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小城自然里,我们如何找到心灵桃花源?

从小城自然里,我们如何找到心灵桃花源?

文化



文 | 王菲宇



在《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中,哲学家阿甘本忧心忡忡地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再也没有可以转化为经验的东西了。”


不仅阿甘本,很多文学家和哲学家都表达过对“经验的灭绝”的担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化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在他们看来,城市化的发展破坏了经验产生的“场所”。当孩子的成长没有河流和草丛,当玩耍的空地变成飞驰的道路,该如何塑造童年记忆?自然景观的一再减少,也剥夺了人们生命中具有情感意义的地理存在,让成长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成为了“无地方”的人。


越是经济发展、城市化汹涌的时刻,人们越急于从自然和田园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1830年代,一批住在巴黎南郊巴比松村中的画家,用乡村风景绘画感动了身处工业革命和连年战乱中的法国人。20世纪后半叶,在“时间就是金钱”和高科技驱动的时代节奏下,一批笃信自然文学的美国作家尝试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寒山进行精神的交流。他们羡慕寒山隐居山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渴望摆脱现代社会的奴役,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净土。


而在不久之前,用视频展现田园耕种的李子柒,不仅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络博主,更成为了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但在她的出圈背后,可以窥见当代人久居城市的“经验缺失”。疫情持续的几年间,人们对乡野和自然的向往更被加速放大。关于植物、园艺、公园的分享,成为社交平台上快速上升的内容。


这种关注与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的理论有吻合之处。这一学科的理论认为,人类对自然的依赖远远超出了物质的寄托,更有审美、智力、认知上的意义。当经历短暂的创伤后,人们倾向于向自然和环境寻求慰藉。


当然,“环境”一词也许并不准确,写出了《大地之歌(The Song of the Earth)》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 说,“环境”是一个错误的用语,因为它预设了人处于中心且被万物环绕的意象。在这位英国文学批评家看来,某种程度上,自然塑造了人们的表达,甚至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自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自然在身边时,也许它并不让人在意。只有离开自然之后,才能发现自然留在个体身上的痕迹。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自然”一直是重要的部分。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有“田园文学”一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更在几千年里触动了想要回归田园生活的心灵。从李白嗟叹的“蜀道难”到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自然的凶险、温婉、壮美,一直是中国文人写作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程,也是几千年自然塑造国人精神世界的过程。而与之相对,中国城市化历程不过两百多年,快速发展尚不足半个世纪,阿甘本所担忧的“经验的灭绝”,正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2023年4月8日,展览《小城之春》将于昆明当代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展览始于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展开的城市项目“小城之春”。14位共创人分别进入作为他人和自己故乡的小城,从角落的公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现对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


相比风景和环境都日益趋向同质性的大城市,小城里的自然与风物成为了艺术家感受小城的一个切入点。从冰天雪地的丹东到闷热潮湿的潮汕,从盛产苹果的烟台到河流湍急的湖南永州,截然不同的地貌风景标记了小城地理的天南地北。跟随父亲攀爬的火星山、从小居住的故乡与公园、送一封情书的风……这些自然的存在凝聚了情感、贮存了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正是阿甘本焦虑寻找的“灭绝的经验”。


在今天的时刻,我们谈论小城和小城里的自然,显然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小城里的自然不仅提供了城市中稀缺的经验,更提供了我们观看故乡、体验生活的入口,提示我们思索: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色彩的,究竟是什么?





在自然风物里,感受与小城的情感连接


巴比松派画家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说,他的绘画总是从他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他的画面上是春天吐新的绿树、秋天落日的余晖,而在这些自然之景后面,是对纷乱世事里宁静心灵的期盼。


和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一样,“小城之春”的许多共创人,也将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藏进了图案、文字和影像中。


回忆故乡四川古蔺县,设计师黄扬总会想起小时候。生活在医院的家属宿舍区,生活空间虽然拥挤,但是记忆里却是浪漫的。几乎每户人家前面都有一棵无花果树,有大片的公共空间。


他记得小时候总去玩耍的河流,湍急的河水把小孩子的烦恼也冲洗干净。他还记得在一个周日的下午,父亲带着他去爬红色的火星山——一座由红色的风化石组成的山。那天下午,陡峭的山体成为了父子面前的大难题。他将对故乡古蔺县和童年的的回忆用极简的图形凝聚在八张海报中。


