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是一场修行
近几日搬办公室,东西很多。在清理一堆笔记本的过程中,无意间翻开十年前的一本工作笔记。
扉页上手书: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办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
对比下现在的自己,想想或多或少做到了一些。
但在职场与社交中,诸多“下次约饭”的客套话还是不少,之于“口言不忘信”而言,似乎又没有做到。
群处守口,独处守心。
看来,自我修行,是一辈子的事,必须始终跟自己的惰性作斗争。
我很庆幸这么多年自己有一个习惯,那便是把用过的笔记本,都整整齐齐保存下来。
空闲时,拿出来翻一翻,既能回忆过去,也是对过往工作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小小笔记本,能见体制内众生。调研笔记、会议笔记、工作安排笔记,以及干一件事划一杠的日常流水账笔记。
那些经历的事,见过的人,大事小事皆能有所回忆。从每一个人身上,都能看到闪光的地方。
特别是笔记中,展示出的每个人对工作的看法和观点。既有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亦有发人深省的个人见解,还有叽叽喳喳的你一言我一语,也有吸纳众见之后的一锤定音。
看天、看地、看众生,然后观自己。
前几日,跟爱人聊天。谈到人和人的差异究竟在哪、什么样的人最厉害这一话题。我们从身边的领导同事一直聊到各自的同学、朋友。
最后,统一的意见是:认知。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字:行。
即:认知行。行,行动也。
套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
我身边总能遇到这样的人: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是虎头蛇尾;有的人只顾埋头拉车,却不知道抬头看路,方向一错只能跟着一错再错;有的人喜欢高谈阔论,却不屑于去做具体实事......
这些人,往往很难取得大进步、大成就。
以我的观察:厉害的人,往往善于把思想和行动紧密结合,对自己狠一点,既做行动的巨人,也做思想的巨人。
归结为四个字:知行合一。这样的人,天下无敌。
有一次,跟一位退休的老师聊天。他谈到一个观点:一些领导只喜欢两种人,一种是庸人,一种是小人。庸人听话,让他放心;小人拍马,令他欢心。如果用能人,势必会挑战他的权威,所以能人的下场是你能干、就多干。
我个人的职场经验是:能人一天忙着干事情,没时间“谋人”,自然不会在领导眼皮子底下晃来晃去,刷存在感,如果不经常跟领导汇报沟通,确实容易吃亏。
因为,很多时候领导是处于“信息茧房”之中,对于下属具体的工作量不一定完全掌握。
老师的观点虽然偏颇,但也有几分道理。如何避免让老实人吃亏,走出“你能干、就多干”的怪圈,确实值得思考。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恰好轮到我值班。早上一来就处理了一大堆事,有些事要跟基层的同志沟通,甚至要报东西。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基层为何要造假和糊弄上级?原因有二:一是上级的安排脱离实际,基层根本完不成。二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上级部署基层根本无人抓落实。最后的结果便是,糊弄了事。
最后,讲一个故事。从《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一书中得来。
1979年,北京高校流行一篇文章《社会主义结构性经济危机》,署名作者是“四签名”。
在当时,敢挑战主流理论界,说社会主义也存在经济危机的人并不多。
这篇文章的作者“四签名”,其实是四个人,其中有一个人叫王岐山。
那年,他31岁。
刚从陕西省博物馆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