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现在,全世界40多人去过深海一万米,其中27位是中国人

现在,全世界40多人去过深海一万米,其中27位是中国人

科学

从某种角度看,去深海比去太空更难。现在,全世界有600多人去过地面100公里以上,而去过深海一万米的只有40余人。


那些记录载人深潜的影像里,甲板上常是湿湿的。那可能来自海浪、暴雨,有时来自冲洗潜水器的淡水、庆祝香槟或泼水仪式——前者意味着风险和紧张氛围,后者暂时打破这种氛围。


除了偶尔的猎奇时刻,深海中的旅程或许更多是“安稳”。大多数时候,人和推进器都不需要做什么,潜水器会按照预计的路线,像一颗石子落下去,或抛掉压载铁像一枚叶片浮起来。每秒两米,在黑暗中度过一两个小时,像一班漫长的电梯。


下潜中的“奋斗者”号丨纪录片《我的万米生涯》


二十年前,大学刚毕业一年的叶聪,加入刚立项的“蛟龙”号团队,从此开始见证中国载人深潜从空白到领跑。


2020年11月10日,叶聪担任总设计师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这意味着,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有能力把人送入海洋最深处的国家,而“奋斗者”号是全世界唯一一台可同时搭载3人并拥有万米海底作业能力的载人潜水器。


如今,作为载人深潜的技术带领者,叶聪更希望传达的是:深潜装备是安全和高效的,会把科学家一次次送至他们向往的未知之处,带回他们想要的样本和数据,累积起足以支持国际科学计划的信息。


“一台潜水器的服役生涯,并不是为了一次、两次地突破某个记录,而是要经历千次下潜,连续几十年发挥作用。”


“奋斗者”号深潜器研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丨CSSC


抵达万米海底后,“奋斗者”号将继续驶向何方?那些深潜记录背后的技术,还会在深海探索中发展出哪些可能性?


果壳特别邀请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来聊聊有关深海、潜水器和技术的故事。


以下内容根据叶聪的讲述整理:


 对庞大空间的陌生感,

是对深海最好的描述 


我们常说,即使真的下潜过,我们在深海中也还是“不知深浅”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坐飞机时,你透过舷窗看到地面,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万米高空飞行——但航行在万米深渊,你对自己所处的深度和方向,是没有意识的。


通过深海地图和三维建模,你知道水面下有山川平原,但真正身处其中,“云深不知处”也不足以描述这种感觉:能见度其实很小,视野只有潜水器前的有限距离,五米、七米或十米,而且很容易随着潜水器的运动变得浑浊。


说到“海洋”,大家的反应往往是蓝色、深蓝,但我们想给大家建立一个概念:暗黑海洋。深海中没有光线,我们在潜水器灯光下看到的那片区域,可能是几千年、甚至百万年来第一次有灯光。


“奋斗者”号在万米深渊。这可能是此处第一次有灯光丨CCTV


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下潜遇到危险,你是怎么处理的?


在我们的文化里,对海洋的认识是有偏颇的——这种偏颇很容易引起一些共鸣,却不一定是合适的方向,比如,“乘风破浪”是摇晃颠簸,“如临深渊”是战战兢兢的感受。


但我们不希望“深海下潜”在大家心目中意味着冒险、挑战和刺激


我们最近在筹备的“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也是希望和大家沟通,想让大家认识海洋,认识到我们做的深潜装备是在为科学家提供一个能频繁使用高效利用的平台。


2018年,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乘 “深海勇士号”下潜,创造了潜入深海年龄最大的纪录丨新华社


 创造深海万米记录后,

“奋斗者”号在做什么? 


