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国·2】飞往美国·那个莫斯科小镇
【留美学子】第2709期
8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留美学子】导语
《触摸美国》是作者孙燕女士人生跨越30年、留美旅居中,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一切来自作者穿越美国的东西南北、触摸到的人与事!点点滴滴、汇集成触击人心、揭示人性的随笔记录!
感谢作者孙燕女士授权【留美学子】连载,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足迹,穿越到几乎要被时代遗忘、却就发生在昨天、前天的那些故事里。
连载一
第二节 飞往美国
1992年12月,飞往美国的波音747缓缓地驶离北京机场。巨大的轰鸣声将我的思绪搅拌成碎片,一半随着发动机的尾气散落在北京的上空,永远地留在了我生活三十年的土地上。这些碎片有些是彩色的,有些是黑白的。它们被生活的汁液浸透了,是有些分量的。不管怎样,我把它们都留下了。
另一半碎片是轻轻的,飘在半空。有的清晰可见,有的模糊不清。这些碎片将是我未来的生活,未来不可知,但充满期待。
几分钟后飞机驶入云端,我的生活乃至生命将重新开始。
西北航空公司的空姐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资深美女,这个公司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西北航服务质量很好。飞机餐比现在要丰富,味道也好。我和女儿尽情地享受这次改变命运的旅行。兴奋和激动让我们无法入睡,丝毫也没有感觉到飞行带来的不适。
抵达日本机场转机时
很快飞机抵达日本,我们要在这里在转机,第一次出远门的我有些晕头转向,毫无悬念地误了飞机。由于起飞时间的延误,造成转机的时间紧张,所以航空公司负责安排误机的人员,结果发现还有好几个人都没转成飞机。
一位女同胞热情地和我们搭伴,她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访问学者,人谦逊有礼。我们一行人在日本的一个旅店住了一晚,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餐,第二天还安排我们去街里转了一圈。这算是阴差阳错的偏得,但我心里还是更急切地向往美国,想往新的生活,盼望和先生早点团聚。
第二天晚上再次登上飞往美国的航班,继续享受优良的服务。机舱外斗转星移,时空交错。刚刚吃了晚餐不久,人们正昏昏欲睡。忽然机仓的灯全都亮起来了,广播里听到早晨好的问候。原来飞机已经飞到太平洋的另一边,我们在飞机上迎来了美国的第一个早晨。
在西雅图下了飞机,还要转一次飞机才能达到目的地,莫斯科-爱达荷。在机场等候的时候,怕再次误了飞机,我上前询问。机场工作人员和气地跟我边说边做手势,他以为我完全不懂英文,我在心里暗笑:好歹我也学了好几年的英文啊。
可是我的哑巴英语几乎没有机会开口说话,我也边说边比划地说了一个字“wait”,结果把老外惊喜得连连点头:“Yes,wait。”这是我到美国说的第一个字。
再次登机的时候让我大跌眼镜,飞机太小了,除了我和女儿还有另外一名乘客,难道是专机吗?因为我要去的是很小的大学城,乘机的人少,而且两地距离也不是很远,美国人更愿意选择自己开车。
机组成员只有一人,集飞行员,空服和搬运工于一身。他把我们四个硕大的行李箱搬上飞机,然后坐到驾驶仓开飞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转眼就到了。
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我们一家人马上要团聚了。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更重要的呢。我们还年轻,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第三节 莫斯科-爱达荷
只有三个乘客和一个飞行员的小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爱达荷州的莫斯科机场。随着四只巨大的行李箱砰然落地,我们的美国之行终于结束了。崭新的生活开始了。
莫斯科的机场非常之小,人更少。我们几乎是机场唯一的客人。分别不到半年,五岁半的女儿见到爸爸有些腼腆。爸爸拿出一毛钱硬币塞进自动售货机,里面立刻流出来一小把糖豆,女儿马上笑逐言开。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以后还有无数个第一次等着我们呢。
机场外一片白雪皑皑,刚刚离开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又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先生的同学开车接我们,大家都是车龄不长的新手,又是这样的天气,所以他开车格外谨慎。
莫斯科是爱达荷的一座小城,位于美国的东北部,北纬46.7度,西经117度。与哈尔滨的经纬度差不多(北纬45.7,东经126.6)。但莫斯科是地中海气候,气温比哈尔滨暖和得多,但是莫斯科的雪要多得多。
莫斯科是一座大学城,人口只有两万人左右。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围绕着爱达荷大学。大学一放假,小城几乎成为空城。
小城虽小,但民风淳朴,居民非常善良友好。这里治安很好,可以做到夜不闭户。孩子们白天在沙堆上玩,晚上回家,玩具不用带走,自行车,小推车,小桶小铲就扔在地上,第二天接着玩儿,不会有人顺走。
人们把可以用的旧家具和电器等物品放在垃圾箱旁边,有需要的人可以自行拾取。那时的穷学生都受过这些恩惠。我刚到不久就捡到一个大吸尘器,很好用。还捡到一对洗衣机和烘干机,先生修理了一下,一直用到毕业。
爱达荷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学,创建于1889年。先生在爱达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虽然拿的是全额奖学金,但是每个月只有$600美元。这个数字能够维持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今天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我们住的是大学为成家的学生准备的宿舍,条件不错。是联排别墅,上下两层二室一厅。每个月房租$280美元。不是我们奢侈,是实在找不到便宜的住房。小城的房源本来就少,新出租房没等空出来马上就有人接手,所以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每个月房租水电用去了一大半,好在美国的食品非常便宜,鸡肉猪肉米面几毛钱一磅,鸡蛋几毛钱一打,牛奶果汁便宜到像水一样。在美国即使是穷人,这些生活必须品也是能够保障的。当时这些食品在中国还都是好东西,来这里能够管够吃,我已经很满足了。
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最强,我们的原则是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那时候我在美国的哥哥,先生的大学同学都主动提出经济援助。先生最好的朋友甚至提出如果需要可以用房子抵押贷款借给我们,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当然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借过一分钱。现在想起来我很以为傲,我们挺过来了,我们无债一身轻。
三口之家终于团员
我拿出勤俭持家的本事,日子过得虽然不宽裕,但饮食营养充足,比在国内时还要好,知足者常乐。
小城一共有三家大型超市,每周都有不同的食品打折。当时我们还没有车,我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各家超市,专买打折的食品。我以最小的代价过出了最好的生活。
开源节流,光省钱是不够的,我必须想办法挣钱。
蜜月期很快就结束了,我的打工生涯马上就开始了。
连载一
未完待续·精彩持续中
声明:转载系列由作者孙燕授权转发,版权属于原作者
作者孙燕
哈尔滨人氏,移居美国三十载,随夫君闯荡美国北东南西,纵览褒僵之无垠,横贯人文之熙明。择阳光之都,高科技之府而栖。幸哉!忧哉?悠哉!
自幼喜爱文学,不料误入医学之迷宫,主业牙医。在儿女投身正业之时,其母弃主从副。办杂志,行出版,风生水起。为人作嫁,把玩文字。乐哉!愚哉?壮哉!
原《美华文学》杂志社主编·、现威廉出版公司总编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