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野生幼鸟,千万别做这件事!
◎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近日一档热播的情景类综艺节目中,有演员捡到一只掉落在地上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领角鸮。这只“小可爱”令人心生怜爱,大家不仅给幼鸟喂食牛奶,还有怀抱抚摸等行为。一系列看似有爱的行为背后,实则是因野生动物救护知识缺乏而导致的不当救助。
捡到野生幼鸟该怎么办?面对野生动物该采取怎样的合理救护?对此,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相关野生动物保护专家。
领角鸮。图源:视觉中国
喝奶抚摸,如此救护不可取
“鸟类非哺乳动物,为幼鸟喂食牛奶的行为易导致消化不良,还可能引发乳糖不耐受症。抚摸鸟儿更不可取,鸟类有可能携带病毒。”6月13日,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齐新章有十年野生动物救护相关经验,他所在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心成立十二年来救护过雪豹、普氏原羚、岩羊、藏棕熊、金雕、大鵟、高山兀鹫、蓝马鸡等40余种1500余头/只野生动物。
他介绍,发现野生动物有时不需要干预,如练习学飞时的幼鸟飞行能力不强,可能每次只能“扑腾”几米十几米。这种情况下,群众本能的认为是鸟类摔落下来便将它捡起来带回家,进而造成鸟类死亡。
而抚摸野生鸟类的行为更有风险。鸟若携带禽流感等病毒,抚摸行为将感染给人类或家养动物。此外,很多动物有一定的应激性,抚摸反而会让个体害怕。幼鸟虽不会发生明显应激,但易出现另一种情形——“印随”,也就是救助个体会把人类当成它的养育人,例如妈妈的角色,从而过度依赖人类,增加日后放归难度。
他表示,遇到不明情况的野生动物幼体,首先应观察附近是否有威胁,如流浪猫狗或其他可能伤害幼体的车辆之类,在判断幼体没有明显外伤情况下,多数不需干预。
通知等待救援是最佳处理方式
“发现野生动物,应第一时间通知当地森林公安或动物保护部门,原地静候救护人员到来,尽量不要自行判断处理。”齐新章说。
以领角鸮为例,齐新章表示,理论上讲,发现幼鸟时应查看附近是否有领角鸮巢穴,有可能幼鸟父母就在附近,将其放置到大树岩壁等稍高处后,鸟父母就能继续给它喂养。但以上判断操作都需要一定救护基础,对普通群众而言有一定难度。
“因此,第一时间给野生动物救护部门、森林公安或林业系统拨打电话才是正确操作。另外,野生动物幼体没有处于危险,救援人员又能及时赶到,应尽量不去碰它。如果确实需要转移,不要徒手触碰,一定要戴一次性手套,或隔塑料袋等不透气不透水的塑料制品触碰,以免感染动物病毒。”齐新章介绍。
此外,他还介绍,对发现的野生成鸟,有专业人员会指导群众先将袜子套到鸟头上,这也是避免动物应激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遮挡视线对减少应激有帮助,让动物失去视觉后倾向于保持稳定静止。
以爱之名,请勿伤害
日常大量救护工作令齐新章感触颇深。“有些群众认为应该被救护的动物,实际不需要救护。而有些认为不需要救护的,才真正需要被救助。”他坦言。
因不当救护造成野生动物二次伤害甚至死亡的案例并非偶然。回想起五年前的雪豹死亡事件,齐新章仍扼腕叹息。
他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2017年3月,青海玉树州一只成年雪豹下山到牧民家中偷羊,牧民发现后自行放归到山林。放归后当晚,这只雪豹再次“光临”牧民家偷养,牧民抓住后,次日将雪豹拉到更远的地方放归。但雪豹发出的“信号”群众毫无察觉,当晚雪豹第三次出现在这位牧民的羊圈。因路途遥远、突降大雪,救护人员驱车50余小时才抵达事发地,此时的雪豹已生命体征微弱失去反抗,在进行转移途中不幸发生死亡。
“经判断,雪豹是一只年龄约十一二岁的老年雄性个体,因长期营养不良、瘦弱带伤,失去野外生存能力,不得已才下山偷羊。但群众对雪豹状况无法判断评估,三天两次放归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雪豹死亡。如果由救护中心带回西宁野生动物园‘养老’,兴许能延长两三年寿命。”齐新章说。
采访结束时,齐新章还表示,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增加,使更多人将目光投向野生动物。从公众意识觉醒到合理采取施救需假以时日,在技术和细节上出现瑕疵在所难免。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终审:王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