黄扬《内江大千园 开园于2009》


导演陆庆屹记忆里的贵州罗甸,有一座像半球一样的山。后来因为建水库,附近没有整块的山头供大家整体搬迁,整个村子因此而离散。在陆庆屹的眼里,近乎恒定存在的罗甸像是《百年孤独》里的小镇马孔多,但没那么多爱恨情仇,多了一层桃花源的意味。他用影像记录下自己的这片精神家园。


陆庆屹《罗甸的春天》


在的“众方纪”里,内蒙古草原的风、云和草地都重构了音乐人陈鸿宇关于额尔古纳的童年记忆。这个精神建筑一样的存在距离陈鸿宇从小生活的梁西村60公里之遥,像是草原上茕茕孑立的黑色方块。陈鸿宇将其形容为一个漂浮的方舟、一个世界末日的避难所、一个精神的自留地。


陈鸿宇《众方纪》


从2012年开始,厉槟源每次回家都会在家乡的一座桥上来回翻跟头。这是一座没有名字的桥,厉槟源不知道这座桥的具体年龄,只知道这座桥从他出生起就存在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厉槟源不断施加压力,终于有一天,这座桥完全垮掉、倒塌了。艺术家历时几年的行为艺术被记录下来,形成了《直到桥梁倒塌》。


厉槟源说,自己的很多的作品都撷取了发生在日常社会中的一个场景或片段,他展现的不是某个故事,而是生活中的某个事实。通过行为艺术,厉槟源将身体融入家乡的土地与河流,去探索这里的自然变化和情感迁徙。


厉槟源《直到桥梁坍塌》


小说家颜歌已经离开故乡郫县十几年了。她现在定居在英国的一个小城。当火车行驶在东安格利亚广阔的田野,车窗外金黄色的油菜花便会让她想起故乡郫县,那里的春天来得稍早,却同样是这般油菜花炫目到令人无法睁眼的景致。


颜歌还一直在写着有关郫县的小说。每次思念故乡的时候,她只需要打开电脑,回想着成都平原春天的样子——空气、湿度、植被、声音、人们说话的方式,一字一句地打出“平乐镇”的故事。


颜歌《我一次次把平乐镇写进小说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






小城里的旧经验与新表达


1948年,导演费穆拍摄了电影《小城之春》。“像是喝醉,像是做梦,这时候,月亮升的高高的,微微有点风”。电影里玉纹的画外音,描绘的是眼前的风景,也是她难以开口的心事。小城里的爱情故事,是几个年轻人的苦恼,也凝聚了大时代里的家国困惑。


七十多年后,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小城的风、声音和画面,都成为了小城在这个时代的一种拟像,传递着大城市里人们日渐遗忘的经验,也在新的语境下创造新的叙事。


从2018年开始,小河开始了自己的“寻谣计划”。2021年的“陆上寻谣”从小河的故乡、河北邯郸出发。深入邯郸寻找歌谣的过程困难重重。小河因而有感,旋律消失的背后是记忆的断裂。


寻谣计划在浙江金华,摄影:PonyBoy


2019年,居住在燕郊的艺术家葛宇路想给居住在北京海淀牡丹园的女朋友写一封信,让风帮他送这封信。手持电风扇、带着可以拍摄的GoPro,背着两块总重11公斤的硕大电池,葛宇路用67个小时、总共8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段69公里的路程。在这个名为“吹往北京的风”的行为艺术中,风成为了浪漫的使者,也扮演了跨越边界的重要角色。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风》


文那来到泉州晋江,和当地妆佛非遗传承家族一起做木雕,在闽南浓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积淀中,创造着新的神仙故事。在她看来,晋江的神仙代表了回不去的故乡。多年之前,远方的人循着海洋的踪迹来到这里,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一个神明的形象。她把代表故乡的海洋画在了神明的身上,让内心的记忆成为身体的印记。


文那《藏海厝》局部


与泉州代表的海洋文明不同,在千百年的时间里,大多数地区的生产和和生存围绕着土地展开。以土地为中心,人们与周围的世界发生着各种关联。作为土地的附属品,房屋是居住的载体,也呈现了人们当时当下的审美和精神追求。


