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审美变现第4年,29岁的她再也不上班了
不久前,一条标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B站热榜。
里面的两位主人公,均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她们在尝试过多份不同的工作后,继而抛开名校光环和社会期待,找寻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
在生活被现实挤压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逃离「格子间」,扎堆去干体力活——有人放弃大厂的高薪工作,跑到景德镇做手工找到自我;也有人学了20多年的美术,从设计师「降维」当上了宠物美容师……
至于未来会怎么样,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在打破职业鄙视链的框架之后,迎面而来的似乎是更多样的可能性。
我们也找到了这么一位女生——她叫芭拉,今年29岁,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
▲本文受访者|小红书@Bala.
在她的职业规划里,同样不走常规路——没有选择家人眼中稳定的教师工作,也没有成为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艺术家,而是自己筹资创业开起了一家餐厅。
这是她毕业不上班的第4年,也是她利用多年来的艺术积累,实现审美变现的第4年。
去年十月,当她站在餐厅门前,拉开画布、拿起画笔随性涂鸦时,那一刻突然发现:「理想和现实是可以平衡的。」
左右滑动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是芭拉,目前生活在杭州,一个顾客眼中的单身女老板。
2018年,我读研二,快25岁了,在「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事」的社会标尺下,某个瞬间忽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
而年龄上的焦虑还会带来具体的延展,比如对未来的迷茫。更深层的焦虑是,研究生即将毕业,意味着我可能会失业。
不同于综合类大学,艺术类院校很少安排实践课程,相比早已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同龄人,我在就业市场上毫无优势可言。加上所就读的油画专业,本身职业选择十分有限。
当初选择继续读研,也是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我要花时间确认自己能做什么,以及是否适合走艺术这条路。
在我看到身边步入艺术行业的学长姐们,我才意识到对普通人而言,这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成为「职业艺术家」,要面临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是:
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经济方面不能有太高的要求,甚至产出作品后也不会有任何的销售。
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极大落差,令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中。我希望能从事内心热爱的、与美学相关的工作,但可预见的物质上的长期困窘,还是劝退了我。
转机也出现在我最茫然的那段日子。2018年圣诞节前夕,我和友人到家庭式小酒馆聚餐,恍然联想到学校附近都没有类似的店,于是有了自己开一家餐厅的初步想法。
大概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兼职期间经常搭载我的顺风车司机,第一时间告知我杭州某创园区正在招商,也是在他的牵桥搭线下,我顺利地找到了合适的场地,最后谈下来免租金两年。
这一下就解决了我最大的难题,租金是占大头的成本支出,我想前期能省则省,把风险降到最低。
很快,我找到两位想法一致的合伙人,一起计划筹备、分摊压力。第一家店开业于2019年5月份,启动资金30万。
钱仍然是核心的问题。当时我还没有毕业,手头上有一些兼职打工的存款,但远不足以负担创业的支出,又找家人商量着借了几万块。
那段时间「毕业即失业」的恐惧,与不上班创业的焦虑交织一起,而现在回过头看,那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岭。
然而,初次创业并不如想象中容易,难捱的灰暗时刻接踵而至。
第一年,店铺几乎处于亏本状态。后来复盘反思,主要是我缺乏经验,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早期餐厅风格偏向于酒吧,但环境并不适合日常就餐。
尽管少了租金的压力,但店铺要维持运营,我也需要生存糊口,只好重拾读书期间的兼职——趁着空余开课教画,偶尔接个画画的活,顺便出售自己的作品。
这一年里背后既有困难,又有一股卯着的劲。开店期间偶尔有客人给个差评,害怕影响到店铺的运营,压力一大就会整晚失眠。为了节省开支,店里灯泡坏了、墙皮开裂,我都卷起袖子自己搞定。
直到次年,我调整了方向转做法式餐吧,收益情况才开始慢慢转好。2021年,我用第一家餐厅赚来的钱,继续开出第二家门店,两处相距车程半小时左右。
但我始终有种危机意识。考虑到运营店铺需要承担的风险,我很少把餐厅盈利部分收入作为生活开销,而是积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我不断发展副业作为额外的收入源。比如在餐厅一处另设花艺空间、卖中古饰品,如今花店的收入也远远超出了预期。
为了打造理想的艺术空间,我也找时间上课学习插花。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分辨不同的花材,包括如何剪裁,怎么才能延长它们的花期。
前段时间有位客人说,她弟弟回国,想要送一束花,不用太大、小一些,适合男士捧着。最后我用布朗尼色的郁金香点缀两支蕾丝花,灰棕色的牛奶棉配硬朗的浮雕纸,客人拿到后连说了三四句很喜欢。那一刻我能想象到,她拿着这束花等待弟弟回来的心情。
开店的这几年里,我学会了调酒、插花,油画也没荒废。对我来说,行动能化解很多外来的焦虑,持续创作更能带来无可言喻的满足感。
阻力总是有的。家人、导师的不理解,他们觉得创业风险太大,尤其是老一辈人评判成功的标准,来自是否有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
以及同学、朋友好奇的目光,在他们眼里,一个学艺术的人跑去开餐厅,相当于这么多年的学白上了。
当年刚毕业的我,不像身边人按部就班地找工作、结婚生子,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小众的职业道路。如今随着生活渐入正轨,长辈们开始慢慢接受我的选择,同学们也会在朋友圈里默默地点个赞。
过程中,充斥着各种琐碎的事情。到处跑看店址、与房东斡旋,当HR面试员工,做采购买东西,甚至要自己装修店面、修灯泡。
想要做好一件事,必然有一部分是很耗心力的,但当自己沉浸在热爱之中时,只有接纳部分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在不上班、创业开店的4年里,我亲身验证现实和理想是可以平衡的。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到底在哪里。因为有时候兴趣和特长是两回事,爱好并不能真正支持我们去做一份职业。
我从小开始学画画,至今快20年了,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多年来艺术学习的审美积累,以及美术生强大的动手能力。
虽然在开店方面我是外行,但在店铺装修和空间设计上,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不同的节日主题,不停变换室内的场景,打造出客人喜欢的氛围。
左右滑动|餐厅部分主题活动
其次是多尝试不同的事物,避免三分钟热度。只有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发现对某项事物有极高的热情且能坚持下去,再把它当作一项长久的事业也不迟。
从高三考学结束的那年起,我都趁暑假在培训机构兼职美术老师,情况好的时候一个月工资有一万块左右。但我的性格并不适合当老师,教小孩子是一个长期负责的过程,可能会对他的人生留下重大影响。厚重的责任感,以及层层下放的压力,我感受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
而开餐厅对当时学油画的我来说,看起来是一份与专业不相关的事情。但后来发现,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融入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艺术创作,乐趣自然就来了。比如店内的装置,新菜品的摆盘设计,还有时不时冒出的主题灵感,这些都是与创作相关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赚钱之外,我在设计店铺、搭配花束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发挥灵感和持续创作的快乐。
不用把「不上班」这件事想得很难,大部分的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摸索出生存的方式,实现自由的工作状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