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薪1420万的黑石,也还不上钱了?
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一直被视为大而不倒的象征。即便如此,当一个浪潮打来时,该出的风险还是会出。据悉,今年1月,黑石三次出售资产套现,近期该公司5.6亿美元CMBS陷入违约风波。一代“华尔街之王”,向着巴菲特说的“裸泳”状态逼近了吗?
作者 | 陶婷 编辑 | 田晏林
来源: 市界
2019年8月的一天,在北京国贸三期上班的资深金融人士宋城,像平常一样乘坐扶梯前往北区五层吃饭。到达五层后,宋城突然发现,离电梯很近的公共区域,坐着一个中年男人。对方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让他一下子就认出来:那不是潘石屹吗?
大约十几分钟后,潘石屹等来了他想等的人,那是一个外国男人。宋城仔细辨认下才发现,此人是美国黑石集团的高管。
那时的宋城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见证一桩将近200亿元的房地产收购案。直到几个月后,黑石收购SOHO中国的消息传出,他才恍然大悟。
2020年3月初,有媒体报道,黑石集团正在与SOHO中国进行私有化谈判,并即将接管SOHO中国的债务。这一年,SOHO中国全年净利润仅为5.435亿元。
日子难过的是潘石屹,春风得意的是苏世民(美国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过去几十年,在苏世民的带领下,黑石集团以严谨的投资流程、创新的交易方式、多样的业务领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巨头。即便是疫情来袭的2020年,在很多企业都放慢脚步时,苏世民仍能趁低廉美元时代,大肆扩张房地产业务。
然而,投资界有这样一句话: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或许有人会说,这言过其实了。但纵观人类资本经济发展史,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零负债开始,最后在杠杆的推动下债务越滚越大,进而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
逆势扩张仅两年之后,该公司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继2022年年底出现挤兑危机后,2023年3月上旬,黑石集团价值5.62亿美元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生违约。“华尔街之王”的危机持续发酵。
债务违约背后
宋城怎么也想不到,作为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黑石这样的巨头也会“暴雷”。在他看来,被判定违约的5.6亿美元,对净资产有几百亿美元的黑石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黑石为何就还不上这笔钱呢?
一切还得从产品的基本情况说起。
这只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英文称CMBS),由芬兰房地产投资公司Sponda拥有的办公室与商店资产组合支持。CMBS,属于固定收益类的投资产品,通常采用债券形式存在,由商业地产的按揭贷款所担保。黑石在2018年私有化了Sponda这家公司。
随后,黑石将Sponda旗下63处非核心物业,一起作为抵押物向客户出售CMBS融资。当客户购买了CMBS后,黑石承诺未来会向客户支付利息。然而,由于美联储基金加息,导致CMBS发行成本太高。过往通过借新还旧的方法,也不能确保CMBS不发生违约了,一个锅盖对应七八个锅的游戏失灵了。
再加上2022年,芬兰受周边战争影响较大,房市惨淡,房屋流动性低,黑石从这些楼盘买卖得来的收益,远不能覆盖其承诺投资者的利息支出。多重因素叠加下,黑石无法兑付CMBS中的一些债券了。2023年3月上旬,黑石的“锅盖”,被贷款服务商Mount Street率先揭开。
为什么说是“一些债券”?那是因为黑石将产出的现金流,拆分成若干信用等级不同的部分分别出售。“在CMBS中,如果一个或多个贷款违约,最高质量的部分必须首先支付本金和利息,而低质量的部分则可能面临损失。”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告诉「市界」。
就在“黑石也暴雷了”的新闻铺天盖地时,有不少金融人士站出来说,这其实不是黑石集团违约,而是黑石的SPV违约,对黑石影响不大。
SPV,全称为特殊目的实体,通常指仅为特定、专向目的而设立的法律实体。
“芬兰的公司是由黑石底下的基金,通过一个SPV的形式持有的。SPV基本上是个独立公司。房地产基金基本上都是这种结构。只不过,持有Sponda的SPV中,可能有黑石的权益。”黄立冲说。
据投中网报道,投资Sponda的,正是黑石2016年募集的第五期欧洲房地产基金。黑石也是通过旗下欧洲房地产基金私有化了Sponda。黑石方面也曾公开说,Sponda作为黑石集团投资组合中的一个独立公司运营,其运营和管理基本保持不变。
那么,在这种结构下,“这一次债务违约,黑石是不需要承担财务责任的。”黄立冲解释说,从法律来看,除非黑石在发行CMBS的过程中违规,或者违反资产管理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协议。在美国也许某些领域会有保护投资人的条款,但这次判定违约的不是美国的CMBS,因此这些条款不会被使用。
而且,黄立冲表示,CMBS是不会由借款人公司提供担保,至少基金管理人肯定不会担保,包括物业持有人也不一定会提供担保。
