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特与伊朗和解看中国的思路
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了一份备受关注的三方联合声明,三国宣布:
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于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
双方同意将激活两国于2001年4月17日签署的安全合作协议和于1998年5月27日签署的经济、贸易、投资、技术、科学、文化、体育和青年领域总协议。
三国均表示愿尽一切努力,加强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
这件事情引起很大反响,国际舆论总体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根据伊朗方面事后透露的消息,会谈想法是一个月前伊朗总统莱希访华之际由中方提出,征得伊朗同意后中国再搭线去联系沙特,整个过程没有泄露一丝风声。
虽然美国后来表态称“沙特事前向华盛顿做了通报”,但外界普遍认为那是特使已经到北京、甚至是3月9日三方已经达成协议后沙特才告知的华盛顿,而非出行前。
当然,美国媒体也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
具体来说,美媒认为沙特和伊朗的修好工作其实是海湾地区阿曼、伊拉克、阿联酋等国家积极斡旋的,只不过沙特和伊朗愿意让中国做个“见证”以增加协议的分量(协议本身并不重要,如何履行才是关键)。
前面简单介绍了背景,接下来重点谈谈该事件呈现出的中国外交思路。
1、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2017年小萨勒曼上台以来,中国与沙特的关系迅速升温,大有超越美沙关系的架势。
不过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巴林)交往时却始终存在一个心结——伊朗。
伊朗由于其国家实力和激烈反美的缘故,已经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层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俨然一个“缩水版俄罗斯”(伊朗有8000多万人口,50余万军队,海合会六国总人口不到4000万)。
而沙特虽然综合国力不及伊朗,但财大气粗,且在国际石油体系中地位突出,也是中国努力争取的对象。
如此一来,沙伊交恶便给中国整合中东地区带来了很大阻力,同时给美国以可乘之机。
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继承自英国“离岸平衡手”,非常喜欢在亚欧大陆上塑造对立——欧洲与俄罗斯的对立,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与伊朗的对立,中国与日本的对立等等。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伊朗在西方媒体的叙事中就是“中东俄罗斯”,是美国竖起的一个靶子,用来威胁富裕的海湾阿拉伯国家。
在华盛顿的期许中,其实非常希望让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和解,然后组成对伊朗的军事同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帮助伊朗与沙特达成建交协议,相当于初步解决了一个简易版的“欧洲(海湾阿拉伯国家)-俄罗斯(伊朗)”矛盾。
考虑到中国未来的贸易拓展蓝图是将东盟模式(第一大贸易伙伴)复制到海湾国家地区,以打造下一个外贸易增长极,此番有效处理掉伊朗问题等于扫清了一个关键障碍。
2、
沙特伊朗在北京会谈
美日韩三边会谈。拜登像是一个家长,低着头的尹锡悦和岸田文雄像是两个吵架的孩子。
最近几年是国际地缘政治激烈重组的时期,各方都在纵横捭阖,巩固阵营。
中国斡旋了伊朗和沙特,美国则暂时解决掉了日韩之间的矛盾。
文在寅时期,韩国整体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甚至多少还有点偏向中国、激烈对抗日本的感觉,被认为是美国亚太反华链中“最薄弱的一环”。
然而到了尹锡悦时期,韩国几乎一边倒向美国,并努力缓和日韩矛盾。
尹锡悦敲定了由韩方基金会代为赔偿二战时期日本强征韩籍劳工损失的方案,日本方面投桃报李,乘势取消掉一系列对韩制裁措施,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升温。
解决掉劳工赔偿方案后,尹锡悦总统于3月16日至17日访问日本,时隔12年韩日领导人再次重启“互访外交”。
尹锡悦夫妇与岸田文雄夫妇在东京多次组织氛围轻松的私下聚会,一派其乐融融的画面。
可以这样讲,成功调解日韩矛盾是拜登政府的重大外交胜利,其意义不仅在于巩固了美日、美韩同盟,还为特殊场景下整合形成“亚太版北约”排除了内部障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