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用能电气化:绿色出行驶入「快车道」

用能电气化:绿色出行驶入「快车道」

公众号新闻
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与大规模应用能够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交通碳排放超过84亿吨,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23%。在中国,交通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占社会总碳排放比重达9.7%,其中约80%的碳排放来自路面交通(占全国总碳排放的7.85%)。为持续有效推进“双碳”目标的落地,中国致力于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低碳交通上做“加法”,积极推动绿色出行。
低碳出行是人之所向

在现代化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出行,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尽可能采用耗能低、排碳少的出行方式,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驾驶节能环保型汽车,甚至骑自行车或步行,都可以有效减少因出行而带来的碳排放量。

低碳出行,从电动汽车开始。Canalys机构的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超过650万台,同比增长了大约109%。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在中国,逐年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从过去的单纯“政策驱动”,进入了“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不断改善,成本不断降低,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以及消费者的接纳程度持续提升。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下,应用清洁低碳的新能源汽车来改善交通的碳排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各种相关鼓励性政策也层出不穷。

在交通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碳中和”目标,需要各方协同作战,各环节共同发力,包括各类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化、汽车电力系统的改进升级、打造车路协同体系等。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车占比分别达到72%、35%和20%。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继续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稳定运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与燃油车或将二分天下。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燃油车仍然是社会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利用数字化技术,有效降低燃油车的能耗,就是降碳的良方。比如,矿用运输车辆可以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车辆油耗、工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并以此为根据,不断优化车辆的速度、油门、制动等关键环节,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交通电气化目前已成为交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手段。将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相结合,可以改善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里程性能、安全性能,全面促进汽车产业的电气化转型。数据证明,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与大规模应用能够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国家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预测,到2050年,中国乘用车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58%,从而使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以上。公共交通工具的电动化、数字化升级也是交通电气化的重头戏。大数据和AI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公交业务管理的智慧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了全面公交电动化,并且积极尝试智慧充电算法,实现充电需求“移峰填谷”,预计每年可以节省5%~10%的电费支出。

打造车路协同体系,通过交通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低碳发展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比如,路侧的智慧系统可以有效指挥和调度行驶车辆,提升出行效率,同时达成减排的目的。人们比较熟悉的车路协同应用就是在红绿灯中加入AI识别功能,通过智能化调节车流,以减少车辆堵塞,亦可减少碳排放。
“千伏高压”快充时代来临

随着电池管理系统与技术的进步,如今动力电池快充补能半小时的时间,相对6~8小时的慢充来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燃油车几分钟的补能方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衍生出超级快充(闪充)的两种方案:一种高电压快充模式,一种高电流快充模式。

高压快充在解决里程焦虑的同时,续航配备的电池容量也可以降低,电池的成本随之降低。这意味着整车成本的降低,消费者的车型选择空间也更大。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发布或采用快充方案,比如保时捷推出了800 V快充平台电动汽车;华为发布了DriveONE 800 V高压平台,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快充体验。

随着功率半导体、快充电池等“千伏高压”的底层技术趋于成熟,未来“千伏”高压平台的充电速度可轻松超越5分钟补能200公里。高压平台的应用能够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降低能耗,提升动力性能等。

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将向“千伏”演进,趋向集约化、融合协同一体化,以降低电流,减少能量损失。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降低快充电池等设备的成本,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兴建更多千伏公共充电桩设施,同时还要协调充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零部件生产商、充电桩运营商和汽车厂商携手共进。
端云协同保安全

但是不可否认,制约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安全性还是第一位的。电动汽车的安全威胁不仅仅源于智能化技术与功能设计的缺陷,也存在于电池爆燃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安全程度正不断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举过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是万分之0.49,2020年则进一步降低到万分之0.26。这背后的原因,是企业应用AI、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创新性地改变了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模式。举例来说,华为推出的三电云服务,将自身在通信设备电池、手机电池等领域的经验与电动汽车电池相结合,可以在云端对电池的温度、电压、内阻等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得出模型后就能实现对电池问题的提前预测、预警,从而减少因电池系统突发性故障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会更加倾向于端云协同的技术,不仅是电池安全管理上云,全动力域部件管理也会向云上延伸。电驱动、充电系统、电子元器件部件,都能通过AI以及三态(设计态、生产态、运行态)的迭代优化,实现数字孪生,对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预测、防护,从而提升用户用车的安全,以及动力域部件全生命周期的可视与安全。
未来交通全面电气化

总结来说,交通是化石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而交通电气化无疑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实现100%的交通电气化是基础和前提。未来城市的交通将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交通体系,需要布局多类型的充电设施以及无处不在的公共快充网络,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发展新型充电技术,以满足多样化的充电需求。此外,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源源不断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绿色出行不仅低碳,而且更加便捷安全。

随着全球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扩大,电气化是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落地“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不断加快技术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指导各行各业更有效地节能减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Angew. Chem. :可绿色溶剂加工的非掺杂空穴传输材料实现高性能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022年底波特兰、西雅图、温哥华游产业元宇宙:如何驶入快车道?DPU市场驶入快车道,行业应用加速落地六大行绿色金融:工行绿色信贷规模近4万亿 中行绿色债券规模第一美国入境档案--陆梅僧、林振彬和阿乐满及美国驻日大使Grew零跑汽车朱江明:智能电动车会进入「5万元时代」丨看见2033过年穿新衣:分放新队服欢乐记加拿大就业迎来新曙光?!别人早已锁定了这条赢家的快车道...【绿色金融】小型绿色环保企业景气度显著提升—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2月)年收入将破万亿元,家电服务业驶入快车道【探索】请你参与!沪“绿色出行”主题宣传口号今起征集【绿色金融】绿色产业需求强劲复苏—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1月)【绿色金融】与时俱进,适应绿色发展新阶段—《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解读关注丨数字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交通】6车道→8车道!G15公路嘉浏立交即将拓宽改建两会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尽快提升国产工业软件的研发应用能力​财报解读 | 2022年重回王座,通用汽车电气化前景几何?进入国家重点监控目录!这类药长期滥用能制止吗?紧急!这个国家,全城将遭遇灭顶之灾!10万吨化学品蠢蠢欲动!百公里内的人和动物瞬间“气化”!他们却奔赴火海,用生命守护生命!101高速半岛路段开通快车道【绿色金融】“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月报(2023年2月)砂子和眼睛,匣子和宝珠,语法和语言:论人在语言中的地位“5+1+4” 全新场景,助力中小企业工业创新加速落地|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创赢计划”第四季正式启动【绿色金融】绿色产业成本压力缓解—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3月)百度财报前瞻:文心一言「点火」,百度将进入业绩修复快车道丨智氪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助力绿色产业链构建——国际合作中心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举行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中老铁路让云南边陲小镇走上“快车道”,西双版纳旅游火上加火心理健康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头部企业都在如何做?本色出演?《狂飙》剧组:正删除相关片段!零容忍!春种云探访:绿色公民在荒漠种下的绿洲近况如何?(文末有礼)本色出演.gif如何春招理想上岸?快车道™成功案例分享(一)【官方】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殿下来访澳国立,电气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牙疼,两天饿出了惊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