建筑师吴林寿从深圳回到家乡湛江,为父母设计建造了一套新房。城市里房屋的组织规则尊崇各种法律法规,而在乡村里,又有另外一套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族的组织方式。吴林寿把自己在故乡的建造经历视为调研。他将这些调研和经验用图纸画下来,形成了10幅画,成为“小城之春”展览的一部分。


吴林寿《边界生长》


艺术家李青的《杭州房子》和《湖州房子》记录下两地自建民房中美学的拼贴。杂糅而山寨的样式与郊区的周遭环境交融,这是全球化语境下小城居民对世界的想象。


李青《湖州房子》


建筑师李涵用纸模型描绘平谷的街景,纸的脆弱柔软和这座北京周边的县城拥有相似的气质。在城市化浩浩荡荡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个北京周边的区域呈现出时光倒流一般的安静,仿佛被快节奏生活遗忘的须臾片刻。


李涵《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用地方的符号重新展开故乡



作为小城共创人之一的刘钊,用自己的视觉设计重现了小城街头的感触。在为本次展览设计视觉呈现的时候,刘钊特意将文字进行拆解,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


刘钊说,相比大城市的千篇一律,小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将一个地方的文化、语言和城市画面化成了符号。而更多的艺术家,则是从家乡的符号出发,将家乡平铺成更大的图像。


刘钊《城市招牌体》


大学毕业后,山东人张晓来到重庆工作。他的摄影系列《他们》记录下重庆这座城市魔幻的表情。之后,他用四年时间行走了一万八千多公里,拍摄了《海岸线》系列,记录下从广西东兴到鸭绿江的海岸线。


在完成了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2013年,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台上村。他将这视为一个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节点。回到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回望。


在烟台,每个人的生活都似乎与苹果相关。所有人都在种苹果,丰收季节,满载着苹果的卡车成为了这里蔚为壮观的景象。从苹果出发,张晓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品。


张晓过往作品《紫气东来》


在过往的作品《紫气东来》里,张晓用4000个真的苹果做了一个楼梯。《紫气东来》展出时,有人给这一作品取了很多其他的名字。无论是“平步青云”还是“平平安安”,这些名字呈现了苹果在中国文化中凝聚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间的变化,作品里的苹果腐烂,露出了楼梯中的钢针和钉子。在美丽的外表下,暗藏了许多危险,这又与西方文化语境中苹果的寓意相重叠。张晓选择不对作品进行过多的解释,他希望观众能够自己在作品中进行解读。


张晓说,从海岸线这样宏观视角之下的大范围叙事,到故乡的苹果,他的艺术创作完成了“面”到“线”,从“线”再到“点”的过程。故乡的苹果让这个点成为了一个符号,变得模糊和多义。张晓无意去直接展示中国乡村生活里的苦。他更希望通过苹果,从抽象的层面去展现这个时代现状。“我希望它是朦胧的,委婉的,正如苹果本身的种种隐喻。”


张晓《恭喜发财》


建筑师、艺术家梁琛的故乡在丹东。丹东位于鸭绿江的下游,是鸭绿江的入海口。鸭绿江的上游是长白山,拥有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海的交汇塑造了丹东这个城市最初的形态。作为木材运输的枢纽,丹东是在木头上形成的城市。因为频受洪水侵扰,丹东的山上有天后宫,也有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观,自然造就了这个城市最初的文化格局。


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一江之隔就是朝鲜,二十世纪前期的历史和城市化进程 ,给这座城市披上了某种神秘色彩,也让“边境”成为了这座小城身上的符号。在“小城之春”展览里,梁琛营造了一个小的空间,像是边防哨所与酒店空间的层叠。层叠里有“墙外之音”,灵感源于住在酒店里常能听见的房间之外的声音。这种模糊的声响与丹东这个特殊的地点联系在一起,承载了更多的想象。


梁琛《前哨》



“小城之春”展览开幕


展览时间:2023年4月8日-6月5日

展览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9层

昆明滇池路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宏路滇池湖岸花园公园1903凯旋门9楼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聂荣庆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主办单位:昆明当代美术馆、三联人文城市

展览合作:坪山美术馆、千渡长江美术馆



展览开幕论坛:

小城桃花源:从自然到心灵


论坛时间2023年4月8日,16:00-18:30


演讲嘉宾


厉槟源

“小城之春”共创人



河流里的身体、回忆与情感




李青

“小城之春”共创人


自建房,小城中美的历程

雷平阳

诗人



写作一生的生活画卷





曾仁臻

建筑师、艺术家


在自然中寻找身体


对谈嘉宾

崔灿灿|“小城之春”策展人、联合发起人

聂荣庆|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

 