不管“蛟龙”号还是“奋斗者”号,一台潜水器的服役生涯,并不是为了一次、两次地突破某个记录,而是要经历千次下潜,连续几十年发挥作用。


比如“奋斗者”号,去年已经开始了常规科考。在去年8月到12月的科考中,进行了21次万米的下潜。


现在,全世界去过马里亚纳海沟万米以下的有40余人,其中27个是中国人


“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丨纪录片《我的万米生涯》


最近“奋斗者”号正在南海开展工作,今年的万米下潜航次也在走外交程序。因为我国管辖的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6000米,所以,“奋斗者”号要去做深渊下潜,一般不在我国海域,这就涉及到外交程序,包括申请、报备等等。


我们计划每年都能去新的地方探测。比如去年,除了马里亚纳海沟,还去了雅浦海沟。毕竟马里亚纳海沟只是世界上30条海沟之一,而且它本身还有很多部分。


从我的角度,或许是从一个荒芜的地方到一个荒芜的地方,但对科学家来讲,这些荒芜的地方,都是之前没有人去过、没有人研究过的,很可能有特殊的发现。


深海中的一株海绵,上面附着海百合和海葵丨摄影:“蛟龙”号潜航员


 深海“的哥”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做过潜航员,驾驶潜水器服务科学家,也做过深海下潜团队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我并不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潜航员,操作机械手的水平不高,但我是一个有驾驶和调试经验的工程师,比起操作机械手精细地摘取一朵海百合,我更关注它的关节是否正常、力道是不是足够。


“蛟龙”号7000米海试舱内照片丨 叶聪供图


最初,潜水器怎么用,国内是不清楚的,需要有人先去探索一下,就像探索做一道菜的过程。


我非常荣幸在“蛟龙”号设计时做了笔头工作,了解每个零件会在什么时间发挥什么作用,所以参与了探索做这道菜的过程。我当时像一个蹩脚的厨师,拿到食材,做得不是又快又好,但把每个流程从简单到复杂都检验了一遍,在这基础上建立起现在的流程。


现在的流程是:一位有经验的潜航员带着两位科学家到深海去,尽快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获得他们想要的样品和数据。不过,去年的“奋斗者”号科考是两位潜航员带一位科学家,因为我们的科考任务也包括培养新的潜航员。


在“蛟龙”号舱内进行心脑电测试丨叶聪供图


关于潜航员,深海“的哥”是个挺形象的比喻:每天在熟悉的路线,用熟悉的交通工具(潜水器)带不同的乘客(科学家)下潜。


英雄才冒险,深海“的哥”更注重专业和责任:带乘客去想去的地方,同时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舒适。“的哥”要具备判断环境的能力,比如遇到水流或悬崖时怎么处理;必要时,出于安全和规则考虑,深海“的哥”有权力——也不能叫“拒载”吧——有权力终止旅程;如果当天海况不好,“的哥”可能就不上班了。


我们有时开玩笑,说,以前看过“用直升机削铅笔”之类的挑战,现在对潜水器的水下作业也提出了这样精细的要求。


比如,做热液方面的研究,就要去深海中找“黑烟囱”。找到了,只能悬停在“烟囱”旁边;空气中的烟囱会顺着气流方向飘,深海中的也一样,我们不能“迎风作业”,否则浑浊的水流会影响视线;另外,烟囱的核心部位温度最高,样品价值也最高,所以,要对温度梯度有判断,尽量获得核心的样品又不破坏烟囱本身,又要保证潜水器设备不受损害。


“蛟龙”号潜航员操作机械臂和高温帽在黑烟囱附近作业 


甚至,我们未来会在这些地方建立海底的实验室,或者特殊自然现象的保护区,就像现在将某处温泉或特殊现象变成公园或保护区——这就对潜水器提出了复杂的要求:能重复到达,能精准定位,能判断环境态势,最后实现各种样品和数据的采集。


再比如,去一些生物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们不希望科考影响原本完美的群落,所以也为潜航员设计了很多规则。比方说,如果环境影响了运行,可能会中止任务;如果之前采集过相关样品,我们会判断“没必要去做重复的工作”,毕竟时间也是宝贵的,不能每个人都去抓条鱼上来玩玩。


“蛟龙”号潜航员在海底热液喷口拍摄的生物


另外,如果潜水器有技术上的故障,“的哥”也要明白这个故障,就像司机一定要对自己这台车非常了解,比方说,听到异响或仪表报警,要能判断是继续作业还是中止。“深海‘的哥’”的发言权和决定权是最高等级的,甚至比水面指挥调度的人等级还要高,因为他在现场,刹车在他的脚下。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

