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历险记历史2022-06-15 10:06 1927年11月7日,这一天是苏联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莫斯科红场上正在举办盛大的群众游行。各群众方阵走到红场中央的列宁墓附近时会打出标语,同时高喊革命口号,以营造热烈欢快的氛围。一个又一个游行方阵走过,主席台上斯大林等苏共领导同志频频挥手致意。正当氛围热情高涨的时候,国际学生方阵迎面走来——他们主要由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生们组成。突然间,学生们打出了“托洛茨基主义万岁”的标语,并有数十人齐声高呼拥护托洛斯基的口号。斯大林一时间脸色铁青,怒上眉梢。列宁去世后的几年间是斯大林与托洛斯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尽管被誉为“红军之父”,但托洛斯基其实有一点书生气,喜欢舞文弄墨来发表观点,手段没有斯大林那么丰富。大概在1925年托洛斯基就败下阵来,被解除了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尽管被剥夺了军权,但还是苏共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6年春夏之际,不甘心失败的托洛斯基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新的反斯派联盟,试图再战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曾任共产国际主席、俄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是早期苏共的重要大咖。整个1926~1927年间,反斯派联盟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中国大革命失败”等角度出发不停地抨击斯大林。按照苏联官方的说法,11月7日这次十月革命游行正是他们暗中策划了示威,象征着与斯大林公开决裂。莫斯科中山大学主楼中国学生之所以会被牵扯进苏联高层的内斗,跟时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拉狄克有很大的关系。拉狄克是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重要成员,1920年至1924年间曾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还身兼苏共中央委员。不过随着托洛斯基失势,拉狄克1925年落选了苏共中央委员,去担任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这样一个闲差。1926年,校长拉狄克邀请托洛斯基来学校做开学典礼演讲。托洛斯基的讲话非常有高度、有温情,针对当时歧视中国学生的情况他特别强调:“从现在起,任何一个俄国人,无论他是同志或公民,凡是耸肩或用轻蔑的口吻问候中国学生者,都没有资格成为俄国共产党党员或苏联公民。”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都清楚,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待遇非常好。课程方面采用小班制上课,主修俄文、历史、哲学、经济、地理、列宁主义、军事科学等,学制两年。伙食方面更是一绝,学校最初安排了牛奶、鸡蛋、白面包、香肠、鱼子酱、点心等西餐,一日五次;后来在学生们要求下改成一日三餐。为了照顾中国学生的口味,后勤部门还专门聘请了中国厨师做中国菜,中西餐自选。要知道当时苏联国内经济状况并不好,很多本地学生肚子都紧紧巴巴,对这些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们吃香的喝辣的有些微词在所难免(外国学生超国民待遇是苏联形成的传统)。托洛斯基在这种情况下仍力挺国际学生,自然大大俘获了年轻学子们的芳心。再加上校长的支持,一时间托洛斯基的“不断革命论”在中大校园里十分流行,受到众多青年学生狂热追捧。在这些狂热分子中,就包括了化名尼古拉的蒋经国同学。孙中山给鲍罗廷的聘书蒋经国是怎么来到莫斯科的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创办人是鲍罗廷,熟悉国共早期历史的朋友对于这个名字肯定不会感到陌生。1923至1927年间,鲍罗廷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兼苏联政府驻中国广州政府代表,是协助孙中山“联俄容共”的重要人物,被外界称为广州国民政府的保姆。1925年10月,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宣布要在莫斯科建立一所大学,目的是帮助国民党培养干部。这个提议很快获得通过,并成立了由谭延闿、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鲍罗廷对于这所大学很重视,他几番游走在莫斯科的黄金地段选择了一个十月革命前俄国贵族的官邸作为校区。校区的主建筑是一座三层楼的别墅,还有花园、篮球场、排球场、溜冰场等一系列改扩建设施。那个年代中国年轻人对于苏联的向往之情非常强烈。