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23年,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3年,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财经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来自于公众号智邑企业战略研究中心。
分享嘉宾:刘绍荣,智邑咨询高级合伙人,资深战略与组织变革专家,曾任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企业 BCG 咨询集团高级战略顾问及高级合伙人。作为资深变革专家和教练,刘先生曾在300多家中国著名的企业集团担任过董事会变革顾问、独立董事或战略项目总监。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7292 篇深度好文:13369 字 | 32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您怎么看待2023?

  • 2023,能成为重要的机会点吗?

  • 您认为,在如今的形式下,企业要如何做才能基业长青?


冬天过去,春天还远吗?


当下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2月4日,中国正式进入立春,告别了疫情的流行周期。


党中央在2022年底完成一系列提振经济的部署,2023年1月、2月份各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


总体来看,政府对2023年的整个发展还是非常乐观的。


但很多企业家会非常困惑:2023年到底整个宏观趋势会怎么样?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不确定的黑天鹅?中国经济转型和最近热议的中国式现代化,对宏观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企业如何去把握这些关键词,透视宏观环境的趋势,从而实现自身的增长模式转型,是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告别失望之冬”。


我们经历了不确定的2022年,这一年是非常艰难而且高度动荡的一年,宏观的GDP增长没有超过3%,各产业都面临下滑或波动,大部分企业出现了销售额和利润的下滑,原来筹划好的计划很多都没有实现。


从宏观来讲,2022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年。



告别2022年,从2月4日开始,我国进入了新春,从宏观背景来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何洞察认识新的春天,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叫“中国式现代化”。


最近这两周,习总书记在省部委高干学习班上重点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大家去深刻洞察及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及主要要素。同样这也是我们企业家及管理者需要去掌握的关键词。


一、全球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1.全球经济:逐步摆脱滞涨风险,但可能全面陷入低谷


先从宏观看,首先看全球经济,进入2023年,全球经济已经摆脱了滞涨的风险。然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都做出了不太乐观的预测。


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长率是1.9%,应该是近20年来的最低值。


IMF预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低于过去十年平均值,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对2023年全年的经济形势都不看好。



悲观的预期主要由于一系列根本性因素,在世界经济的波动中扮演了拖累者的角色。


首先是通货膨胀,2023年所有预测都显示全球通货膨胀虽然会略有下滑,从8%下滑到6%,整体通货膨胀率仍然会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另外一个是,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为应对通货膨胀采取货币紧缩、财政紧缩的政策,也会拖累经济的增长。


在一定周期窗口内美国还会坚持加息步伐,财政上也在缩表,美国的赤字也在缩表。


随着能源危机及全球大宗物品价格上涨,欧洲的通货膨胀率会越来越高,面临严峻的局面,欧洲央行也纷纷采取加息和缩减财政投入来应对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主要经济体:美国有望扭转困局,欧洲触底,新兴国家领涨


我们来看主要经济体的基本状况。


刚刚介绍了2023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是2.9%,美国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创造了2.9%的增长率,之后从2023年的第一季度开始会进入相对低位运行年。


加息和财政缩表的动作,以及保持持续高位的通货膨胀率,会把美国经济推到濒临危机的边缘。


不同的经济组织对美国经济有不同的预测,有一些组织相对乐观地认为美国经济有35%进入通货紧缩危机,另外有一些预测接近50%,总体来看,美国经济离危机不远,但基本的预测是,美国经济可能会走出危机的边缘,实现软着陆。


2022年第四季度及20231月数据来看,美国经济走向乐观,出现软着陆的趋势。


欧洲能源危机已经走入尾声,因为能源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及为应对通货膨胀采取的加息及财政紧缩政策,使得欧洲经济体出现接近零增长的局面。


当然欧洲经济体内部状况也不均衡,英国是全球2023年经济预测中唯一下滑的,法国和德国可能出现百分之零点几的增长。


再来看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增长相对可观,发展中经济体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接近4%


