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一本书帮你摆脱负面情绪
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包围,比如——纠结、拧巴、敏感、焦虑……
不了解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只会让我们反复陷入其中,严重虚耗精力。
如果你也曾被以下四种负面情绪压垮过,那么一定要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有读者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翻开自己的病历本,一步步引导你找到病症所在,而正视自己内心的冲突是解决负面情绪的第一步。
01
面对选择时总是纠结、拧巴
那是因为你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与需要。
人能够选择,必须做决策,这对人类而言是特权,也是负担。
我们必须在背道而驰的不同欲望间做出抉择。
比如:
我们有时想独处,有时想和朋友在一起;
我们有时想研究医学,有时又想学习音乐;
有时我们既想与他人保持一致,又坚信应该表达与其对立的观点,这让我们内心撕裂。
因此,要想发现矛盾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抉择,就必然要找到其前提。
这些前提分四个层次。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是什么,甚至自己的感受如何。
我们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只是因为觉得自己应当喜欢他?
其次,鉴于冲突往往与信仰、信念和道德观相关,要发现冲突,首先便要假定我们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
再次,即使发现了类似的冲突,我们还必须愿意且能够在“鱼与熊掌”这样对立的二者中放弃一者。
最后,抉择的前提是自愿为之且能自负其责。
这包括抉择错误的风险,以及自愿承担后果、不怨天尤人的意志。
这就涉及“这是我的选择,我的行为”的感受,以及所需的内心力量与独立性。
02
总是会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其核心是对亲密人际关系的渴求,因对“归属”感的渴求。
这类人明显需要情感联系和他人的赞许,并且有一种对“伙伴”——朋友、情人、丈夫、妻子——的特殊需要,“好事坏事责任一肩挑,于是确保让‘伙伴’心想事成成为他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他们是跌入了急需安全感的无底洞,对情感、赞许的真实需求倒微不足道了。
他自发地想要满足别人的这些期望——或者说是他主观认为别人抱有的期望,甚至常常不顾自己的感受。
他变得“毫不利己”,自我牺牲,一无所求——他自己对情感的无限需求则例外。
他变得低眉顺眼,关怀无微不至——尽自己一切可能——过分赞美,过分感恩,过分慷慨。
同时,除了这些特征,还有另一类特征:以躲开敌视、争吵、竞争为目的。
他往往放低身段靠边站,让聚光灯照向别人;他抚慰他人,谋求好感,并且——至少在意识层面——无怨无悔。
任何报复心、好胜心都被深深压抑,他自己也常常奇怪,自己怎么这么好说话,即使有气也很快就消了。
此时的重点是他主动自责的倾向。
他再一次无视自己的感受,不管自己是否真有负罪感,面对明显无理的指责或者突然袭击,他总是把矛头对准自己而非别人,习惯自省或者自责。
03
害怕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这类人内心,孤僻型人格占据了主导,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的需求是一切的关键。
更准确地说,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不在情感上与他人有任何牵绊,不论是在爱情中、争吵中、合作中还是在竞争中,都是如此。
他们在自己周围画了某种魔法圈,没人能够跨越,这就是他们表面上看起来能与人相处的原因。
这种需求的强迫性表现在有人侵入时,他们的焦虑反应上。
保持自给自足的另一个更危险的方式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限制自己的需求。
例如:
一个孤僻型人格者可能能够真正享乐,但如果享乐在任何方面有赖于人,那他就宁可放弃。
某个傍晚,他可以与三五好友共享快乐时光,但反感混迹人群,广泛社交。
孤僻型人格者另一个突出的需求是对隐私的需求。
他就像宾馆里的一个旅客,常常在门上挂着“请勿打扰”的提示牌。
自给自足和私密空间都服务于他最主要的需求,即对彻底独立的需求。
他自认为独立是一件好事。
毫无疑问这确实有某种价值。
但这里的谬误在于,他将独立视为最终目的,而忽略了这一事实:独立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他独立地去做什么。
他的独立,就像孤僻现象整体,独立是其中一部分,实际指向消极方面,其目的在于不受影响、不被强迫、不受牵绊、不欠人情。
04
总是觉得自己很没用
因为我们塑造出一个理想化形象,相信自己就是这样,或者说自己能够或者应该是这样。
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一形象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实际,但它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形象越是不切实际,患者就越脆弱,同时也越渴望来自外部的肯定与认可。
我们确信自己拥有的品质,就无须他人来肯定,但如果不实的主张遭到质疑,我们就会极为敏感……
从本质上说,理想化形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
他可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他对自己要求过高,但是却把这种完美主义的要求当作真正的理想,从不怀疑这是否现实可行,反倒对此颇为自豪。
与真正的理想相比,理想化形象是静止的。
这不是他追求实现的目标,而是他崇拜的一个固定观念。
理想具有能动性,它们可以激励人追求理想,是人成长发展不可或缺,也不可估量的力量。
而理想化形象则显然是个人成长的阻碍,因为它要么否认缺点的存在,要么单纯地对其加以谴责。
真正的理想让人谦虚,而理想化形象让人自负。
以上四种负面情绪,都可以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找到心理根源。
《我们内心的冲突》三颗钻专家伴读版,独家收录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的万字导读,以及分析心理学博士李孟潮的全书伴读,就像是为你请了两个专属的心理咨询师,在你阅读的过程中温柔地开解你、指导你、鼓励你,给你直面内心冲突的勇气。
其实,负面情绪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疲惫的是由此产生的大量内耗,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就越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
/推荐阅读/
留言互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见《我们内心的冲突》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