以上种种,皆从侧面回答了:为何家底丰厚的黑石,会选择让债务违约了。
尽管此次“暴雷”,黑石承担的财务风险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此刻的日子能过得安稳。因为除了这只CMBS债务违约外,自2022年年底至今,投资者已连续四个月,蜂拥撤出黑石710亿美元体量的旗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这一类别统称为REIT,其中黑石的产品简称BREIT)。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还是黑石的流动性出了问题。“集中赎回也是挤兑的问题,加剧了他的流动性压力,造成了债务违约,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图/视觉中国)
实际上,黑石今年已经开始采取出售资产的自救策略。1月份,据西班牙当地媒体El Confidencial援引知情人士报道,黑石集团已启动流程,开始以2.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巴塞罗那的一栋建筑等。
深圳汇合创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兆江向「市界」分析称,“这些资产,是黑石在管基金下的资产,它卖掉的有可能只有收益权,然后拿这些钱补充流动性兑付。”
为了行使阻止投资者撤资的权利,“今年2月份,黑石地产投资信托基金BREIT,就只允许投资客套现141亿美元的基金。”美国加州程欣迪地产国际地产经纪商程欣迪告诉「市界」。
“地产王中王”
在一众资产管理公司中,黑石集团更擅长进行特殊机遇房地产投资、能源特殊机遇投资及困境投资等。
通俗地说,就是黑石从投资人那里筹钱,拿着钱去找一些有潜力上市的初创公司,或者有剩余价值的公司,甚至是可以对抗通胀的一些房地产项目,例如写字楼、学生公寓、租赁公寓等。
在市场震荡时抄底房地产,黑石看起来更驾轻就熟。其中,最成功的几笔交易,有2014年收购拉斯维加斯的Cosmopolitan赌场和酒店,以及2016年收购生命科学建筑所有者BioMed Realty Trus等。
总的来讲,黑石通过买入破发的物业资产,运用财务杠杆或者其他市值炒作手段,将标的价格抬高,再择机分拆上市或整体出售。这种“买入、修复、卖出”的模式,使得房地产基金投资,成为该公司投资回报最大的一项业务。
过去几十年,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大环境下,黑石以严谨的投资流程、创新的交易方式、多样的业务领域,成为全球顶级私募股权和房地产投资巨头。
“黑石交易的基本都是现金奶牛。好地段、好价格的商业地产,黑石给的价格也是比较狠,多一分就退出,从不与对手参与哄抬市价。”一名金融人士告诉「市界」。
有钱又有态度的黑石也成了业内公认的全球最难进的公司之一。“一般不招本科,想毕业就进去,至少得读个哈佛、耶鲁、牛津这样的名校。”上述金融人士说。
从黑石出来的,有不少中国的精英人士。如康师傅创始人的二公子魏宏丞,曾就职于黑石纽约办公室;乐创酸奶创始人刘丹妮,也在黑石集团工作过;Teakoo茶小空创始人兼CEO赵海柏,也做过黑石团队的核心成员。
即便是疫情来袭的2020年,当全球很多公司都放慢脚步时,黑石仍然趁着低廉美元时代,大肆扩张房地产业务。“Super aggressive(超级侵略性)。”程欣迪向「市界」如此形容。
这一年,也是黑石进军中国市场第13个年头。因欲斥资超百亿,接盘潘石屹SOHO中国的全部资产,黑石和苏世民在中国名声大噪。在此之前,黑石在内地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当年,为了发展内地业务,黑石还在北京开设另一间办公室。
“这事发生在黑石收购SOHO的新闻被曝出后,办公室在国贸三期B座,一间屋子大概100多平方米。那一整层也只有黑石。一般只有一个30-40岁的女性,她也不常来。”宋城向「市界」回忆道。
到2021年,黑石房地产规模为2795亿美元,高于私募股权的2615亿美元。黑石全球共有员工3795人,较2020年净增630人,同比增长19.9%,人均创收595万美元,人均薪酬为22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20万元。
2022年,疫情冲击下全球需求不足,但黑石依然在房地产领域买买买,光在美国,半年就花了近300亿美元。同一年,黑石的私募股权募集资金225亿美元,而不动产则募集了335亿美元,远远超越前者。也正因此,苏世民被外界称为“地产王中王”。
此时,苏世民的收入已经涨到12.7亿美元,比华尔街各大投行的行政总裁多了至少6倍。尽管这个薪酬备受争议,苏世民还是以348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值,位列《202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37位。
▲(图源/视觉中国 2019年6月19日,英国伦敦,苏世民接受采访。)
但花无百日好。2022年年底至今,黑石不仅出现挤兑危机,旗下的CMBS还出现了债务违约。“黑石在利率低的时候,投资了大量的房地产,现在利率一旦飙升,房产市值大幅缩水。可以说,是美联储加息等几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多的是外力因素。”程欣迪告诉「市界」,黑石的投资理念以及口碑,在美国一直都非常不错。
王兆江则认为,黑石判断失误了,还是低估了美联储加息的幅度之大,周期之长。“一加息,其融资成本就贵了,地产变现变慢变难。银行放贷收紧,日子也就难过了。”
有网友留言:“我们公司在加拿大与黑石合伙的几块商业地产,一直卖不出去。本来每年赚2%-3%,现在倒贴银行利息2%-3%。现金流很紧张。”
下个雷曼兄弟?