其中最亮眼的两个国家是印度和中国。



印度经济增长相对稳健,可能会接近6%-7%


中国随着疫情管制政策的放开,及政府经济政策回归常规,包括对房地产的重视,对制造业的再扶持,以及刺激消费复苏,中国经济会出现相对景气的复苏周期。


以中国经济和印度经济为主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正增长,其中中国将做出最为重要的贡献。


3.中国经济:保5争6的中国2023,成为全球增长的核心动能


我们再来看看2023年的中国经济,从主流预测来看,经济的增长区间可以叫做“保五争六”。


在世界经济处于危机边缘、增长停滞的局面下,中国经济的表现十分亮眼。


有经济组织判断,2023年中国是救助全球经济的骑士,中国经济会成为全球经济的救世主。


如果中国经济实现预测的5.5%以上的乐观增长预期,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度可能接近40%-50%,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接近一半是由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推动。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组织及学者对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测基本维持在4.9%6%之间。


最乐观的是摩根士丹利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5.7%,相对悲观的是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4.8%


相对而言更加乐观的,是国内的一些券商、投行以及研究机构,国内研究机构和券商对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可能会接近 6%,甚至一些预期能达到6.5%


5%6%的预测是基于中国经济当前的基本面,尤其是中国从1月份展现出来的经济活力的复苏,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经济推动的再重视,过去调控过度的产业政策的恢复,这些推动了中国经济动能的再升级。


4.中国经济发展动能:消费复苏,投资改善,出口有待触底反弹


中国经济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哪里?中国经济可以实现5%-6%增长的强大动能是什么?


首先,最核心的推动力是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中高收入的经济体,服务业变成了经济发展最大的动能。



根据预测,2023年消费增长及复苏对于GDP的拉动超过3.5%,消费是经济增长保五争六最大的动力。


大家都会有切身感受,春节我们的影院是爆满的,公路是堵车的,机场与高铁站已经接近疫情前2019年出行的最高峰水平,餐饮业出现了排队现象,各种零售业,百货商场、超市都出现了人流爆满,购买旺盛的局面。


2020年到2022年我们不断攀升的储蓄率正在转化成为消费的动能,消费动能推动了经济的复苏,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的中高速增长。


有机构预测全年零售总额增长7.4%,中金预测最终消费同比名义增速为9%~ 11%,消费已经变成了远超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投资。


投资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各地方年度经济发展规划都很重视固定资产投资,围绕新基建、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行了大量部署。


2023年依然是基础设施投入的高峰年,基础设施投资是投资的第一大方向,是推动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


投资第二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制造业投资,从2022年底开始,中国制造业投资开始进入复苏周期,2023年伊始,整个制造业投资的景气程度重新回到了荣枯线的上方,变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三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问题非常严峻,中国经济在去年出现一个低谷,2022年出现3%的相对偏低的经济增长率,有一个很大问题是我们对房地产采用了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原来的管拿地、管融资、管销售,后来到各环节的严格管控,房住不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房地产投资变成投资部门的一个最大缺口。 


2022年年底,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重新定义了房地产业的地位,过去认为房地产是泡沫的主要来源,是被管控的主要对象,刘鹤副总理在发言中重新定义房地产为支柱产业,明确房地产的经济支柱作用。


根据宏观的经济结构数据来看,中国房地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超过了20%


如果房地产调控过严,或对其管控过于死板,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就会非常严重,重新定义房地产业地位及正视居住诉求,对房地产投资有拉动作用。


所以从总体来说,去年年底到现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在收窄,预计到2023年房地产投资会逐渐处于正增长趋势。 


预计全年投资部门对于GDP的拉动超过1.5%,这也是中国经济2023年达成5%-6%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



第三个动力来源是出口。


出口增长在2022年底出现巨大跌幅,甚至出现负增长。


2022全年趋势拉平来看,出口对GDP正增长的贡献不足,出口在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推动因素中相对偏弱,2023年此趋势依然会延续。


刚刚谈到的世界主流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预测,发达经济体在2023年会出现停滞或1%以下的象征性增长,低迷的全球经济格局会进一步拉低我国出口的需求。


很多出口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出口需求萎缩的信号,发现出口市场的总需求,尤其是常规商品的需求在下滑。