主持

贾冬婷|“小城之春”联合发起人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策展人:

 崔灿灿

 出品人:

 聂荣庆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联合创始人、馆⻓。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共创人(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陈鸿宇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众方纪、做梦厂牌创始人。

出生于内蒙边境小城额尔古纳、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一直在尝试探寻自己与故乡额尔古纳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从“重拾故乡”到“众方纪”,通过音乐在都市与小城之间牵起了一条纽带,并在家乡草原上建起了一处精神自留地。他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小城,让更多人找回关于家乡孤独的安全感。



葛宇路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兴趣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

燕郊,是初到北京的葛宇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也是他创造生涯的起点。边界地带的野蛮与自由,跨城生活的不确定与疫情下的荒诞,形成这片独特飞地中的自然生态。燕郊承载的不仅是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是这个时代下大城市发展与小城市未来的碰撞与对话。



黄扬

平面设计师。haungyangdesign创办人,seeyoutomorrow艺术组合成员。

黄扬设计了八幅海报,以此表达他对故乡小城四川古蔺县及内江市的情感与记忆,他用最简单的图形语言讲述故乡记忆里几个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事物。黄扬目前长期生活和工作于深圳,与故乡处于物理上的隔离和精神上的隔离,这样的现实和困境也激发艺术家以最简单的平面设计讲述最饱含情感浓度和现实意义的故乡主题。



李涵

建筑师,绘造社创始人。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绘画、建筑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

李涵是北京人,并没有在小城市生活过,但他想以一种访客的身份来体验小城市。他随机选了北京周边的平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而正是因为它非常普通。他想用外来者新鲜的、锐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普通的事物,那些日常的角落,从中来体验发掘平常中的闪光点,然后再用建筑师特有的方式——模型来记录。他觉得,越是普通的风景、日常的点滴,反而是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更持久的美好,让人缓慢而坚定地重新体味生活。


李青

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

进入21世纪,住在李青家乡浙江湖州外围的郊区农民,开始根据他们对现代化建筑的理解建造独立住宅,从传统和国际建筑中自由地汲取元素进行设计。这些奇异房屋体现了中国民间在一个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时期对想象中富足生活的美学判断,杂糅而山寨的风格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状态。如今,原有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这些民宅也已日渐稀少。他希望通过创作重新审视这一野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民间审美的价值。



厉槟源

艺术家。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厉槟源近年来的创作深耕于故乡永州。他试图在日常行为和自然环境之中寻求某种高于生活的精神性,同时利用身体经验来勾勒自身的生活轨迹;也以永州为起点,丈量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2017年开始独立建筑与艺术实践,成立工作室阿莱夫时空研究所。

梁琛多年来对故乡小城丹东进行长时段和多时段的观察研究。他将东北城市变迁、丹东空间史与家庭空间变化进行时空串联,在家乡研究与自我分析中层层推进,唤醒童年的物质与空间记忆,构建起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同时,以位于边境的故乡研究为起点,梁琛基于近年来在丹东、额尔古纳、新疆等地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实践,发起了以艺术、建筑、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边界计划”。聚焦边境的知识生产交换,试图重估或解码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和文化边界。



刘钊

国际平⾯设计联盟AGI会员,深圳平⾯设计协会副主席,another design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主视觉设计师。

在小城市里,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它们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却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活、语言等元素通过文字映入城市画面里。我故意将文字进行拆解,并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的一道道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



陆庆屹

出⽣于贵州独⼭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活。⽬前致⼒于摄影及影像⽅⾯的⾃由创作,2018年完成⾸部纪录长⽚《四个春天》。

在北京生活了33年的陆庆屹,始终没什么归属感。无论他关注的人事物,还是他向往的生活状态,都离不开故乡。尤其是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成了他的精神归处。当年,《四个春天》记录下的家庭日常点滴,以及黔南地区风土人情,令无数人动容。如今,他将镜头由独山转向罗甸,由个人小家庭转向宗族大家庭,透过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家族生活等细节的记录,将令人向往的小城生活图景娓娓道来。以人的故事描绘地方的故事,挖掘小城平静生活中的审美与价值。



