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美联储为什么还在加息?

美联储为什么还在加息?

公众号新闻

截至当日收盘,沪指涨0.64%,深成指涨0.94%,创业板指涨0.83%;3月23日,人民币单日拉升400多点,截至发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8235

图/视觉中国


文|《财经》记者 康恺
编辑|张威 袁满

如何在抗通胀和防风险之间艰难选择?美联储的答案终于揭晓。

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4.75%至5%之间,为2007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这是美联储自去年3月以来连续第九次加息,也是连续第二次将加息幅度放缓至25个基点。

决议公布后,市场预计美国加息周期将接近尾声。因为美联储的声明不再包括“继续加息可能是合适”的措辞。自去年3月期以来,其每一份政策声明中都有这样的表述。

但这并不意味着降息将很快到来。美联储最新公布的点阵图与去年12月没有太大变化,美联储对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中值预测保持在5.1%不变,对2024年底的利率预测甚至还上调至4.3%,高于前值4.1%。

决议公布后,各类资产反应较大。对美联储利率预期高度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降幅一度超过20个基点。美国股市最初在政策声明发布后大涨,但随着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开始讲话转为下跌。截至3月22日收盘,道指、纳指、标普500指数分别下挫1.63%、1.60%、1.65%,报32030.11点、11669.96点、3936.97点。截至《财经》记者发稿,2年期美债收益率报3.944%。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杰瑞( Jerry Che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周的银行业风波令美国的金融环境迅速收紧,其本质上已经起到了加息的作用,因此美联储的态度比起上次会议要温和不少,“从资金流向的角度来看,近期从银行等周期股中撤出的资金除了流向黄金等避险资产外,部分也涌入了科技股。不过,市场或许还要时间来消化利率决议的影响,才能找到新的方向。”

美联储的“中间路线”


本次议息会议结果标志着美联储重新调整策略。就在两周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作证时还表示,比预期更热的通胀可能会迫使美联储继续提高利率,且加息步伐可能更快。但随着硅谷银行等风险事件暴露,美联储的态度已有所软化。

“加息25个基点则既能展示继续对抗通胀的决心,又留下关注事态发展的空间,进退都有余地,因此最有可能。”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郭凯近日撰文表示。

中金公司也在3月23日的研报中称,从结果上来看,美联储此次继续加息25个基点,实际上是选择了“中间路线”。

郭凯认为,美联储正面临着通胀、经济增长、短期的金融稳定和中长期的金融稳定等多重压力,之所以选择加息,其首要原因在于加息并不必然带来系统性银行风险。“因为银行新发放的贷款和新购买的资产可以迅速重新定价,而银行的存款中有大量的活期存款不需要重新定价,其他负债也因储户的黏性缓慢重新定价。在此过程中,银行体系的盈利通常不仅不会恶化,还会在短期有所改善。”他表示。

郭凯还称,在美国银行体系中,硅谷银行并非典型银行,不具有代表性。此外,美国部分中小区域性银行的问题主要还是流动性问题。这意味着,美国银行业的风险相对可控。

硅谷银行的财报显示,其负债端明显有更多的活期存款,这些活期存款多为硅谷科技企业的存款,多数高于美国存款保险覆盖的25万美元的上限。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欧监管机构要求各银行持有一定水平的高流动性资产。市场研究机构Autonomous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银行平均流动性覆盖率为118%。另据市场研究机构Haver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的123%回落至的75%,这意味着该国金融系统已实现了较好地去杠杆。

此外,中金公司也在研报中称,从供给端角度来看,美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首先,美国劳动力供给仍然不足,工资通胀仍有支撑。其次,与2008年次贷危机前空置率畸高完全不一样,目前美国的住房空置率和租房空置率均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美国房价和租金的弹性也可能较以前增加,进而使得整体通胀的韧性更强。

在新的政策声明中,美联储放弃了通胀“已经缓解”的措辞,取而代之的是宣布通胀“仍处于高位”。同时,美联储表示就业增长是“强劲的”。该机构预计2023年失业率为4.5%,较12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利多中国股市、汇市


受美联储加息25基点等因素影响,Wind(万得)数据显示,3月23日,A股三大指数午后震荡走高。截至当日收盘,沪指涨0.64%,深成指涨0.94%,创业板指涨0.83%。半导体板块全线爆发,软件股走强,6G概念、贵金属、消费电子板块涨幅居前。