随着国内疫情的结束以及其他经济体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我们预测2023年三四季度整体出口市场的需求会有些反弹,从全年来看出口下滑会趋缓。


出口增长在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回到第四季度可能会看到复苏的信号。


从总体来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在不同机构预测看来,有接近百分之零到百分之一之间的拉动作用。它不是GDP增长主要的驱动力。


主要的经济推动力还是来自于消费和投资,尤其是固定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这两个强劲的推动力将使得中国经济在相对中高位的基础上实现增长。


二、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


1.全球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除了以上宏观、乐观的信号,我们还要更多地看到全球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全球市场端,排除俄乌战争、新冠疫情这些黑天鹅之外,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趋势从未改变,已经延续了10年时间,未来几十年可能都是在这样的主流趋势中,我们要高度重视。


主流趋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反全球化。


全球经济在过去一二十几年间迅猛发展的动力,一是技术革命,数字化技术和产业互联网技术推动着技术变革;二是全球贸易的繁荣,新兴经济体加入全球制造产业链,成为全球制造繁荣的推动力。



以欧美消费和中国、印度、东南亚制造为核心的再分工,实现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地球村的和谐局面。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并没有衰竭,但是却面临发达经济体民主政治带来的挑战。


发达经济体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活跃社会三大要素,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是民主国家,或者称为选票国家。


这些选票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部分民众都是受损者而非受益者,众多教育水平偏低的蓝领工人是全球化和科技浪潮的受损者,而这类人群又占据了整个人口的大多数,选票决定国家的走向,这些国家就走向了政治的反全球化,走向了本国优先。


本国优先的政治诉求与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产生的全球再分工需求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是未来全球市场结构中的主流趋势。


经济的全球化依然存在着强大的动力,与选票政治带来的反全球化浪潮会此消彼长。这一系列政策会对全球化进程产生障碍。


中国一直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一直倡导不输出颜色革命、不提出政治主张的全球经济合作。


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动能依然没有衰竭,新兴经济体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需求依然没有衰竭,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经济体实现全球产业链布局的动能没有衰竭。


我一直向企业家朋友们提倡“一个真正强大的企业,应该是全球布局的企业,应该发挥每个经济体的要素资源禀赋,最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资源禀赋的整合体,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企业。”


第二个重要的趋势是全球供应链的脱钩和“短链化”。


科技革命一方面产生了深度再分工,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分工的重新融合。


例如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随着服装行业技术升级对劳动工人的依赖大幅降低,大部分产业进入智能制造的技术领域,实现了高度无人化,替代以劳动工人为核心资源禀赋的全球制造产能布局的趋势,是高速、柔性响应的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快时尚公司开始在本土进行智能制造布局,在其总部周边有大量相关产业形成一系列产业基地。


围绕技术升级和国家安全为核心的供应链重新再布局以及短链化的布局模式,将对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中高端服装产能和以柔性制造为核心的服装产能,在逐步向发达经济体布局,意味着全球供应链未来会产生新的结构。


第三个重要的趋势是发达经济体脱虚向实。


欧洲、美国在鼓励制造业复兴。


纯粹以金融和科技作为核心的产业,是空心的产业。随着数字化技术革命深入到产业链内部,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变革都发生在实体产业内。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实体产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都开始重新讨论脱虚向实。


脱虚向实有两重动力。


第一个是科技创新更多地发生在实体产业内;第二个动力是如果完全脱实向虚,这样的科技化和全球化,是少数人的科技化和全球化,不能实现大众福祉的提升。


我们看到美国的产业跃迁及产业变革就产生了锈带,中西部锈带产生了大量的失业者,这些全球化和科技变革的失落者,会使得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发达经济体为实现经济可持续,把握下一次技术革命的主动权,会纷纷采取脱虚向实的产业政策。


脱虚向实的产能投资产生了新的问题,像中国、越南、东南亚的新兴经济体产能是面向全球的,发达经济对于这些实体制造业的再投资,促成了全球产能的加剧过剩。


未来5-10年各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的竞争会越来越剧烈,这样的局面将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制造业的再定位,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家们要去思考自身定位,思考自身能力,思考我们所面向的市场。


2.中国发展模式的变化


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深度演变,从过去高速增长的中国模式转变成为高质量增长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① 过去四十年的中国模式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1978年中国经济GDP总量在3650亿左右,是一个非常落后的经济体。


到2022年中国经济GDP实现了120万亿,这样大规模的跃迁发生在近40年时间内,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很多经济学家们所讨论的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是由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为推动力,这个动力背后的内核就是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怎么产生动力?