文那

艺术家。创作以壁画为主,借用中国绘画中的神仙造型,虚构出各种新的神仙。

文那和泉州晋江梧林合作的文那艺术空间将在梧林古村落的德莫厝完成。长达两年甚至更久的创作,将她与这里的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泉州古老历史与城市脉络的呈现,也是《文那经》的自然生发。在一种蓬勃和原生态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强大想象力的创作,是对历史与未来、空间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转译,同时也是在地文化和生活的另一种表述。



吴林寿

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房子,是关于家的重要象征,尤其在小城。中国小城的自建房,一直生长在“风水”及“习俗”的规范约束下。吴林寿在故乡小城湛江帮父母设计了住房,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探究着湛江民居“规范”形成和变迁,同时试图寻找该建筑类型的当代性。


小河

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美好药店乐队主唱,「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 发起人。

小河出生长大在邯郸。2021年,他和他的寻谣团队从邯郸开始,经晋城、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最后抵达银川,完成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陆上寻谣”。在地理环境的流变中,许多老人唱出了深藏在记忆中的童谣,里面蕴含着一座城市背后的乡土、生活与人情。小河将音乐比作一条通道,在这条通道中,可以看见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淡忘的记忆,可以遇见旧友与新朋。



颜歌

小说家,代表作“平乐镇三部曲”。她的英文短篇集Elsewhere 将于明年由Faber&Faber(英)和Scribner(美)出版。

颜歌搬离故乡郫县、定居国外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以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速度,她无法确定记忆中的成都和现实的它还有多少相同之处。成都和郫县,颜歌的小说中被称为“永安城”和“平乐镇”的,是她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场景。当故乡变得越来越遥远和不可触及之时,把小说的世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虚构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里难以回归的故乡,相互重叠成线条模糊而色彩强烈的图景。



张晓

摄影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海岸线》《他们》《关于故乡》。

在经历了《他们》和《海岸线》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的台上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在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个人和城市都在变化着,疏离感越来越强烈,缺乏归属感成为一种集体困扰。回到故乡的创作,更多是关于自身的体验,记录下更多关于自身的体验,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主办方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立足于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风情,连接东南亚的地缘关系,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


 昆明当代美术馆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如何找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持续成长企业?女儿回家过年低谷时,如何找到破局点?重返桃花源|401工作室 & 泰顺温州理工研究院|DEEP GREEN扒遍热搜,我们找到了十八线小城逆袭的秘密成功招桃花!春日小清新桃花贴,用它们把家里打造成浪漫桃林03月20日:如何找到自己的贵人?当不知道AI将如何改变世界时,我们如何与学生谈论它?生病了如何找到靠谱的医院?午餐好看的欧美电视剧如何找到合适的 Debian ISO 来下载 | Linux 中国挖到宝了! 多伦多妹子快去领神仙礼物!甜到心坎里的春日桃花!“我在喜欢的人面前,难以自控地自卑。”|女性如何找到真正的自信?女神节清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中国桃花源惊现最年轻的荣誉村民「时尚教皇」刷屏,载入史册的 AI 假图事件,我们如何在狂飙的 AI 中幸存3.18《凤凰周刊》睡眠专题①——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睡眠状态?汇量科技程筱净:游戏出海开启困难模式,如何找到增长点?干部平反恢复级别后以前降级扣除的工资是否补发?如何找到利润区,逃离竞争“内卷”?3位营销实战专家给你答案快节奏的生活下如何找到灵魂的归属?这里有答案!繁华国际都市之空桃花源! 全球一流设计师打造, 屡获殊荣! 未来3年稳定高回报人间桃花源!林芝桃花有多绝?【活动】《暗恋桃花源》专属版上演,小布送票50张漫山桃花200亩,仅18户人家!去丽江70公里外桃花林,来一场5天4晚丽世之旅!快30了,还是迷茫|如何找到你真正渴望的人生方向?下一本 |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我们如何面对AI数据伦理问题?“我在喜欢的人面前,难以自控地自卑。”|女性如何找到真正的自信?情人节和巴菲特芒格学习如何找到好伴侣: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谁结婚如何找到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的肺癌患者,把新辅助治疗用到“刀刃上”?天使分类新规落地,业绩承压,信托如何找到新战场?比起担心孩子早恋,我们最应该教会他们如何爱和尊重他人案例 | Lazada,如何找到出海的密码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