——>“奋斗者”号 


我的爱好偏理工科,喜欢机电设备、钢铁零件,感觉自己也适合这方面的工作。


但我不喜欢重复。


叶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度过大学四年丨 叶聪供图


上学的时候,前辈会跟我们讲,要踏实工作,一辈子可能就画好一张图,这张图可能是船上的某一个设备或一个部件,要把它精益求精——比起这样的工作,我还是更喜欢新鲜的对象。


2001年,大学毕业到702所,我想,让我做新的船也好,新的潜艇也好,我都感兴趣。


走进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会看到我国3台载人潜水器的一比一模型,从左至右分别是:“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和“蛟龙”号。丨CSSC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目标深度定在7000米。在它之前,我们自造的潜水器只能到达几百米深度。“蛟龙”号主要服务于国际海底,因为公海的海底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需要去开展勘探、开发和保护。


在“蛟龙”号还没有开始海上试验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深海中还有方方面面的需求和场景,比如海底作业、搜寻打捞,一台“蛟龙”号解决不了问题。


综合考虑,我们基于国内的技术力量,决定做一台新的潜水器,目标定在了4500米——这个深度是对标了“阿尔文”号,它也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下潜次数最多的潜水器。我们不再一味追求深度,而是在自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就是“深海勇士”号,用了8年时间。


2010年前后,全世界兴起了第二次对深海的探索热潮。上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


于是,在“深海勇士”号还没有建造完成时,我们对国内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行了评估,觉得我们有能力在5年内完成一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和应用——“奋斗者”号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抓住了探索深海的第二拨热潮。


 去深海万米,

有哪些技术挑战? 


设计潜水器不像装修房子,你可以到网上看各种瓷砖,在家里排出一个很好的餐厅或书房。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一块砖,一切需要定制。


比如球型的载人舱,原则上肯定是越大越好,窗户开越多越好,但是,一个钛合金球壳如果做得很大,厚度也会变大,焊缝变厚,就要砸很多板,板越来越厚,它的均匀性怎么样,方向怎么办,加工性能怎么样……从材料、工艺到检测和应用,整个链条上都需要做很多优化和折中。


“奋斗者”号的钛合金载人球舱丨纪录片《我的万米生涯》


对潜水器来说,从7000米到1万米,除了抗压能力变化,还有方方面面的需求改变。


比如,以前“蛟龙”号下到7000米是3个小时,现在“奋斗者”号下到1万多米也是3个小时。为什么是3小时?因为整个流程是12小时,这对人体来说是个挑战,对电池来说也是合理的时间区段,那我们就要把速度加快,这样才能保证把中间宝贵的6小时留给在海底作业。


再举个例子。“蛟龙”号的横剖面就是一个正圆,“深海勇士”是方方正正国字脸,到了“奋斗者”号变成了鸭蛋脸,或者说一个竖着的纺锤形。这种“脸型”变化会让潜水器在水下运动性能变得不一样。


2020年11月10日上午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图为央视直播画面丨CCTV


你可能看过,在海试过程中“奋斗者”号进行过一次万米作业的直播。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潜水器的颜色更醒目。在海面上,人们常用橙红色的救生衣,但在海底,橙红色并不是最醒目的。人在潜水时也会发现指甲盖显得乌黑,因为红光很快被吸收了。从光谱的角度讲,这种绿色被吸收得最慢,所以我们为“奋斗者”号选择了大面积的绿色喷涂


另外,像“人因”和“人机”,从“蛟龙”号开始,我们就在做,那时候主要是“避免误操”,比较简单;到“深海勇士”号,我们开始控制光线环境;“奋斗者”号就比较全了,除了避免误操、光线、空间利用,还包括考虑人的关节疲劳度,包括对操作面板的注意力分配,等等。像“蛟龙”号的驾驶座前就是一块屏幕,“深海勇士”号加了一块,现在“奋斗者”号有接近10块屏幕,根据使用的频繁程度、是否需要翻页、还有三个人的分工等等做了划分。


驾驶“蛟龙”号。图中为潜航员叶聪(主驾驶)和付文韬丨 CSSC


之前我们还有语音提示,驾驶时计算机会提醒“现在距离海底高度多少,请注意”之类的,但用起来体验并不好:深海是很安静的,突然舱里面有第四个人说话,感觉也有点奇怪,很多人不适应。所以我们现在用光线提示比较多,通过灯光或类似“弹窗”的形式。