首先,毫无疑问,我们有一个相对集权的、在政治上相对稳健的威权治理的模式。


威权治理有个关键词:开明。政府治理的开明,对于自身角色的限定,以及开明、包容、鼓励的心态,为一系列新产业的创新及规模化,产生了低制度成本、稳定的治理环境。


因此,中国模式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是来自于与时俱进、开明的威权政治。这是中国经济能够实现40多年的超速成长的最重要的底座。


当然还有政府和国企对于外部性项目的投入。


中国经济其实是有两个角色在共同扮演重要的推动力。


第一个是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扮演外部性项目的投资者。


公路、港口等投资建设没有办法进行财务推演,只有宏观的战略假设。外部性项目的风险,不确定的受益是由政府和国企来承担的,只有国企才能去扮演外部性不确定项目的投资者。


很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都是由政府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投资,政府和国企对于经济起飞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高外部性的工业项目进行了投资,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能够在轻工业制造、装备制造领域起飞甚至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强大的投入,没有基础工业项目强大的投入,没有基础科学设施的投入,中国民营经济所引领的全球化竞争力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个是低成本的资源禀赋。


劳动力是过去四十多年发展过程中体现要素成本优势的最典型代表。我们有接近10亿吃苦耐劳的劳动人口。


此外,地方政府鼓励投资,零地价、零税收,电价补贴、人员补贴等一系列低成本资源禀赋投入,让民营企业发展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实现规模化,最终形成竞争力。


打通国内大市场,融入全球化,加入全球产业链同样也是重要动力。


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才真正起飞,从中国建立了完全统一的大市场之后,中国内需市场才真正崛起。



另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来自于周黎安教授的论文里提出来的观点——以GDP为核心指标选拔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


每个地区的政府团队以GDP为核心的竞赛,政府官员的政绩与晋升,都要以GDP为核心来建立激励机制。


正是以GDP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推动了地区“经济锦标赛”,后发区域不断争先,领先区域不甘落后,推动了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东莞模式”等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


包括深圳的崛起,以及武汉、郑州的再复兴,都是地方政府为争夺经济锦标赛的成功而进行强大投入实现的,这是中国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动力。


最后也是最基础的,则是中国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人敢于创业,不甘于人后,吃苦耐劳,敢于承担风险等意识构成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起飞。


中国经济起飞的掌舵者角色,是由国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共同扮演的:创业企业家不仅仅是民营企业家,也包括国有企业的创业者,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融入到全球制造产业链中,推动了内需市场的再升级。


② 未来十五年的中国式现代化


以上是过去四十年中国主要增长模式的内核,最近大家讨论特别多的,中国发展的新的阶段叫作“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增长。


在要素禀赋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领先,要达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质量增长。


高质量增长的基础要求是高环保底线,高公平底线,高的人民获得感底线。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有三个内核:第一个是有为政府。


从过去中国模式的基本背景,沿袭到今天我们讨论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讨论的主题就是政府如何去作为?


答案在于,如何聚焦外部性问题,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其中,第一个方面是,如何以举国之力去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现在已经驶入充满暗礁的航道,全球贸易摩擦和意识形态摩擦越来越严重,如何实现突围,不能仅靠市场,必须要把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相结合,要有科技新型举国体制。



我们要认识到科技的新型举国体制不是全部都由政府投入,而是政府制定战略,并且政府投入一些外部性资源,例如大科学基础设施,国有企业负责类似大飞机基础技术的具有突破性、试探性的应用技术体系,大部分科技创新仍然需要市场主体来参与,由上市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政府、社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和所有市场主体的动能。这些动能在统一政策的推动下,形成新型的举国体系。


这种体制产生的动力,可以推动技术的迅速突围。


此外,有为政府还包括环境保护、资本管控、国家安全等等议题……这些都是外部性非常明显的领域,是政府要扮演主要角色的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其二是有效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市场?


