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竟然会尖叫!它叫起来是什么声音?
欢迎收看一周科技。本期你将看到:①植物也会发声;②3D打印蛋糕;③贝多芬死因之谜;④非周期密铺图案;⑤纳米注射器。
尖叫植物
在缺水或受伤时,很多植物会发出颇为响亮的“尖叫”——只不过,这声音频率太高,人耳并不能直接感知。
研究者用麦克风记录了包括仙人掌在内多种植物发出的声音 | Tel Aviv University
最近,这一研究发现发表在了《细胞》期刊上[1]。研究者架起麦克风,记录下了番茄、烟草、仙人掌、葡萄等多种植物发出的声音。这些植物在健康时相当安静,但在缺水或受伤时,它们则会频繁产生40-80千赫兹的超声波,甚至1小时就会“叫”上几十次。这种声音的音量相当可观,在3-5米远处依然可以检测到。
植物发出的声音。这里的音频经过处理,降至了人耳可听的频率。这种声音听起来像是气泡破裂或敲击 | Liana Wait/Khait et al.
植物发出“尖叫”的原理尚不明确,它可能与维管系统中小气泡的生成和破裂有关。研究者认为,这些声音或许可以被昆虫等动物听到,也有可能被其他植物感知,但它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仍是未知数。监测声音或许也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健康状况。
打印甜点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师们创造了全新概念的甜品——一块3D打印蛋糕[2]。
未来甜品:3D打印蛋糕?| Columbia Engineering
虽然被叫做“蛋糕”,但这块甜品其实并不是人们想象中蓬松柔软的样子。它有超过70%都由全麦饼干加黄油和水调成的糊糊打印而成,因为在研究者测试的原料中,只有这一种足够牢固,能在打印中负责维持形状。“蛋糕”还加入了花生酱、巧克力酱、香蕉泥等成分的夹心,用激光加以“烤制”,并在表面加上樱桃淋酱与奶油霜作为点缀。每一块甜品需要30分钟左右时间打印。
在得到成形的3D打印蛋糕之前,人们首先经历了数次失败 | Columbia Engineering
在未来,食物打印机或许能让烹调过程完全自动化,并制造出全新的饮食体验——不过目前看来,这成果大概距离推广还差得很远……
贝多芬之死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到底是得什么病死的?最近,科学家首次成功对贝多芬的头发进行基因分析,为这个延续近二百年的谜题带来了新的线索[3]。
画家约瑟夫·卡尔·斯蒂勒创作的贝多芬肖像 | wikipedia
研究者分析了8件据说是贝多芬头发的收藏品,确定了其中5个样本来自同一位欧洲男性——他大概率就是贝多芬本人。他们进一步对这些确认过真伪的样本进行了测序分析。
研究中保存最完好的贝多芬头发样本。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经常将小束头发作为纪念品保留。| Anthi Tiliakou
贝多芬生前长期受到听力减退与胃肠不适困扰,症状与尸检记录还显示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出现了严重的肝病。在基因检测中,研究者并未找到贝多芬耳聋的原因,但确实发现了不止一种增加肝病风险的基因,以及这位作曲家感染乙肝病毒的证据。看起来,他的死亡应该归因于基因、饮酒和病毒共同作用下出现的肝损伤。
帽子花砖
最近,几位数学家展示了一种特别的图形。他们声称,只用这一种图形就可以不留缝隙地铺满无限大的二维平面,同时拼砌图案永远不会出现周期性重复。
论文作者将这种非周期密铺图形称为“礼帽”(hats),它共有13条边 | David Smith, Joseph Samuel Myers, Craig S. Kaplan, and Chaim Goodman-Strauss
几十年来,数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不同的非周期密铺图案,并想尽办法用最少的图形来实现它。在上世纪70年代,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成功将非周期密铺所需的图形种类降到了2种。在此之后,人们一直在寻找只用一种图形实现非周期密铺的方法。新论文作者宣称他们已经成功做到这一点,并附上了两种证明,目前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4]。
彭罗斯密铺图案,这种非周期密铺方案需要2种不同的“砖块”来实现 | Wikipedia
不过,这个有趣的发现也引来了质疑:在密铺图案中,论文作者把部分“砖块”进行了镜像翻转,这依然算是只用了一种图形吗?
迷你注射器
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纳米注射器”,它可以准确识别特定类型的人类细胞,并将药物注入细胞内[5]。这种精准的细胞内注射未来有望用于治疗疾病。
源于细菌的“纳米注射器”(电镜图像) | Joseph Kreitz, 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 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at MIT
这种“纳米注射器”的原型源于自然界,它原本是光杆状菌(Photorhabdus属)用来杀死昆虫的武器。研究者利用AI蛋白质分析工具AlphaFold调整了“注射器”的分子结构,使它的结合目标转变为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
初步试验显示,经过重新设计的“纳米注射器”能够准确辨别特定类型的人类细胞,并能成功将蛋白质、基因编辑工具等成分注入目标细胞内。不过,要想将它用于医疗,还需要解决免疫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窗敲雨
编辑:odette
封面图来源:Tel Aviv Universit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