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招生消息一出,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上万名青年踊跃报考,考中大一时成为革命的时髦象征。最终有280人凭借考试脱颖而出,另20人经鲍罗廷的“特别推荐”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鲍罗廷推荐的都是国民党要人子弟,比如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弟弟张发明、邓演达弟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回顾历史,曾经为国共两党都培养了大批政军干部学校只有两所:一所是黄埔军校,另一所便是莫斯科中山大学。除了国内招录的学生外,中共旅欧支部的一些同志也被邀请至莫斯科中大学习。1926年1月7日,小平同志和傅钟(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上将)、李卓然(红五军团政委)等一行人按照中共旅欧支部的决定,乘火车离开法国前往苏联。火车辗转欧洲多地,于1月17日抵达莫斯科火车站。从中共旅欧支部直升中大一事大家不难发现,那个年代加入党组织真的是一条登上革命舞台的捷径。莫斯科一道命令,这些穷苦潦倒的留法学生便获得了与国民党大佬子弟们相同的教育平台。要是没有踏上留法这一步,四川县城里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与蒋经国等蓝二代们谈笑风生呢?莫斯科河畔话题回到1927年的红场事件。大庭广众之下出了这种幺蛾子,斯大林立即加大了对托派的打击力度,于1928年初将托洛斯基流放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莫斯科中大校长拉狄克作为从犯,被开除党籍,流放到西伯利亚。因为校长是托派,所以这一时期斯大林对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了重点的肃清运动,前前后后共有三十六名托派中国学生被捕,大多数客死他乡。当时年轻躁动的蒋经国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态支持托洛斯基的理念,是所谓的托派积极分子。很庆幸,红场大游行时蒋经国在俞秀松的精准预判下被提前支走,躲过一劫。俞秀松是上海党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曾和王明同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二人还是同班同学。不过俞秀松与王明很不对付,1937年王明回国前曾向斯大林诬告俞为托派分子,导致俞被害。俞秀松烈士陵园。俞是共青团的第一任书记,其陵园的题字也是一位与共青团渊源颇深的领导同志所题。1927年底拉狄克被罢免后,莫斯科中山大学迎来了新的校长——米夫。米夫是从副校长位置上被提拔为校长的。在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高层政争中,他虽然不属于斯大林嫡系,但在立场上偏向于斯大林一派。话说在1926年夏天,时任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的米夫发起了一场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党组织归谁领导”的辩论赛。 一派学生认为应该归中共旅莫支部领导,另一派学生则主张归学校所在地的莫斯科市某区委领导。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一位个头不高、俄语流利的中国学生脱颖而出。他强烈坚持归学校所在地的莫斯科市某区区委领导的立场,认为中山大学是“莫斯科市区办高校”。全程观摩了辩论赛的米夫非常欣赏这位既忠诚又颇具才华的中国学生,后来一路大力扶持他,还经常带在身边做中文翻译。 大家没猜错,此人便是王明。 米夫1938年死于苏联大清洗1929年7月,著名的中东路事件爆发。中东路是东北的一条“丁”字形铁路,贯通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东三省大城市,是控制东北政治、经济、军事的大动脉。这条铁路原本是中、苏、日三国共同管理的铁路,结果张学良在蒋介石指使下以武力强行收回了苏联的部分铁路管辖权。斯大林岂能善罢甘休?他直接派兵与东北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武装冲突,大败张学良。苏联不仅恢复了“路权”,还把中苏界河里的岛屿一抢而光,少帅立威不成反遭外辱。战役发生期间,莫斯科中山大学根据苏联官方定性,将此战宣传为“苏联与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和张学良的正义战争”,积极组织学生到前线作战。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通过共产国际这个管道一直向各国共产党灌输一种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思想——把苏联的利益宣扬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把苏联宣传为全世界无产者的祖国。 而各国共产党突破这种思维约束,大都要到四五十年代之后了。 