有效的市场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要素开放、规则统一、内外公平的市场经济。


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政策都围绕这个目标——要素市场开放:最近出台的注册制,是让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开;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探索,是让土地市场的开放化程度更高。


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规则的统一化,内外公平体系的建立,使得规则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平,便于更加有效的市场经济形成。


第三个内核是有序社会。


和平、稳定、和谐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充满不安定因素的社会,会让发展中断,很多经济体的增长循环都中断于无序混乱的社会。


因此构建一个稳定和谐良序的社会非常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有一系列要去构建的内容,共同富裕、公平公正、有效减贫、基于人的发展,这些都是为了实现良序社会的构建。


在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背景下,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大变革,资源禀赋变革推动了增长模式的变革。


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源于同质化资源禀赋的后发优势,劳动力的低成本、土地资源的低成本、货币政策等要素,共同产生了同质化资源的后发追赶优势。



林毅夫先生主导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为后发国家如何在具有相对资源禀赋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经济起飞。


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慢慢地过去了,在今天的背景下,我们在传统制造等领域,土地成本不再占有优势,劳动力成本偏高,总体上来说,在同质化资源的优势上逐渐衰竭。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进入到以创新为宗旨的,以异质化资源创造为核心的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要依靠数字化,把握好数字化技术变革的窗口期,通过数字化创新实现经济的再起飞。


另外一个就是人才,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不占优势,但是人才的规模还是很大,在专业人才上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我们现在每年有900多万大学毕业生,工程类、专业技术类人才占比接近60%,每年有接近六七百万的工程师及技术人才,巨大的人才动力和竞争力是中国经济再起飞,实现再创新的基石。


下一阶段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来自于研发投入,来自于技术创新,来自于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的再设计。


第三个是技术,基于人才和数据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些制度创新,我们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


基于异质资源的这一系列创新的动力,是中国经济在第二个阶段核心的资源禀赋。


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及延续中国作为一个大市场,作为一个全球制造业大国,作为具有最大规模的基础资源禀赋基础上的优势,我们还要继续发挥在异质资源创新上的动能,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下一发展阶段的主要动能。


3.市场需求的变化


除了宏观经济和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系列结构性转变以外,同样我们还要去正视中国市场的需求升级。


中国消费市场在2010年以前完成了所有大众消费品的第一次消费普及,在2010-2022年,完成了另外一部分新兴品类的普及。


进入到2022年,我们大概做了一个统计,有接近95%的基础产品、品类和服务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普及,剩下来的是一些不多的新兴品类,大部分产业现在进入再消费阶段。


再消费与第一次消费普及从本质上讲,在需求特征上有非常大的差别。


第一次消费消费者基本上都是无知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同质化、信息不对称的。


而再消费阶段消费者产生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新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需求的品质升级。



以医美行业为例,在第一次普及阶段,伴生的就是信息完全不对称、不透明的消费以及不透明的市场运作模式。


随着市场进入理性消费阶段,很重要的一个需求改变就是品质升级,越早实现消费普及的产业,越早开始萌生和推动品质升级的浪潮。


医美产业因为是后发普及的产业,其品质升级尚未完全产生强大的推力,但对于很多基础产业,品质普及已经变成了主要的诉求,所以这是第一个特征。


第二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升级。


随着客户多次消费一个产品,他对于自身的需求就会有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随着他的收入越来越高,随着他的理性化程度提升,对于这些产品本身的个性化和满足自身的定制化需求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进入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时代。


