心理意义的复杂性分析。这种复杂性分析还可以贯穿于话语、故事和状态的分析中。通过复杂性分析,我们就可以实现心理复杂系统描述的具体化,细节化,过程化和精准化,从而为心理调节方法综合的工作提供对象前提。
图12
图13
有了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我们还可以为心理调节方法综合的工作提供系统的、具体的、细节化的和可定量的理论前提。这个理论前提包含这样一些关键词:自组织、复杂性、负反馈、有效扰动、心理创新、动态适应和语词描述。在本文的前面,已经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了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词心理意义的复杂性分析,来对语词心理意义进行分类。例如,将其分为生物学性质的、社会学性质的和心理学性质的,确定产生心理问题的语词心理意义的类型,从而进行心理调节方法的选择。
有了语词心理意义的概念,我们还可以使心理调节趋于精准。确定在什么语词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性质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结构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过程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机制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状态上出现了心理不适?在什么方向上出现了心理不适的转归?心理调节的什么结果可能性最大?也就是使心理调节能够做到定部位、定性质、定结构、定过程、定机制、定状态、定转归和定结果。如果做到了这“八定”,就可以极大地消除心理调节的不确定性,使心理调节趋于精准。
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这个自组织过程是通过寻找有效扰动来实现的。任何心理调节方法,无非都是要给予心理系统一个扰动,使之趋于调节目标。在前面我们曾经给出了有效话语概念。如果心理调节选择了话语调节方法,就是要给予心理系统一个话语扰动,使之趋于调节目标,因此就要寻找有效话语。如果心理调节选择了其他调节方法,就是要给予心理系统一个其他扰动,使之趋于调节目标,因此就要寻找有效扰动。所谓有效扰动,就是指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扰动。药要对方,扰动要对路,因此,寻找有效扰动,是任何心理调节的关键所在。
寻找有效扰动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实验工作。在心理调节过程中,有效扰动是动态的,稍纵即逝。因此,非认真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和系统科学知识不可,非认真倾听、体察和探寻来访者叙事的语词、话语和故事中的心理意义不可,非认真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概念化不可,非认真探寻和记录调节过程中的有效扰动不可,非认真运用有效扰动不可,非认真体察运用有效扰动前后的调节效果不可。如果做到了六认真,寻找有效扰动和调节心理的工作就一定是有成效的了。
在寻找有效扰动的过程中,各种调节方法都可能找到自己发挥最佳作用的位置。诸多方法有可能按照某种方式形成方法系统,从而产生出方法系统整体具有而部分或部分总和所不具有的属性、特征、行为、功能等,这样,方法的涌现就产生了。在这个方法系统中,各种调节方法都可能发挥最佳作用;各种调节方法的相互关联,则可能发挥更佳作用,因此这是一种方法的综合。
在寻找和实施有效扰动,促进方法系统涌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对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前面已经说过,这可以通过语词集合来进行。也就是说,假设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是可描述的。我们就可将当事人心理状况变化前后的语词、话语、故事和状态中的心理意义分别用一些语词集合来描述。然后通过语词集合之间的比较来判断当事人心理状况变化情况。显然,这个工作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还可以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总的来说,在进行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综合的时候,如果我们试图去揭开心理复杂系统神秘的面纱,寻找通向心理复杂性分析之路,就需还其语词心理意义复杂性的本来面目,将心理描述落实到语词上,将心理调节落实到语词上,将心理评估落实到语词上。要通过语词心理意义的复杂性分析,去勾勒出一条“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处理”的,基于心理复杂系统描述的、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综合的路线,从而去把握、激发和实现心理调节理论和方法的涌现,形成综合性的心理调节的理论和方法。
当然,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请记住但丁的话:
“我们走罢,因为漫长的路不容我们稍停。”(但丁《神曲》)
(写成于2023.2.14,正月二十四)
参考文献:
陈正雨思(陈正权).百毒不侵.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1·27
陈正雨思(陈正权).成长的契机.雨思–荷花公众号:2020·2·2
陈正权,肖旭. 汶川地震灾区学生使用语词的心理意义变化探讨. 卫生部/DFID灾后心理援助研讨会论文,成都,2010
Mary Klages.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秦伟译注. 四川省哲学学会,成都精神分析中心主办. 精神分析笔记(第一卷 第三期),1999:30
解离:语词心理意义的结合体分开为游离的语词和心理意义。
陈雨思.关于复杂系统的作用—状态表述问题.见,第十二届全国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2009 (8·25~8·29)
施加作用者和接受作用者可以是同一主体。
[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著.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
陈正权.人生何处吸引子.雨思–荷花公众号:2021·12·9
陈正权.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特征.雨思–荷花公众号:2022·10·6
陈正权,肖旭.讲出心中的故事.雨思–荷花公众号:2021·1·23
创生的意思是创造、产生和成长。
见陈正权.银杏熟了.雨思–荷花公众号:2021·8·22
[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著.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108、110
陈正权.银杏熟了.雨思–荷花公众号:2021·8·22
[德]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著.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3:
陈正权.心理学研究的系统特征.雨思–荷花公众号:2022·10·6
元素、子系统和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元素可以说是子系统规模趋小的极限,系统可以说是子系统规模趋大的极限,因此,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既可以把元素或系统称为子系统,也可以把子系统称为元素或系统。
陈正权,肖旭.汶川地震灾区学生使用语词的心理意义变化探讨.见,卫生部/DFID灾后心理援助研讨会论文,成都,2010·1文中的有脚注说:“关于‘心理元包’问题,笔者将另文讨论。元包一词见于北魏时四川益郡(成都)人卫元蒿。卫元蒿当年隐居的什邡,恰是现今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卫元蒿著《元包经》,讲阳变阴合,乾坤相包,因此其书名为‘元包经’。他的思想对研究系统科学、医易学具有重要意义. 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2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