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冠、猴痘之后,史无前例的禽流感又爆发了
禽流感(AI)在早期被称为鸡瘟,依据报道,1878年该病在意大利最早出现。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部分禽流感病毒亚型不但能引起禽类致病,还能导致人类患病甚至死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nature》新闻版块于2022年5月26日发表了题为“Why unprecedented bird flu outbreaks sweeping the world are concerning scientists”的文章,该文指出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禽流感病毒株已经感染了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的数千万只家禽。科学家们尤其担心这种在野生鸟类中前所未有的疫情的爆发对脆弱物种构成了重大风险,难以控制,并增加了病毒蔓延到人类的机会。
流行现状
自去年10月以来,H5N1毒株已在数十个国家的家禽中造成近3000起疫情。为了遏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已经扑杀了7700多万只家禽。禽流感病毒几乎总是会导致鸡群出现严重疾病或死亡。
研究人员说,这种病毒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在野生鸟类中传播,使得疫情尤其难以控制。野生鸟类帮助将病毒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们的迁徙模式决定了病毒下一次传播的时间和地点。亚洲和欧洲地区可能将继续出现大规模疫情,感染可能蔓延到目前未受影响的大陆,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虽然人们会感染这种病毒,但感染的情况并不多见。自去年10月以来,仅报告了两例病例,英国和美国各一例。但科学家担心,病毒在鸟类中传播的高水平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溢出到人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多尔蒂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合作中心副主任Ian Barr说,禽流感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缓慢,但正确的变异可能会使它们在人和其他物种中更具传染性。他表示“这些病毒就像定时炸弹,偶尔的感染不是问题——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病毒的功能逐渐增强。”
病毒起源
1996年左右,高致病性的H5N1毒株出现在了亚洲的商品鹅中,并在2000年代初开始在欧洲和非洲的家禽中扩散。到了2005年,H5N1导致大批野禽死亡,先是在东亚,后来又蔓延到了欧洲。自那时起,该毒株反复感染了全世界很多地区的野禽,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研中心的研究型野生动物遗传学家Andy Ramey说, 经过多次外溢,H5N1对野禽的适应性似乎变强了,现在已经成了一种野生动物新发疾病。
2014年,H5的一个新的高致病性分支2.3.4.4出现了,并开始在不致死的情况下感染野禽。这让该病毒首次扩散到了北美。这个分支后来成了主导全球疫情(包括当前疫情)的流行株。
该病毒对某些野生鸟类的影响比其他鸟类更严重。例如,一些受感染的绿头鸭没有表现出疾病的迹象,但是该病毒去年在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杀死了大约10%的繁殖黑雁,今年早些时候在希腊杀死了数百只达尔马提亚鹈鹕。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正在试图了解为什么这种病毒对物种的影响不同。
Ramey说,他们特别担心病毒对种群较小或地理范围有限的脆弱鸟类物种的影响,以及特别容易感染的物种,如鸣鹤和帝王鹅。Ramey补充说,野生鸟类中只有一小部分病例得到了诊断和报告,更多的监测可以揭示野生鸟类死亡的真实规模。
传播控制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防备和恢复部门的负责人Keith Hamilton说,更好地监测受感染的野生鸟类还可能有助于向家禽设施发出未来暴发风险的警报。尽管拥有大量家禽或候鸟种群的地区,无论其监测多么良好,发生进一步暴发的风险都很高。
Hamilto说,由于野生鸟类的数量庞大,追踪它们的疾病是一项资源密集型工作,而且具有挑战性。他建议在更有可能遇到病毒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比如流行的飞行路线或繁殖地。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野生鸟类病毒学家Wille说,一种针对家禽的有效疫苗可以帮助遏制禽流感的传播,同时减少生产设施中家禽的数量。家禽业还可以通过限制设施的进入、保护其水源以及减少家禽与野生鸟类之间的接触来继续改善生物安全。
尽管可以扑杀家禽来阻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但研究人员强调,不应该伤害野生鸟类来减轻疫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兽医流行病学家Lina Awada说,杀死野生鸟类来防止进一步的感染不会起作用,因为它们的种群规模很大,分布范围很广。这甚至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它会破坏野生鸟类的活动和行为,帮助病毒进一步传播。
Wille说:“就像我们不应该因为冠状病毒而射杀蝙蝠一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试图杀死野生鸟类。” 公共卫生研究员和动物卫生组织之间的合作也是及时发现向人群外溢事件的关键。Wille表示 “如果我们能在家禽中控制住它,我们就能在人群中控制住它,那么也就能在野禽中控制住它。”
微信学科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