我们也会传感器来分析潜水器的状态,判断执行效果甚至故障效果。比如,抛载的时候,左右都有两块配重,但实际上,到了一定深度,虽然是同时触发,但两边还是会存在时间差,导致潜水器倾斜或摇晃,有时甚至细微到不可察觉,但传感器可以通过加速度,或通过倾斜仪来判断执行效果。


我们现在的载人深潜技术,主要还在“进入”和“探测”这一块,与材料、结构、能源密切相关,包括怎样形成潜水器的组网,都是目前这个阶段深海技术发展的方向。


比方说,要长时间在水下工作,那潜水器的应力状态就会跟“12个小时的下潜”不一样,要考虑很多力学特征;另外,如果要在水下呆更长时间,需要能源的补给,氢、氨、核这些我们都在思考,包括能源的安全传输和检测。


再比如,现在要做对海洋的立体观测,越到海底,需要作业时的扰度更低。但我们现在用的机械手还是液压的,虽然操作灵活,但实际上它还是一个钢铁巨臂,很容易扰动海底的沉积物,像柔性取样或集成式的取样,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需要给潜水器加入进来。


潜水器的应用场景有很多,除了科考,还有军事,还有工程的,比如关键物品的打捞,还有一些就是为了游览,一些邮轮或极地探险的船上,都配备有类似的潜水器。有人喜欢看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也有人感兴趣冰川在水下的部分,想去看一看水下的样子。


叶聪担任总设计师的观光型载人潜水器“寰岛蛟龙”,载人舱采用全通透设计,游客可以乘坐潜水器观赏最深海底40米的景色。丨CSSC


在面向公众沟通的部分,我们做得还比较弱。像航天领域,中学生都可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试验,加入到航天器的载荷,发射到太空去。让更多人觉得“去深海很方便,获取他们感兴趣的数据很方便”,而不仅仅是“坐在透明的潜水器里,像在鱼缸里看鱼”——这也是需要我们去做的。


 我们还没有做到

“深海中哪里都能去” 


我们对深海的了解才刚刚开始,还远远不够。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在海边长大的,你说我不懂海呀?


但深海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对深海的了解,我们做得越多,越觉得复杂。


事实上,我们能去的地方还很少。我现在经常要做一个解释:“奋斗者”号只是全海深潜水器,并不是全海域都能去;具备了去万米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去海洋中的任何地方”


毕竟,“深度”只是海洋的一个维度。我们还有很多挑战要迎接。


比如,靠近极地的地方,虽然不深,但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到那里开展冰下作业的条件。


不过这也是很有趣的对象。首先,那里的空气温度比海水温度低很多,其次,在极地这些地方,轨道覆盖有一定的难度,再就是,要到达极地海洋,需要水面船舶辅助,不仅仅是耐压材料,还包括防寒材料,包括要解决浮力材料的抗冻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潜水器上液压设备靠液体驱动,在水里没问题,但到空气中可能就冻住了,就像如果开柴油车到漠河,用北京的零号柴油就不行了。


再比如,有很多复杂的水下环境,像水下电缆或水下油气的节点,都要专门的工具才能处理,这些地方,潜水器能到达,却不一定能作业。还有一些繁忙的航道,如果不预先进行“扫海”处理,我们也不能轻易去。这些都是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泼水礼”,我还有机会 


这两年,我工作的重点是把载人深潜技术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奋斗者”号交付后,我现在已很难有下潜的机会了。


之前“蛟龙”号交付后,我们还会去进行下潜的技术保障。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专业的维护团队,所以我能去水面上保障的机会也不多——高兴的是,它不需要我保障,说明它用得很好;遗憾的是,自己乘坐和驾驶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了。


海洋科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我记得,之前参加中美联合深潜的时候,过赤道时会有个仪式,扮成海神海盗,类似狂欢节。


2005年,叶聪作为中国工程师参与中美联合深潜科考,搭载“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两次下潜。图为叶聪在“阿尔文”号舱内丨叶聪供图


现在的科考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从安全角度看,还是紧张的,需要让大家放松一下。我们恶作剧挺多的,比如有人下潜回来要穿鞋,我们就提前把他的鞋冻在冰箱里,穿鞋时给他个刺激。