当然还有性价比的升级以及便利性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进入极致化的需求的时代。


这是我们应对中国市场变革过程中需要深入认知的。



此外,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中国产业会走向葫芦型结构。


第一阶段,最初的市场结构相对很简单,低端市场为主,上面有一小撮的中高端市场。


第二阶段,中端市场很大,产生大量的中档产品品牌,大众化的中档品牌规模最大。


消费升级之后,整个市场出现中端市场的两极分化,中端市场要么向下走变成大众性价比市场,要么向上走走向细分化中高端市场。


细分化中高端市场拥有更高的品质,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需求升级和品质升级的潮流催生了整个市场结构的再分化,所有的中国品牌,需要有更高的性价比,或是更专业,更有品质,更有创新性。


如果无法达成以上两个条件任何一点,就会变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庸品牌,失去市场竞争力。


以上为消费市场变革带来的重要趋势。


4.市场竞争的变化


另外一个就是竞争的变革,竞争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


首先是集中度的上升和产能的严重过剩。


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或者持平,以及中国市场主要行业的增长从原来的两位数增长变成个位数增长,很多行业都会产生过度竞争的状况。


产能严重过剩,服务严重过剩,导致集中度的上升以及严重的竞争过剩,产生恶性竞争。



另外一方面,则是破坏性创新及降维打击的产生,很多产业会迅速被颠覆。


一些强大的其他行业的竞争对手,参与到新的行业,这样的跨界竞争,降维打击会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涌现。


竞争的复杂化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整合周边产业,变成跨界服务提供商。


房地产商进入空间服务领域,家居产品提供商进入装修领域,服饰时尚企业进入定制市场,生鲜产品领域进入快餐市场,医疗健康产业开始打造数据智能平台,金融行业单一保险产品进入跨领域的解决方案……


都在扩展至周边狭窄的产业品类,形成解决方案化能力,催生产业变革。


这些竞争的复杂新动态,使得各行业开始频繁讨论创新的趋势和变革方向。


5.技术潮流的变化


刚刚谈到,中国经济在下一个阶段要想实现异质资源竞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异质资源,就是数据,即为数字化资产。


从全球来看,在数字化深入产业的变革中,推动得最快和发展得最彻底的,是中国市场。


数字化变革产生了一系列的形态变革,例如:产业边界的重塑。


很多产业都会出现产业边界重塑的动力,在进行“以顾客需求为核心重塑产业边界”的一系列试探。


还有一个变化是数据驱动——要链接顾客,积淀顾客资产,变成数据驱动的公司。


中国经济下一阶段资源禀赋中一项重要的异质资源,就是数据资产的竞争力。整个产业形态变成了一个价值网。


以前描绘企业发展战略或竞争战略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价值链。


面向未来,越来越多企业在做战略设计时会采用价值网络,要把企业价值链解构成为一个由不同参与主体形成的开放的价值网络。通过价值网络描绘价值提供模式和产业竞争模式。



组织也要开放化,变成鼓励更多合伙人参与,更多外部资源整合的平台型的、开放的组织形态


最终要实现的是极致化和不断动态更迭的场景解决方案。


这是数字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内核演变,这一系列内核的演变,会推动中国企业利用数智化技术,形成全新的竞争模式。


从总体来说,数智化技术架构就是不断推动产业基础设施的强化,搭建不同行业和场景中间应用的平台,不断开发可编辑的SaaS,来形成应用的丰满及最终解决方案的形成。


最终以信息化向数智化的跃迁来实现产业互联网化。


这是数字化基础底层架构的框架,也是大部分中国企业未来要向数字化时代进军,必须要具备的底层技术架构。


三、转向依赖异质资源

推动创新的战略成长模式


我们前面讲了这么多在产业中发生的常态变化,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的参与主体带来一个新命题:如何从过去规模化为核心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以创新驱动的战略发展模式?



规模化增长模式更多依赖于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那些资源禀赋,依赖厂房的面积、劳动工人的数量、资本投资规模,这些都属于同质化要素资源的规模投入,是过去中国企业的主要成长动力。


下一阶段,同质化资源的投入边际效应在递减,以此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不能驱动中国企业竞争力升级。


应该更多地依赖于数据资产、人才资产、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这一系列的投入来推动创新,实现战略性成长。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战略成长包括三个方面的全新高要求:


1.高底线生存


在新的背景下,创新驱动的战略成长主要有三高:第一个是高底线生存。


在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新的资源禀赋的背景下,怎样实现高底线生存?有以下几个命题:


第一,怎么在中国政府刚性治理条件下,实现高合规的底线?


