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指数通】一指通未来 | 前景抢眼!远程操控、刷脸启动…智能电动汽车加速发展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汽车正在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
一方面,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不仅限于代步工具,而是提出了休闲娱乐、智能化等更高的要求,未来,汽车产业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的大趋势下,电池正在逐步替代汽油成为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动汽车成长空间广阔。本期将为大家介绍聚焦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机遇的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主营业务涉及智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整车生产以及充电桩等汽车后市场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从行业分布来看,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底,为智能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支持的电池、能源金属行业在指数中占比较高,权重分别为40%和11%;涉及整车生产的乘用车行业为指数第二大权重行业,占比17%;涉及为汽车提供智能化支持的半导体、消费电子、软件开发等行业占比也均超过5%。
从前十大成份股来看,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覆盖了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乘用车龙头比亚迪、长城汽车,软件龙头科大讯飞等等。
从市值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2月28日,指数50只成份股平均市值为897亿元。其中,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成份股权重占59%,市值超过500亿元的成份股权重占78%,整体偏向大中盘风格。
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趋势正在加速。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它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
具体来说,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例如,智能驾驶技术可以监控行驶环境并完成各种驾驶任务,甚至在各种路况下代替人类驾驶员行驶车辆,未来,智能驾驶可以在出租车、干线物流、末端配送等各类场景中开展应用;智能座舱可以融合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智能显示等多种技术,实现如刷脸启动、自动调节车内温度、语音控制车内系统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舒适、丰富的驾驶体验。
根据工信部披露,2022年上半年,我国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乘用车占新车比重、即渗透率提升至32.4%,并且在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智研咨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预计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汽车智能化发展空间广阔。
在促进绿色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大趋势下,已有多国推出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汽车电动化发展。
2020年,我国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目标,实现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2022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加快推动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等公共领域车辆和公务用车电动化,大力提升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占比。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EV-Volumes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35.3万辆,较上一年增长了84.5%,占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8%。
部分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行业已在全球取得了领先优势。以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电池为例,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中,我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市占率从2021年的48%提升至61%,产业竞争力凸显。
从财务指标来看,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展现出了较好的成长能力。
根据Wind一致预测,2022-2024年,指数成份股的营业收入预计分别增长53.2%、36.7%、24.7%,年均增长达37.7%;成份股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增长128.3%、34.3%、27.5%,年均增速高达57.5%,呈现出较强的成长潜力。
在成份股营收与利润稳定增长的支撑下,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也表现出了不错的回报。Wind数据显示,自基日2014年12月31日至2023年3月6日,八年多的时间里,指数年化收益率达到了18.0%,年化波动率为33.5%,夏普比率为0.69,有着较好的投资性价比。
同时,指数成份股受外资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2019年以来,北向资金对指数成份股的持仓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1月末的265亿元,提升到了2023年2月底的3066亿元。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成熟,智能化和电动化发展趋势将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开启智能电动汽车新时代。
目前市场上跟踪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的ETF共有5只。
跟踪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的ETF
<右滑可查看更多>
校对:赵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