“阿尔文”号的惯例是,每个人第一次下潜时,无论下潜多深,都会给他一个小小的泼水仪式。我个人的理解是,这可以融洽船上的氛围,祝贺某个人完成第一次下潜;另外,毕竟待在一个很小的球舱里面,被约束了很长时间,可以解放一下,再说反正下潜回来也要去洗澡。


“蛟龙”号7000米归来的泼水礼丨叶聪供图


从“蛟龙”号开始,我们把“泼水”变成了一个破纪录的仪式:除了第一次下潜,如果某个人打破了自己的下潜深度记录,可能就下了两三米,也会泼水。


除了海水,也有人泼过香槟、酱油……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希望用一些导致甲板湿滑的液体,曾经有人想泼洗发水,被我们阻止了。


从2009年到2012年,“蛟龙”号进行海试的时候,1000米、3000米、5000米……每年都有新的记录,那时候我经常被泼水。


但是,到了2012年的6月30日,我个人的下潜深度到了7035米,就要等到8年后,才又一次被泼水。


“奋斗者”者号首次抵达万米归来后泼水庆祝丨纪录片《我的万米生涯》


我最后一次被泼水,是2020年10月27号,“奋斗者”号海试时第一次万米下潜,个人下潜记录是10124米。我还没有下过那个10909米——


我还有机会。


* 感谢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胡斐、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组委会郭瑽对本文的帮助

* 感谢纪录片《我的万米生涯》(待上映)摄制组提供部分图片


口述:叶聪

采写:麦芽杨

编辑:杨杨

封面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越南出口超过深圳!真相是什么去过才算纽约客!今夏最热门露天音乐节大集合,全免费~经济下行,哪些岗位是新的发展机遇大学学费不断上涨,学位是否等值;Jamaica Pond因危险藻类而关闭胶水为何这么危险?医用耗材龙头子公司出事,43名员工中毒,其中1人病亡,7月下旬已有人呕吐乏力我的30年健身房(Gym)我们需要耐心B站再投两家游戏公司,其中一家产品曾拿下韩国收入榜第三突发!恐怖大爆炸!49死300多伤!他们被堵在火海里活活烧死!在毒雾中绝望喊救命!今天,全世界都被这49条生命刷屏了…哈佛公布今年入学率83%,拒绝哈佛的300多人去了哪里?夏天多长5厘米,全靠这个补钙“尖子生”日本男孩被亲妈藏尸榻榻米,警方:那是恶魔之家,失踪好多人最新美国高中排名出炉,南加州包揽3甲,其中一所学校贫困生将近一半!现在,我只想要一种刚刚好的生活“9名高管5人去职”被上交所问询,这家公司回应了:多人改任总监俄乌战争打到现在,鹿死谁手已经很难说了两个快速“润”欧盟的办法,其中一个堪称最省钱攻略全世界等印度粮下锅,莫迪突然食言而肥 - 印度宣布禁止出口小麦,全世界都慌了神铁木传奇梁振英开嘲: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who cares?今天,全世界都在盯着俄罗斯你们想看的同事变美经来啦!从大学到现在,她们的变化太大了!十几亿中国人参与的“大考”,全世界都在关心进度英首相约翰逊要卖伦敦房产!中国人去年花掉412亿在这国买房!尔湾7女子遭男按摩师性侵,其中一女多次被性侵后才报警...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大细菌!单个细菌长度1厘米,肉眼就能看到!蔡襄晚年的代表作《纡问山堂帖》专访众为资本徐薇丨现在入场正当时,半年投资项目等去过去一年半优胜美地诡异山火!6000多人被紧急疏散,2000多栋房屋恐被烧毁……当地进入紧急状态美容抗衰这件事上,全世界我只服我妈纽约华人注意!2女1男团伙在购物中心停车场偷盗女性财物,其中1女贼怀孕...猴痘全球扩散,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有合格疫苗,美国早在20年前就持续订购黄赌毒俱全,凶杀案不断,太多中国人去买房,结果血本无归慫是怎麽增起來的现在,电商、买手店里 X-Pander 六折,Jil Sander、BV 德比 2K+... | 折扣季调研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