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申请,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 商学院怎么看?
最近,随着一些行业的裁员,一些公司的年终绩效考核,3个月来越来多的压力累积,有越来越多申请人和学员和我们说自己“真的很想辞职”,但是又很怕影响自己的申请。
怎么来看呢?在今天的推送中,我们分享给大家一篇BeBeyond创始人劲波以前写过的文章,很推荐阅读。
自从我辅导学生做MBA申请以来,很多问题是每年必问的。其中一个是:我能辞职吗?其实是问,辞职会影响我的申请吗?
更其实,很多人早就想辞职了,纠结很久了,终于等来了一个合理的理由:申请。
我一般会说,别辞!我心里想:这点事就要辞?!
大多数情况,我会耐心地解释:辞不辞职,其实跟申请MBA没关系。你觉得辞职是有道理的,你就辞,不必想申请的事。
这个回答有点骇人听闻,因为跟询问者想象的太不一样了。
当然,我会解释这背后的逻辑。听的人会觉得,难以理解、难以想象,怎么会没有关系呢?即使听者被我说服了,也不敢行动,因为真不敢确定这情况是不是真的如我所言。这就如同病人在中国找医生,会去好几家医院,还最好是找到的医生是熟人、是权威。
看,真到做选择的时候,我们比较难相信别人,其实就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
先说一个“猛”故事。多年前在一次九月的MBA巡展上,我们的一个学生,在四大工作,遇到了一个MIT毕业的MBA,他在为MIT站台。他说我刚开了一个Financial Advisory公司,需要几个财务背景的,你要不要来?这个学生立刻在巡展现场找到我问。我的回答就是上面那句话,连更多的解释都没有。她说,我知道了。
一个月以后她辞职了,加入了那家公司,干得天昏地暗的,价值观都被颠覆了,完全没有时间做申请的事。到了来年一月初要交申请的时候,她匆匆写了几篇文章,基本上是围绕这两个月的经历写的,录取,最后毕业于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后加入国内某一线PE公司。
这样的例子不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来说原因。
中国申请人申请国外的顶尖商学院时,在思维上有很多大误区,其中一个大误区是:商学院会怎么想我这个情况?
比方,商学院会不会觉得我太年轻,工作年限不够?我们有工作两年进沃顿商学院的。
比方,商学院会不会觉得我太老了,工作年限太长?我们有39岁进UCLA,37岁进沃顿的。
比方,商学院会不会觉得我过于频繁地换工作了,没有长性?我们有三年换了三份工作进芝加哥的,哦,顺便还拿了斯坦福的面试。
比方,商学院会不会觉得我背景过于单调,七八年只在一个公司里干过?我们有35岁前只在一家公司干过,拿到Duke全奖的,哦,顺便还拿了哈佛的面试。
还有无数各种大家担心的情况,我都能举出反例。
当然,我每次列出反例,对方往往会说,你肯定还有一些重要条件隐瞒了没说,比方,这个人是年轻亚裔女性,这个人是LGBT群体,比方,他有特别牛的推荐信,他的GMAT高,他的背景独特。。。我跟你说,我们教过的一个学生曾经手里拿着最高领导人的推荐信也没有进,各位信吗?
这么多反例只可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想法可能是错的,即,我们在思考“商学院会怎么想我这个情况”就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问题的关键呢?
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就从一个问题谈起:商学院会怎么想我这个情况?
商学院当然会思考我们每一个人的申请情况,他们会带着疑问,比方,这个申请人为什么每一年换一份工作?但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就一定不对,也不期待申请人对此有一个符合她们期待的解释(即,有一个标准答案存在),而是想看看,申请人自己是怎么想的,比方,申请人自己觉得自己为什么每年换一份工作?申请人为什么临时要辞职?以及,申请人觉得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
换句话说,商学院想看的是我们是怎么做决定的(会考虑多少因素,做决定的水平如何等等),以及做完决定、执行完,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决定的,从中学到了什么。这方面的素质好,才能做管理工作、做好商业?
以上面说到的那个女生为例。她在四大工作了三年,就是特别想去一个创业公司看看的时间点。这个想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她还和创始人说好了,她要申请的,结果她也非常敬业地在工作。我们从这个决策中看到了一个女生,她敢于做决定、敢相信自己的判断、职业操守好、沟通到位、工作勤奋敬业,更重要的是,她在两个月里进步极大。她发现四大是讲究专业能力的环境,而创业公司却讲究能否同甘共苦、够兄弟、能一起坚持,能力其次,这让她一开始很不能理解和适应。她更痛苦的是,因为她以前在四大的工作是查账、发现假账,而现在她要帮创业公司处理财务数据,很难下手,她因此更理解了商业、人性和自己,她完成了一个自我超越。
有以上说明,大家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被西北大学录取了吧?
前几天,有一个学员问我,她工作两年半了,想辞职申请行不行?我觉得她还挺需要磨练的(在一份不愿意干的工作上干下去、干好是磨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说,别辞,扛住。她也不多问,立刻说,好。她的回答还蛮让我刮目相看的,因为她显然很果断,显然也不怕苦,显然能干脆利落地做决定,这都是非常好的素质。今天我就多询问了一下她的实际工作情况,发现她果然有很合理的辞职理由(的确该辞),我就说,辞吧。她高兴坏了。
我们每一个人,申请MBA或不申请MBA,都应该想想,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上,自己此刻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或者是一个什么处境,然后再决定下一步。要思考好这个问题,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有恰当的思考框架和角度。这个框架和角度细说起来可以写一本书,在今后的Live Podcast可以和大家一起聊聊。
本周六就有这样一场活动:热烈而理性:工程师的商业之路 | INSEAD校友分享
希望这篇对在犹豫辞职的大家有帮助。劲波还写过这些文章,大家都可以看看:
如果你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申请规划想要找人好好探讨,
如果你想到最适合自己的申请方式和策略,
预约BeBeyond咨询,用一小时的时间,卸下重担、轻装上阵,
我们用24年的经验和用心,来和你一起探索属于你的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