如今,黑石深陷挤兑风波,恐怕是苏世民没有想到的。
苏世民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家族,原名史蒂芬·施瓦茨曼。因为从小就向往中国文化,最崇拜李世民,他就给自己改名为苏世民。
从小就聪明的苏世民,成绩也一直非常好,成功考上耶鲁大学。毕业又工作了几年后,跟好友皮特·彼得森一起,创办了黑石集团。
和苏世民有过交往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做好每一件事”。苏世民在中国有不少“迷弟”,万科董事长郁亮就是其中之一。据说,万科的跟投及合伙人机制,都是受黑石的启发。
在苏世民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历过七次大规模的市场下滑或衰退。有意思的是,他总能在每一次危机后找到抄底的机会,踩在一堆残骸上乘势而上。而这一次,危机又敲响了黑石的门。
近段时间以来,“黑石是不是雷曼兄弟”成了热点话题。雷曼兄弟是一家创立于1850年的全球性投资银行,其在2008年因投资失利,在谈判收购失败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进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
黑石的创立与雷曼兄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世民与皮特·彼得森创业前,曾在雷曼兄弟担任投资银行家的职位。多年后的今天,与雷曼兄弟当年一样,黑石也被房地产困扰着。
这两家公司的境遇很像:当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了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因投资大量次贷MBS(抵押支持债券或者抵押贷款证券化)而破产倒闭;现在,黑石是因为房产市值大幅缩水,造成流动资金紧张进而引发挤兑暴雷。
不过,两家又有很大的不同。宋城告诉「市界」:“雷曼兄弟是投行,拿了自己的本金,买了很多不值钱的东西,且他没有资产抵押。他是高杠杆投资的代表之一。黑石是私募,帮别人管理资产,杠杆相对低。”并且,黑石的基金有隔离措施,每一只基金都相互独立。一只基金不会影响另外一只基金,也不会影响行业里其他类似金融机构。
多位金融人士认为,挤兑和违约让黑石破产倒闭的可能性也不大。程欣迪解释说,“在客户投资之前,他们都需要签署披露文件。就是让投资者知道,黑石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利不让投资者取现。这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黑石的利益。”
从以上信息看,黑石大概率不会成为下个雷曼兄弟。即便如此,苏世民恐怕也还要过一段心急火燎的日子。
资深金融理财师刘金伟告诉「市界」,除了收益和品牌效应受损外,投资者对黑石发行基金的信心也会减退,“可能会加剧挤兑危机。并且,与黑石合作的金融机构,大概率下一步会审查资产的情况,以便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在黑石众多的投资者中,不乏亚洲人。以处在挤兑危机中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BREIT为例,“BREIT收到的众多赎回请求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亚洲。而亚洲的投资者往往更多地通过融资来扩张头寸,但今年早些时候市场恶化,这些投资者需要筹集现金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因此选择了赎回基金份额。”苏世民解释道。
除限制投资客套现外,黑石也有了最新消息。据投中网2023年3月4日报道,黑石日前披露了其BREXIT基金最新的兑付情况。BREXIT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收到了39亿美元的赎回请求,是最近六个月来首次出现下滑。黑石依然未能处理全部赎回请求,大约只处理了其中35%,但比1月份的25%要好很多。
黑石集团总裁乔纳森·格雷表示,虽然现在下判断还为时过早,“但我想说的是,客户与我们的理财顾问交谈的语气已经大为改善了。”
黑石最鲜明的话语是,“最成功的CEO都是靠后天,而非天生的,他们不断从过错中学习和成长”。这些应该是苏世民和彼得·彼得森,在美国国力兴盛和社会流动性充沛的结构下,最真实的个人体会。
透过后视镜看,这些人的成功是苦干的结果,是荒野上咬牙的结晶。但与此同时,苏世民和黑石,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摸着时代的脉搏能乘势而上,但当一个浪潮打来时,该出风险的还是会出风险。几乎无人能幸免。
(文中宋城为化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