对于下个阶段中国企业而言,没有高合规的要求,企业生存可能是不可持续的。在财税治理、劳动保护、环境问题、社会伦理上要高度合规。


第二个要求是社会公民意识与问题使命感。


在政府所倡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背景下,企业必须实现其社会公民的再定义。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该在进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有序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尤其重要的是企业的使命感,一个企业不应该通过制造问题去获取利润,而应该去解决问题来产生利润。


新时代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要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三个要求就是自身的稳健经营及高风险底线。


企业的财务生存底线必须要高,现金流的底线设定必须要高。



很多中国地产企业在过去孤注一掷,然后在调控的阶段都面临破产、经营困难、被并购。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有高的风险底线,保持稳健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发展阶段及政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的生存。


所以,第一个是非常重要的,是高底线生存,能够去提高自身的财务底线,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提不断地去提升自身的合规的规范化水平。


2.高质量发展


第二,高质量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主要有几个要求,第一个就是做价值重组,瞄准产业中间的价值痛点,瞄准产业中间深度的问题,实现供给侧变革,从过剩的供给竞争中摆脱出来,成为新的供给的力量。


做自身产品的再定义,在产品开发上面,要从同质化中摆脱出来,走入到新的更高品质的、具有更强大的技术竞争力的新蓝海,来实现新的供给侧的变革。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第二个是供产研销的深度差异化或价值网络的形成。


有了前面对产业痛点的理解和非常深入的对问题的定义,整个模式在每一个环节要要有深度差异化,这是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核。


其中最重要的是研发及顾客服务,通过深度的技术投入,技术创新来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顾客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顾客满意度升级和粘性提高。


全产业维度上深度的投入及深度差异化,会使得我们生存质量大幅提高,竞争力大幅提升。


第三个,是基于中国资源禀赋,包括技术禀赋、数据禀赋、人才禀赋、管理禀赋以及制度禀赋实现异质资源重构,推动核心竞争力再升级。


每一家公司它自身竞争力的建立,不仅仅要依赖于其庞大的规模,更多的要依赖管理创新、数字化资产创新、人才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


这些创新是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


下一阶段中国企业要讨论更多的是组织及人才如何可持续发展,技术如何去持续投入研发,数字化程度如何去深化。



3.高敏捷度应变


除了要有高底线生存,高质量发展模式,还要有高敏捷度的应变能力。


整个环境在不断的动态迭代,黑天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还面临着一大堆灰犀牛,全球环境恶化、中国经济转型、消费市场变革、产业竞争的变革、技术革命这些都是灰犀牛,在不确定的动荡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及敏捷性。


首先是要形成战略柔性。


我们要保持对未来的洞察,对基础问题的回答要高度的坚定。


但是战略设计也要充满柔性,实施计划的具体节奏,目标的设定,资源投入的先后顺序逻辑,这些要有柔性。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柔性,就是一个刚性战略,刚性的战略就没法应对复杂的市场。


第二就是我们要形成战略和组织循环的互动模式。


战略推动组织,组织催生战略。我们要把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放在一起,战略创新推动了组织的延展,进一步推动战略再创新,进而形成循环互动的创新和敏捷的发展模式。


第三就是组织的平台化。


组织一方面要实现模块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实现模块的敏捷搭配以获得组织弹性。


要把组织中间的那些单点,把它结构化成一个个模块,或者叫专业功能。


专业模块进行再重组,或保持一定的再重组的可能,来实现组织的弹性。


最终使组织既具有专业竞争力,又具有开放性,具有再重构的能力。


第四是组织开放化和生态创新的可能性。


组织通过边界的开放,链接和整合外部资源,最终搭建创新生态。



四、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


直面中国经济增速的回归和面临的一系列宏观和中观挑战,我给中国企业家一些建议。


第一,希望大家能够坚信中国世纪,坚定地去投资中国。


中国经济在很长一个阶段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增长推动力来源。


我们说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英国的世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和二十二世纪就一定是中国的世纪。


