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宇就任上海高院院长后,在上海法院系统调研。(上海一中院官网/图)
- 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债不赖”“父债子偿”这样的传统偿债文化影响很大,文化观念还需要转变,从行政管理上要将破产企业和正常企业同等对待。
- 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用好司法大数据这座“富矿”作为提升司法质效、加强司法监督、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才是关键。
2023年1月8日,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贾宇被任命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一周后,在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贾宇当选上海高院院长。
这是贾宇第二次跨省履新。2017年5月,贾宇离开学习、工作了38年的西北政法大学,由校长转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2018年1月,他跨省升任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网络热议的“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盛春平正当防卫案”均发生在贾宇任内,前者“自诉转公诉”,后者被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如今,贾宇带着他的“数字检察”观念到沪履新,他多次提到,要在上海建设数字司法,开展数字化改革,并进一步做好司法为民工作。
3月1日,在上海高院,贾宇就调研体会、上海法院建设和全国“两会”议案、建议等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
南方周末:听说你到上海履职后,基本跑遍了所有中级法院,调研过程中你的整体印象和感受如何?贾宇:来上海一个多月,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上海奋发进取、守正创新的精气神,法院工作基础好、整体素质高。这段时间,我也深受上海群情振奋谋发展的争先之势、上海法院同事们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感染。作为新上海市民,我正在尽快熟悉上海的市情、民情,了解上海法院全貌,努力适应工作角色,接下来我将和全市法院干警一道,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的态度,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南方周末:你先后在浙江、上海任职,这两地都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地区,司法是提升城市能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你认为法院应如何服务保障上海高质量发展?贾宇:我之前在浙江检察机关工作,现在转岗到上海法院,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们研究决定,要将“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院工作的主线。一是政治建设引领,坚持在大局中谋划法院工作,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二是司法质效为本,将司法改革成效体现在司法质效上,用更有力量、更有是非、更有温度的司法回应人民期盼;三是数字改革赋能,我们要将现代技术深度融入法院各项重点工作,奋力推进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南方周末:你在浦东和闵行法院调研时提到了“枫桥经验”,对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诉源治理,有无进一步设想?贾宇:要实现“少讼无讼”这个目标,法院必须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去几年,上海法院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2019年11月,上海法院升级建成一站式多元解决纠纷平台。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优化升级,加强与上海市政府一网通办“解纷一件事”平台全面融合对接,最大限度汇聚非诉讼解决纠纷资源,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网上枫桥经验”,促进矛盾纠纷在线就地预防化解。南方周末:从检察院转岗到法院后,你对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有什么思考?贾宇:司法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案子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上海处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重大敏感案件多、新类型案件多、涉外案件多,人民群众对审判质效、对法官的司法能力要求也更高,这对我们法院工作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未来要进一步提升司法能力、发挥司法职能、优化司法质效,我们考虑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着手,一是要教育引导全体法官树牢新时代正确司法理念;二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审判管理,提高案件质量;三是要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构筑人才战略优势。我一直和法院同志们反复强调,法官办案不能脱离社会常情、常理,不能违背人民群众的正义感情。案件判决要有生命力,在案件审判过程中顺应人民群众的正义感情,把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才能使案件判决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说一千道一万,人民法院的工作出发点是“人民”,最终也要落到“人民”身上。上海法院将始终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走好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南方周末:你在浙江检察院当检察长时,非常注重技术的应用,在全国率先探索数字检察之路。现在到了法院系统,有无关于数字法院建设方面的设想?贾宇:数字化是新时代生产力革命的最大变量,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最大抓手和动力所在。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先机。但同时,数字化改革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深层次宽领域的制度革新,需要在体制机制、建设规划、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加以统筹协调、协同推进。下一步,上海法院将通过数字改革赋能,建立健全与数字法院建设实践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方式流程、运行方法等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利用司法大数据资源,推动科技与审判深度融合,通过优化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建设全流程网上办公体系,加强司法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方式,全面提升数字赋能水平,促进司法公正。南方周末:你曾提出要“聚焦社会治理,深层次推进数字化治理”。对于用好司法大数据这座“富矿”参与社会治理,上海法院会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贾宇:数字化本身不是目的,用好司法大数据这座“富矿”作为提升司法质效、加强司法监督、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才是关键。与传统信息化工作不同,新时代数字化改革“关键在于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按照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发生基础性、全局性和根本性改变”。在这样的理念下,数字化不仅是“器”,更是“道”,是技术理性向制度理性的新跨越。数字时代深刻地改变了社会治理体系,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全新变化,有效融入数字时代社会治理新模式。上海法院将积极推进网络法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并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依法妥善审理好各类新型互联网案件。同时,我们还将深入开展“数助决策”,对在案件办理中形成的海量身份、行为、关系、财产等司法大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和专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进入决策体系,形成社会治理的问题发现机制、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分析机制等。未来,我们还将利用司法大数据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完善与各行业、部门的大数据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推动构建覆盖全社会、全行业的个人信用体系,真正发挥司法对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作用。南方周末:你当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近几年的建议和公开发言中多次涉及企业合规制度建设,今年全国人代会召开期间,你打算提什么建议?贾宇:今年我提了关于设立小微企业专门破产程序的议案,还提了强化法治保障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预期偏弱,信心有待提升。我的建议是,首先,出清与拯救并行,建立简易破产程序,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同时探索适合的重整保护模式。其次,企业陷入破产时,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引导债权人和债务人互相信任,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资产及时变价。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死债不赖”“父债子偿”这样的传统偿债文化影响很大,文化观念还需要转变,从行政管理上要将破产企业和正常企业同等对待。强化法治保障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则是基于当前我国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但在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数字领域全国性立法统筹力度不够,平台治理能力有待强化,数字经济犯罪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在这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协同推进,分别是推进数字领域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数据治理制度体系,强化平台治理,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刑事法治保障体系,以及推进数字司法改革。未来,上海法院也将持续强化法治保障,大力推动数字司法改革,把数字法院建设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南方周末:都知道你是一名学者型领导,长期担任政法大学校长,又在司法实践部门工作了这么多年,回头看,你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什么建议,特别是法学教育与实践的接轨,有什么建议?贾宇:法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互为补充。司法实践工作离不开法学理论的支持,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也需要司法实践的滋养。上海一共有六十多所大学,其中十余所双一流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一直以来,上海高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在专家互聘、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实务研讨、专业咨询、实践教学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市各级法院也都结合实际,与相关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共同承担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责任。上海高院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同“五院四系”以及上海本地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充分沟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我们还将整合全市三级法院司法资源和合作高校资源,围绕“审、学、研”,一体全面开展“四大领域十个项目”,包括理论研究、互聘互派、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等等,努力打造优势互补,共育共赢,多渠道、立体式的院校合作体系。我相信,通过健全院校合作机制,建立合作数字平台,推进理论实践深度结合,一定能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培养之路提供有益的“上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