不仅如此,北向资金午后加速进场,全天净买入48.08亿元,连续9日加仓。其中沪股通净买入27.58亿元,深股通净买入20.51亿元。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道,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利好中国股市。其原因在于,全球流动性紧缩周期将尽,将推动美元走弱,也将使美债利率升至最高点。这带来的影响是:其一,带动人民币汇率走强,利好人民币资产;其二,缓解资金流出新兴市场压力;其三,为中国货币政策创造空间。

他还称,像半导体、AI、生物医药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将受益更多。因为这些行业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支付利息,对利率十分敏感。如果市场利率下降,将有利于其降低财务成本。这样就能释放出大量业绩,利于股价上行。

在黄金等贵金属板块,中金公司称,近期银行风险暴露引发的避险情绪的确支撑了黄金的表现,短期避险情绪如果改善则有些透支,衰退和降息预期的确认可能成为(布局黄金)的下一个契机。

3月23日,离岸人民币单日拉升400多点。截至《财经》记者发稿时,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8235。A股半导体芯片股午后再度拉升,景嘉微20CM涨停,芯原股份,欧比特涨超10%,跃岭股份此前封板,佰维存储、恒烁股份、足光国伟,晶晨股份、国芯科技、澜起科技等涨超7%。同日,现货黄金已拉升至1975.92美元/盎司,再次逼近2000整数位关口。

对于未来A股走势,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在近日的一场媒体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对A股仍维持高配建议,其原因在于企业盈利前景乐观,当前A股估值较低,且中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

刘劲津认为,今年年初至今,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达230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这反映出海外投资人对A股比较看好。他认为,预计今年中国股票盈利增长将达17%。

“一二月,(中国经济)宏观数据比预期高,其次是疫情防控调整也比预期要快。因此,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将由2024年提前反应到2023年,经济增速预期将从5.5%调整到 6%,但是 2024年从5%调低到4.6%,是一个‘前高后低’的态势" 。他进一步解释称。

不过,相较于股市,陶川认为,中国债市可能受美联储加息放缓利好较少。“美联储表示不会在短期内降息,长端美债利率终点可能指向3.3%-4%之间,呈现一个高位震荡的局面。这意味着,未来中美利差倒挂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外国投资人可能也不会短期内重返中国债市。”



责编 | 要琢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新美联储通讯社”:硅谷银行倒闭影响巨大,华尔街押注美联储3月只加息25基点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别这么肯定|巴伦封面中国学者在加拿大火灾后失联,至今仍无果!全美房价10年来首次下降!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警犬抓捕犯人或被加州禁 曾对黑人施暴暴跌,熔断,再熔断!大佬Ackman:他们便宜的令人难以置信!美联储三月降息?最后一次加息?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房价或迎来触底反弹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宣布历史性加息终于要结束了!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全球加息潮何时按下“暂停键”?哭瞎!澳洲两年内继续加息?!撑不下去了!澳联储警告:预计通胀率25年中才能达标!“新美联储通讯社”:本周加息25基点几无悬念,将开始讨论何时暂停加息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到底加的是哪门子息?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基点,暗示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警告银行倒闭拖累经济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宣布历史性加息终于要结束了!童心未泯Best Asian History Programs (Ranked in 2021)加息25个基点!美联储宣布「历史性加息」终于要结束了!美联储加息25点,加息到头了?加元反弹股指攀升见证历史!1.5万亿金融巨头轰然倒地,都怪美联储加息?分析师这样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还在怀念张国荣?中日为何无法像德法一样和解澳联储或将暂停加息?联邦财长:仍在考虑,不久后便会决定再加息?美联储逼疯加拿大央行!房贷变雷区,5月经济恐慌来袭...来自 Andrew Yang的问候CPI超进化!美联储为了加息换了3个指标?3月加息50个基点?第一家预计美联储加速加息的大行出现了!【外汇商品】美联储进入数据观察期—评美联储2月议息会议非农“挺住了”,美联储5月最后一次加息?就看下周CPI了「CPI」超进化!美联储为了加息换3个指标?摘清责任才是真美联储将在5月暂停加息?高级鹰派官员暗示了这一时间表两年内继续加息?!澳联储警告:预计通胀率2025年中才能达标全美裁员14万!美联储竟还要加息?送虎迎兔的年夜饭,还有初一的饺子就业数据远超预期,下个月澳联储又要加息?!但另外两座“大山”,移不动……澳洲将迎第12轮加息?澳联储或于7月上调利率25个基点至4.1%,达11年新高!“新美联储通讯社”最新“放风”:2月放缓加息,或在春天讨论停止加息细节一边“坚持不懈”加息,一边暗中放水4.4万亿,美联储打的什么算盘?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