在最近的五年,包括未来两三年,全球经济增长中有越来越高的比重由中国经济增长来实现。


2023年世界经济40%的增长将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我们要坚信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坚定地投资中国,只有在中国才会有最大的产业增长,才有最多的创业机遇,才有最大的创造可能。


第二个建议是强化专业主义。


从依赖于同质化资源禀赋的规模增长路径,转型成依赖创新,强调技术研发,强调异质资源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整个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已经发生了大的变革,对中国企业提出的要求就是我们要更专业,在产品上要深度去创新,向深处做,向高处看,向新的需求去看,要成为新的供给力量。


我们要在产品研发上变革,在制造模式上变革,在管理层模式上变革,在组织跟人才发展模式上变革,我们要向深处去把这一系列变革推进做实,向深处去真正做透,产生专业的竞争力。


第三个建议,要聚焦和饱和投入。


我们一定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或者每一个年度要有非常明确的主题。


在战略发展的模式,或者自身发展的核心问题上不要贪多求全,每一家企业或者每一个企业家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聚焦,产业要聚焦,解决的问题要聚焦,当前发展阶段核心的命题要聚焦,资源投入要聚焦。


所以要先聚焦,然后在聚焦的要求上去饱和投入。


只有聚焦和饱和投入,才能产生真正的专业竞争力,才能真正产生基于创新的竞争力,从而形成对战略机会点的饱和占有,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的增长。


在复杂的竞争背景下,只有聚焦,只有去做饱和投入,才有可能真正产生深度的竞争力。



第四个建议,要坚信时间的力量。


“时间是一束玫瑰,要相信时间的芳香。”价值投资,都是来自于正确的选择和时间的力量。


我们要相信,一年几乎完不成任何事,十年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


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四面开花,不能贪功冒进。


一定要有耐力,懂得时间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去持续投入,懂得去锁定聚焦核心领域,才能懂得等待,才能有耐心。


有很多的专业竞争力,像刚刚谈到的技术、人才、管理,这些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耐力的。


我们要去相信时间的力量,有坚守的决心,有耐心才能真正去推动竞争力的全面升级。


我们刚刚谈到疫情已经结束,不确定的黑天鹅已经飞远,一系列主流的趋势变革开始回归正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正在发生的灰犀牛,拥抱变革,实现自我的进化,最终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供给力量。


感谢大家的收听参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分享有所收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人口负增长85万,这意味着什么?又到山花烂漫时,2023年 加州超级花季纪实[预约] 印度人口超中国,意味着什么?王慧文入场,对中国版 OpenAI 争夺战意味着什么?梁建章:灰犀牛来了——极低生育率意味着什么?Is the US actually losing its trade war against China?你可还记得,十年前的淘宝风口,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全面注册制要来了,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对创业者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来自农村的少年来说,城市意味着什么?理想,财富,或者……灰犀牛黑天鹅交织,中国失去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意味着什么?国家的胜负,对精英和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国际足联宣布对世界杯冠军阿根廷队进行调查,这意味着什么?个人信息出境有了第三条路,对企业意味着什么?美国房贷固定利率5.99%,对疲软的房市意味着什么?中国军费增加7.2%,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口首次缩水,印度成全球人口第一意味着什么?巴西总统近日访华:中国对于拉美意味着什么?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债,意味着什么?【周末综艺会6期】打call《写在诗里的桃花》《The Peach Blossom Written in My Poetry》沙伊复交,对中东意味着什么中国全面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国大陆这个人设,对台湾意味着什么?中国高调出访俄罗斯,意味着什么?国际社会呼吁中国公布新冠数据张文宏到社区医院,意味着什么?中国激光武器在沙特取得首个实战战果,意味着什么?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意味着什么?欧盟碳价史上首次破100欧元/吨,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日本高端海外人才66%来自中国,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国王”今天到我家​过年回家,对你意味着什么?|留言征集美国宾州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游览市政大厦中国巴西贸易结算不再用美元!这意味着什么?滴滴出行恢复新用户注册,这意味着什么?!俄罗斯拉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