中东路事件以今天的眼光看,其主要性质是中苏两国因为旧时代不平等条约而引发的局部军事冲突。不过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认为这是帝国主义联合进攻苏联的信号: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反动的,若把中东铁路交还给中国,不利于中国革命。中东路事件加剧了中国学生对苏联的不满,不少学生私底下有过激的评论,被直接西伯利亚。几乎在同一时期,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共产国际东方部决定在中大成立“肃清委员会”。这场肃清给中大留学生群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学校不久即被停办。瓦赫列娃(蒋方良)和蒋经国,摄于1935年与其他中大学生相比,死里逃生的蒋经国在这一时期表现得非常“识大体”。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的声讨蒋介石罪行大会上,他跳上主席台,激动地用俄语振臂高呼“打倒反革命蒋介石”。如此优秀的表现让蒋经国一下子成了万人瞩目、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尽管立场站得很稳,但之后九年间随着蒋介石与苏联关系的恶化,蒋经国还是逐渐从一个自由学生变成人质。话说1927年7月,国民党单方面宣布“取缔”中山大学,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并严禁各级组织再向莫斯科派遣学生。之后留学苏联的原国民党一脉学生遭到遣返,只有蒋经国这个金疙瘩被扣留了下来,斯大林始终不批准他回国的请求。大学毕业了又不准回国咋办呢?分配工作呗。于是蒋经国被安排至乌拉尔重机械厂工作,一度担任助理厂长兼厂报主编。乌拉尔重机械厂工作期间,蒋经国结识了厂里的一位女工人——瓦赫列娃(蒋方良)。瓦赫列娃是叶卡捷琳堡白俄贵族出身,不过随着苏维埃的崛起家族早已没落,父母双双遇难。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异国他乡,蒋经国与这位命途多舛的俄罗斯姑娘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就此结为伴侣。后来蒋经国带着她一起回到故土,1949年又一起去了台湾。值得一提的是,蒋中正和宋美龄对这位俄罗斯媳妇非常满意;不仅欣然接受,还大家称赞。1937年,蒋方良与蒋经国在浙江溪口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据说是抱着孩子拜的堂。人的命运在历史洪流之中犹如沧海一粟,对蒋经国也不例外。谁又能想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爆发给客居苏联多年的蒋经国带来转机。随着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与苏联的关系再度微妙起来。为了拉拢蒋介石抗日、减小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压力,斯大林开始全面拉拢蒋介石,促成统一战线。作为重归于好的见证,滞留苏联多年的宝贝儿子自然得送还给老蒋(蒋介石对建立统一战线提出的条件之一)。1937年初,在苏联生活了十二个年头的蒋经国携苏联妻子和一岁多的孩子蒋孝文一起返回中国。临行前,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接见蒋经国。斯大林给他灌输了一番“中国应成立抗日统一战线,与苏联共同对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还在蒋经国面前把他背叛革命的老爹大肆表扬了一顿,很是尴尬。由于不放心蒋经国一家三口路上的安全,苏联方面委派了大名鼎鼎的《鲁赤水》一路陪同护送蒋经国回国。回国以后,蒋介石为了洗掉蒋经国脑子里的那套“苏联理论”,把儿子软禁在老家奉化溪口。每日安排人督促他读《孟子》和《曾文正公家书》,直到全面抗战的烽火逼近才将其撤离。往事悠悠。很多朋友不知道,其实国民党是一个标准的“列宁式政党”;即使到今天,像中央委员会、中常会(类似政治局)等机构仍被保留了下来。而由于民进党创建之初各种机构设置基本照搬了国民党,使得今天民进党也有列宁式政党的框架与影子在,同样很像那么回事儿。记得之前李敖做过一期节目,在向大家解释什么是民进党时,李大师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民进党=99%的国民党+1%的混蛋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滑稽。谁又能想到,一百年前国共合作与苏联顾问的影响竟然可以绵延至今天的台湾。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苏联解体了,但红色帝国的一切似乎又从未离去。参考阅读: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上篇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中篇红色帝国的掌门人 大结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